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脾胃
黃病有積神方(一平頭試之神驗)。
蒼朮(炒) 厚樸(薑汁炒) 橘紅 甘草 山楂肉 白茯苓 麥芽(各二兩) 檳榔(一兩) 綠礬(火煅研細,一兩五錢)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
每服一錢,白湯吞,日三服。
凡服礬者,忌食蕎麥、河豚,犯之即死。
治老人傷冷食及難化之物。
生薑或紫蘇煎湯,置浴鍋內,令病者乘熱浸湯內,以熱手揉心胃肚腹,氣通食化矣。
又方 蘄艾灸胃脘並肚,氣從口鼻出,立愈。
治胃脘痛屬火證者。
(一女婢患此數十年,一劑良已)。
橘紅 淡豆豉 山梔仁(炒黑,各三錢) 生薑(五片) 枳殼(一錢) 水一盅半,煎七分服。
又治胃脘痛。
(仲淳療瑀母方)。
橘紅(二錢) 白豆蔻仁(五分) 香附(童便炒,忌鐵,研細、三錢) 延胡索(醋煮,切片,粒粒金黃色者良,二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四錢) 甘草(四分,炙) 白茯苓(三錢) 白木香(五分,磨汁入煎藥內) 紫蘇子(研,二錢) 紫蘇梗(二錢) 河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豆蔻仁口嚼之下藥。
又方 口渴,肩骨疼痠痛,不能飲食者,神效。
真紫蘇子(隔紙焙,研細) 橘紅 白茯苓(各三錢) 竹茹(二錢) 白芍藥(酒炒,四錢) 木瓜(忌鐵,三錢) 石斛(酒蒸,三錢) 酸棗仁(炒爆研,四錢) 麥門冬(五錢) 甘草(五分) 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飢時服。
治胃中有痰欲吐。
(陳潛齋傳)。
廣橘紅 栝蔞仁(各四錢) 薑汁竹瀝和丸梧子大。
食後服。
治脾經痰飲,五更咳嗽,喉中如有物,咽之不下,服之甚驗。
(仲淳立)。
白茯苓(四兩) 蘇子(另研如泥,入藥同搗,三兩) 白豆蔻仁(七錢) 貝母(去心,三兩) 栝蔞根(三兩) 薄荷葉(一兩五錢) 連翹(三兩) 硼砂(另研如飛面,七錢) 廣橘紅(四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貓兒殘葉(六兩) 山楂肉(三兩) 麥芽(炒取淨面,一兩五錢) 神麯(炒,一兩五錢,出峽江縣) 霞天膏曲(四兩) 枇杷葉(四兩) 為極細末,懷山藥粉糊和丸如麻子大。
白湯吞三四錢。
治痰嗽吐不已,胸膈有冷物上塞,飲熱湯稍下。
橘紅 白茯苓 蘇子(研細) 栝蔞仁(蛤粉拌炒,研細,各三錢) 半夏(薑汁炙,一錢) 遠志(去心,甘草汁浸蒸,一錢五分) 白豆蔻仁(五分) 吳茱萸(湯泡去梗,一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
飢時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杯。
化痰生津噙化丸(治膠痰,不治陰虛痰火)。
五倍子揀粗大者,安大缽頭內,用煮糯米粥湯浸,蓋好,安靜處,七日後常看,待發芽黃金色,又出黑毛,然後將箸試之,若透內無硬,即收入粗瓦缽中,擂如醬,連缽日中曬,至上皮乾了,又擂勻,又曬,曬至可丸,方丸彈子大,曬乾收用。
其味甘酸,能生津化痰。
治痰。
用櫙木葉搗煎湯,不時呷,漸漸痰少,兼治膈氣嘔吐。
趙太學文度,頑痰積血,仲淳以霞天膏加化痰消瘀之劑,治之而愈。
痰厥 金壇庠友張逢甫內人,方食時觸暴怒,忽仆地,氣遂絕。
延一醫視之,用皂角灰吹鼻中不嚏,用湯藥灌之不受,延至午夜,謂必不治,醫告去。
逢甫急叩莊一生,一生過視之,六脈尚全而獨氣口沉伏,細尋之滑甚。
曰:此肝木之氣逆衝入胃,胃中素有痰,緻痰夾食閉胃口,氣不得行而暴絕也。
但歷時久,湯藥不入矣。
急宜吐之可活,所謂木鬱則達之也。
亟令覆其身,垂手向床下,以鵝翎蘸桐油,啟齒探入喉中,展捎引吐,出痰與食,才一口,氣便稍通,再探吐至兩三口,便覺油臭,以手推翎,但不能言。
一生曰:無妨矣。
知其體怯,不宜多吐,急煎枳、橘推蕩之藥灌之,盡劑而蘇。
後以平肝和胃藥,調理數劑復故。
此因暴怒,怒則氣上逆,痰因氣壅,故現斯證耳。
所謂屍厥也,治厥往往有誤。
予故表其證以示後來雲。
飲 飲與痰不同,痰膠黏而飲惟水,治法亦異。
飲雖有五,總之或緣飲酒過多,酒後發渴,多飲茶湯。
或好飲冷酒。
或因天暑煩渴,多飲涼水及冰。
因酒而得者則多濕熱,因飲冷而得者則多寒濕,或因鬱而得者則屬木氣侵脾。
藥亦小有不同,要以降氣、燥濕、散郁、健脾、行水為宗,乃治法之要領也。
方: 半夏(薑汁、明礬浸透,四兩) 廣陳皮(去白,四兩) 白茯苓(四兩) 豬苓(二兩) 澤瀉(米泔浸炒,二兩) 旋覆花(蒸,三兩) 厚樸(薑汁炒,一兩五錢) 白朮(土炒,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人參(一兩) 酒濕者,加川黃連(一兩),木香(五錢)。
寒濕者,加蒼朮(二兩),木香(五錢),白豆蔻(五錢)。
因郁者,加紫蘇(四兩),去蒼朮。
為細末,稀米糊入薑汁和丸如綠豆大。
每五錢,淡薑湯下,連進三服,空心飢時皆可服。
如卒急不及治丸,取二十倍中一倍作湯,入豆蔻仁末、木香汁、薑汁和飲,亦立效。
丹陽葛文學宇十內人,因作家勞郁患飲證,每發嘔吐不已,腸如欲出,所吐俱清水,動以盆桶計,日夜不止,不思飲食。
就醫金壇,諸醫以健脾行氣,理郁清痰藥投之愈劇,困頓待斃。
宇十計無復之矣。
適餘偶從苕上來,莊斂之與宇十姻戚也,向餘語,故餘即與斂之偕往。
視脈審證,知為飲無疑,乃用前方加人參三錢。
一劑吐止,再劑霍然,隨啖粥糜,脾氣漸復。
至今每病作,檢予方服之即平。
雲間康孟修患寒熱不食,久之,勢甚危,以治寒熱劑投不應。
遍檢方書,與王宇泰議,投五飲丸,立瘥。
蓋飲證原有作寒熱之條,故治飲,病自去矣。
治痹方(朱比部大復傳)。
真茅山蒼朮(十斤),洗淨,先以米泔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朮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砂鍋內熬濃汁,去渣,隔湯煮滴水成珠為度。
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八十餘身輕矯捷,甚於少年。
蘄州何刺史年七十餘,守桐川,飲啖過少年。
叩其故,曰:平生服蒼朮丸,每日數錢。
真茅山蒼朮(四斤),如法洗浸,去皮切片,以桑椹、懷生地、何首烏(各一斤),熬濃汁至無味而止,去渣濾清,下蒼朮浸之,曬乾復浸,汁盡為度,細末,又以人乳拌勻,曬乾數次,約重數兩,煉蜜為丸。
白湯或酒吞。
治蠱脹由於脾虛有濕。
黃司寇葵峰中年病蠱,得異方,乃真茅山蒼朮末也。
每清晨米飲調三錢,服不數月,強健如故。
終身止服術,七十餘終。
少停,疾作矣。
又方 通血香(一錢),取小葫蘆(一個),不去子膜,入香在內,再入煮酒,仍以所開之蓋,合縫封之,以酒入鍋,懸葫蘆酒中,挨定,不可傾側,蓋鍋密煮,以三炷線香為率。
煮時其香透達牆屋外。
煮完,取葫蘆內子膜並藥烘乾,共為細末。
每服一錢,空心酒送下,間五日服一錢。
服盡葫蘆內藥,約有五六錢之數,病已釋然矣。
通血香陝西羊絨客人帶來,蘇杭有。
又方 徐文江夫人病蠱脹,張漣水治之,百藥不效。
張曰:計窮矣。
記昔年西山有老嫗患此,意其必死。
後過復見之,雲遇一方上人得愈。
徐如言訪嫗,果在也。
問其方,以陳葫蘆一枚,去頂入酒,以竹箸松其子,仍用頂封固,重湯煮數沸,去子飲酒盡,一吐幾絕,吐後腹漸寬,調理漸愈。
蓋元氣有餘而有痰飲者也。
若腎虛脾弱者,宜用金匱腎氣丸,十全大補湯去當歸,加車前子、肉桂。
沈孝通觀察,中年無子,患中滿蠱脹,勢孔棘,靜養郭外小園中,翛然獨坐、獨宿、食淡者五年。
歸脾湯、六味地黃丸,朝暮間服不輟,連舉二子。
顧奉常務遠,目黃,脾氣弱。
仲淳疏方,用山茵陳三錢,人參三錢,薏仁(三錢),蓮肉(焙,三錢),木通(八分),黃連(酒炒,一錢),山梔仁(炒,八分),白朮(土炒,一錢),石斛(酒蒸,三錢),茯苓(二錢)。
皆治疸之劑,以事冗未服,既而身目皆黃,小便亦赤,乃服仲淳先見。
飲前藥稍愈,一按摩者投以草汁藥酒,脾敗遂不起。
臨沒下瘀血數升,亦蓄血證也,以其年邁不絕欲故爾! 施靈脩乃兄,七年前曾患疸症,服草藥愈。
後復發,坐多氣多勞,故草藥不效。
服田螺,發脹,一日夜大作寒熱,因發渴,小便如油,眼目黃且赤,手足黃紫。
仲淳以瘀血發黃,服後藥,大小便通,黃及渴俱減。
橘紅(一錢五分) 紅曲(炒研,二錢) 山楂肉(五錢) 鬱金汁(十五匙) 薏苡(六錢) 木瓜(忌鐵,三錢) 牛膝(去蘆,五錢酒蒸五分) 麥門冬(去心,五錢) 車前子(二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川通草(五分) 白芍藥(酒炒,四錢) 竹茹(二錢) 河水二盅,煎八分,飢時服。
三日後加人參三錢。
孫俟居比部,病腹中若有癥瘕,不食不眠,煩懣身熱。
仲淳投以人參、芍藥、茯苓、麥門冬、木通、棗仁、石斛。
方甫具,史鶴亭太史至,見方中有大劑人參,駭曰:向因投參至劇,此得無謬乎?仲淳曰:病勢先後不同。
當時邪未退,滯未消,故不宜。
今病久飽脹煩悶者,氣不歸元也。
不食者,脾元虛也。
不眠而煩者,內熱津液少也。
今宜亟用此藥矣。
四劑而瘳。
後復病,仲淳診之曰:此陰虛也,非前證矣。
更以麥門冬、白芍藥、甘枸杞、五味子、生地黃、車前子,而熱遂退。
神效沉香丸(又名聚寶丸)。
真沉香(二錢) 真麝香(八分) 血竭(一錢五分) 乳香(一錢五分) 縮砂仁(二錢) 木香(二錢) 延胡索(一錢) 沒藥(五分) 細末,糯米糊丸如彈子大,用辰砂(一錢五分)為衣。
治男子翻胃嘔吐,飲食不通。
此是胃脘寒痰結阻,諸醫無效,屢試神驗,燒酒磨服。
男婦腹痛,諸氣作痛,產後血氣攻心,用陳酒磨服。
如熱氣痛,蔥湯嚼下。
小兒天吊作痛,啼叫不已,蔥湯磨服。
太學顧仲恭,遭乃正之變,復患病在床。
延一醫者診視,驚訝而出,語其所親雲:仲恭病已不起,隻在旦晚就木,可速備後事。
仲恭聞知,憂疑殊甚。
舉家惶惶,計無所出,來請予診脈。
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無恙,獨關部杳然不見,諦視其形色雖尪羸,而神氣安靜。
予詢之,曾大怒乎?病者首肯雲:生平不善怒,獨日來有拂意事,惱怒異常。
予曰:信哉!此怒則氣並於肝,而脾土受邪之證也。
經雲,大怒則形氣俱絕,而況一部之脈乎!甚不足怪,第脾家有積滯,目中微帶黃色,恐成黃疸。
兩三日後,果遍體發黃,服茵陳利水平肝順氣藥,數劑而瘳。
李文孺四年前曾患黃疸,嗣後每診其脈甚沉澀,肝脾尤甚,望其面色如黃土。
予嘗私語相知雲:文孺色脈不佳,恐非久於人世者,且又好勞損神,多怒傷氣。
後疸果復發不起。
已上二條附。
虛弱 天王補心丹(陳練塘先生得自蠻洞中)。
寧心保神,益氣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煩熱,除驚悸,療咽乾,養育心神。
人參 懷山藥(堅白者)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酒洗,各一兩) 懷生地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三錢三分) 丹參(去黃皮,八錢) 百部(去蘆土) 白茯神(去粗皮,堅白者良) 石菖蒲(去毛) 柏子仁(去油者佳,另研) 甘草(長流水潤炙) 北五味(去枯者) 杜仲(以上七味各六錢六分) 遠志(三錢三分) 白茯苓(一兩五錢四分) 淨末,煉蜜丸如彈,重一錢,硃砂一兩研極細為衣。
食遠臨臥時噙化,後飲燈芯湯一小杯。
加味六味地黃丸(滋陰固精明目,不寒不熱和平之劑,久服延年)。
懷生地(如法制,八兩) 懷山藥(四兩) 白茯苓(堅白者,四兩,人乳拌,曬乾又拌,多多更妙) 山茱萸(去核,四兩) 牡丹皮(三兩) 麥門冬(去心,六兩) 澤瀉(原方,三兩,目病減半) 甘菊花(苦者不用,六兩) 真甘枸杞(去蒂,六兩) 北五味(去枯者,六兩) 細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淡鹽湯服四錢。
又方加白蒺藜(炒去刺,五兩)。
治目疾久不愈。
天王補心丸臨臥服,加味六味地黃丸空心服。
虛甚者地黃丸加紫河車一具,酒洗極淨,磁罐內酒煮極爛,搗如泥,或焙乾為末。
二方朝夕並進,久久自效。
世醫治目多補腎,不知補心。
心,君火也。
治虛眼方 枸杞子 生地 麥門冬(各三錢) 龍膽草(一錢,下焦無濕熱者勿用) 水二盅,煎七分半,飢時服。
如脾氣不佳,加白豆蔻末(五六分)。
治肝腎二經目疾。
(從父病後眼花,服此立愈
蒼朮(炒) 厚樸(薑汁炒) 橘紅 甘草 山楂肉 白茯苓 麥芽(各二兩) 檳榔(一兩) 綠礬(火煅研細,一兩五錢)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
每服一錢,白湯吞,日三服。
凡服礬者,忌食蕎麥、河豚,犯之即死。
治老人傷冷食及難化之物。
生薑或紫蘇煎湯,置浴鍋內,令病者乘熱浸湯內,以熱手揉心胃肚腹,氣通食化矣。
又方 蘄艾灸胃脘並肚,氣從口鼻出,立愈。
治胃脘痛屬火證者。
(一女婢患此數十年,一劑良已)。
橘紅 淡豆豉 山梔仁(炒黑,各三錢) 生薑(五片) 枳殼(一錢) 水一盅半,煎七分服。
又治胃脘痛。
(仲淳療瑀母方)。
橘紅(二錢) 白豆蔻仁(五分) 香附(童便炒,忌鐵,研細、三錢) 延胡索(醋煮,切片,粒粒金黃色者良,二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四錢) 甘草(四分,炙) 白茯苓(三錢) 白木香(五分,磨汁入煎藥內) 紫蘇子(研,二錢) 紫蘇梗(二錢) 河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豆蔻仁口嚼之下藥。
又方 口渴,肩骨疼痠痛,不能飲食者,神效。
真紫蘇子(隔紙焙,研細) 橘紅 白茯苓(各三錢) 竹茹(二錢) 白芍藥(酒炒,四錢) 木瓜(忌鐵,三錢) 石斛(酒蒸,三錢) 酸棗仁(炒爆研,四錢) 麥門冬(五錢) 甘草(五分) 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飢時服。
治胃中有痰欲吐。
(陳潛齋傳)。
廣橘紅 栝蔞仁(各四錢) 薑汁竹瀝和丸梧子大。
食後服。
治脾經痰飲,五更咳嗽,喉中如有物,咽之不下,服之甚驗。
(仲淳立)。
白茯苓(四兩) 蘇子(另研如泥,入藥同搗,三兩) 白豆蔻仁(七錢) 貝母(去心,三兩) 栝蔞根(三兩) 薄荷葉(一兩五錢) 連翹(三兩) 硼砂(另研如飛面,七錢) 廣橘紅(四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貓兒殘葉(六兩) 山楂肉(三兩) 麥芽(炒取淨面,一兩五錢) 神麯(炒,一兩五錢,出峽江縣) 霞天膏曲(四兩) 枇杷葉(四兩) 為極細末,懷山藥粉糊和丸如麻子大。
白湯吞三四錢。
治痰嗽吐不已,胸膈有冷物上塞,飲熱湯稍下。
橘紅 白茯苓 蘇子(研細) 栝蔞仁(蛤粉拌炒,研細,各三錢) 半夏(薑汁炙,一錢) 遠志(去心,甘草汁浸蒸,一錢五分) 白豆蔻仁(五分) 吳茱萸(湯泡去梗,一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
飢時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杯。
化痰生津噙化丸(治膠痰,不治陰虛痰火)。
五倍子揀粗大者,安大缽頭內,用煮糯米粥湯浸,蓋好,安靜處,七日後常看,待發芽黃金色,又出黑毛,然後將箸試之,若透內無硬,即收入粗瓦缽中,擂如醬,連缽日中曬,至上皮乾了,又擂勻,又曬,曬至可丸,方丸彈子大,曬乾收用。
其味甘酸,能生津化痰。
治痰。
用櫙木葉搗煎湯,不時呷,漸漸痰少,兼治膈氣嘔吐。
趙太學文度,頑痰積血,仲淳以霞天膏加化痰消瘀之劑,治之而愈。
痰厥 金壇庠友張逢甫內人,方食時觸暴怒,忽仆地,氣遂絕。
延一醫視之,用皂角灰吹鼻中不嚏,用湯藥灌之不受,延至午夜,謂必不治,醫告去。
逢甫急叩莊一生,一生過視之,六脈尚全而獨氣口沉伏,細尋之滑甚。
曰:此肝木之氣逆衝入胃,胃中素有痰,緻痰夾食閉胃口,氣不得行而暴絕也。
但歷時久,湯藥不入矣。
急宜吐之可活,所謂木鬱則達之也。
亟令覆其身,垂手向床下,以鵝翎蘸桐油,啟齒探入喉中,展捎引吐,出痰與食,才一口,氣便稍通,再探吐至兩三口,便覺油臭,以手推翎,但不能言。
一生曰:無妨矣。
知其體怯,不宜多吐,急煎枳、橘推蕩之藥灌之,盡劑而蘇。
後以平肝和胃藥,調理數劑復故。
此因暴怒,怒則氣上逆,痰因氣壅,故現斯證耳。
所謂屍厥也,治厥往往有誤。
予故表其證以示後來雲。
飲 飲與痰不同,痰膠黏而飲惟水,治法亦異。
飲雖有五,總之或緣飲酒過多,酒後發渴,多飲茶湯。
或好飲冷酒。
或因天暑煩渴,多飲涼水及冰。
因酒而得者則多濕熱,因飲冷而得者則多寒濕,或因鬱而得者則屬木氣侵脾。
藥亦小有不同,要以降氣、燥濕、散郁、健脾、行水為宗,乃治法之要領也。
方: 半夏(薑汁、明礬浸透,四兩) 廣陳皮(去白,四兩) 白茯苓(四兩) 豬苓(二兩) 澤瀉(米泔浸炒,二兩) 旋覆花(蒸,三兩) 厚樸(薑汁炒,一兩五錢) 白朮(土炒,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人參(一兩) 酒濕者,加川黃連(一兩),木香(五錢)。
寒濕者,加蒼朮(二兩),木香(五錢),白豆蔻(五錢)。
因郁者,加紫蘇(四兩),去蒼朮。
為細末,稀米糊入薑汁和丸如綠豆大。
每五錢,淡薑湯下,連進三服,空心飢時皆可服。
如卒急不及治丸,取二十倍中一倍作湯,入豆蔻仁末、木香汁、薑汁和飲,亦立效。
丹陽葛文學宇十內人,因作家勞郁患飲證,每發嘔吐不已,腸如欲出,所吐俱清水,動以盆桶計,日夜不止,不思飲食。
就醫金壇,諸醫以健脾行氣,理郁清痰藥投之愈劇,困頓待斃。
宇十計無復之矣。
適餘偶從苕上來,莊斂之與宇十姻戚也,向餘語,故餘即與斂之偕往。
視脈審證,知為飲無疑,乃用前方加人參三錢。
一劑吐止,再劑霍然,隨啖粥糜,脾氣漸復。
至今每病作,檢予方服之即平。
雲間康孟修患寒熱不食,久之,勢甚危,以治寒熱劑投不應。
遍檢方書,與王宇泰議,投五飲丸,立瘥。
蓋飲證原有作寒熱之條,故治飲,病自去矣。
治痹方(朱比部大復傳)。
真茅山蒼朮(十斤),洗淨,先以米泔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朮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砂鍋內熬濃汁,去渣,隔湯煮滴水成珠為度。
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八十餘身輕矯捷,甚於少年。
蘄州何刺史年七十餘,守桐川,飲啖過少年。
叩其故,曰:平生服蒼朮丸,每日數錢。
真茅山蒼朮(四斤),如法洗浸,去皮切片,以桑椹、懷生地、何首烏(各一斤),熬濃汁至無味而止,去渣濾清,下蒼朮浸之,曬乾復浸,汁盡為度,細末,又以人乳拌勻,曬乾數次,約重數兩,煉蜜為丸。
白湯或酒吞。
治蠱脹由於脾虛有濕。
黃司寇葵峰中年病蠱,得異方,乃真茅山蒼朮末也。
每清晨米飲調三錢,服不數月,強健如故。
終身止服術,七十餘終。
少停,疾作矣。
又方 通血香(一錢),取小葫蘆(一個),不去子膜,入香在內,再入煮酒,仍以所開之蓋,合縫封之,以酒入鍋,懸葫蘆酒中,挨定,不可傾側,蓋鍋密煮,以三炷線香為率。
煮時其香透達牆屋外。
煮完,取葫蘆內子膜並藥烘乾,共為細末。
每服一錢,空心酒送下,間五日服一錢。
服盡葫蘆內藥,約有五六錢之數,病已釋然矣。
通血香陝西羊絨客人帶來,蘇杭有。
又方 徐文江夫人病蠱脹,張漣水治之,百藥不效。
張曰:計窮矣。
記昔年西山有老嫗患此,意其必死。
後過復見之,雲遇一方上人得愈。
徐如言訪嫗,果在也。
問其方,以陳葫蘆一枚,去頂入酒,以竹箸松其子,仍用頂封固,重湯煮數沸,去子飲酒盡,一吐幾絕,吐後腹漸寬,調理漸愈。
蓋元氣有餘而有痰飲者也。
若腎虛脾弱者,宜用金匱腎氣丸,十全大補湯去當歸,加車前子、肉桂。
沈孝通觀察,中年無子,患中滿蠱脹,勢孔棘,靜養郭外小園中,翛然獨坐、獨宿、食淡者五年。
歸脾湯、六味地黃丸,朝暮間服不輟,連舉二子。
顧奉常務遠,目黃,脾氣弱。
仲淳疏方,用山茵陳三錢,人參三錢,薏仁(三錢),蓮肉(焙,三錢),木通(八分),黃連(酒炒,一錢),山梔仁(炒,八分),白朮(土炒,一錢),石斛(酒蒸,三錢),茯苓(二錢)。
皆治疸之劑,以事冗未服,既而身目皆黃,小便亦赤,乃服仲淳先見。
飲前藥稍愈,一按摩者投以草汁藥酒,脾敗遂不起。
臨沒下瘀血數升,亦蓄血證也,以其年邁不絕欲故爾! 施靈脩乃兄,七年前曾患疸症,服草藥愈。
後復發,坐多氣多勞,故草藥不效。
服田螺,發脹,一日夜大作寒熱,因發渴,小便如油,眼目黃且赤,手足黃紫。
仲淳以瘀血發黃,服後藥,大小便通,黃及渴俱減。
橘紅(一錢五分) 紅曲(炒研,二錢) 山楂肉(五錢) 鬱金汁(十五匙) 薏苡(六錢) 木瓜(忌鐵,三錢) 牛膝(去蘆,五錢酒蒸五分) 麥門冬(去心,五錢) 車前子(二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川通草(五分) 白芍藥(酒炒,四錢) 竹茹(二錢) 河水二盅,煎八分,飢時服。
三日後加人參三錢。
孫俟居比部,病腹中若有癥瘕,不食不眠,煩懣身熱。
仲淳投以人參、芍藥、茯苓、麥門冬、木通、棗仁、石斛。
方甫具,史鶴亭太史至,見方中有大劑人參,駭曰:向因投參至劇,此得無謬乎?仲淳曰:病勢先後不同。
當時邪未退,滯未消,故不宜。
今病久飽脹煩悶者,氣不歸元也。
不食者,脾元虛也。
不眠而煩者,內熱津液少也。
今宜亟用此藥矣。
四劑而瘳。
後復病,仲淳診之曰:此陰虛也,非前證矣。
更以麥門冬、白芍藥、甘枸杞、五味子、生地黃、車前子,而熱遂退。
神效沉香丸(又名聚寶丸)。
真沉香(二錢) 真麝香(八分) 血竭(一錢五分) 乳香(一錢五分) 縮砂仁(二錢) 木香(二錢) 延胡索(一錢) 沒藥(五分) 細末,糯米糊丸如彈子大,用辰砂(一錢五分)為衣。
治男子翻胃嘔吐,飲食不通。
此是胃脘寒痰結阻,諸醫無效,屢試神驗,燒酒磨服。
男婦腹痛,諸氣作痛,產後血氣攻心,用陳酒磨服。
如熱氣痛,蔥湯嚼下。
小兒天吊作痛,啼叫不已,蔥湯磨服。
太學顧仲恭,遭乃正之變,復患病在床。
延一醫者診視,驚訝而出,語其所親雲:仲恭病已不起,隻在旦晚就木,可速備後事。
仲恭聞知,憂疑殊甚。
舉家惶惶,計無所出,來請予診脈。
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無恙,獨關部杳然不見,諦視其形色雖尪羸,而神氣安靜。
予詢之,曾大怒乎?病者首肯雲:生平不善怒,獨日來有拂意事,惱怒異常。
予曰:信哉!此怒則氣並於肝,而脾土受邪之證也。
經雲,大怒則形氣俱絕,而況一部之脈乎!甚不足怪,第脾家有積滯,目中微帶黃色,恐成黃疸。
兩三日後,果遍體發黃,服茵陳利水平肝順氣藥,數劑而瘳。
李文孺四年前曾患黃疸,嗣後每診其脈甚沉澀,肝脾尤甚,望其面色如黃土。
予嘗私語相知雲:文孺色脈不佳,恐非久於人世者,且又好勞損神,多怒傷氣。
後疸果復發不起。
已上二條附。
虛弱 天王補心丹(陳練塘先生得自蠻洞中)。
寧心保神,益氣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煩熱,除驚悸,療咽乾,養育心神。
人參 懷山藥(堅白者)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酒洗,各一兩) 懷生地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三錢三分) 丹參(去黃皮,八錢) 百部(去蘆土) 白茯神(去粗皮,堅白者良) 石菖蒲(去毛) 柏子仁(去油者佳,另研) 甘草(長流水潤炙) 北五味(去枯者) 杜仲(以上七味各六錢六分) 遠志(三錢三分) 白茯苓(一兩五錢四分) 淨末,煉蜜丸如彈,重一錢,硃砂一兩研極細為衣。
食遠臨臥時噙化,後飲燈芯湯一小杯。
加味六味地黃丸(滋陰固精明目,不寒不熱和平之劑,久服延年)。
懷生地(如法制,八兩) 懷山藥(四兩) 白茯苓(堅白者,四兩,人乳拌,曬乾又拌,多多更妙) 山茱萸(去核,四兩) 牡丹皮(三兩) 麥門冬(去心,六兩) 澤瀉(原方,三兩,目病減半) 甘菊花(苦者不用,六兩) 真甘枸杞(去蒂,六兩) 北五味(去枯者,六兩) 細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淡鹽湯服四錢。
又方加白蒺藜(炒去刺,五兩)。
治目疾久不愈。
天王補心丸臨臥服,加味六味地黃丸空心服。
虛甚者地黃丸加紫河車一具,酒洗極淨,磁罐內酒煮極爛,搗如泥,或焙乾為末。
二方朝夕並進,久久自效。
世醫治目多補腎,不知補心。
心,君火也。
治虛眼方 枸杞子 生地 麥門冬(各三錢) 龍膽草(一錢,下焦無濕熱者勿用) 水二盅,煎七分半,飢時服。
如脾氣不佳,加白豆蔻末(五六分)。
治肝腎二經目疾。
(從父病後眼花,服此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