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酒食,忽感痘。
諸醫以為不可治。
施季泉至,八日漿清,寒戰咬牙,譫語,神思恍惚。
諸醫皆欲以保元湯大劑補之,季泉以為不然。
改用犀角地黃湯,得脫痂,後忽嘔吐,大便燥結,淹延一年,群醫束手,告急仲淳。
仲淳視其舌多裂之,曰:必當時未曾解陽明之熱,故有是症。
命以石膏(一兩),人參(一兩),麥門冬(五錢),枇杷葉、橘紅、竹瀝、童便為佐。
一劑即安,再進二劑,膈間如冷物隔定,父母俱謂必斃。
仲淳曰:不妨,當以參湯投之。
服兩許,即思粥食,晚得大便,夙疾頓瘳。
治痘喘。
取白花地丁,以水煎服,止喘甚神。
治火痘毒盛遇火令。
(施季泉傳)。
白花地丁濾汁,和淡白酒漿,少服之立解。
治痘洩。
長兒痘,初熱即洩,日數十行,見痘洩不止。
時醫以脾胃藥止之,愈甚。
施季泉日:是在不治。
予強之。
曰:止洩不難。
發藥中加黃連二錢,黃芩一錢。
一劑洩止,予喜甚。
施君曰:非也,毒火太熾故洩,初洩時即以解利藥乘熱導之,或可望生,今遲矣。
過四日即欲解毒,無及矣,坐視七日死。
臧玉涵幼兒,甫半周,身熱一日即見痘。
郡有專門知名者,延治之。
雲:樹小花多,頂平腳塌根窠薄,百死一生之症也。
五朝固辭去,藥以保元湯為主,擬六朝多用人參加附子。
疑慮間,施季泉忽至,曰:此險症。
且誡雲:必發癢異常,須看守嚴密。
藥用涼劑,與前治大別。
七朝大發癢,作瀉一日夜二十餘行,或藥水,或乳,或湯飲,俱傾注不變色,舉家謂必無幸矣。
季泉怡然自若。
因強之用參,必不許,藥內加炒黑黃連,瀉止。
十三朝復發癢,口渴唇燥,舌生白苔,又加炒黃連,白苔去,到底不用參。
十九朝,季泉別。
又誡曰:慎防痘疔、口疳。
疔之發也,必在腦後枕骨間,當以收口膏藥貼之,禁用摻藥。
口疳惟君家人中白散為妙。
不數日發疔,口生疳如其言,治之輒效。
季泉口授一家傳秘方,治痘後餘毒如神。
人參 白茯苓 金銀花 犀角(各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珍珠(八分) 蜜丸。
每服一錢,日二服。
一小兒痘洩,諸醫以升澀之劑投之,不效。
黃綺雲至,以白芍藥約三兩餘,酒炒,一劑即止。
此脾虛有熱故也。
治痘虛寒將行漿時作洩。
(若系火熱洩者,不可用)。
蓮肉(炒去心) 一味為末,每末一兩,加雲南鴉片(五分),研勻。
兒大者用末五分,兒小者三分,白湯調下,立止。
虛癢或虛煩躁不止,亦如之。
於中甫長郎痘,患血熱兼氣虛,先服解毒藥,後毒盡作洩,日數次不止,痘平陷矣。
仲淳以真鴉片(五釐),加炒蓮肉末(五分),米飲調飲之,洩立止。
王宇泰繼以人參(二兩),黃耆(三兩),鹿茸(三錢),煎服。
補其元氣,漿頓足。
蓋以先服解毒藥,已多無餘毒矣,故可補而無餘證。
存之孫女痘後洩,以鴉片如法飲之不止。
仲淳更以糯米、蓮肉作糜,一甌立愈。
一老醫有孫,痘已脫痂,少腹脹,小水不通。
眾醫以為痘後餘毒,以利水解毒藥投之愈脹。
老醫忽悟曰:痘後無實證,土堅則水清,脾虛下陷故也。
用後方一服,立效。
人參(一兩) 大棗(五枚) 水姜(五片) 治痘後脾虛作洩,老人脾虛作瀉亦甚效。
黃耆(四兩) 人參(四兩) 肉豆蔻(二兩) 五味子(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蓮肉(六兩) 白扁豆(四兩) 白朮(三兩) 為細末,棗肉搗膏和丸如彈子大。
每用一丸,薑湯磨化下。
一小兒痘已脫痂,初無他苦。
一醫視其目精無神帶白,曰:不可為已。
逾日亡。
治痘痂艱脫。
(血熱又兼血虛,故艱脫也。
尚宜保養,俟脫盡乃可見風)。
人參(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三錢) 甘草(炙,一錢) 麥門冬(去心,五錢) 五味子(六錢) 懷生地(四錢) 金銀花(四錢) 水煎,飢時服。
痘毒非元氣壯實者,不可外治,大忌圍敷藥,戒之。
痘疳神效方 雄黃牛糞尖,燒灰存性,為末。
每一錢,加冰片(二分),研細,吹患處,立愈。
冶痘後翻瘢。
(不拘上下部,腫爛淋漓者,俱效)。
象牙末(三錢) 真珠末(三錢) 白殭蠶(二錢,炒) 孩兒茶(一錢五分) 為極細末,以濟寧胭脂調敷,毒水如注,漸漸收口。
防痘傷目方(吳季泉傳自王府)。
雌雄檳榔(二枚),每枚用清水,粗碗上磨一百轉,隨將痘兒目閉者,以口津潤開,用雞毛蘸檳榔水拖眼梢三四次,其痘痂即落,永不傷目。
又方 用真濟寧油胭脂塗眼腔周遭三四次,永不傷目,試之累驗。
治痘後病目,兼治血熱病目,而脾胃壯實者。
天門冬(四兩) 麥門冬(四兩) 枸杞子(四兩) 甘草(一兩) 生地黃(八兩) 五味子(二兩五錢) 甘菊花(三兩) 玄參(三兩) 地骨皮(二兩) 白蒺藜(炒去刺,五兩) 穀精草(三兩) 木賊草(三兩) 密蒙花(二兩) 草決明(二兩) 女貞實(同黑豆九蒸九曬,六兩) 槐角(四兩) 羚羊角(三兩) 蜜丸。
梁溪一女子,痘後目痛,上白靨,不見物,服二十劑全愈。
(仲淳立)。
穀精草(二錢) 草決明(炒研,一錢五分) 川黃連(酒炒,一錢五分) 懷生地(二錢) 川芎(八分) 甘草(六分) 白蒺黎(炒研,一錢) 柴胡(七分) 甘菊花(二錢) 石菖蒲(一錢) 木賊草(一錢五分) 玄參(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麥門冬(二錢) 痧疹論並治法 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
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
殆時氣瘟疫之類與。
其證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淚,多洩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
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
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
惟忌酸收,最宜辛散。
誤施溫補,禍不旋踵。
辛散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
清涼如玄參,栝蔞根、薄荷、竹葉、青黛。
甘寒如麥門冬、生甘草、蔗漿。
苦寒如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
皆應用之藥也。
量證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則已,毋太過焉。
痧疹續論 痧疹乃肺胃熱邪所緻。
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
疹後咳嗽,但用貝母、栝蔞根、甘草、麥門冬、苦梗、玄參、薄荷,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
多喘,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
如冬天寒甚,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
凡熱勢甚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切忌過用升麻,服之必喘。
多洩瀉,慎勿止瀉,惟用黃連、升麻、乾葛、甘草,則瀉自止。
疹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
痧後洩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白扁豆、黃連,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
痧後牙疳最危,外用雄黃牛糞尖,煅存性,研極細,加真片腦(一分),研勻吹之;內用連翹、荊芥穗、玄參、乾葛、升麻、黃連、甘草、生地黃,水煎,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
緩則不可救藥。
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宜用白芍藥、炙甘草為君;蓮肉、白扁豆、山藥、青黛、麥門冬、龍眼肉為臣。
多服必漸強,慎勿輕用參、術。
痧後生瘡不已,餘熱未盡故也。
宜用金銀花、連翹、荊芥穗、玄參、甘草、懷生地、鱉蝨、胡麻、黃連、木通,濃煎飲之良。
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
本者,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
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治痧疹發不出,喘嗽,煩悶,躁亂。
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
水調四錢,頓服,立定。
此神秘方也。
砂糖調服,兼可治疹後痢。
去歲銘鞠救吳少海子及其侄,湯水不入矣,逐口強灌之而生。
今歲張守為長郎初婚亦危矣,治之亦愈。
皆仲淳法也。
又方(仲淳立)。
蟬退(一錢) 鼠黏子(炒研,一錢五分) 荊芥穗(一錢) 玄參(二錢) 甘草(一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乾葛(一錢五分) 薄荷葉(一錢) 知母(蜜炙,一錢) 西河柳(五錢) 竹葉(三十片) 甚者,加石膏(五錢),冬米(一撮)。
又方 加三黃。
賀知忍少子病痧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飯與之。
仲淳適至,驚曰:此痧症之極重者,何易視之?遂以西河柳(兩許),雜以玄參(三錢),知母(五錢),貝母(三錢),麥門冬(兩許),石膏(兩半),竹葉(七十片)。
二劑而痧盡現。
遍體皆赤;連進四劑,薄暮矣。
知忍曰:兒今無恙乎?仲淳曰:痧雖出盡,煩躁不止,尚不可保。
再以石膏(三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三兩),加黃芩、黃連、黃柏(各五錢),西河柳(一兩),竹葉(二百片)。
濃煎飲之,煩躁遂定而瘥。
冬月痧疹,因寒不得發透,喘渴悶亂,煩躁不定。
用麻黃去節,湯泡過,以蜜酒拌炒,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一服立透。
藥用乾葛、麥門冬、貝母、前胡、荊芥、玄參、西河柳、甘草、知母。
治痧後下積滯。
(仲淳立)。
川黃連(酒炒,一兩) 升麻(七分) 乾葛(八錢) 甘草(四錢) 黃芩(八錢) 白芍藥(酒炒,八錢) 滑石(如法,一兩) 懷山藥粉和丸。
白湯吞三五錢。
治痧後口瘡。
雄黃牛糞尖(一個,火煅過研細) 明礬(五分) 冰片(一分五釐) 皮硝(一錢) 白硼砂(三錢) 銅青(三分,能作痛,可去之) 研細,以鵝翎管吹入患處。
治痧後瘧。
(仲淳立)。
鱉甲(如法,二錢) 山楂肉(三錢) 橘紅(二錢五分) 貝母(三錢) 竹葉(五十片) 炙甘草(七分) 麥門冬(去心,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白茯苓(二錢) 乾葛(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如不渴,去知母。
渴甚,加石膏(五錢)。
顧鳴六乃郎,稟賦素弱,年數歲,患脾虛證,飲食絕不沾唇,父母強之,終日不滿稀粥半盂,形體倍削,鳴六深以為憂。
予為之疏一丸方,以人參為君,茯苓、山藥、橘紅、白芍藥、蓮肉、扁豆為佐。
更定一加味集靈膏相間服之。
百日後,飲食頓加,半年肌體豐滿。
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
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滯。
(附)。
腫毒 疔疽一切腫毒神方(仲淳立,屢試神驗)。
生甘菊(連根打碎,一兩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 甘草(水炙,三錢) 鼠黏子(炒研,一兩五錢) 栝蔞根(二錢) 貝母(去心,三錢) 金銀花(五錢) 白芷(一錢五分) 懷生地(三錢) 白芨(三錢) 連翹(二錢五分) 五爪龍(五錢,即茜草) 先用夏枯草(六兩),河水六碗,煎三大碗,去渣,入前藥,煎一碗,不拘時服。
潰後加黃耆(鹽水炒,五錢),麥門冬(五錢),五味子(一錢)。
秘傳治癰疽訣 凡未發疽,大熱作渴及愈後作渴,大小便秘,神昏,作嘔,不食,不知痛,全犯者不治,腰痛者不治。
清便自調,神思清爽,能食,知痛,不嘔,夜能睡,微發熱者,易治。
癰疽發熱,作渴,不知痛,用黃耆(君),麥門冬(上),五味(中),甘草(下),煎湯服。
大小便秘,用大黃下之。
毒氣攻心,神昏,作嘔,不食,用護心托裡散;綠豆粉(上),硃砂(中),乳香(下),俱為極細末,和勻。
每服三錢,白滾湯下。
圍陰症瘡瘍。
(外勢平而不起,色黑黯,其痛沉在肉裡者,用此)。
紅藥子(四兩) 白芨(一兩五錢) 白蘞(一兩五錢) 乳香(六錢) 沒藥(六錢) 硃砂(三錢) 雄黃(三錢) 麝香(一錢) 冰片(一錢) 黑狗下頦(一個,煅存性) 豌豆粉(一兩) 各另研為極細末,和勻,以醋蜜調敷,四圍以極滾醋蘸潤,兼可服。
圍陽症瘡瘍。
(外勢高腫散大,色紅甚者帶紫,但發亮鮮明,發熱,大小便不利,用此)。
大同鹼(以桑皮綿紙襯滾湯淋下,十分) 加桑灰淋汁(三分),下硃砂 雄黃 乳香 沒藥 冰片 白芨 白蘞 蟾酥(俱中) 麝香 牛黃(俱下) 明礬(上) 五倍子 大黃(上上) 各藥另研為細末,待汁冷,和勻,入上好小口磁器罐中,口上用鉛套套上,外以黃蠟封好,令固密聽用。
灸癰疽藥餅 夜明砂(五錢) 月經布灰(存性,一錢)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明礬(研細,一錢五分) 雄黃(一錢) 蕎麥麵拌勻做薄餅,放疽頭上,加大炷艾火灸之。
先令病者吃些米飲,及托裡等湯藥。
每灸至百壯,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但得一爆,其瘡立愈。
元氣弱者停一會再灸,鎮日夜灸方好。
治發背及腫毒圍藥 騰黃二錢五分(研細) 五倍子末(二兩) 米醋調,敷圍。
治發背神方 一法:但用敗龜闆一味,去肋塗黃蠟,炙透,內服外敷。
錫山保安寺僧秘訣也。
有奇效。
(馬銘鞠傳)。
又方 血竭(一錢) 雄黃(一錢) 沒藥(五分) 麝香(五釐) 研細末,用綿紙為撚,長一尺二寸,將藥四五分,以真麻油潤,燃著燈頭,令病人避風處端坐,執燃者離瘡四五分,自外而內徐徐照之,瘡上微微覺熱,即心神快爽,不可太過,恐傷好肉。
初用三條,每日加一條,漸加七條;勢消,每日減一條,直薰至紅腫消盡為度。
可貼太乙膏加琥珀,薰一次,隨用敷藥,日日如此。
薰時將豬蹄湯掠去油,用新羊毛筆潤湯,將敷藥洗淨始熏,熏罷用後敷藥:車前子(連根葉)、豨薟草、金銀花、五爪龍(俱用鮮者,各等分),搗爛,加多年陳小粉,調敷四圍紅腫處,中留一孔,恐出膿。
如瘡口大,用蔥葉(滾水泡批開,去內涎水)。
拍熟貼之。
如瘡口久不合,恐流膿水,再以藥敷之。
太乙膏方 玄參 白芷 生地 甘草 當歸 血餘(多) 大黃(多) 治背毒初起。
(由於郁者,遠志一味可治)。
遠志肉(甘草汁煮去骨,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甘菊花葉(一兩,鮮) 貝母(三錢) 鮮忍冬藤(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鮮) 連翹(一錢) 白芨(三錢) 托裡敗毒散 綿黃耆(鹽水炒,三錢,或五錢,或八錢,或一兩) 甘草節(水炙,二錢可加至四五錢) 赤芍藥(二錢) 金銀花(三錢) 茜草(江西出細如燈芯者佳,三錢) 何首烏(鮮者,五錢) 真
諸醫以為不可治。
施季泉至,八日漿清,寒戰咬牙,譫語,神思恍惚。
諸醫皆欲以保元湯大劑補之,季泉以為不然。
改用犀角地黃湯,得脫痂,後忽嘔吐,大便燥結,淹延一年,群醫束手,告急仲淳。
仲淳視其舌多裂之,曰:必當時未曾解陽明之熱,故有是症。
命以石膏(一兩),人參(一兩),麥門冬(五錢),枇杷葉、橘紅、竹瀝、童便為佐。
一劑即安,再進二劑,膈間如冷物隔定,父母俱謂必斃。
仲淳曰:不妨,當以參湯投之。
服兩許,即思粥食,晚得大便,夙疾頓瘳。
治痘喘。
取白花地丁,以水煎服,止喘甚神。
治火痘毒盛遇火令。
(施季泉傳)。
白花地丁濾汁,和淡白酒漿,少服之立解。
治痘洩。
長兒痘,初熱即洩,日數十行,見痘洩不止。
時醫以脾胃藥止之,愈甚。
施季泉日:是在不治。
予強之。
曰:止洩不難。
發藥中加黃連二錢,黃芩一錢。
一劑洩止,予喜甚。
施君曰:非也,毒火太熾故洩,初洩時即以解利藥乘熱導之,或可望生,今遲矣。
過四日即欲解毒,無及矣,坐視七日死。
臧玉涵幼兒,甫半周,身熱一日即見痘。
郡有專門知名者,延治之。
雲:樹小花多,頂平腳塌根窠薄,百死一生之症也。
五朝固辭去,藥以保元湯為主,擬六朝多用人參加附子。
疑慮間,施季泉忽至,曰:此險症。
且誡雲:必發癢異常,須看守嚴密。
藥用涼劑,與前治大別。
七朝大發癢,作瀉一日夜二十餘行,或藥水,或乳,或湯飲,俱傾注不變色,舉家謂必無幸矣。
季泉怡然自若。
因強之用參,必不許,藥內加炒黑黃連,瀉止。
十三朝復發癢,口渴唇燥,舌生白苔,又加炒黃連,白苔去,到底不用參。
十九朝,季泉別。
又誡曰:慎防痘疔、口疳。
疔之發也,必在腦後枕骨間,當以收口膏藥貼之,禁用摻藥。
口疳惟君家人中白散為妙。
不數日發疔,口生疳如其言,治之輒效。
季泉口授一家傳秘方,治痘後餘毒如神。
人參 白茯苓 金銀花 犀角(各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珍珠(八分) 蜜丸。
每服一錢,日二服。
一小兒痘洩,諸醫以升澀之劑投之,不效。
黃綺雲至,以白芍藥約三兩餘,酒炒,一劑即止。
此脾虛有熱故也。
治痘虛寒將行漿時作洩。
(若系火熱洩者,不可用)。
蓮肉(炒去心) 一味為末,每末一兩,加雲南鴉片(五分),研勻。
兒大者用末五分,兒小者三分,白湯調下,立止。
虛癢或虛煩躁不止,亦如之。
於中甫長郎痘,患血熱兼氣虛,先服解毒藥,後毒盡作洩,日數次不止,痘平陷矣。
仲淳以真鴉片(五釐),加炒蓮肉末(五分),米飲調飲之,洩立止。
王宇泰繼以人參(二兩),黃耆(三兩),鹿茸(三錢),煎服。
補其元氣,漿頓足。
蓋以先服解毒藥,已多無餘毒矣,故可補而無餘證。
存之孫女痘後洩,以鴉片如法飲之不止。
仲淳更以糯米、蓮肉作糜,一甌立愈。
一老醫有孫,痘已脫痂,少腹脹,小水不通。
眾醫以為痘後餘毒,以利水解毒藥投之愈脹。
老醫忽悟曰:痘後無實證,土堅則水清,脾虛下陷故也。
用後方一服,立效。
人參(一兩) 大棗(五枚) 水姜(五片) 治痘後脾虛作洩,老人脾虛作瀉亦甚效。
黃耆(四兩) 人參(四兩) 肉豆蔻(二兩) 五味子(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蓮肉(六兩) 白扁豆(四兩) 白朮(三兩) 為細末,棗肉搗膏和丸如彈子大。
每用一丸,薑湯磨化下。
一小兒痘已脫痂,初無他苦。
一醫視其目精無神帶白,曰:不可為已。
逾日亡。
治痘痂艱脫。
(血熱又兼血虛,故艱脫也。
尚宜保養,俟脫盡乃可見風)。
人參(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三錢) 甘草(炙,一錢) 麥門冬(去心,五錢) 五味子(六錢) 懷生地(四錢) 金銀花(四錢) 水煎,飢時服。
痘毒非元氣壯實者,不可外治,大忌圍敷藥,戒之。
痘疳神效方 雄黃牛糞尖,燒灰存性,為末。
每一錢,加冰片(二分),研細,吹患處,立愈。
冶痘後翻瘢。
(不拘上下部,腫爛淋漓者,俱效)。
象牙末(三錢) 真珠末(三錢) 白殭蠶(二錢,炒) 孩兒茶(一錢五分) 為極細末,以濟寧胭脂調敷,毒水如注,漸漸收口。
防痘傷目方(吳季泉傳自王府)。
雌雄檳榔(二枚),每枚用清水,粗碗上磨一百轉,隨將痘兒目閉者,以口津潤開,用雞毛蘸檳榔水拖眼梢三四次,其痘痂即落,永不傷目。
又方 用真濟寧油胭脂塗眼腔周遭三四次,永不傷目,試之累驗。
治痘後病目,兼治血熱病目,而脾胃壯實者。
天門冬(四兩) 麥門冬(四兩) 枸杞子(四兩) 甘草(一兩) 生地黃(八兩) 五味子(二兩五錢) 甘菊花(三兩) 玄參(三兩) 地骨皮(二兩) 白蒺藜(炒去刺,五兩) 穀精草(三兩) 木賊草(三兩) 密蒙花(二兩) 草決明(二兩) 女貞實(同黑豆九蒸九曬,六兩) 槐角(四兩) 羚羊角(三兩) 蜜丸。
梁溪一女子,痘後目痛,上白靨,不見物,服二十劑全愈。
(仲淳立)。
穀精草(二錢) 草決明(炒研,一錢五分) 川黃連(酒炒,一錢五分) 懷生地(二錢) 川芎(八分) 甘草(六分) 白蒺黎(炒研,一錢) 柴胡(七分) 甘菊花(二錢) 石菖蒲(一錢) 木賊草(一錢五分) 玄參(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麥門冬(二錢) 痧疹論並治法 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
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
殆時氣瘟疫之類與。
其證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淚,多洩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
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
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
惟忌酸收,最宜辛散。
誤施溫補,禍不旋踵。
辛散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
清涼如玄參,栝蔞根、薄荷、竹葉、青黛。
甘寒如麥門冬、生甘草、蔗漿。
苦寒如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
皆應用之藥也。
量證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則已,毋太過焉。
痧疹續論 痧疹乃肺胃熱邪所緻。
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
疹後咳嗽,但用貝母、栝蔞根、甘草、麥門冬、苦梗、玄參、薄荷,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
多喘,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
如冬天寒甚,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
凡熱勢甚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切忌過用升麻,服之必喘。
多洩瀉,慎勿止瀉,惟用黃連、升麻、乾葛、甘草,則瀉自止。
疹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
痧後洩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白扁豆、黃連,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
痧後牙疳最危,外用雄黃牛糞尖,煅存性,研極細,加真片腦(一分),研勻吹之;內用連翹、荊芥穗、玄參、乾葛、升麻、黃連、甘草、生地黃,水煎,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
緩則不可救藥。
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宜用白芍藥、炙甘草為君;蓮肉、白扁豆、山藥、青黛、麥門冬、龍眼肉為臣。
多服必漸強,慎勿輕用參、術。
痧後生瘡不已,餘熱未盡故也。
宜用金銀花、連翹、荊芥穗、玄參、甘草、懷生地、鱉蝨、胡麻、黃連、木通,濃煎飲之良。
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
本者,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
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治痧疹發不出,喘嗽,煩悶,躁亂。
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
水調四錢,頓服,立定。
此神秘方也。
砂糖調服,兼可治疹後痢。
去歲銘鞠救吳少海子及其侄,湯水不入矣,逐口強灌之而生。
今歲張守為長郎初婚亦危矣,治之亦愈。
皆仲淳法也。
又方(仲淳立)。
蟬退(一錢) 鼠黏子(炒研,一錢五分) 荊芥穗(一錢) 玄參(二錢) 甘草(一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乾葛(一錢五分) 薄荷葉(一錢) 知母(蜜炙,一錢) 西河柳(五錢) 竹葉(三十片) 甚者,加石膏(五錢),冬米(一撮)。
又方 加三黃。
賀知忍少子病痧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飯與之。
仲淳適至,驚曰:此痧症之極重者,何易視之?遂以西河柳(兩許),雜以玄參(三錢),知母(五錢),貝母(三錢),麥門冬(兩許),石膏(兩半),竹葉(七十片)。
二劑而痧盡現。
遍體皆赤;連進四劑,薄暮矣。
知忍曰:兒今無恙乎?仲淳曰:痧雖出盡,煩躁不止,尚不可保。
再以石膏(三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三兩),加黃芩、黃連、黃柏(各五錢),西河柳(一兩),竹葉(二百片)。
濃煎飲之,煩躁遂定而瘥。
冬月痧疹,因寒不得發透,喘渴悶亂,煩躁不定。
用麻黃去節,湯泡過,以蜜酒拌炒,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一服立透。
藥用乾葛、麥門冬、貝母、前胡、荊芥、玄參、西河柳、甘草、知母。
治痧後下積滯。
(仲淳立)。
川黃連(酒炒,一兩) 升麻(七分) 乾葛(八錢) 甘草(四錢) 黃芩(八錢) 白芍藥(酒炒,八錢) 滑石(如法,一兩) 懷山藥粉和丸。
白湯吞三五錢。
治痧後口瘡。
雄黃牛糞尖(一個,火煅過研細) 明礬(五分) 冰片(一分五釐) 皮硝(一錢) 白硼砂(三錢) 銅青(三分,能作痛,可去之) 研細,以鵝翎管吹入患處。
治痧後瘧。
(仲淳立)。
鱉甲(如法,二錢) 山楂肉(三錢) 橘紅(二錢五分) 貝母(三錢) 竹葉(五十片) 炙甘草(七分) 麥門冬(去心,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白茯苓(二錢) 乾葛(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如不渴,去知母。
渴甚,加石膏(五錢)。
顧鳴六乃郎,稟賦素弱,年數歲,患脾虛證,飲食絕不沾唇,父母強之,終日不滿稀粥半盂,形體倍削,鳴六深以為憂。
予為之疏一丸方,以人參為君,茯苓、山藥、橘紅、白芍藥、蓮肉、扁豆為佐。
更定一加味集靈膏相間服之。
百日後,飲食頓加,半年肌體豐滿。
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
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滯。
(附)。
腫毒 疔疽一切腫毒神方(仲淳立,屢試神驗)。
生甘菊(連根打碎,一兩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 甘草(水炙,三錢) 鼠黏子(炒研,一兩五錢) 栝蔞根(二錢) 貝母(去心,三錢) 金銀花(五錢) 白芷(一錢五分) 懷生地(三錢) 白芨(三錢) 連翹(二錢五分) 五爪龍(五錢,即茜草) 先用夏枯草(六兩),河水六碗,煎三大碗,去渣,入前藥,煎一碗,不拘時服。
潰後加黃耆(鹽水炒,五錢),麥門冬(五錢),五味子(一錢)。
秘傳治癰疽訣 凡未發疽,大熱作渴及愈後作渴,大小便秘,神昏,作嘔,不食,不知痛,全犯者不治,腰痛者不治。
清便自調,神思清爽,能食,知痛,不嘔,夜能睡,微發熱者,易治。
癰疽發熱,作渴,不知痛,用黃耆(君),麥門冬(上),五味(中),甘草(下),煎湯服。
大小便秘,用大黃下之。
毒氣攻心,神昏,作嘔,不食,用護心托裡散;綠豆粉(上),硃砂(中),乳香(下),俱為極細末,和勻。
每服三錢,白滾湯下。
圍陰症瘡瘍。
(外勢平而不起,色黑黯,其痛沉在肉裡者,用此)。
紅藥子(四兩) 白芨(一兩五錢) 白蘞(一兩五錢) 乳香(六錢) 沒藥(六錢) 硃砂(三錢) 雄黃(三錢) 麝香(一錢) 冰片(一錢) 黑狗下頦(一個,煅存性) 豌豆粉(一兩) 各另研為極細末,和勻,以醋蜜調敷,四圍以極滾醋蘸潤,兼可服。
圍陽症瘡瘍。
(外勢高腫散大,色紅甚者帶紫,但發亮鮮明,發熱,大小便不利,用此)。
大同鹼(以桑皮綿紙襯滾湯淋下,十分) 加桑灰淋汁(三分),下硃砂 雄黃 乳香 沒藥 冰片 白芨 白蘞 蟾酥(俱中) 麝香 牛黃(俱下) 明礬(上) 五倍子 大黃(上上) 各藥另研為細末,待汁冷,和勻,入上好小口磁器罐中,口上用鉛套套上,外以黃蠟封好,令固密聽用。
灸癰疽藥餅 夜明砂(五錢) 月經布灰(存性,一錢)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明礬(研細,一錢五分) 雄黃(一錢) 蕎麥麵拌勻做薄餅,放疽頭上,加大炷艾火灸之。
先令病者吃些米飲,及托裡等湯藥。
每灸至百壯,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但得一爆,其瘡立愈。
元氣弱者停一會再灸,鎮日夜灸方好。
治發背及腫毒圍藥 騰黃二錢五分(研細) 五倍子末(二兩) 米醋調,敷圍。
治發背神方 一法:但用敗龜闆一味,去肋塗黃蠟,炙透,內服外敷。
錫山保安寺僧秘訣也。
有奇效。
(馬銘鞠傳)。
又方 血竭(一錢) 雄黃(一錢) 沒藥(五分) 麝香(五釐) 研細末,用綿紙為撚,長一尺二寸,將藥四五分,以真麻油潤,燃著燈頭,令病人避風處端坐,執燃者離瘡四五分,自外而內徐徐照之,瘡上微微覺熱,即心神快爽,不可太過,恐傷好肉。
初用三條,每日加一條,漸加七條;勢消,每日減一條,直薰至紅腫消盡為度。
可貼太乙膏加琥珀,薰一次,隨用敷藥,日日如此。
薰時將豬蹄湯掠去油,用新羊毛筆潤湯,將敷藥洗淨始熏,熏罷用後敷藥:車前子(連根葉)、豨薟草、金銀花、五爪龍(俱用鮮者,各等分),搗爛,加多年陳小粉,調敷四圍紅腫處,中留一孔,恐出膿。
如瘡口大,用蔥葉(滾水泡批開,去內涎水)。
拍熟貼之。
如瘡口久不合,恐流膿水,再以藥敷之。
太乙膏方 玄參 白芷 生地 甘草 當歸 血餘(多) 大黃(多) 治背毒初起。
(由於郁者,遠志一味可治)。
遠志肉(甘草汁煮去骨,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甘菊花葉(一兩,鮮) 貝母(三錢) 鮮忍冬藤(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鮮) 連翹(一錢) 白芨(三錢) 托裡敗毒散 綿黃耆(鹽水炒,三錢,或五錢,或八錢,或一兩) 甘草節(水炙,二錢可加至四五錢) 赤芍藥(二錢) 金銀花(三錢) 茜草(江西出細如燈芯者佳,三錢) 何首烏(鮮者,五錢)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