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北五味子(各三錢) 銀柴胡(一兩) 治血虛經行後期。

     白芍藥(六兩,鬥生半熟) 香附(四兩,童便浸炒) 蘄艾葉(一兩五錢,如法) 懷生地(六兩) 麥門冬(六兩) 杜仲(三兩,酥炙) 橘紅(二兩) 枇杷葉(六兩) 甘草(一兩五錢,半生半炒) 白膠(四兩,蛤粉炒成珠研) 川芎(二兩) 青蒿子(四兩,童便浸風乾) 當歸(六兩) 用醋煮懷山藥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錢,白湯送下。

     治血虛經行後期太甚,半邊頭疼。

     當歸身 白芍藥(各二錢五分) 川芎(一錢) 甘菊花(三錢) 藁本(一錢) 懷生地(二錢) 荊芥穗(八分) 天門冬(二錢) 麥門冬(三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河水煎,臨服加童便一小杯。

     又 治經行後期太甚。

     香附(一斤,四制) 懷生地(五兩) 白芍藥(八兩) 枳殼(二兩) 砂仁(二兩) 阿膠(四兩) 蘄艾(二兩,如法) 為末,醋煮懷山藥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錢,空心淡醋湯下。

     一方加懷熟地(三兩),川芎(二兩),去砂仁一味。

    俱神效。

     治腎洩兼脾洩。

     肉豆蔻(粉裹煨,四兩) 北五味子(四兩) 補骨脂(如法制,二兩半) 白芍藥(二兩半) 砂仁(一兩半) 甘草(八錢) 人參(三兩) 吳茱萸(湯泡去梗,三兩) 為末,山藥粉糊丸如梧子大。

    空心,白湯下三錢至五錢。

     治婦人腎洩無子。

     肉豆蔻(粉裹煨,四兩) 吳茱萸(湯泡,二兩五錢) 補骨脂(三兩) 五味子(三兩) 人參(一兩) 木香(不見火,六錢) 砂仁(八錢) 細末,山藥粉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錢,空腹白湯吞。

     李博士本石內人,患痰嗽三年,骨立矣。

    經不行,諸醫或以為積血,或以為血枯經閉。

    仲淳雲:孕也。

    若行血則禍不旋踵,但分娩後恐不能全吉爾。

    已而果然。

     安胎將墮欲死方 懷生地(二兩) 酒炒砂仁末(一兩) 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次服,立愈。

    此方出《本草》,予偶閱之,傳一門人,試之如神。

     保胎資生丸(妊娠三月.陽明脈養胎。

    陽明脈衰,胎無所養,故胎墮也。

    服資生丸)。

     人參(人乳浸,飯上蒸,烘乾,三兩) 白朮(三兩) 白茯苓(細末、水澄蒸,曬乾,入人乳再蒸,曬乾,一兩半) 廣陳皮(去白,略蒸,二兩) 山楂肉(蒸,二兩) 甘草(去皮蜜炙,五錢) 懷山藥(切片炒,一兩五錢) 川黃連(如法炒七次,三錢) 薏苡仁(炒三次,又方,一兩半) 白扁豆(炒,一兩半) 白豆蔻仁(不可見火,三錢五分) 藿香葉(不見火,五錢) 蓮肉(去心炒,一兩五錢) 澤瀉(切片炒,三錢半) 桔梗(米泔浸,去蘆蒸,五錢) 芡實粉(炒黃,一兩五錢) 麥芽(炒研磨,取淨面,一兩) 上藥共十七味,如法修事,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丸重二錢。

    用白湯,或清米湯、橘皮湯、炒砂仁湯嚼化下。

    忌桃、李、雀、蛤、生冷。

     治惡阻。

    (即胎前嘔吐)。

     橘紅(一錢) 麥門冬(二錢) 人參(一錢) 木瓜(二錢) 竹茹(一錢) 枇杷葉(三大片) 藿香(五分) 下咽即驗。

     烏蠡魚湯治妊娠腹脹滿。

    (顧仲穆子婦患此,數劑而安)。

     白茯苓(二錢) 白朮(炒,二錢五分) 廣橘紅 木瓜 桑白皮(如法蜜炙,各二錢) 紫蘇葉(一錢) 秦艽(酒洗,三錢) 生薑皮(一錢五分) 用大蠡魚一枚,河水五碗,煎至三大碗,去魚骨,濾清,始入前藥,煎至一碗,服之,以愈為度。

     治子懸。

    (即胎上衝)。

     紫蘇 橘紅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為細末。

    每服四錢,用枇杷葉三大片、竹茹一錢五分,煎湯調服。

     治胎驚胎熱,一受孕即宜預服。

    (姚康成乃正服之神驗)。

     木瓜(一錢) 天門冬 黃耆 白芍藥(各三錢) 麥門冬(五錢) 鼠黏子(一錢) 金銀花 甘菊花 石斛 懷生地(各三錢) 連翹(一錢) 炙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人參(一錢五分) 河水二大碗,煎八分,食遠溫服。

    服至百帖,神效。

     治小兒臍風撮口。

    孕時母服,可預解一切胎毒。

     甘草(二錢,生用) 懷生地(四錢) 連翹(二錢) 黃連(一錢,酒炒) 玄參(二錢) 栝蔞根(二錢) 木通(一錢) 貝母(二錢) 牡丹皮(一錢五分) 金銀花(四錢) 荊芥穗(一錢) 羚羊角(磨葉入藥汁中,二十匙,約五分) 河水二盅,煎八分,空心飲時服。

    (仲淳傳自金華,囑生試之,神驗)。

     催生累驗方 魚膘(四錢,切碎,每塊針刺,燈火上炙脆研) 柞枝(四兩,蠶食者,一葉一刺者是,即鑿子木,五月開白花不結子,其裡純白) 白芒(一錢五分) 百草霜(山家者良,一錢) 千裡馬(男子左足舊草鞋,燒灰存性,二錢) 水酒各盅半,將柞枝、白芷煎濃至一碗,去渣濾清,入膠同煮化,調二末服之。

    (已上調經、胎產諸方,仲淳手定)。

     琥珀丸(專治婦人生產艱難,下胎衣,血暈服之即活。

    李玄白傳,神驗)。

     延胡索(六錢) 懷熟地(八錢) 當歸身 川續斷(酒洗炒) 川芎(各六錢) 川牛膝 人參 沉香 乳香 沒藥(去油,各五錢) 真阿膠(蛤粉炒,八錢) 辰砂(水飛) 大附子 五味子(各五錢) 金釵石斛(六錢) 肉蓯蓉(八錢,酒洗) 琥珀 珍珠(上上者,各五錢) 極細末,煉蜜丸如圓眼大,以好辰砂飛過為衣,蠟丸。

     家寶丹(馬銘鞠傳,不如李玄白方妙)。

     專治婦人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胎死腹中及產後小腹痛如刀刺,兼治胎前、產後一切諸病,雜症諸氣,中風,乳腫,血淋,胎孕不安。

    平時赤白帶下,嘔吐噁心,心氣煩悶,經脈不調或不通,翻胃,飲食無味,面唇焦黑,手足頑麻,一切風痰俱效。

    高存之每年修合普施。

     何首烏(二兩,取鮮者竹刀切片,曬乾) 川烏(四兩,先用濕紙包煨,去皮,留待草烏同煮) 草烏(四兩,溫水浸半日,洗去黑毛,刮去皮,與川烏同切厚片,將無灰酒和勻入砂器中,炭火慢煮,漸漸添酒,一日夜,以入口不麻為度)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酒炒) 大當歸(二兩,酒洗) 白附子(二兩,去皮) 麻黃(去頭節,滾湯泡去沫) 桔梗(炒) 粉草(炙) 防風 白芷 川芎 人參 天麻 大茴香(炒) 荊芥(炒) 白朮(麵炒,各四兩) 木香 血竭 細辛(各一兩) 共極細末,蜜丸彈子大。

    每丸重二錢,酒化開,和童便下。

    如不能飲者,酒化開,白湯下。

    產後腹痛者,酒化開,益母湯下。

    更有男婦年久腹痛,諸藥不效者,服兩三丸即愈。

    室女經脈不通者,用桃仁、蘇木、紅花、當歸煎湯下。

    惟勞熱有肺火者不宜服。

     治橫生。

    (高存之試驗。

    ) 益母草(六兩) 酒煎濃汁,加童便一大杯。

     治胞衣不下。

    (高存之屢試驗)。

     芒硝(三錢) 酒煎服。

    宜加牛膝、當歸(各五錢)。

    然芒硝鹹寒太甚,用時極宜斟酌。

     產後調理方(仲淳立。

    如產時惡露過多,無兒枕痛者,不可用此方)。

     當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 赤芍藥(一錢五分) 延胡索(醋煮,二錢) 牛膝(五錢) 蒲黃(一錢五分) 乾薑(炒黑,七分) 肉桂(七分,火盛者並夏月勿用) 山楂肉(三錢) 五靈脂(醋煮去沙,一錢) 桃仁(去皮尖) 紅花(各八分) 黑豆(炒,一合) 杜仲(炒去絲,二錢) 續斷(二錢) 益母草(五錢,瘀血行腹痛去之) 澤蘭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炒) 水煎,入童便服。

    過五七日,覺少腹已軟無塊,按之不痛,即將赤芍藥、蒲黃、肉桂、五靈脂、桃仁、紅花六味盡去之,另加白芍藥(三錢),麥門冬(三錢),五味子(七分)。

    如虛汗,去荊芥、川芎,加棗仁(五錢),驚悸亦加之。

    汗不止,加黃耆、人參(各二錢)。

    虛甚作喘,倍加人參、黃耆,倍麥門冬,去生地、當歸、桃仁、紅花。

    如脾胃弱不食、洩瀉,加人參(多少量人),肉果一錢五分),砂仁(七分),橘紅(八分)。

    腰痛無力是血虛,以鹿角膠(五錢),酒漿化,空心溫服。

    血暈及血不止,發熱作渴,用童便一味,是產後聖藥。

     預防血暈神方(古方)。

     將產,預將荊芥穗末(三錢),童便、沸湯各一杯聽用。

    兒一產下,即將前末同童便入湯調服,永無血暈之病。

    荊芥能引血歸經也。

    虛脫者,人參(五錢),乾薑(二錢),肉桂(二錢)。

    虛甚者,參至(一兩),加附子(童便制過,一錢。

    夏月去薑、桂,附子之半)。

     治產後虛脫兼防血暈。

    (予家素試之,神驗)。

     人參(一兩) 真蘇子(打碎,二兩) 鹿角膠(五錢) 水二碗,酒一碗,煎至一碗,加童便一杯,預煎,候產下即服。

     治產後虛喘。

     己醜,予婦產後五日,食冷物,怒傷脾作洩,乃微嗽。

    又三日,洩不止,手足冷,發喘,床亦動搖,神飛蕩不守。

    一醫以人參五錢,附子五分療之,如故。

    加參、附,又不效。

    漸加至參三兩、附子三錢,一劑霍然起。

     於中甫夫人產後氣喘,仲淳投以人參五錢,蘇木五錢,麥門冬五錢,一劑愈。

    五日後,忽自汗無間,晝夜聞響聲,及飲熱茶湯,即汗遍體,投以人參五錢,黃耆五錢,加當歸身、生地黃,二劑,不效,即令停藥彌日。

    金壇俗忌未彌月不得診視。

    仲淳遍檢方書,至《證治要訣》治汗門內,有凡服固表藥不效者,法當補心。

    汗者,心之液也。

    灑然曰:是已。

    於夫人素稟有火氣,非不足也。

    產後陰血暴亡,心主血,故心無所養而病汗,亟以炒酸棗仁一兩為君,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五味子、枸杞、牛膝、杜仲、當歸身、阿膠、牡蠣、龍眼肉大劑與之,至三十二劑,罔效。

    中甫懼曰:得無不起乎?或藥應更改乎?仲淳曰:非也。

    吾前所以投參、耆不應而遽止之者,以參、耆為氣分藥,劑且大,其不應者,必與證不合也。

    茲得其情,復何惑乎?蓋陰血者難成易虧者也,不可責效旦夕。

    仍投前劑,至四十二帖,忽得睡,汗漸收,睡愈熟。

    睡至四日夜,一醒霍然,顏色逾常。

    血足則色華也。

     王善長夫人產後腿疼,不能行立,久之飲食不進,困憊之極。

    仲淳診之曰:此脾陰不足之候。

    脾主四肢,陰不足故病下體。

    向所飲藥雖多,皆苦燥之劑,不能益陰。

    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藥、酸棗仁為主;生地黃、甘枸杞、白茯苓、黃柏為臣;甘草、車前為使。

    投之一劑,輒效,四劑而起。

    昔人治病必求其本,非虛語也。

     施靈脩乃正,產後發寒熱,咳嗽不止,因本元虛弱,誤用薑、桂,勢甚劇,數劑輒定。

     鱉甲(四錢) 山楂肉(五錢) 橘紅(二錢) 當歸(二錢) 青蒿子(二錢五分) 白芍藥(四錢) 牛膝(四錢) 杜仲(二錢五分) 棗仁(八錢) 遠志肉(一錢) 麥門冬(五錢) 五味子(一錢) 生地黃(四錢) 茯神(三錢) 益母草(五錢) 竹葉(三十片) 偶傷風,加荊芥(一錢),防風(五分)。

    咳嗽甚,加桑白皮(三錢)。

    有痰,加蘇子、貝母(各二錢)。

    腰痛,加枸杞子(五錢)。

    瘀血未盡,加黑豆(炒,一大把)。

    脾胃不佳,去牛膝、生地、益母草。

     丸方:鱉甲(六兩) 牛膝(酒蒸,六兩) 青蒿子(四兩) 懷生地 白芍藥 棗仁(各六兩) 當歸身 真阿膠(重湯酒燉化入藥,各四兩) 白茯苓(六兩) 遠志肉 杜仲(各三兩) 麥門冬(六兩) 五味子(四兩) 枸杞子(六兩) 懷山藥(切片,炒黃,四兩) 牡丹皮(酒蒸,二兩五錢) 山茱萸肉(四兩) 砂仁(炒,二兩) 牡蠣粉(火煅通紅,淬入醋中,如此七次,研如飛面,三兩) 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白湯吞,飢時更進一服。

     黃桂峰乃正,產後頭疼,大便秘。

    用生料五積散一劑,不效。

    仲淳加歸身一兩,一服大便通,頭疼立止。

     張璇浦乃正,產六朝發狂,持刀殺人。

    陰血暴崩,肝虛火炎故也。

    仲淳令先飲童便一甌,少止;再服龍齒、澤蘭、生地、當歸、牛膝、茯神、遠志、酸棗仁大劑,仍加童便,頓服而止。

     王六息乃正,產後驚悸,聞聲輒死,非用力抱持,則虛煩欲死,如是累月。

    仲淳曰:此心脾肝三經俱虛也。

    用人參、酸棗仁、茯神、遠志、芍藥、石斛、甘草、麥門冬、五味、丹砂為丸,以龍眼湯吞。

    彌月而愈。

     賀函伯乃正,小產後陰血暴崩,作暈噁心,牙齦浮腫,喉嚨作痛,日夜叫號不絕。

    仲淳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