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痛甚,診之氣鬱,兼有傷瘀血停滯。
仲淳投以牛膝(五錢),當歸身(二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紫蘇梗(一錢),五加皮(三錢),廣橘紅(二錢),香附(二錢,童便炒,研細末),川續斷(二錢),水二盅,煎八分,飢時加童便一大杯服。
二劑愈。
又方 先外祖李思塘公,少年患腰痛,至不能坐立。
諸醫以補腎藥療之,不效。
朱遠齋者,湖明醫也。
用潤字號丸藥下之,去黑糞數升。
蓋濕痰乘虛流入腎中作苦。
痰去,方以補藥滋腎,不逾月起。
惜其方傳者不真。
治盜汗。
(予婦幼患此,仲淳以二劑療之,今二十餘年不發)。
黃耆(蜜炙,三錢) 北五味(二錢) 酸棗仁(炒研,五錢) 炙甘草(一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人參(三錢) 白芍藥(酒炒,三錢) 香附(童便浸炒,二錢) 龍眼肉(十枚) 治噎。
蘇子(研細,二錢) 廣橘紅(二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五錢) 白芍藥(酒炒,四錢) 枇杷葉(去毛刷淨蜜炙,三大片) 山楂肉(三錢) 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人參(三錢) 逆水蘆根汁一大盞,河水一盅半,同蘆根汁煎至八分,加薑汁三匙,竹瀝一杯,飢時服。
治溺有餘瀝,精不固。
菟絲子(半斤,淨) 牛膝(與何首烏同蒸,半斤,淨) 柏子仁(去油者,酒蒸,另研如泥,十二兩) 杜仲(四兩,淨) 麥門冬(去心,六兩) 枸杞(六兩) 北五味(六兩) 血鹿角(一斤) 鹿茸(去毛,酥炙六兩) 車前子(米泔浸,四兩) 白茯苓(多用人乳拌曬,四兩) 大何首烏(赤白各半,蒸如法,一斤) 沒石子(三兩) 細末,煉蜜丸如梧子。
每服五錢,空腹白湯吞。
治鼻衄、腸風、腹脹、便燥。
麥門冬(去心,十兩) 懷生地(十兩) 天門冬(去心,六兩) 五味子(去枯者,四兩) 鱉蝨胡麻(酒拌,九蒸九曬,去殼,另研如泥,十二兩) 山茱萸肉(六兩) 白芍藥(八兩) 當歸身(五兩) 砂仁(炒,二兩) 紫蘇子(六兩,另研,後入) 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白湯吞。
治腿痠足脛痛。
牛膝(去蘆,酒蒸,八兩) 杜仲(六兩) 懷生地(蒸熟,八兩) 甘枸杞(八兩) 山茱萸肉(六兩) 五味子 黃柏(各六兩) 白茯苓(三兩) 砂仁(三兩) 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白湯吞。
(皆仲淳定。
) 補腎固精方 北五味 如法為細末,每服以好酒下方寸匕。
久之兼可禦女。
治弱症吐血、夜熱、不眠、腰痛。
(陳潛齋傳)。
紫河車(一具,男而首胎佳) 自採側柏葉(東南枝,去粗梗,陰乾,四斤) 將河車入石臼內,木杵輕輕搗,漸下柏葉,以極爛為度,起置磁盆內,砂鍋上蒸熟,烈日曝乾,如無日色,或夏天,將柏葉攤成薄餅於磁盆上,火烘乾,研細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淡鹽湯下五錢。
家叔久患腸風,百藥不效,服此頓釋。
久嗽噙化丸(仲淳定)。
真龍腦薄荷葉(三兩五錢) 百部(酒浸,去心,三兩五錢) 麥門冬(去心,二兩) 天門冬(去心,二兩) 桑白皮(蜜炙,三兩) 枇杷葉(蜜炙,三兩) 貝母(去心,二兩) 桔梗(米泔浸蒸,去蘆,一兩) 甘草(蜜炙,七錢) 天花粉(二兩) 玄參(一兩) 北五味(蜜炙,一兩) 款冬花蕊(二兩) 紫菀(八錢) 真柿霜(二兩) 橘紅(一兩) 極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不時噙化,臨臥更佳。
於中父患目珠痛如欲墮,胸脅及背如槌碎狀,晝夜咳嗽,眠食俱廢,自分不起,促仲淳訣別。
仲淳曰:何至是耶!令日進童便三大碗,七日下黑血無數,痛除,咳、熱如故。
再投以二冬、貝母、蘇子、橘紅、白芍藥、鱉甲、青蒿子、桑根白皮、五味子、百部、枇杷葉、竹瀝、童便,久之未痊。
太夫人及胞弟潤父疑其虛,促用參、耆。
仲淳不可。
潤父陰以黃耆二錢入前藥嘗之,竟夕悶熱,目不交捷,始信仲淳不謬。
固守前方,兼服噙化丸勿輟,逾月平。
蓋中父病起於乃翁之變,哀傷過甚,更觸惱怒所緻,非虛也。
肺熱而實,肝火上衝,故不宜參、耆爾。
裡中一童子,年十五,患寒熱,咳嗽,面赤,鼻塞,夜劇,家人以為傷風。
仲淳視之曰:陰虛也。
蓋傷風之證,面色宜黯,今反赤而明。
傷風發熱,必晝夜無間。
今夜劇,鼻塞者,因虛則火上升壅肺,故鼻塞。
以是知其陰虛也。
投以麥門冬、五味、桑皮、貝母、百部、鱉甲、生地黃、沙參。
不四劑瘳。
臧儀部靜涵,患氣喘,自汗,晝夜不眠食。
諸醫以外感治之,病甚。
仲淳診之曰:此腎虛氣不歸元,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虛故不思食。
亟以麥門冬、五味子、枸杞子,滋陰斂肺;以蘇子、橘紅,降氣消痰;以芍藥、酸棗仁、茯苓,補脾斂汗。
不數劑瘳。
趙景之太史未第時,因肄業勞心太過,患夢遺證已三四年矣。
不數日一發,發過則虛火上炎,頭面烘熱,手足逆冷,終夜不寐。
補心腎及澀精藥,無不用過。
壬申春,偶因感冒來邀診視,談及前證之苦。
予為之疏一丸方,以黃柏為君,佐以地黃、枸杞、蓮鬚、膘膠、山茱、五味、車前、天麥門冬之類。
不終劑而瘳。
初時,景之意恐黃柏太寒,不欲用。
予謂尊恙之所以久而不愈者,正未用此藥耳!《五臟苦欲補瀉》雲: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柏是矣。
腎得堅,則心經雖有火而精自固,何夢遺之有哉?向徒用補益收澀而未及此,故難取效。
吐血 湖廣張仲虎客邸耽於青樓,且多拂意之事,至冬底,發大寒熱,咳嗽。
吳中醫者皆以外感治之,發表和解,無不遍試。
適毛子晉拉予視之,見其神色消耗,脈氣虛數中時復一結,咳嗽有血,臥不貼席。
予謂子晉曰:此陰虛內傷證也。
陰精虧竭,故脈見虛數。
內有瘀血,故結脈時見。
肺肝葉損,所以臥不能下。
此不治之證,況誤認外感,多服發散,復蹈虛虛之故耶。
不數日而歿。
太學許韜美形體卑弱,神氣短少,且素耽酒色,時常齒衄。
辛未春,偶患右乳傍及肩背作痛異常,手不可近,捫之如火,日夜不眠。
醫以內傷治之,服桃仁、紅花、乳、沒、延胡、靈脂等藥,廿餘劑不效。
邀餘診視,六脈虛數,肝腎為甚。
予斷為陰虛火旺之證,當滋養陰血,扶持脾胃,俾陰血漸生,虛火降下,則痛不求其止而止矣。
如必以和傷治痛為急,則徒敗胃氣,克削真元,非所宜也。
疏一方付之,用生地、牡丹皮、芍藥、牛膝、枸杞、續斷、石斛、甘草、桑枝、麥冬、蘇子。
囑其服十劑方有效,以陰無驟補之法耳。
服至八劑後,復邀過看,診其脈氣漸和,精神漸旺,向未出房室,此則能步至中堂,但痛處未盡除,然而生機則躍躍矣。
惜其欲速太過,惑於群小,棄置予方,復以前藥雜進。
一月後,胃氣果敗,作嘔逆;陰血愈耗,發潮熱;脾氣傷盡,作腹脹。
再半月而死矣。
(已上三條附)。
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行經絡者,氣逆上壅也。
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止自止。
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
宜補肝,不宜伐肝。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
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
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即是火,氣降即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
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
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往往傷脾作洩,以緻不救。
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嗽愈甚。
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緻,然亦百不一二也。
仲淳立論,專以白芍藥、炙甘草制肝。
枇杷葉、麥門冬、薄荷葉、橘紅、貝母清肺。
薏苡仁、懷山藥養脾。
韭菜、番降香、真蘇子下氣。
青蒿、鱉甲、銀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補陰清熱。
酸棗仁炒研、白茯神養心。
山茱萸肉、枸杞子補腎。
予累試之輒驗,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
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皇無主,百藥雖試,以緻殞身。
覆轍相尋不悟,悲夫!(鬱金治吐血聖藥,患無真者爾)。
顧季昭患陰虛內熱,仲淳雲:法當用甘寒,不當用苦寒。
然非百餘劑不可,慎勿更吾方。
欲加減,使吾徒略加增損可也。
果百劑而安。
天門冬 麥門冬 桑白皮 貝母 枇杷葉(各二錢) 地骨皮(三錢) 五味子(一錢) 白芍藥(二錢) 鱉甲(三錢) 蘇子(研細,二錢) 車前子(二錢) 王司丞遜之患吐血,仲淳診之雲:多服童便自愈。
別去,貽書門人張選卿曰:遜之旋已勿藥矣,但相公年尊,右手脈弱甚,此非細故,可緻意遜之預為計。
時文肅公尚無恙,不兩月,而遜之疾瘳,文肅一病不起。
加味六味地黃丸(治吐血,趙冠山子服立起)。
地黃(半斤) 天門冬 麥門冬 牛膝 鱉甲 黃柏 青蒿 五味子 橘紅 枇杷葉 懷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二兩) 煎方 蘇子(炒研,二錢) 枇杷葉(三大片) 生地黃(三錢) 廣陳皮(二錢) 白芍藥(三錢) 茅根(一兩) 麥門冬(五錢) 桑白皮(二錢) 番降香(一錢二分,血止去之) 貝母(二錢) 牛膝(四錢) 鱉甲(四錢) 甘草(一錢) 天門冬(二錢) 治陰虛喉痛。
喉間血腥氣,聲啞,到此便難措手。
麥門冬(三錢) 天門冬(三錢) 薄荷(八分) 貝母(三錢) 蘇子(研,一錢) 橘紅(二錢) 炙甘草(一錢) 百部(去心,三錢) 款冬花蕊(二錢) 鱉甲(如法,四錢) 桑白皮(如法,四錢) 懷生地(三錢) 河水二盅,煎八分,加童便一杯,飢時服。
丸方 六味地黃丸中加鱉甲、天門冬、麥門冬、百部、五味子、真阿膠,各如山藥之數,煉蜜丸。
每六錢,空心淡鹽湯吞,飢時白滾湯吞。
(已上皆仲淳法)。
消渴證 湖州庠友張君時泰,辛酉正月驟發齒痛,十餘日而愈。
四月間焦勞過多,齒痛大發。
醫用石膏、知母等藥投之,不效。
用刀去齒間紫血,滿口痛不可忍,齒俱動搖矣。
至六七月間,飲食益多,小便如注,狀如膏,肌肉盡削。
至十一月,身不能起。
冬末,用黃耆、地黃等藥稍能起立,然善食易飢如故,小便如膏亦如故。
今年二、三月愈甚,亦不服藥,齒痛如故,當門二齒脫落,復加口渴,晝夜不止。
此中、下二消證也。
予為立後方,服未數劑而瘳。
麥門冬(五兩) 五味子(三錢) 黃連(三錢) 蘆根(五兩) 黃耆(五錢) 懷生地黃(六錢) 天門冬(一兩) 用繰絲湯十碗,煎兩碗,不拘時服。
丸方於前藥中加黃柏(三兩),牛膝(五兩),沙參(六兩),枸杞子(四兩),五味子(六兩),蜜丸。
常服,遂不復發。
婦人 治婦人血熱經行先期。
枇杷葉(一斤,蜜炙) 白芍藥(半斤,酒浸切片,半生半炒) 懷生地黃(六兩,酒洗) 懷熟地黃(四兩) 青蒿子(五兩,童便浸) 五味子(四兩,蜜蒸) 生甘草(去皮,一兩) 山茱萸肉(四兩) 黃柏(四兩,去皮切片,蜜拌炒) 川續斷(酒洗,炒,四兩) 阿膠(五兩,蛤粉炒,無真者,鹿角膠代之,重湯酒化) 杜仲(去皮,三兩,酥炙) 細末,懷山藥粉四兩打糊,同煉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淡醋湯吞,飢時更進一服。
忌白蘿蔔。
加減正元丹(治婦人經不調無子)。
香附(一斤,同艾二兩,醋浸二宿,分作四份,一份用鹽水炒,一份酥炙,一份童便浸炒,一份和乳瓦上炒) 當歸身(酒洗,五兩) 川芎(二兩) 白芍藥(八兩,酒浸切片,半生半炒) 生地(六兩,酒洗) 阿膠(四兩,蛤粉炒成珠,無則鹿角膠代之) 枳殼(三兩,江西者良,半生半炒) 艾(二兩,用浸香附醋打糊餅,曬乾) 為末,米醋煮,山藥粉糊丸如梧子大。
每四錢,空腹淡醋湯吞。
忌白萊菔。
上八味,乃正元丹。
後加減法也。
加青蒿子(三兩),山茱萸肉(三兩),銀柴胡(一兩),五味子(三兩),鱉甲(醋炙如法,四兩)。
如經調後覺經不行,恐有妊娠,即勿服。
如後期,去青蒿子、銀柴胡、鱉甲。
治血熱經行先期,腰腹痛,發熱。
(血熱忌用芎、歸,當用第一方)。
正元丹中去香附,換入枇杷葉(十兩,蜜炙) 杜仲(去皮酥炙,三兩) 鹿角膠(蛤粉炒,四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青蒿子 山茱萸肉
仲淳投以牛膝(五錢),當歸身(二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紫蘇梗(一錢),五加皮(三錢),廣橘紅(二錢),香附(二錢,童便炒,研細末),川續斷(二錢),水二盅,煎八分,飢時加童便一大杯服。
二劑愈。
又方 先外祖李思塘公,少年患腰痛,至不能坐立。
諸醫以補腎藥療之,不效。
朱遠齋者,湖明醫也。
用潤字號丸藥下之,去黑糞數升。
蓋濕痰乘虛流入腎中作苦。
痰去,方以補藥滋腎,不逾月起。
惜其方傳者不真。
治盜汗。
(予婦幼患此,仲淳以二劑療之,今二十餘年不發)。
黃耆(蜜炙,三錢) 北五味(二錢) 酸棗仁(炒研,五錢) 炙甘草(一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人參(三錢) 白芍藥(酒炒,三錢) 香附(童便浸炒,二錢) 龍眼肉(十枚) 治噎。
蘇子(研細,二錢) 廣橘紅(二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五錢) 白芍藥(酒炒,四錢) 枇杷葉(去毛刷淨蜜炙,三大片) 山楂肉(三錢) 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人參(三錢) 逆水蘆根汁一大盞,河水一盅半,同蘆根汁煎至八分,加薑汁三匙,竹瀝一杯,飢時服。
治溺有餘瀝,精不固。
菟絲子(半斤,淨) 牛膝(與何首烏同蒸,半斤,淨) 柏子仁(去油者,酒蒸,另研如泥,十二兩) 杜仲(四兩,淨) 麥門冬(去心,六兩) 枸杞(六兩) 北五味(六兩) 血鹿角(一斤) 鹿茸(去毛,酥炙六兩) 車前子(米泔浸,四兩) 白茯苓(多用人乳拌曬,四兩) 大何首烏(赤白各半,蒸如法,一斤) 沒石子(三兩) 細末,煉蜜丸如梧子。
每服五錢,空腹白湯吞。
治鼻衄、腸風、腹脹、便燥。
麥門冬(去心,十兩) 懷生地(十兩) 天門冬(去心,六兩) 五味子(去枯者,四兩) 鱉蝨胡麻(酒拌,九蒸九曬,去殼,另研如泥,十二兩) 山茱萸肉(六兩) 白芍藥(八兩) 當歸身(五兩) 砂仁(炒,二兩) 紫蘇子(六兩,另研,後入) 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白湯吞。
治腿痠足脛痛。
牛膝(去蘆,酒蒸,八兩) 杜仲(六兩) 懷生地(蒸熟,八兩) 甘枸杞(八兩) 山茱萸肉(六兩) 五味子 黃柏(各六兩) 白茯苓(三兩) 砂仁(三兩) 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白湯吞。
(皆仲淳定。
) 補腎固精方 北五味 如法為細末,每服以好酒下方寸匕。
久之兼可禦女。
治弱症吐血、夜熱、不眠、腰痛。
(陳潛齋傳)。
紫河車(一具,男而首胎佳) 自採側柏葉(東南枝,去粗梗,陰乾,四斤) 將河車入石臼內,木杵輕輕搗,漸下柏葉,以極爛為度,起置磁盆內,砂鍋上蒸熟,烈日曝乾,如無日色,或夏天,將柏葉攤成薄餅於磁盆上,火烘乾,研細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淡鹽湯下五錢。
家叔久患腸風,百藥不效,服此頓釋。
久嗽噙化丸(仲淳定)。
真龍腦薄荷葉(三兩五錢) 百部(酒浸,去心,三兩五錢) 麥門冬(去心,二兩) 天門冬(去心,二兩) 桑白皮(蜜炙,三兩) 枇杷葉(蜜炙,三兩) 貝母(去心,二兩) 桔梗(米泔浸蒸,去蘆,一兩) 甘草(蜜炙,七錢) 天花粉(二兩) 玄參(一兩) 北五味(蜜炙,一兩) 款冬花蕊(二兩) 紫菀(八錢) 真柿霜(二兩) 橘紅(一兩) 極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不時噙化,臨臥更佳。
於中父患目珠痛如欲墮,胸脅及背如槌碎狀,晝夜咳嗽,眠食俱廢,自分不起,促仲淳訣別。
仲淳曰:何至是耶!令日進童便三大碗,七日下黑血無數,痛除,咳、熱如故。
再投以二冬、貝母、蘇子、橘紅、白芍藥、鱉甲、青蒿子、桑根白皮、五味子、百部、枇杷葉、竹瀝、童便,久之未痊。
太夫人及胞弟潤父疑其虛,促用參、耆。
仲淳不可。
潤父陰以黃耆二錢入前藥嘗之,竟夕悶熱,目不交捷,始信仲淳不謬。
固守前方,兼服噙化丸勿輟,逾月平。
蓋中父病起於乃翁之變,哀傷過甚,更觸惱怒所緻,非虛也。
肺熱而實,肝火上衝,故不宜參、耆爾。
裡中一童子,年十五,患寒熱,咳嗽,面赤,鼻塞,夜劇,家人以為傷風。
仲淳視之曰:陰虛也。
蓋傷風之證,面色宜黯,今反赤而明。
傷風發熱,必晝夜無間。
今夜劇,鼻塞者,因虛則火上升壅肺,故鼻塞。
以是知其陰虛也。
投以麥門冬、五味、桑皮、貝母、百部、鱉甲、生地黃、沙參。
不四劑瘳。
臧儀部靜涵,患氣喘,自汗,晝夜不眠食。
諸醫以外感治之,病甚。
仲淳診之曰:此腎虛氣不歸元,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虛故不思食。
亟以麥門冬、五味子、枸杞子,滋陰斂肺;以蘇子、橘紅,降氣消痰;以芍藥、酸棗仁、茯苓,補脾斂汗。
不數劑瘳。
趙景之太史未第時,因肄業勞心太過,患夢遺證已三四年矣。
不數日一發,發過則虛火上炎,頭面烘熱,手足逆冷,終夜不寐。
補心腎及澀精藥,無不用過。
壬申春,偶因感冒來邀診視,談及前證之苦。
予為之疏一丸方,以黃柏為君,佐以地黃、枸杞、蓮鬚、膘膠、山茱、五味、車前、天麥門冬之類。
不終劑而瘳。
初時,景之意恐黃柏太寒,不欲用。
予謂尊恙之所以久而不愈者,正未用此藥耳!《五臟苦欲補瀉》雲: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柏是矣。
腎得堅,則心經雖有火而精自固,何夢遺之有哉?向徒用補益收澀而未及此,故難取效。
吐血 湖廣張仲虎客邸耽於青樓,且多拂意之事,至冬底,發大寒熱,咳嗽。
吳中醫者皆以外感治之,發表和解,無不遍試。
適毛子晉拉予視之,見其神色消耗,脈氣虛數中時復一結,咳嗽有血,臥不貼席。
予謂子晉曰:此陰虛內傷證也。
陰精虧竭,故脈見虛數。
內有瘀血,故結脈時見。
肺肝葉損,所以臥不能下。
此不治之證,況誤認外感,多服發散,復蹈虛虛之故耶。
不數日而歿。
太學許韜美形體卑弱,神氣短少,且素耽酒色,時常齒衄。
辛未春,偶患右乳傍及肩背作痛異常,手不可近,捫之如火,日夜不眠。
醫以內傷治之,服桃仁、紅花、乳、沒、延胡、靈脂等藥,廿餘劑不效。
邀餘診視,六脈虛數,肝腎為甚。
予斷為陰虛火旺之證,當滋養陰血,扶持脾胃,俾陰血漸生,虛火降下,則痛不求其止而止矣。
如必以和傷治痛為急,則徒敗胃氣,克削真元,非所宜也。
疏一方付之,用生地、牡丹皮、芍藥、牛膝、枸杞、續斷、石斛、甘草、桑枝、麥冬、蘇子。
囑其服十劑方有效,以陰無驟補之法耳。
服至八劑後,復邀過看,診其脈氣漸和,精神漸旺,向未出房室,此則能步至中堂,但痛處未盡除,然而生機則躍躍矣。
惜其欲速太過,惑於群小,棄置予方,復以前藥雜進。
一月後,胃氣果敗,作嘔逆;陰血愈耗,發潮熱;脾氣傷盡,作腹脹。
再半月而死矣。
(已上三條附)。
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行經絡者,氣逆上壅也。
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止自止。
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
宜補肝,不宜伐肝。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
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
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即是火,氣降即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
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
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往往傷脾作洩,以緻不救。
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嗽愈甚。
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緻,然亦百不一二也。
仲淳立論,專以白芍藥、炙甘草制肝。
枇杷葉、麥門冬、薄荷葉、橘紅、貝母清肺。
薏苡仁、懷山藥養脾。
韭菜、番降香、真蘇子下氣。
青蒿、鱉甲、銀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補陰清熱。
酸棗仁炒研、白茯神養心。
山茱萸肉、枸杞子補腎。
予累試之輒驗,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
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皇無主,百藥雖試,以緻殞身。
覆轍相尋不悟,悲夫!(鬱金治吐血聖藥,患無真者爾)。
顧季昭患陰虛內熱,仲淳雲:法當用甘寒,不當用苦寒。
然非百餘劑不可,慎勿更吾方。
欲加減,使吾徒略加增損可也。
果百劑而安。
天門冬 麥門冬 桑白皮 貝母 枇杷葉(各二錢) 地骨皮(三錢) 五味子(一錢) 白芍藥(二錢) 鱉甲(三錢) 蘇子(研細,二錢) 車前子(二錢) 王司丞遜之患吐血,仲淳診之雲:多服童便自愈。
別去,貽書門人張選卿曰:遜之旋已勿藥矣,但相公年尊,右手脈弱甚,此非細故,可緻意遜之預為計。
時文肅公尚無恙,不兩月,而遜之疾瘳,文肅一病不起。
加味六味地黃丸(治吐血,趙冠山子服立起)。
地黃(半斤) 天門冬 麥門冬 牛膝 鱉甲 黃柏 青蒿 五味子 橘紅 枇杷葉 懷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二兩) 煎方 蘇子(炒研,二錢) 枇杷葉(三大片) 生地黃(三錢) 廣陳皮(二錢) 白芍藥(三錢) 茅根(一兩) 麥門冬(五錢) 桑白皮(二錢) 番降香(一錢二分,血止去之) 貝母(二錢) 牛膝(四錢) 鱉甲(四錢) 甘草(一錢) 天門冬(二錢) 治陰虛喉痛。
喉間血腥氣,聲啞,到此便難措手。
麥門冬(三錢) 天門冬(三錢) 薄荷(八分) 貝母(三錢) 蘇子(研,一錢) 橘紅(二錢) 炙甘草(一錢) 百部(去心,三錢) 款冬花蕊(二錢) 鱉甲(如法,四錢) 桑白皮(如法,四錢) 懷生地(三錢) 河水二盅,煎八分,加童便一杯,飢時服。
丸方 六味地黃丸中加鱉甲、天門冬、麥門冬、百部、五味子、真阿膠,各如山藥之數,煉蜜丸。
每六錢,空心淡鹽湯吞,飢時白滾湯吞。
(已上皆仲淳法)。
消渴證 湖州庠友張君時泰,辛酉正月驟發齒痛,十餘日而愈。
四月間焦勞過多,齒痛大發。
醫用石膏、知母等藥投之,不效。
用刀去齒間紫血,滿口痛不可忍,齒俱動搖矣。
至六七月間,飲食益多,小便如注,狀如膏,肌肉盡削。
至十一月,身不能起。
冬末,用黃耆、地黃等藥稍能起立,然善食易飢如故,小便如膏亦如故。
今年二、三月愈甚,亦不服藥,齒痛如故,當門二齒脫落,復加口渴,晝夜不止。
此中、下二消證也。
予為立後方,服未數劑而瘳。
麥門冬(五兩) 五味子(三錢) 黃連(三錢) 蘆根(五兩) 黃耆(五錢) 懷生地黃(六錢) 天門冬(一兩) 用繰絲湯十碗,煎兩碗,不拘時服。
丸方於前藥中加黃柏(三兩),牛膝(五兩),沙參(六兩),枸杞子(四兩),五味子(六兩),蜜丸。
常服,遂不復發。
婦人 治婦人血熱經行先期。
枇杷葉(一斤,蜜炙) 白芍藥(半斤,酒浸切片,半生半炒) 懷生地黃(六兩,酒洗) 懷熟地黃(四兩) 青蒿子(五兩,童便浸) 五味子(四兩,蜜蒸) 生甘草(去皮,一兩) 山茱萸肉(四兩) 黃柏(四兩,去皮切片,蜜拌炒) 川續斷(酒洗,炒,四兩) 阿膠(五兩,蛤粉炒,無真者,鹿角膠代之,重湯酒化) 杜仲(去皮,三兩,酥炙) 細末,懷山藥粉四兩打糊,同煉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五錢,空心淡醋湯吞,飢時更進一服。
忌白蘿蔔。
加減正元丹(治婦人經不調無子)。
香附(一斤,同艾二兩,醋浸二宿,分作四份,一份用鹽水炒,一份酥炙,一份童便浸炒,一份和乳瓦上炒) 當歸身(酒洗,五兩) 川芎(二兩) 白芍藥(八兩,酒浸切片,半生半炒) 生地(六兩,酒洗) 阿膠(四兩,蛤粉炒成珠,無則鹿角膠代之) 枳殼(三兩,江西者良,半生半炒) 艾(二兩,用浸香附醋打糊餅,曬乾) 為末,米醋煮,山藥粉糊丸如梧子大。
每四錢,空腹淡醋湯吞。
忌白萊菔。
上八味,乃正元丹。
後加減法也。
加青蒿子(三兩),山茱萸肉(三兩),銀柴胡(一兩),五味子(三兩),鱉甲(醋炙如法,四兩)。
如經調後覺經不行,恐有妊娠,即勿服。
如後期,去青蒿子、銀柴胡、鱉甲。
治血熱經行先期,腰腹痛,發熱。
(血熱忌用芎、歸,當用第一方)。
正元丹中去香附,換入枇杷葉(十兩,蜜炙) 杜仲(去皮酥炙,三兩) 鹿角膠(蛤粉炒,四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青蒿子 山茱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