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學說辯正

關燈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後漢張仲景着《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自雲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則其為廣義《傷寒論》明矣。

    廣義傷寒雲者,即《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

    蓋傷寒乃外感之總名,《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

    惜其書經三國兵燹殘缺失次,江南諸師複秘其要方不傳。

    迨晉王叔和撰次其遺論僅得十卷,即今存之《傷寒論》也。

    又宋·王洙于館閣蠹簡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亦叔和所撰次。

    或曰古之《雜病論》即此書也。

     然則仲景之書,賴叔和以傳,而溫病為傷寒之一,本無疑義也。

     洎夫有明·方中行出,着《傷寒論條辨》,削去傷寒序例,反謂叔和為仲景之罪人,于是仲景之廣義《傷寒論》,一變而為狹義《傷寒論》矣。

    其所以削去傷寒序例者,無非欲于溫病另辟蹊徑耳。

    繼方氏而起者,則有吳又可《溫疫論》之傷寒例正誤,清·喻嘉言《尚論篇》之駁正王叔和序例,錢天來之《傷寒溯源集》、程應旄《傷寒後條辨》之王叔和傷寒序例貶僞,黃元禦《傷寒懸解》之王叔和傷寒例;此外,張宛鄰之《素問釋義》,于《生氣通天論》、《熱論》、《水熱穴論》,皆對于叔和攻擊謾罵不遺餘力,反目為千古之罪人。

    張隐庵、柯韻伯、魏荔彤、張令韶、陳修園等,皆傷寒大家也,亦從而和之。

    于是《傷寒》一書,注釋不下百餘家,各以己意附會。

    或割章分句,或前後易置,或擅加删改,後之讀者遂如堕五裡霧中矣。

     及葉天士之《溫熱論》、與吳鞠通之《溫病條辨》出,遂别溫病于傷寒而立異,謂溫邪專從口鼻而入,而創溫病治三焦之說,以與仲景《傷寒論》六經見證分道揚镳。

    不識六氣傷人(古之所謂寒暑燥濕風,名為五氣,天氣也;水火金木土,名為五行,地氣也。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是謂六元,亦曰六氣。

    六氣過甚,謂之六淫,故傷人也)皆襲皮毛,或從口鼻,無分乎寒與溫也。

    惟寒性凝斂,宜溫宜表;熱性蒸發,宜清宜降,治法各異耳。

     溫熱之病雖不若傷寒六經之傳經,然亦可憑六經而見證。

    《難經》有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之文。

    蓋六經乃百病之提綱,何得以溫邪專從口鼻而入,強定傷寒先分六經、溫病須究三焦乎?至邪專從口鼻而入者,乃瘟疫也。

    《素問·刺法論》曰: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避其毒瓦斯,天牝從來,複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幹。

    所謂天牝者,即《老子》所謂玄牝之門。

    玄,天也,于人為鼻;牝,地也,于人為口(見《老子》河上公注,及《内經》馬元台注)此言人之正氣内存,則邪不幹犯。

    若避毒之法,以毒瓦斯既從口鼻而入,當複循其口鼻而出,世之取嚏法,乃其遺意之一也。

     《内經》論瘟疫之邪從口鼻而入,既明且詳,豈待楊士瀛、吳又可出,而後知之乎?蓋瘟疫之邪,乃天地之厲氣,亦即濁氣也,垢穢也,細菌也,為有形質粘滞之物,故不能入皮毛之細孔,而專從口鼻之大道也。

    至于鼠疫,亦有由皮膚刺傷,或死鼠之蚤咬傷而傳染者,則皮膚既傷,乃疫毒與傷處血液相接之故,仍非疫邪之能由皮膚入也。

     乃聽者不察,群相附和,混溫病于瘟疫,别溫病于傷寒。

    殊不知瘟疫病以化疫為主,溫熱病以清火為急,《傷寒論》之清降法,即所以治溫病也。

    後人立法,豈能出其範圍?何得不以《傷寒論》為廣義,反與其分庭抗禮哉?然而叔和所輯《傷寒論》之所以不廢者,賴有張路玉、徐靈胎、王樸莊、陸九芝之排除衆議,備緻推崇也。

    張路玉之《傷寒緒論》雲:餘嘗考晉王叔和集仲景《傷寒》書,未嘗不廢書而三歎也。

    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

    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于《卒病論》(按宋·郭雍《傷寒補亡論》:有問曰:傷寒何以謂之卒病?雍曰:無是說也。

    仲景叙論曰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林其目者誤書為卒病,後學因之,乃謂六七日生死,人故謂之卒病,此說非也。

     古之傳書怠惰者,因于字畫多,省偏旁,書字或合二字為一,故書“HT”為“HT”,或再省為卒。

    今書卒病,則雜病字也。

    漢·劉向校中秘書,有以趙為肖,以齊為立之說,皆從省文而至于此,與雜病之書卒病無以異。

    今存《傷寒論》十卷,《雜病論》亡矣)之不傳矣,何能知有六經證治乎?即《條辨》、《尚論》,亦無從而下手也。

    徐靈胎之《醫學源流·傷寒論論》雲: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緻聚訟紛纭,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

    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诟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古人因病而施方,無編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

    何則?叔和序例雲: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拟防世急也。

    是則此書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

    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此皆閱曆有得,持平之論也。

    至王樸莊之《傷寒例新注》及《回瀾說》等,與陸九芝之《世補齋》文,均宗叔和,辟方喻,挽狂瀾,尊聖經,其功尤偉。

     迩來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有二原稿出。

    一為羅哲初之所傳,(長安黃竹齋因見浙江流通圖書館國醫圖書專号中,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及五髒營衛論,均注存天一閣鈔本字樣,乃往甯波該閣訪之,實無其事。

    複便道鄞縣周岐隐處,邂逅該邑廣濟施醫局主任桂林羅哲初,出示其家藏古本《傷寒雜病論》鈔本全書十六卷,謂受之桂林左盛德,左受之張紹祖。

    紹祖即仲景四十六世孫。

    左氏之序,稱其師紹祖所言,相傳《傷寒》一書,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

    茲所藏者,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為第七次稿雲)一為劉湘之所得。

    (劉自稱在十年前,以母喪求葬地,漫遊江西,于山谷中遇張姓老人,授以古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雲雲。

    嗣湘以授其族人仲邁,仲邁為之校雠疏釋以公諸世。

    湘主席何芸樵又有手抄原文影印本)羅所傳者尚未刊行,屬性如何雖不可知。

    而劉所得者,首《平脈法》,次《傷寒例》,又次溫暑熱濕燥各篇,又次演六經本病壞病,及霍亂、痙、陰陽易、瘥後勞複,終之以諸可與不可與等,較之叔和所編加多,且增溫熱燥諸篇。

    惟《傷寒例》中無“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拟防世急也”之二十八字。

    夫此二十八字為叔和言,餘為仲景語,唐王焘《外台秘要》,及陸氏九芝早已言及。

    今無此二十八字,則《傷寒例》非叔和所增益,為仲景之原文益信。

    而《傷寒論》為論廣義傷寒之書,亦不待辨而自明矣。

     或曰:叔和與仲景相去五六十年,仲景至今則一千七百餘年矣,五六十年猶不能得其全,千餘年後尚能見廬山真面目乎?遺稿果有存者,胡為不出于方中行等攻擊叔和之時,而出于今日乎?曰:吾國古者絕學,往往秘而不宣,古本流傳,容或有之,即令後人作僞,而人能宏道,安見後人不可昌明聖學乎?時人恽鐵樵之《溫病明理》,雖知有廣義傷寒矣,而其盡廢諸家溫病之說,則又未免抹殺一切。

    要之,學人立說,苟無悖于經旨,則相得益彰,亦即仲聖之功臣也。

     上編·學說辯正 第二章·溫病真理之探源 黃帝之《内經》,仲景之《傷寒論》,吾國醫學典籍中之聖經也。

    然其立言詞簡而旨深,非細繹全文,潛心體會,舉一而反三,鮮能窺其堂奧。

    若斷章取義,或以詞害意,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矣。

     《素問·熱論》雲: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此病熱者,證候也,非病名也,謂傷寒實時發熱者也。

     蓋寒邪薄于肌膚,陽氣不得發越,乃反怫郁,而為病熱。

    标熱而本寒,陰精未傷,陽氣尚強,是以不死。

     至若熱重于溫之熱病,則《靈樞·熱病》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舌本爛,熱不已者死;髓熱者死;熱而痙者死。

     蓋目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