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幼科 (附:痘疹) 小兒初生,即以粉草(切片,三錢),江西淡豆豉(三錢),入沸湯一碗,隔水煮乾至一二小杯,以綿為乳,蘸藥汁入兒口吮之,以盡為度。

    腹內有聲,去胎糞數次,方飲乳,月內永無驚風諸病。

     兒初生,不可剪臍帶。

    三朝用面和水成薄餅,置兒腹,穿臍帶於面上,將蘄艾火灸臍帶近臍處,或三炷或五七炷。

    灸須下帳避風,灸畢,仍將臍帶紮好,聽其自脫。

    至七日方脫者,元氣足也。

    瑨兒九日方脫,其神甚旺。

     凡兒生下,每日夜時,將清湯或苦茶蘸軟絹,攪兒口內。

    如齒邊有白點,即以指爪或細針挑破,取桑樹內汁濾清塗之,永無驚風撮口之患。

    予家用前三方,兒月內並無殤者。

     治撮口。

     其症必先大便熱。

    用生犀角及真羚羊角磨,和蜜汁飲之,有效。

    急則用大黃(二錢),甘草(二錢),煎服。

     治月內啼。

     以真牛黃、飛辰砂(極細末,各五釐),塗兒舌上,立止。

     治胎驚。

    (仲淳定,有驗)。

     人參 白芍藥(酒炒,各一兩) 白茯神 酸棗仁(各一兩五錢) 炙甘草 遠志肉(甘草汁浸,蒸,曬乾,各一兩) 真天竺黃(另研如飛面) 硃砂(另研如法,各五錢) 臍帶(新瓦上炙焦存性,另研細,三條) 天麻 犀角 滑石末(各一兩) 如有紫河車,加一具(火烘乾,研細,忌鐵。

    ) 上天竺黃、硃砂、臍帶另研外,餘篩極細末,然後加入另研三味,再研和令極勻,用鉤藤濃汁四兩,和煉蜜半斤,搗和前藥,每丸重一錢二分。

    飢時、臨臥以燈芯、薄荷湯調化服,日可與二三服,或以鉤藤湯煎濃化藥更佳。

    如治急驚,本方去臍帶、河車、人參,加白殭蠶(蜜炙,六錢),全蠍(六錢),牛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膽星(八錢) 麝香(三分)。

     治胎瘧。

    (家弟患此,服之神驗)。

     人參(三錢,虛甚瘧久者,加至一兩止) 白芍藥(三錢,酒炒) 廣陳皮(二錢) 鱉甲(醋炙,二錢) 麥門冬(三錢) 厚樸(二錢) 青皮(七分,醋炒) 山楂肉(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溫服。

    脾胃不佳,加川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真藿香(五分),白豆蔻(二分五釐),姜皮(五分),竹葉(三十片),白茯苓(二錢)。

     治小兒癇症或驚風不止。

    (黃孟芳幼患此症,久服效)。

     天竺黃(五錢) 酸棗仁(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人參(一兩) 明天麻(五錢) 天門冬(去心,一兩) 白茯神(一兩五錢) 橘紅(七錢) 遠志肉(甘草汁煮去骨,二兩) 白芍藥(酒浸,一兩) 鉤藤(五錢) 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水飛極細硃砂為衣。

    每服一丸,燈芯湯或龍眼湯化下。

    又一方加紫河車一具,酒洗淨煮爛或焙乾為末,入前藥中。

     疳積散(宋二懷傳,累試神效)。

     治兒乳食不節,過飽傷脾,面黃腹大,小便濁如米泔,大便黃洩酸臭,皮毛枯索,甚而雙目羞明生翳,形骸骨立,夜熱晝涼等證,並用此方主之。

     厚樸(去皮切片,薑汁炒熟,淨末,一兩) 廣陳皮(去白,淨末,八錢) 粉甘草(去皮,炙,七錢,淨) 真蘆薈(明如漆,苦如膽,淨末,七錢) 蕪荑(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去白衣殼,淨末,五錢) 青黛(取顏料鋪中浮碎花青,淘淨研,二錢) 百草霜(取山莊人家鍋底煤,二錢五分) 旋覆花(淨末,一錢五分) 勻和成劑。

    小兒每一歲用藥一分,燈芯湯空心調服。

    服後病愈,再用肥兒丸調理。

    如脾氣未實,用啟脾丸,或大健脾丸。

    如疳氣未盡,用陳皮(一兩),白木香(三錢),白茯苓(五錢),加平胃散(三錢)為末,陳皮湯調下。

     肥兒丸 人參(三錢) 蕪荑(一兩) 史君子肉(一兩) 白芍藥(一兩) 橘紅(八錢) 黃連(一兩) 甘草(五錢) 紅曲(七錢) 麥芽(七錢) 砂仁(五錢) 白茯苓(一兩) 山楂肉(七錢) 滑石(一兩) 蓮肉(二兩) 扁豆(一兩) 青黛(二兩) 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空心白湯化下。

     治疳,瀉痢見紅白積者。

     用前散子,加黃連(薑汁土炒)、肉豆蔻二味,燈心湯少入熟蜜調服。

     治食積成疳。

     用前散,砂仁湯調服。

    (四方俱宋二懷傳)。

     治小兒疳症,唇白或紫,腹大,面黃,發乾上指。

     施季泉有丸藥如龍眼大,納豬肝內,白酒煮之,止食肝,一劑而愈。

    其丸取出,尚可救人。

    方不傳。

    兒輩累試之奇驗,價亦廉。

     治疳眼。

     生雞肝一具,不拘大小雌雄,二三歲者隻用半具。

    外去衣,內去筋膜,研極細如面,入疳積散若幹,調極勻,加熟白酒,厚薄相和,隔湯燉極熱,空心服,或用甜酒,少加熟白湯調服,至眼開翳散乃止。

     又方 白芙蓉花(陰乾,三四錢,聽用),另以肉豆蔻(不油不蛀、一枚,粉裹煨),真胡黃連(五分),共細末,將赤雄雞軟肝去筋膜,入前藥末,同研極細,丸如龍眼核大,白酒隔湯煮熟,空心與兒吃。

    其藥約分三份,如兒小可再分作四份,兒大者可一二次頓服,立驗。

     治小兒走馬牙疳百驗方 冰片(三分) 黃連(不犯鐵) 栝蔞(為末) 紅褐子(煅存性,研細) 黃蠶繭殼(煅存性,研,各五錢) 明礬(一錢五分,煅過,研) 五穀蟲(要有尾者,瓦上煅過存性,研,二錢五分) 各末,和勻再碾。

    連吹數次,立效。

    吹藥時,先以米泔漱淨。

    吹藥後,仍以米泔漱淨。

     又將夜壺底內積垢取出,燒灰存性,研極細,敷牙根腫爛處,立愈。

    前方中加入,更效。

     又將蝸牛連殼,煅灰存性,研極細末,吹患處,立愈。

    (上二方俱施季泉傳)。

     治小兒心口疼。

    (仲淳定,非蟲積作痛者,不宜用)。

     牽牛(炒,八錢) 白木香(三錢) 檳榔(一兩二錢) 紅曲(炒,一兩) 甘草(炙,三錢) 橘紅(八錢) 綠礬(火煅紅,以米醋淬入,另研如面,四錢) 細末,粉糊和丸如梧子大。

    每四錢,白湯吞。

    終身不可食蕎麥。

     存之幼郎病內傷,大小便俱血。

    諸醫竟用紅花、桃仁,病愈甚。

    仲淳曰:桃仁之類,疏其瘀也,血且行,奈何又重傷之?傷則補之而已。

    以生地黃(四錢),川續斷及杜仲、牛膝等飲之,稍平,而腹痛不已。

    仲淳曰:是在《內經》強者氣盈則愈,弱者著而成病。

    加人參(二錢),一劑而愈。

     月埠張氏兒十歲,自幼心痛,得於母氣,不時發者,發時飲食不進,呻吟反復三四日。

    仲淳疏方,藥入口即止。

    檳榔(一錢),黑醜(一錢),木香(五分),使君子(二錢),橘紅(二錢),白茯苓(三錢),白芍藥(二錢),旋覆花(二錢),豬苓(一錢五分)。

     義興楊純父幼兒病寒熱,勢甚棘。

    諸醫以為傷寒也,藥之不效。

    仲淳曰:此必內傷。

    純父不信,遍詢乳媼及左右,並不知所以傷故。

    仲淳固問不已,偶一負薪者自外至,聞而訝曰:曩見郎君攀竹梢為戲,梢折墜地,傷或坐此乎?仲淳曰:信矣。

    投以活血導滯之劑,數服而起。

    仲淳嘗言:古人先望、聞、問而後切,良有深意。

    世人以多問嘲醫,醫者含糊診脈,以緻兩誤,悲夫! 猴疳方 此胎毒濕熱,從肛門或陰囊邊紅暈爛起,漸至皮膚,不結靨,不治必爛死。

     生薑(四兩),鰻魚(一斤),共煮爛,取濃汁塗之。

    次用貝母(灰存性,二錢五分),牛黃、冰片(各一錢),共研細末敷之。

    如復發,用棉花子油(一斤),大楓子肉、蛇床子、乳香、沒藥(共四兩),青黛(一兩)。

    五味研細浸油內,青布蓋口,以青錢壓之,數日後,以鵝翎蘸油塗之。

    再用鰻骨灰(君),牛黃、冰片(各少許)。

    共為末,敷之愈。

     兒服末藥 人中白(煅) 胡黃連 青黛(各五分) 辰砂(三分) 甘草(二分) 人參(一分) 共為末,蜜調服之。

     乳母服藥 當歸 黃連 金銀花 桔梗 連翹 川芎 甘草 山梔 薄荷(各等分) 水煎服。

    (以上三方,馬銘鞠傳)。

     張守為幼郎,患癆疳,嗜食易飢,腹如蜘蛛,過數日一瀉,瀉則無度,面目黧黑,指節中亦幾無剩肉矣。

    其母亦病,診脈緊數,骨蒸勞熱,大渴引飲,淋閉,腹大如鼓。

    馬銘鞠曰:兒病實母病也。

    用麥門冬、枇杷葉、懷生地、白芍藥、青蒿、鱉甲之屬以治母;用乾蟾為君,加犀角、羚羊角、白芙蓉花、牛黃,每用分許,日入雞肝內,飯上蒸服以治兒;再用滑石、白扁豆、白茯苓、車前子、山楂肉、五穀蟲等分為末,拌人乳曬乾七次,略入砂仁末,陳皮湯丸彈子大,日進兩丸。

    不二十日,予母俱痊。

    二方絕無藥氣,故兒喜吃之。

     華叔蟾乃郎慢脾風,五六日愈。

    愈甫三四日,即過多飲食,連浴兩宵,復痰壅沉迷,面目俱浮,胸腹腫滿,嘔吐,乳食不進,角弓反張,二便交秘。

    有欲進以牛黃丸者。

    馬銘鞠曰:下咽死矣。

    此病後虛症也,然參且勿用。

    用麥門冬(三錢),枇杷葉(三片),貝母(二錢五分),桑白皮(一錢五分),杏仁(一錢),藿香(一錢),新鮮大糖球(一枚),蒼朮(用人乳汁炒三次,八分),橘紅(一錢二分),加燈芯煎,臨服入薑汁。

    逾時小便隨利,腹即寬而諸證悉退,盡劑竟愈。

    以此知嬰兒病後不可不慎。

    即此兒半年後,下午連食冷鴨子二枚,午間又縱恣飲食,更餘病發,上不吐,下不瀉,胸腹脹滿,目閉氣喘,身熱,按其胸腹則雙手來護。

    馬曰:食也。

    鴨子黃閉氣,得水則化,今尚在胃口。

    急索大棗數枚,煎湯,入砂仁錢許以通其氣,兒渴,頓飲碗許,氣漸通,目開,手足亦漸流動。

    再煎飲之,夜半,吐瀉交作,次日勿藥而愈。

     萬中丞涵臺患痰症,合琥珀丸,不用棄去。

    馬銘鞠曰:此幼科絕勝藥也。

    開緘,而琥珀清香之氣,觸鼻入腦,光瑩可愛。

    取之,凡遇慢驚,投之神驗。

    兼治小兒一切虛證。

    如華虛舟五郎,尪甚善哭,周歲中,每哭即氣絕,絕而蘇,一飯時許矣;至三歲外,其病日深,哭而絕,絕而蘇,甚至經時。

    初或一月一發,後則頻發,有日再發者。

    投以此藥,人參圓眼湯下數丸,遂瘥。

     琥珀丸方 琥珀(三錢) 天竺黃(二錢) 人參(三錢) 茯神(二錢) 粉甘草(三錢) 硃砂(一錢五分) 山藥(一兩) 膽星(二錢) 蓮肉(三錢) 煉蜜丸,硃砂為衣。

    每服一錢。

     莊斂之艱嗣,辛酉幸舉一子,未及三月,乳婦不善撫養,盛暑中擁衾令臥,忽患丹毒,遍遊四肢,漸延腹背。

    斂之倉皇來告,予曰:兒方數月,奈何苦之以藥。

    急以犀角,絞鮮梨汁磨服。

    斂之問故,予曰:犀角能解心熱,而梨汁更能豁痰,且味甘,則兒易服。

    別疏一方,用荊芥穗(二錢半),鼠黏子(二錢),懷生地(四錢),牡丹皮(一錢五分),玄參(三錢),栝蔞根(三錢),薄荷葉(一錢),竹葉(百片),麥門冬(去心,四錢),生甘草(三錢),連翹(三錢),貝母(去心,三錢),生蒲黃(二錢)。

    令煎與乳婦服之,乳汁即湯液矣。

    斂之依法治之,一日夜,赤者漸淡。

    再越日,丹盡退。

    後卒以乳婦不戒,患驚風而殤。

     稀痘神方 金銀花為末 糖調,不住服,有效。

    (顧驤宇傳)。

     又方(江右米以功傳神方也)。

     赤豆(小飯赤豆) 黑豆 綠豆 粉草(各一兩) 為細末,用竹筒削去皮,兩頭留節,一頭鑿一孔,以藥未入筒中,用杉木砧塞緊,黃蠟封固,外以小繩系之,投入臘月厠中,滿一月,即取出,洗淨風乾。

    每藥一兩,配臘月梅花片三錢和勻;若得雪中梅花片落地者,不著人手以針刺取者更妙。

    如急用,入紙封套內略烘即幹。

    兒大者用一錢,小者用五分,俱以霜後絲瓜藤上小藤絲煎湯調,空腹服,湯宜多服。

    服後忌葷腥十二日,解出黑糞為驗。

    一次可稀,三次不出。

    每年服一次。

     又方(婁江王相公傳甚效)。

     菟絲子(半斤,好酒浸二宿,煮乾,去皮) 黑玄參(四兩) 為極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空心白湯調化一丸,日二次。

     又方 加生地黃、麥門冬(各四錢),犀角末(一兩)。

     又方 兔腦(不去骨) 兔肚(不去糞) 瑣瑣葡萄(五錢) 白葡萄(五錢) 共炙,蜜丸。

    每一錢,白湯下。

    (此侯少芝方)。

     又方(丁見源比部傳)。

     用白牛蝨數百枚,焙燥和糖,令兒服之。

    服數次,有紅點發出,此毒解之候也。

    不效,再服。

    先頭面,次心坎,次腰肚,次四肢,以漸見點,痘必稀白。

    牛惟江北多,蝨藏牛耳中,不多得。

    須多服方效。

     痘症有二:一曰血熱毒盛;一曰氣虛毒盛。

    氣虛者,可以徐補。

    血熱毒甚者,勢必亟,一發熱便口渴,面赤,氣喘,狂躁,譫語,此其證也。

    一見點即宜涼血解毒,急磨犀角汁多飲之,十可療四五,稍遲難救矣。

    又有血熱兼氣虛者,初發先服涼血解毒之劑,五六朝後,可以併力補氣助漿。

    唯初時不早涼血,則毒不解,毒不解,延至六七朝,勢必以參、耆助漿,漿必不來,反滋毒火。

    又有血熱毒盛似氣虛者,初熱放點,神思昏亂,足冷,痘色白如水窠,唯有唇腫,口渴,辨其火症,醫者反以氣虛治之,十無一生。

     孫生東療鄭黃門子血熱毒甚初起,急以犀角地黃湯療之不效,至用白芍藥八錢,一洩毒解,徐補收功。

    家弟玄箸一發熱即譫語,唇腫,齒黑,痘欲出不出,醫者以為發斑傷寒也。

    延仲淳、施季泉不至。

    予曰:事急矣。

    以生地(八錢),白芍藥(五錢),黃芩、黃連(各二錢),稍加發藥。

    日三劑,勢稍定,痘漸次出。

    醫者曰:爾時宜發痘,奈何以涼劑遏之?予曰:解毒即所以發也。

    未幾,季泉至,以予言為然,第減地黃、芍藥之半,復於助漿中兼清涼之劑,九十朝漿足,卒傷一目。

    仲淳曰:使子之言盡行,則目亦可不眇矣。

    靨後方大便,此真血熱症也。

     松江黃綺雲療徐氏兒痘,兒幼遇冬月,痘不起,熾炭圍爐,抱兒火邊,以酒漿挹火,火氣薰兒,痘立起。

     又有痘而腰痛者,一醫以人參蘆三兩煎湯飲之,一吐痘起,痛尋解。

    叩其故,曰:毒在下部,提之則上升而毒散矣。

    大抵痘家利吐,吐中便有散毒之義。

     施季泉曰:凡成婚或破陽後,出痘而腰痛者,可療。

    童子而腰痛,是先天之水不足也,不治。

    驚痘易治者,以毒由心經出,故輕,非因恐嚇成驚,反易治也。

    其言甚有味,故存之。

    (施君諱一中,住良渚,去杭州塘棲二十五裡)。

     顧叔夏次郎,八歲出痘,因先腰痛,予斷以不治。

    果殤。

    (附)。

     一小兒初痘,血熱甚。

    黃綺雲用懷生地三兩,濃煎頓飲。

    其痘紫色立轉紅。

     臧玉涵次郎,年十六,因新婚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