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中風
治法大略
凡言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別。
差之毫釐,謬以千裡。
何者?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之人,猝為所中,中臟者死,中腑者成廢人,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
治之之道,先以解散風邪為急,次則補養氣血。
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
其藥以小續命湯,桂枝、麻黃、生熟附子、羌獨活、防風、白芷、南星、甘草之屬為本。
若大江以南之東西兩浙、七閩、百粵、兩川、滇南、鬼方,荊、揚、梁三州之域,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所稟亦異。
其地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
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
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緻猝然僵仆類中風證。
或不省人事,或言語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閉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
劉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水不制火。
丹溪所謂濕熱相火,中痰中氣是也。
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
法當清熱順氣,開痰以救其標;次當治本,陰虛則益血,陽虛則補氣,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久以持之。
設若誤用治真中風藥,如前種種風燥之劑,則輕變為重,重則必死。
禍福反掌,不可不察也。
初清熱則天門冬、麥門冬、甘菊花、白芍藥、白茯苓、栝蔞根、童便;順氣則紫蘇子、枇杷葉、橘紅、鬱金;開痰則貝母、白芥子、竹瀝、荊瀝、栝蔞仁。
次治本,益陰則天門冬、甘菊花、懷生地、當歸身、白芍藥、枸杞子、麥門冬、五味子、牛膝、人乳、白膠、黃柏、白蒺藜之屬;補陽則人參、黃耆、鹿茸、大棗。
乙卯春正月三日,予忽患口角歪斜,右目及右耳根俱痛,右頰浮腫。
仲淳曰:此內熱生風及痰也。
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
最忌燥劑。
真蘇子(三錢) 廣橘紅(三錢) 栝蔞根(三錢) 貝母(四錢)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白芍藥(四錢) 甘草(七分) 鮮沙參(三錢) 明天麻(一錢) 甘菊花(三錢) 連翹(二錢) 河水二盅半,煎一盅,加竹瀝、童便各一杯,霞天膏四五錢。
飢時服,日二劑。
初四至初九日,加淮生地黃(三錢);初十,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十三日,去連翹,加石斛(三錢五分),五味子(七分),白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十八日,去連翹、天麻、乾葛、白扁豆,加蓮肉(四十粒)。
正月廿二日定方:初日進二劑,後每日一劑。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生地黃(五錢) 白芍藥(四錢) 牛膝(酒蒸,五錢) 炙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栝蔞根(二錢) 蓮肉(四十粒) 酸棗仁(六錢) 真蘇子(二錢) 黃柏(一錢五分) 甘菊花(二錢五分) 鮮沙參(三錢) 廣橘紅(二錢) 五味子(八分) 河水三盅,煎一盅,飢時服。
二月十二日定方: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真蘇子(二錢五分) 廣橘紅(二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黃柏(一錢五分) 栝蔞根(二錢) 五味子(七分) 鮮沙參(三錢) 玄參(二錢) 甘菊花(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酸棗仁(五錢) 生地黃(四錢) 白芍藥(四錢) 牛膝(五錢) 蓮肉(六十粒) 十日後,去栝蔞根。
三月廿八日,去玄參,加石斛(三錢)。
至五月盡,病始全愈。
(前方中曾加參二錢,服二劑,反覺浮火上升,即去之)。
丸方:胡麻仁(三斤,即黑芝麻) 桑葉(酒拌蒸曬,三斤) 何首烏(三斤,九蒸九曬,人乳拌至一倍、兩倍) 蒼朮(二斤,米泔浸,洗淨,刮去皮,拌黑豆蒸,又拌蜜酒蒸,又拌人乳蒸,凡三次,蒸時須烘曬極幹,氣方透) 牛膝(如法,二斤) 甘菊花(二斤) 懷生地(三斤) 天門冬去心,酒蒸,二斤) 柏子仁(二斤) 黃柏(一斤) 枸杞子(二斤) 又丸方:(先時合成,病中仲淳以為可服,日進兩許,百日後方易前丸。
)人參(去蘆,人乳浸,飯上蒸,切片烘乾,十兩) 五味子(去枯者,打碎,蜜蒸烘乾,十兩) 山茱萸肉(八兩) 沙苑蒺藜(一半炒為末,一半打糊和藥,十二兩) 川巴戟天(如法去骨,以甘菊花、枸杞子同酒浸,蒸曬乾,八兩) 蓮鬚(金黃色者良,六兩) 枸杞子(去枯者及蒂,人乳潤過,烘乾,十二兩) 川牛膝(去蘆,酒蒸,十兩) 天門冬(六兩) 蓮肉(去心,每粒分作五六塊,瓦器內炒焦黃,忌鐵,十二兩) 白茯苓(如法人乳拌曬,八兩) 黃柏(蜜炙,四兩) 砂仁(炒,二兩) 懷生地(十二兩) 鹿角霜(酥拌炒,研如飛面,十二兩) 鹿茸(六兩,火燎去毛,切片,酥炙) 菟絲子末(八兩) 加甘菊花(六兩) 煉蜜,同蒺藜糊和,丸如梧子大。
每六錢,空心飢時各一服,淡鹽湯吞。
治右半身不遂。
(右屬氣虛)。
白蒺藜(炒去刺) 甘菊花 何首烏(如法) 黃耆(蜜炙)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 漆葉(酒拌,九蒸九曬,各一斤) 白茯苓(水澄) 白芍藥(酒炒) 牛膝(去蘆,酒蒸,各十二兩) 川續斷(十兩) 橘紅(八兩) 煉蜜丸梧子大。
空心白湯下。
忌食白萊菔、牛肉、牛乳。
若在左者屬血虛,宜加當歸身、熟地黃、鹿角膠、柏子仁(各斤許),酥炙杜仲(八兩)。
如火盛多痰,肺經有熱者,去人參,加青蒿子、鱉甲(各十二兩)。
如左右臂俱轉掉不便者,亦用此方。
王宇泰治臧位宇氣虛痰多,脾胃有濕,晚年半身不遂,神效。
人參(一斤) 半夏曲(二斤,薑汁、竹瀝制) 白朮(半斤) 牛膝(一斤) 天門冬(一斤) 懷生地(一斤) 用長流水煎成膏,再入鹿角膠一斤,虎骨膠一斤,霞天膠(一斤),河間府梨膏(一斤),煉蜜(二斤)。
各制膏和勻,重湯煮一日夜,出火氣。
每空心臨臥取半酒杯,以竹瀝、梨汁各二杯,人乳、桑瀝各一杯,和勻,重湯燉熱,調服。
寒 傷寒時地議並六經治法 夫傷寒者,大病也。
時者,聖人所不能違者也,以關乎死生之大病,而藥不從時,顧不殆哉。
仲景,醫門之聖也。
其立法造論,後之明師如華佗、孫思邈輩,莫不宗之。
漢末去古未遠,風氣猶厚,形多壯偉,氣尚敦龐,其藥大都為感邪即病而設。
況南北地殊,厚薄不侔,故其意可師也,其法不可改也。
循至今時,千有餘年,風氣澆矣,人物脆矣。
況在荊揚交廣梁益之地,與北土全別,故其藥則有時而可改。
非違仲景也,實師其意,變而通之,以從時也。
如是則法不終窮矣。
故作斯議,條列其方,稍為損益,以從時地。
俾後之醫師,知所適從,庶幾患斯疾者,可免於夭枉爾。
辨驗外感真偽法 凡外感必頭疼,其疼也不間晝夜。
探其舌本,必從喉嚨內幹出於外,多兼煩躁。
不煩躁者,即輕證也。
不頭疼而發熱,不發熱而頭疼,頭雖疼而有時暫止,口雖幹而舌本不燥,骨雖疼而頭不疼,雖渴而不欲引飲,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惡居處,雖若尪怯而神氣安靜。
凡若此者,皆非傷寒也。
三陽治法總要 太陽病 其證發熱,惡寒,惡風,頭痛,項強,腰脊強,遍身骨痛,脈雖浮洪而不數,多不傳經。
煩躁,脈數急者,是欲傳經。
宜先發汗以解表邪。
其藥以羌活湯為主:羌活(三錢),前胡(二錢),甘草(八分),葛根(二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杏仁(九粒,去皮尖,研爛)。
水煎服。
秋深冬月,應用此方,亦可量加紫蘇、蔥白。
如冬月天氣嚴寒,感邪即病,服此藥不得汗,本方加麻黃(一錢),生薑(四片,共前七片),得汗,勿再服。
如病人自覺煩躁,喜就清涼,不喜就熱,兼口渴,是即欲傳入陽明也。
若外證頭疼,遍身骨疼不解,或帶口渴,鼻乾,目疼,不得臥,即系太陽陽明證。
羌活湯中加石膏、知母、麥冬,大劑與之,得汗即解。
如自汗,煩躁,頭疼,遍身骨疼不解者,羌活(一錢),桂枝(七分),石膏(一兩二錢),麥冬(六錢),知母(三錢),竹葉(一百二十片),白芍藥(二錢),甘草(八分)。
如冬月即病太陽證,惡寒,畏風,頭疼,遍身骨疼,自汗,不渴,宜用桂枝(八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二枚),生薑(一片)。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其外證不解者,不可下,當先解表;表證罷,少腹急結者,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
無蓄血證,大承氣湯。
正陽陽明病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其證不大便,自汗,潮熱,口渴,咽乾,鼻乾,嘔或乾嘔,目眴眴不得眠,畏人聲,畏木聲,畏火,不惡寒,反惡熱,或先惡寒,不久旋發熱,甚則譫語,狂亂,循衣摸床,脈洪大而長。
宜急解其表,用竹葉石膏湯大劑與之。
不嘔,無汗,與葛根湯,亦須大劑。
若表證已罷,脈緩,小便利,是病解矣。
若表證罷後,邪結於裡,大便閉,小便短赤,宜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下之。
下後,按其腹中不作痛而和,病即已解;如作痛,是燥糞未盡也,再用前藥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利為度。
陽明病不能食,若其人本虛,勿輕議下。
陽明病頭眩,咳而咽痛者,用葛根、甘草、桔梗、麥冬四味濃煎,數數與之。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當發黃。
急用梔子、麥冬、淡豆豉,大劑濃煎與之。
如已見身黃,急加茵陳為君主之。
陽明病,衄血,此緣失於發汗,宜用荊芥(二錢),葛根(三錢),麥冬(五錢),牡丹皮(一錢五分),蒲黃(二錢),茅根(二兩),側柏葉(二錢),生地黃(三錢),濃煎與之,兼飲童便。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此邪未入於腹中,慎勿下之。
用竹葉石膏湯,加栝蔞(一個,搗碎),桔梗(二錢),黃連(一錢)。
陽明病,邪結於裡,汗出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六七日已來,宜下之,用小承氣湯;不解,換大承氣湯,勿大其劑。
若大便不硬者,慎勿輕下。
陽明病,發汗不解,腹滿急者,亟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宜承氣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早,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栝蔞、黃連。
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後,小便利,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之。
須俟其自大便,用蜜導或膽導法通之。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宜再用承氣湯下之。
食谷欲嘔,屬陽明,非少陽也。
胸中煩熱者,竹茹湯主之。
竹茹(三錢),麥冬(五錢),枇杷葉(拭去毛,三大片),蘆根(三兩)。
內無熱證者,小便利,口不渴,此為陽明虛也,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二錢),人參(三錢),生薑(一錢五分),大棗(三枚),水煎,日三服。
凡陽明病,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以小承氣湯下之。
若一服譫語止者,勿再服。
陽明譫語,發潮熱,脈滑而數者,小承氣湯主之。
服藥後腹中轉氣者,更與一服;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
若服藥後,次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勿複議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汗止在頭。
用荊芥(三錢),葛根(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麥冬(五錢),牡丹(一錢五分),生蒲黃(二錢),濃煎,以童便對飲之。
陽明病,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舌燥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若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心下痞者,以黃連栝蔞湯調服之;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附子、乾薑、甘草。
趺陽脈浮而澀,小便數,大便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仁(十三兩),芍藥(四兩),枳實(四兩),大黃(八兩),厚樸(三兩),杏仁(六兩),蜜丸如梧子大。
每用十丸,日三服。
陽明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者,重語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發汗多,若重發其汗,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不死。
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或至十餘日,日晡時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澀者陽證見陰脈也)。
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
利,勿再服。
陽明病發狂,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此陽明實也;以承氣湯亟下之;如便不結者,大劑白虎湯灌之。
石膏(四兩),麥冬(二兩),知母(一兩五錢),加大青(一兩),甘草(七錢)。
太陽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以黃連煎湯調服之。
太陽陽明並病,六七日表證仍在,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其血乃愈,當用桃仁承氣湯。
又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譫語者,宜大承氣湯。
少陽病 其證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痛,胸滿或痛,耳聾。
脈法弦細。
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
差之毫釐,謬以千裡。
何者?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之人,猝為所中,中臟者死,中腑者成廢人,中經絡者可調理而瘳。
治之之道,先以解散風邪為急,次則補養氣血。
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
其藥以小續命湯,桂枝、麻黃、生熟附子、羌獨活、防風、白芷、南星、甘草之屬為本。
若大江以南之東西兩浙、七閩、百粵、兩川、滇南、鬼方,荊、揚、梁三州之域,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所稟亦異。
其地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
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
真陰既虧,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緻猝然僵仆類中風證。
或不省人事,或言語謇澀,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閉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
劉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水不制火。
丹溪所謂濕熱相火,中痰中氣是也。
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
法當清熱順氣,開痰以救其標;次當治本,陰虛則益血,陽虛則補氣,氣血兩虛則氣血兼補,久以持之。
設若誤用治真中風藥,如前種種風燥之劑,則輕變為重,重則必死。
禍福反掌,不可不察也。
初清熱則天門冬、麥門冬、甘菊花、白芍藥、白茯苓、栝蔞根、童便;順氣則紫蘇子、枇杷葉、橘紅、鬱金;開痰則貝母、白芥子、竹瀝、荊瀝、栝蔞仁。
次治本,益陰則天門冬、甘菊花、懷生地、當歸身、白芍藥、枸杞子、麥門冬、五味子、牛膝、人乳、白膠、黃柏、白蒺藜之屬;補陽則人參、黃耆、鹿茸、大棗。
乙卯春正月三日,予忽患口角歪斜,右目及右耳根俱痛,右頰浮腫。
仲淳曰:此內熱生風及痰也。
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
最忌燥劑。
真蘇子(三錢) 廣橘紅(三錢) 栝蔞根(三錢) 貝母(四錢)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白芍藥(四錢) 甘草(七分) 鮮沙參(三錢) 明天麻(一錢) 甘菊花(三錢) 連翹(二錢) 河水二盅半,煎一盅,加竹瀝、童便各一杯,霞天膏四五錢。
飢時服,日二劑。
初四至初九日,加淮生地黃(三錢);初十,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十三日,去連翹,加石斛(三錢五分),五味子(七分),白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十八日,去連翹、天麻、乾葛、白扁豆,加蓮肉(四十粒)。
正月廿二日定方:初日進二劑,後每日一劑。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生地黃(五錢) 白芍藥(四錢) 牛膝(酒蒸,五錢) 炙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栝蔞根(二錢) 蓮肉(四十粒) 酸棗仁(六錢) 真蘇子(二錢) 黃柏(一錢五分) 甘菊花(二錢五分) 鮮沙參(三錢) 廣橘紅(二錢) 五味子(八分) 河水三盅,煎一盅,飢時服。
二月十二日定方: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五錢) 真蘇子(二錢五分) 廣橘紅(二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黃柏(一錢五分) 栝蔞根(二錢) 五味子(七分) 鮮沙參(三錢) 玄參(二錢) 甘菊花(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酸棗仁(五錢) 生地黃(四錢) 白芍藥(四錢) 牛膝(五錢) 蓮肉(六十粒) 十日後,去栝蔞根。
三月廿八日,去玄參,加石斛(三錢)。
至五月盡,病始全愈。
(前方中曾加參二錢,服二劑,反覺浮火上升,即去之)。
丸方:胡麻仁(三斤,即黑芝麻) 桑葉(酒拌蒸曬,三斤) 何首烏(三斤,九蒸九曬,人乳拌至一倍、兩倍) 蒼朮(二斤,米泔浸,洗淨,刮去皮,拌黑豆蒸,又拌蜜酒蒸,又拌人乳蒸,凡三次,蒸時須烘曬極幹,氣方透) 牛膝(如法,二斤) 甘菊花(二斤) 懷生地(三斤) 天門冬去心,酒蒸,二斤) 柏子仁(二斤) 黃柏(一斤) 枸杞子(二斤) 又丸方:(先時合成,病中仲淳以為可服,日進兩許,百日後方易前丸。
)人參(去蘆,人乳浸,飯上蒸,切片烘乾,十兩) 五味子(去枯者,打碎,蜜蒸烘乾,十兩) 山茱萸肉(八兩) 沙苑蒺藜(一半炒為末,一半打糊和藥,十二兩) 川巴戟天(如法去骨,以甘菊花、枸杞子同酒浸,蒸曬乾,八兩) 蓮鬚(金黃色者良,六兩) 枸杞子(去枯者及蒂,人乳潤過,烘乾,十二兩) 川牛膝(去蘆,酒蒸,十兩) 天門冬(六兩) 蓮肉(去心,每粒分作五六塊,瓦器內炒焦黃,忌鐵,十二兩) 白茯苓(如法人乳拌曬,八兩) 黃柏(蜜炙,四兩) 砂仁(炒,二兩) 懷生地(十二兩) 鹿角霜(酥拌炒,研如飛面,十二兩) 鹿茸(六兩,火燎去毛,切片,酥炙) 菟絲子末(八兩) 加甘菊花(六兩) 煉蜜,同蒺藜糊和,丸如梧子大。
每六錢,空心飢時各一服,淡鹽湯吞。
治右半身不遂。
(右屬氣虛)。
白蒺藜(炒去刺) 甘菊花 何首烏(如法) 黃耆(蜜炙)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 漆葉(酒拌,九蒸九曬,各一斤) 白茯苓(水澄) 白芍藥(酒炒) 牛膝(去蘆,酒蒸,各十二兩) 川續斷(十兩) 橘紅(八兩) 煉蜜丸梧子大。
空心白湯下。
忌食白萊菔、牛肉、牛乳。
若在左者屬血虛,宜加當歸身、熟地黃、鹿角膠、柏子仁(各斤許),酥炙杜仲(八兩)。
如火盛多痰,肺經有熱者,去人參,加青蒿子、鱉甲(各十二兩)。
如左右臂俱轉掉不便者,亦用此方。
王宇泰治臧位宇氣虛痰多,脾胃有濕,晚年半身不遂,神效。
人參(一斤) 半夏曲(二斤,薑汁、竹瀝制) 白朮(半斤) 牛膝(一斤) 天門冬(一斤) 懷生地(一斤) 用長流水煎成膏,再入鹿角膠一斤,虎骨膠一斤,霞天膠(一斤),河間府梨膏(一斤),煉蜜(二斤)。
各制膏和勻,重湯煮一日夜,出火氣。
每空心臨臥取半酒杯,以竹瀝、梨汁各二杯,人乳、桑瀝各一杯,和勻,重湯燉熱,調服。
寒 傷寒時地議並六經治法 夫傷寒者,大病也。
時者,聖人所不能違者也,以關乎死生之大病,而藥不從時,顧不殆哉。
仲景,醫門之聖也。
其立法造論,後之明師如華佗、孫思邈輩,莫不宗之。
漢末去古未遠,風氣猶厚,形多壯偉,氣尚敦龐,其藥大都為感邪即病而設。
況南北地殊,厚薄不侔,故其意可師也,其法不可改也。
循至今時,千有餘年,風氣澆矣,人物脆矣。
況在荊揚交廣梁益之地,與北土全別,故其藥則有時而可改。
非違仲景也,實師其意,變而通之,以從時也。
如是則法不終窮矣。
故作斯議,條列其方,稍為損益,以從時地。
俾後之醫師,知所適從,庶幾患斯疾者,可免於夭枉爾。
辨驗外感真偽法 凡外感必頭疼,其疼也不間晝夜。
探其舌本,必從喉嚨內幹出於外,多兼煩躁。
不煩躁者,即輕證也。
不頭疼而發熱,不發熱而頭疼,頭雖疼而有時暫止,口雖幹而舌本不燥,骨雖疼而頭不疼,雖渴而不欲引飲,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惡居處,雖若尪怯而神氣安靜。
凡若此者,皆非傷寒也。
三陽治法總要 太陽病 其證發熱,惡寒,惡風,頭痛,項強,腰脊強,遍身骨痛,脈雖浮洪而不數,多不傳經。
煩躁,脈數急者,是欲傳經。
宜先發汗以解表邪。
其藥以羌活湯為主:羌活(三錢),前胡(二錢),甘草(八分),葛根(二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杏仁(九粒,去皮尖,研爛)。
水煎服。
秋深冬月,應用此方,亦可量加紫蘇、蔥白。
如冬月天氣嚴寒,感邪即病,服此藥不得汗,本方加麻黃(一錢),生薑(四片,共前七片),得汗,勿再服。
如病人自覺煩躁,喜就清涼,不喜就熱,兼口渴,是即欲傳入陽明也。
若外證頭疼,遍身骨疼不解,或帶口渴,鼻乾,目疼,不得臥,即系太陽陽明證。
羌活湯中加石膏、知母、麥冬,大劑與之,得汗即解。
如自汗,煩躁,頭疼,遍身骨疼不解者,羌活(一錢),桂枝(七分),石膏(一兩二錢),麥冬(六錢),知母(三錢),竹葉(一百二十片),白芍藥(二錢),甘草(八分)。
如冬月即病太陽證,惡寒,畏風,頭疼,遍身骨疼,自汗,不渴,宜用桂枝(八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二枚),生薑(一片)。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其外證不解者,不可下,當先解表;表證罷,少腹急結者,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
無蓄血證,大承氣湯。
正陽陽明病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其證不大便,自汗,潮熱,口渴,咽乾,鼻乾,嘔或乾嘔,目眴眴不得眠,畏人聲,畏木聲,畏火,不惡寒,反惡熱,或先惡寒,不久旋發熱,甚則譫語,狂亂,循衣摸床,脈洪大而長。
宜急解其表,用竹葉石膏湯大劑與之。
不嘔,無汗,與葛根湯,亦須大劑。
若表證已罷,脈緩,小便利,是病解矣。
若表證罷後,邪結於裡,大便閉,小便短赤,宜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下之。
下後,按其腹中不作痛而和,病即已解;如作痛,是燥糞未盡也,再用前藥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利為度。
陽明病不能食,若其人本虛,勿輕議下。
陽明病頭眩,咳而咽痛者,用葛根、甘草、桔梗、麥冬四味濃煎,數數與之。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當發黃。
急用梔子、麥冬、淡豆豉,大劑濃煎與之。
如已見身黃,急加茵陳為君主之。
陽明病,衄血,此緣失於發汗,宜用荊芥(二錢),葛根(三錢),麥冬(五錢),牡丹皮(一錢五分),蒲黃(二錢),茅根(二兩),側柏葉(二錢),生地黃(三錢),濃煎與之,兼飲童便。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此邪未入於腹中,慎勿下之。
用竹葉石膏湯,加栝蔞(一個,搗碎),桔梗(二錢),黃連(一錢)。
陽明病,邪結於裡,汗出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六七日已來,宜下之,用小承氣湯;不解,換大承氣湯,勿大其劑。
若大便不硬者,慎勿輕下。
陽明病,發汗不解,腹滿急者,亟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宜承氣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早,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栝蔞、黃連。
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後,小便利,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之。
須俟其自大便,用蜜導或膽導法通之。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宜再用承氣湯下之。
食谷欲嘔,屬陽明,非少陽也。
胸中煩熱者,竹茹湯主之。
竹茹(三錢),麥冬(五錢),枇杷葉(拭去毛,三大片),蘆根(三兩)。
內無熱證者,小便利,口不渴,此為陽明虛也,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二錢),人參(三錢),生薑(一錢五分),大棗(三枚),水煎,日三服。
凡陽明病,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以小承氣湯下之。
若一服譫語止者,勿再服。
陽明譫語,發潮熱,脈滑而數者,小承氣湯主之。
服藥後腹中轉氣者,更與一服;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
若服藥後,次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勿複議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汗止在頭。
用荊芥(三錢),葛根(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麥冬(五錢),牡丹(一錢五分),生蒲黃(二錢),濃煎,以童便對飲之。
陽明病,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舌燥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若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心下痞者,以黃連栝蔞湯調服之;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附子、乾薑、甘草。
趺陽脈浮而澀,小便數,大便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仁(十三兩),芍藥(四兩),枳實(四兩),大黃(八兩),厚樸(三兩),杏仁(六兩),蜜丸如梧子大。
每用十丸,日三服。
陽明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者,重語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發汗多,若重發其汗,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不死。
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或至十餘日,日晡時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澀者陽證見陰脈也)。
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下之。
利,勿再服。
陽明病發狂,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此陽明實也;以承氣湯亟下之;如便不結者,大劑白虎湯灌之。
石膏(四兩),麥冬(二兩),知母(一兩五錢),加大青(一兩),甘草(七錢)。
太陽陽明病,協熱下利者,宜六一散,以黃連煎湯調服之。
太陽陽明並病,六七日表證仍在,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其血乃愈,當用桃仁承氣湯。
又二陽並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譫語者,宜大承氣湯。
少陽病 其證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痛,胸滿或痛,耳聾。
脈法弦細。
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