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學說辯正
關燈
小
中
大
采取,可謂詳備。
惟其于《傷寒例》所雲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之語,及《内經》所雲冬傷于寒,春夏病溫病暑之說,加以诋毀,則是尚未明伏氣之故。
幸葉子雨取而增訂之,庶無流弊。
清·戴麟郊之《廣瘟疫論》,乃踵吳又可瘟即溫之誤。
雖其主要以瘟疫與傷寒為辨,使傷寒瘟疫之治不混,然其所論瘟疫,實為伏氣溫熱之病。
陸氏九芝愛其論之精,惜其名之誤,乃于其論中删去屍氣腐氣等語,及大青龍一方,與凡所稱時行疫疠者,悉改之曰溫邪,使無羼混。
且補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等語,以免夾雜傷寒,故改其名為《廣溫熱論》。
何氏廉臣見其于濕溫燥熱二症言之甚略,即用藥選方亦未盡善,且未将風溫、濕溫、春溫、冬溫等厘清,而概稱時行,未免含混,爰為重訂。
将原書缺者補之,訛者删之,更增入古今曆代名醫之良方,而成為伏氣溫熱之全書。
又易其名為《重訂廣溫熱論》,而後乃為盡善盡美之治伏氣溫熱正法眼藏矣。
吳坤安之《傷寒指掌》,于溫病論治頗詳,邵氏仙根加以評語,何氏廉臣複為重訂,且易其名為《感症寶筏》。
然其立論但知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治主三焦,則仍新感溫熱之證治也。
吳鞠通之《溫病條辨》,乃遵葉天士之學說而變本加厲,以三焦劃界,溫熱與瘟疫同治。
且于仲景溫病原文捏造以桂枝湯主之,誣聖欺世,莫此為甚。
其書之無價值,可以想見。
今有葉子雨、陸士谔二家之評,或可杜其流弊。
王孟英之《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說為緯,且為之注釋。
其詳博明晰,可謂集前人之大成,而垂後學之規範。
其書雖間有瑕疵,而得葉子雨為之評訂,可謂盡善。
惜其偏重新感,且攙入疫病,不以溫病疫病合稱,未免後人誤會,至其《歸硯錄》,指摘吳氏《溫病條辨》,則語多扼要,可為師法。
周杓元之《溫證指歸》,謂仲景《傷寒論》為專究傷寒之書,雖屬謬誤,尚能分别寒溫。
第以疫病混作溫病,則無法以圓其說,名為《指歸》,實則使人無所根據歸。
李識候之《暑症發源》,論證處方,條分縷晰,洵為治暑症之金科玉律。
陸九芝之《傷寒陽明病釋》,以傷寒傳入陽明遂成溫病,故取陽明病而釋之,頗明晰,有條貫,此乃發明溫病之一端,其于《世補齋》文辨論溫病甚詳,且于諸家謬誤尤多矯正,使傷寒、溫病、瘟疫,朗若列眉,其功匪淺。
淩嘉六之《溫熱類編》,秦伯未為之删訂,分溫熱暑濕四大綱,何廉臣加以緒論,自《内經》以及諸家凡論溫熱者,采輯靡遺。
裘吉生複為刊之于《讀有用書樓醫書選刊》。
惜其羅輯雖豐,而發明甚鮮,且不及燥病。
宋佑甫之《南病别鑒》,乃取葉天士《溫證論治》分條注釋,及校刊薛生白《濕熱條辨》、與薛公望《傷寒古風》,末附自着。
意以傷寒為北病,溫熱為南病,則未免拘泥。
然欲知葉薛各家,則亦可涉獵及之。
汝琴舫之《治溫闡要》,意在闡發溫病之要,又附治疫之法,其書雖無特長,尚屬簡明可取。
柳寶诒之《溫熱逢源》,其于溫熱頗有獨到之處。
既詳伏氣,複闡明仲景之暴感暑熱,乃發人所未發,如能由此探求,庶可左右逢源。
陳葆善之《燥氣總論》,實探《内經》之秘,而發喻嘉言、沈目南、吳鞠通諸氏之所不逮。
凡論治處方,尤能獨抒心得,洵為燥病學之善本。
葉子雨之《伏氣解》,乃本《素》、《靈》陰陽氣化之道,而詳解六氣伏邪之理。
論伏氣之善本也。
劉吉人之《伏邪新書》,分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等病。
論證處方,俱得諸實驗,洵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有功千古。
時人沈漢卿之《溫熱經解》,乃注釋言溫熱之經文,并附方藥,頗有可取。
王馥原之《溫病指南》,立說本諸葉、吳溫病分三焦之劃界,未能合乎真理。
然其論治處方,尚屬平正,未可濃非。
郝炳炎之《溫熱病問答》,辨證主方,明白易曉,可為溫病學之初階。
吳錫璜之《中西溫熱串解》,博采兼收,中西互證,可謂洋洋大觀。
惟以三焦分篇,仍蹈鞠通之陋。
且羼雜疫病,亦屬瑕疵。
劉仲邁之《溫病诠真》,即其所着《傷寒雜病論義疏》之卷四,亦即所謂古本仲景《傷寒論》之一也。
其言頗存古風,雖屬溫病之新法門,究為廣義傷寒之實際,惜其未将《傷寒論》之第五卷暑熱濕燥合刊,而非溫熱學所赅之全書也。
恽鐵樵之《溫病明理》,其斥天士、鞠通之溫邪上受及三焦論治之說,固屬不謬。
至謂叔和寒毒藏于肌膚之說于理不可通,及其所着《内經綱要》,據西醫傷寒潛伏期不過二十日之說,以駁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與凡病傷寒而成溫者諸學理,則未免妄議古人。
蓋其于伏氣與新感之分辨,尚未明悉。
不知西醫傷寒之潛伏期,乃指傷寒即病之潛伏者言,《内經》之冬傷于寒,春夏方發者,乃指傷寒變為溫病暑病者言實風馬牛之不相及也。
丁醒吾之《溫熱經緯補錄》,蓋為補王氏《溫熱經緯》所未備而作,于秋燥剖釋詳明,誠足以補王氏之所未及。
楊如侯之《溫病講義》,為其擔任山西醫學專校溫病教授時,所輯以教學人也,言頗精當。
惟攙入疫病,不以疫病合稱,未免名實不符耳。
張山雷之《濕溫醫案》,乃輯前人之案,而為之評注,亦有可取。
沈嘯谷之《溫病全書》,乃取時逸人之《中國時令病學》,删去傷寒及關于六經之解釋,合《序例》與《總論》為一篇,将治法分隸各症,藥方附列于治法之後,并增方解,重行改編而成。
所言皆平正簡明,有法有式,頗合教材。
惟夏季之病,篇名溫病暑溫,究不若熱病暑病之為妥善。
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極。
春氣溫和,故曰春溫風溫,實可統名溫病;夏氣暑熱,病暑而不病溫,宜曰熱病暑病。
且暑溫之名,乃吳鞠通所杜撰,暑溫即暑熱之輕症,故不當以暑溫名篇。
況和煦之氣曰溫,亢熱之氣曰暑,既暑矣,何止于溫?暑溫之名,實不可通。
章巨膺之《溫熱辨惑》,乃本其師恽氏鐵樵之旨,仍援西醫言傷寒之潛伏期至多不過二三日,以辟《傷寒例》寒毒藏于肌膚之謬。
此則盲從西說之尚形質,而忘祖國之言氣化。
但其辨證論治,頗具條理,不無可取。
宋愛人之《春溫伏暑合刊》,對于春溫、伏暑,演繹詳明,選方亦精,且以春溫一症,分新邪為風溫,伏邪為伏溫,立說新穎,可謂不落前人窠臼。
上皆溫病通行之專書。
此外,如邵步青之《四時病機》,雷少逸之《時病論》,雖非溫病之專書,亦詳溫病之證治,頗有可取。
至于張畹香之《溫暑醫旨》,張子培之《春溫三字訣》,姜子房之《溫病賦》,錢文骥之《溫病條辨症方歌括》,則皆崇拜鞠通之學說,而為初學示法度者也,不足觀也矣。
夫溫病專書,類皆起于明末而盛于今日,其故何哉?蓋因又可誤溫病為瘟疫,而天士創溫病之異說,于是盲從者日衆,而研究溫病者亦遂多矣。
至天士之說,實顧景文所僞托者也。
其言似是而非,真理因之而晦,故治溫病之法,至今仍無定說。
茲将顧氏之作僞及其類似者,略陳于下:顧氏所着《溫證論治》,乃治新感溫熱之法。
相傳為顧氏随葉氏遊洞庭山,信筆記錄舟中之所語。
華岫雲首刊之于《續選臨症指南》,名為《溫熱論》。
繼則唐笠三以顧氏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辭多佶屈,語亦稍亂,乃為之删潤,前後移掇,刊之于《吳醫彙講》,而易其名為《溫證論治》。
章虛谷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病證治》,刊之于《醫門棒喝》,并為注釋,而贊揚之。
王孟英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熱篇》,刊之于《溫熱經緯》,更增注釋。
宋佑甫刊之于《南病别鑒》,且為之分條略注。
周學海仍其名為《溫熱論》,刊之于《醫學叢書》,間加評注。
吳錫璜刊之于《中西溫熱串解》,乃詳注之,易其名為《溫熱論注解》,此其注解中之最精詳者。
孟英之注次之。
此乃葉派之金針,而為陸九芝所鄙棄者也。
相繼而起者,則有薛生白之《濕熱條辨》,乃治濕溫之法,首載于佛尼勒所刊之《醫師秘笈》,繼則吳子音刊之于《溫熱贅言》,名之為《濕溫症條例》,不題生白之作,而署寄瓢子述。
章虛谷易其名為《薛生白濕熱條辨》,刊之于《醫門棒喝》
惟其于《傷寒例》所雲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之語,及《内經》所雲冬傷于寒,春夏病溫病暑之說,加以诋毀,則是尚未明伏氣之故。
幸葉子雨取而增訂之,庶無流弊。
清·戴麟郊之《廣瘟疫論》,乃踵吳又可瘟即溫之誤。
雖其主要以瘟疫與傷寒為辨,使傷寒瘟疫之治不混,然其所論瘟疫,實為伏氣溫熱之病。
陸氏九芝愛其論之精,惜其名之誤,乃于其論中删去屍氣腐氣等語,及大青龍一方,與凡所稱時行疫疠者,悉改之曰溫邪,使無羼混。
且補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等語,以免夾雜傷寒,故改其名為《廣溫熱論》。
何氏廉臣見其于濕溫燥熱二症言之甚略,即用藥選方亦未盡善,且未将風溫、濕溫、春溫、冬溫等厘清,而概稱時行,未免含混,爰為重訂。
将原書缺者補之,訛者删之,更增入古今曆代名醫之良方,而成為伏氣溫熱之全書。
又易其名為《重訂廣溫熱論》,而後乃為盡善盡美之治伏氣溫熱正法眼藏矣。
吳坤安之《傷寒指掌》,于溫病論治頗詳,邵氏仙根加以評語,何氏廉臣複為重訂,且易其名為《感症寶筏》。
然其立論但知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治主三焦,則仍新感溫熱之證治也。
吳鞠通之《溫病條辨》,乃遵葉天士之學說而變本加厲,以三焦劃界,溫熱與瘟疫同治。
且于仲景溫病原文捏造以桂枝湯主之,誣聖欺世,莫此為甚。
其書之無價值,可以想見。
今有葉子雨、陸士谔二家之評,或可杜其流弊。
王孟英之《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說為緯,且為之注釋。
其詳博明晰,可謂集前人之大成,而垂後學之規範。
其書雖間有瑕疵,而得葉子雨為之評訂,可謂盡善。
惜其偏重新感,且攙入疫病,不以溫病疫病合稱,未免後人誤會,至其《歸硯錄》,指摘吳氏《溫病條辨》,則語多扼要,可為師法。
周杓元之《溫證指歸》,謂仲景《傷寒論》為專究傷寒之書,雖屬謬誤,尚能分别寒溫。
第以疫病混作溫病,則無法以圓其說,名為《指歸》,實則使人無所根據歸。
李識候之《暑症發源》,論證處方,條分縷晰,洵為治暑症之金科玉律。
陸九芝之《傷寒陽明病釋》,以傷寒傳入陽明遂成溫病,故取陽明病而釋之,頗明晰,有條貫,此乃發明溫病之一端,其于《世補齋》文辨論溫病甚詳,且于諸家謬誤尤多矯正,使傷寒、溫病、瘟疫,朗若列眉,其功匪淺。
淩嘉六之《溫熱類編》,秦伯未為之删訂,分溫熱暑濕四大綱,何廉臣加以緒論,自《内經》以及諸家凡論溫熱者,采輯靡遺。
裘吉生複為刊之于《讀有用書樓醫書選刊》。
惜其羅輯雖豐,而發明甚鮮,且不及燥病。
宋佑甫之《南病别鑒》,乃取葉天士《溫證論治》分條注釋,及校刊薛生白《濕熱條辨》、與薛公望《傷寒古風》,末附自着。
意以傷寒為北病,溫熱為南病,則未免拘泥。
然欲知葉薛各家,則亦可涉獵及之。
汝琴舫之《治溫闡要》,意在闡發溫病之要,又附治疫之法,其書雖無特長,尚屬簡明可取。
柳寶诒之《溫熱逢源》,其于溫熱頗有獨到之處。
既詳伏氣,複闡明仲景之暴感暑熱,乃發人所未發,如能由此探求,庶可左右逢源。
陳葆善之《燥氣總論》,實探《内經》之秘,而發喻嘉言、沈目南、吳鞠通諸氏之所不逮。
凡論治處方,尤能獨抒心得,洵為燥病學之善本。
葉子雨之《伏氣解》,乃本《素》、《靈》陰陽氣化之道,而詳解六氣伏邪之理。
論伏氣之善本也。
劉吉人之《伏邪新書》,分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等病。
論證處方,俱得諸實驗,洵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有功千古。
時人沈漢卿之《溫熱經解》,乃注釋言溫熱之經文,并附方藥,頗有可取。
王馥原之《溫病指南》,立說本諸葉、吳溫病分三焦之劃界,未能合乎真理。
然其論治處方,尚屬平正,未可濃非。
郝炳炎之《溫熱病問答》,辨證主方,明白易曉,可為溫病學之初階。
吳錫璜之《中西溫熱串解》,博采兼收,中西互證,可謂洋洋大觀。
惟以三焦分篇,仍蹈鞠通之陋。
且羼雜疫病,亦屬瑕疵。
劉仲邁之《溫病诠真》,即其所着《傷寒雜病論義疏》之卷四,亦即所謂古本仲景《傷寒論》之一也。
其言頗存古風,雖屬溫病之新法門,究為廣義傷寒之實際,惜其未将《傷寒論》之第五卷暑熱濕燥合刊,而非溫熱學所赅之全書也。
恽鐵樵之《溫病明理》,其斥天士、鞠通之溫邪上受及三焦論治之說,固屬不謬。
至謂叔和寒毒藏于肌膚之說于理不可通,及其所着《内經綱要》,據西醫傷寒潛伏期不過二十日之說,以駁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與凡病傷寒而成溫者諸學理,則未免妄議古人。
蓋其于伏氣與新感之分辨,尚未明悉。
不知西醫傷寒之潛伏期,乃指傷寒即病之潛伏者言,《内經》之冬傷于寒,春夏方發者,乃指傷寒變為溫病暑病者言實風馬牛之不相及也。
丁醒吾之《溫熱經緯補錄》,蓋為補王氏《溫熱經緯》所未備而作,于秋燥剖釋詳明,誠足以補王氏之所未及。
楊如侯之《溫病講義》,為其擔任山西醫學專校溫病教授時,所輯以教學人也,言頗精當。
惟攙入疫病,不以疫病合稱,未免名實不符耳。
張山雷之《濕溫醫案》,乃輯前人之案,而為之評注,亦有可取。
沈嘯谷之《溫病全書》,乃取時逸人之《中國時令病學》,删去傷寒及關于六經之解釋,合《序例》與《總論》為一篇,将治法分隸各症,藥方附列于治法之後,并增方解,重行改編而成。
所言皆平正簡明,有法有式,頗合教材。
惟夏季之病,篇名溫病暑溫,究不若熱病暑病之為妥善。
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極。
春氣溫和,故曰春溫風溫,實可統名溫病;夏氣暑熱,病暑而不病溫,宜曰熱病暑病。
且暑溫之名,乃吳鞠通所杜撰,暑溫即暑熱之輕症,故不當以暑溫名篇。
況和煦之氣曰溫,亢熱之氣曰暑,既暑矣,何止于溫?暑溫之名,實不可通。
章巨膺之《溫熱辨惑》,乃本其師恽氏鐵樵之旨,仍援西醫言傷寒之潛伏期至多不過二三日,以辟《傷寒例》寒毒藏于肌膚之謬。
此則盲從西說之尚形質,而忘祖國之言氣化。
但其辨證論治,頗具條理,不無可取。
宋愛人之《春溫伏暑合刊》,對于春溫、伏暑,演繹詳明,選方亦精,且以春溫一症,分新邪為風溫,伏邪為伏溫,立說新穎,可謂不落前人窠臼。
上皆溫病通行之專書。
此外,如邵步青之《四時病機》,雷少逸之《時病論》,雖非溫病之專書,亦詳溫病之證治,頗有可取。
至于張畹香之《溫暑醫旨》,張子培之《春溫三字訣》,姜子房之《溫病賦》,錢文骥之《溫病條辨症方歌括》,則皆崇拜鞠通之學說,而為初學示法度者也,不足觀也矣。
夫溫病專書,類皆起于明末而盛于今日,其故何哉?蓋因又可誤溫病為瘟疫,而天士創溫病之異說,于是盲從者日衆,而研究溫病者亦遂多矣。
至天士之說,實顧景文所僞托者也。
其言似是而非,真理因之而晦,故治溫病之法,至今仍無定說。
茲将顧氏之作僞及其類似者,略陳于下:顧氏所着《溫證論治》,乃治新感溫熱之法。
相傳為顧氏随葉氏遊洞庭山,信筆記錄舟中之所語。
華岫雲首刊之于《續選臨症指南》,名為《溫熱論》。
繼則唐笠三以顧氏一時未加修飾,是以辭多佶屈,語亦稍亂,乃為之删潤,前後移掇,刊之于《吳醫彙講》,而易其名為《溫證論治》。
章虛谷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病證治》,刊之于《醫門棒喝》,并為注釋,而贊揚之。
王孟英又易其名為《外感溫熱篇》,刊之于《溫熱經緯》,更增注釋。
宋佑甫刊之于《南病别鑒》,且為之分條略注。
周學海仍其名為《溫熱論》,刊之于《醫學叢書》,間加評注。
吳錫璜刊之于《中西溫熱串解》,乃詳注之,易其名為《溫熱論注解》,此其注解中之最精詳者。
孟英之注次之。
此乃葉派之金針,而為陸九芝所鄙棄者也。
相繼而起者,則有薛生白之《濕熱條辨》,乃治濕溫之法,首載于佛尼勒所刊之《醫師秘笈》,繼則吳子音刊之于《溫熱贅言》,名之為《濕溫症條例》,不題生白之作,而署寄瓢子述。
章虛谷易其名為《薛生白濕熱條辨》,刊之于《醫門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