上編·學說辯正

關燈
而不明,熱又不已,肝氣衰也;舌本已爛,熱猶不已,心邪盛也;熱甚則髓枯,腎氣竭也;熱而痙者,風動筋急也。

    所以然者,熱甚則火勢燎原而風生,風火相乘,精血枯竭,焉得不死?《水熱穴論》曰: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蓋言表寒既化為熱,熱則入裡,裡熱菀結,乃成熱病也。

     《刺熱論》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或瀉諸陽之熱,或瀉胸中之熱,或瀉胃中之熱,或瀉四肢之熱,或瀉五髒之熱。

     亦言傳變之熱病也。

     《金匮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

    《論疾診尺》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玉版論要》曰:病溫虛甚死。

    此則溫病之命名,及其診候之法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熱論》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傷寒例》曰: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

    此言伏氣之為病也。

     夫中而即病之傷寒,其發熱之因固寒也;傷寒不即病而傳變為溫病、為暑病,其因亦寒也。

    故《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刺志論》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又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蓋氣虛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

    寒傷形,熱傷氣,暑即熱,故傷暑則氣虛身熱也。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然則溫病之異于傷寒,乃以發熱而渴又不惡寒者為辨也。

     《傷寒論》曰: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螈,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言風溫誤治變為壞病之證狀也。

     《傷寒論》曰:太陽中熱者,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又曰:太陽中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緻也。

    又曰:太陽中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此言中熱中者,乃中暑之異名而同病者也。

    惟其證候各别,故治法不一耳。

     凡上所舉,皆溫病學之宜探赜索隐,以窮其本原者也。

    世人往往于傷寒溫病混淆不分,治熱病而以傷寒發熱論治,且誤認熱雖甚不死,肆用辛溫麻桂之方、治而不應,乃不自責其醫學之未精,反咎古人立法之不善,使先聖悲天憫人之懷,竟變為操刃殺人之術,不亦誣乎!夫惟赜隐難明,故探索不易而誤會者滋多。

    誤會者既多,于是似是而非之說紛然以起,益令人混淆莫辨,後之學人将從何而探索之乎?是用于衆說混淆之中,擇其可為探索之階梯者分論于下,俾學人知所取舍焉。

     宋·郭白雲之《傷寒補亡論》,取《千金》、《活人》及龐氏、常氏之說,合乎仲景者補之,故曰補亡。

    朱熹跋語,謂其分别部居易見,且使古昔聖賢醫道之原委,不病其難。

    見者皆驚喜為奇書,其闡奧發微,可謂至矣。

     金·劉河間之《傷寒直格論方》,及《傷寒林本心法類萃》,于治溫熱獨抒心得,發前人所未發,故後世謂主火之說,始自河間。

     李東垣之學說,雖以重脾胃見稱,然其弟子王好古所輯之《此事難知集》,上合軒岐之經,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乃發仲景不傳之秘,而為人所難知,故以難知為名。

     明·戈存橘之《傷寒補天石》,統論外感諸病,所包甚廣,理例詳明,亦能發仲景言外之意,而立娲皇補天之功。

     清·俞根初之《通俗傷寒論》,乃近時何廉臣所刊行,其屬性豐富,條分縷晰,凡辨證論治處方,俱切實用。

    苟非三折肱之谙練,積畢生之心血,曷克臻此?外感總名傷寒,古之俗稱,故其書曰《通俗傷寒論》。

     上數家言,皆屬獨出心裁,别開生面,各自成家,然窠臼雖離,經旨仍合,且能闡發《傷寒雜病論》廣義之實際,其有功仲景,良非淺鮮。

    欲探求溫病學之原委者,不能不加之意也。

     此外,元·王安道之《醫經溯洄集》,雖誤以仲景《傷寒論》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病暑病設,然能辨别溫病與傷寒,井井有條,亦可資研究之書也。

     上編·學說辯正 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 第一節·通論 熱為火之用,火為熱之體,故言火則不言熱,言熱則不言火,一而二,二而一也。

    溫者,熱之不甚者也。

    六氣言火不言溫,舉一以概二也。

    曰溫熱者,乃溫病熱病之總稱。

    邪之輕者為溫,邪之重者為熱。

    近世概以溫病括之,而溫病乃赅熱暑濕燥而言。

    溫病暑病之冬傷于寒而春夏發者,及春夏感邪而秋冬發者,皆謂之伏氣;随時感受而即發者,謂之新感。

    新感其邪輕,治之尚易;伏氣其邪重,治之較難。

    故治溫病之法不獨異于傷寒,伏氣與新感亦不可同日而論也。

     瘟疫本名疠疫,傳染病也。

    《素問·刺法論》雲: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六元正紀大論》雲:厲(《韻會》:疠通作厲)大至,民善暴死。

    皆言疠疫之證狀者也。

    《說文》:疠者,惡疾也;疫者,民皆疾也。

    從役省聲。

    《釋名》:疫,役也。

    言有鬼行役也。

    《刺法論》于疠疫之分,則以幹支推之,謂天運化疫,地運化疠。

     蓋以疫之與疠,不過上下剛柔之異。

    故又以金木水火土統之,即所謂五疫者也。

    而按之實際,則疠疫均有寒溫之别。

    其流行者,溫疠溫疫多,而寒疠寒疫少。

    《六元正紀大論》曰:其病溫疠大行,遠近鹹若。

    又曰:其病溫疠。

    皆言溫疠,而不及寒疠,蓋以溫疠概寒疠也。

    《老子》曰:兇年之後,必有溫疫。

    《抱樸子》曰:經溫疫,則不畏。

    俱言溫疫,而不及寒疫,亦以溫疫概寒疫也。

    後人又立雜疫之名,以統疫病之雜症也。

     夫溫病與瘟疫,病源既殊,治法各異,古人分辨,本極明了,不可以混同也。

    後人猶恐其相混,故改溫疫之溫作瘟。

     吳又可不明此意,以古無瘟字,反混溫病瘟疫為一病。

    (吳又可雲:《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後人去加為瘟,即瘟也。

    要之,古無瘟字,乃後人之自為變易者,不可因易其文,以溫瘟為兩病)不識溫病者,以溫為病名也;溫疫溫疠者,以疫疠為病名,言疫之溫者、疠之溫者也。

    惟其古無瘟字,乃知瘟疫溫疠之溫非病名,何得反混溫病為疠疫哉?夫言事物者,必通權而達變,醫病亦何獨不然?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感之而病者,常也;《素問》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洩,夏傷于暑,秋必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者,皆伏氣也,則謂之變。

    然猶不傳染,仍屬變中之常。

    若夫喉痧、白喉、霍亂、伏陰症、痧症、痢疾、疫痙、鼠疫,諸傳染病,則又變中之非常者也。

    (但白喉、霍亂、痧症、痢疾,亦有非傳染而病者,則亦屬變中之常)故論溫病而欲窮其原委,則非明乎常變之道不可。

     然自吳又可混溫病瘟疫為一之後,附和者衆,而常變之理不明,治瘟疫之書多混溫病,治溫病之書亦雜瘟疫,後之學人,苟非好學深思之士,鮮不為其所惑者。

    (松如)竊憂之,爰将關于溫病瘟疫之書分别評論,俾後之讀者知所取舍焉。

     上編·學說辯正 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 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四庫全書》醫家類叙雲:醫之門戶分于金元。

    而其門戶所以分,自來以為由于易水、河間學說之不同。

    究之河間之主火,乃闡發傷寒之廣義,仍不悖乎仲聖之本旨。

    迨天士《溫熱論》出,溫病學始離傷寒而獨立。

    鞠通加以附會,則更離經叛道,而溫病學之歧誤益不可究诘,後之學人将何所适從?然則關于溫病之書籍,甄别實不容緩,茲将其專書,略論于下:明·張鳳逵之《傷暑全書》,乃專治暑者也。

    其書凡自《内經》以至宋元明諸家之論暑者,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