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醫鑒病鑒

關燈


    備詢何人何證。

    預得病機。

    了了心中。

    及一入診。

    語言吻合。

    根據病處藥。

    治或得驗。

     俦不豔服為果精良乎。

    其始也介下役以為進身。

    今也奉尊官而為廣揚。

    僥有題額。

    高懸戶外。

    往來見者承風趨影。

    亦争傳曰彼名醫也。

    甚至士大夫高慧。

    不免亦墜谷中。

    疊見疑難重恙。

    被其枉死者多矣一遇識者燭破肺腑。

    詞遁計拙。

    破綻方彰。

    嗚呼如此競逐邪流。

    心如青黑之混。

    指若鋒刃之險。

    初亦何事不可度活乃至輕易冒醫殺人無算乎此古今之通弊也考昔劉伯溫公言曰杭有賣果者善藏柑。

    涉寒暑不潰。

    出之烨然玉質而金色。

    置于市價十倍。

    人争鬻之。

    予買得其一。

    剖之如有煙撲口鼻。

    視其中則幹若敗絮。

    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實邊豆。

    奉祭祀。

    供賓客乎。

    将外以惑愚瞽也。

    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

    吾業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

    人取之。

    未嘗有言。

    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少矣。

    而獨我也乎。

    此伯溫公憤世嫉邪之言也今醫者既外以售柑矣而病者可愚瞽而受戮乎。

     [卷之六:病鑒]慎擇 凡病至根搖本虧。

    六脈無胃氣。

    二豎入膏肪。

    即使緩扁複見。

    亦難措手。

    何論時名之工哉。

     若其形氣俱實。

    偶罹病恙。

    即不治少待經盡氣複。

    亦當自愈。

    未有治之而不愈也。

    即使庸手妄治。

    亦無至傷命耳獨是人有可生可死之病得治則生。

    失治則死。

    對治則生舛治則死。

    急治則生。

    緩治則死者。

    呼吸關存亡之候。

    從違操生死之機。

    如此乃足以别工師之賢愚巧拙。

     夫曰明良。

    豈真能起死回生哉。

    但有危急垂死之病。

    人不能治而已能治。

    令人全其生。

    不緻枉死。

    且能救人死于未病之先。

    與知病之所從生耳。

    至所謂名醫時醫者。

    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治虛以實。

    治實以虛。

    淺病偶中。

    俗服神奇。

    固似乎名下無虛士矣一若值有假虛假實假熱假寒之症。

    病既變幻。

    見随惶惑。

    竟昧其所謂從逆反正。

    通用塞用之法而姑投緩劑。

    藐無膽識。

    且曰王道穩當。

    病者亦甘心受誤始見從前所謂名醫者祗虛名耳若夫庸手粗工。

    不察經書。

    不谙脈症。

    寒熱錯投。

    緩急混施。

    實實虛虛緻輕變重。

    重變笃。

    笃而死是病本非盡可死之病而服必死之藥安得不死。

    如此賢愚是在病家慧眼預識。

    臨病慎擇之而已矣。

     [卷之六:病鑒]專任 設夫病者既擇名手而信從之矣。

    獨其人患非旦夕可愈之病。

    而欲得乎旦夕必愈之治。

    于勢難哉。

    乃日易數醫。

    賢愚競進。

    雜揉傷生。

    禍福反掌。

    初非擇醫不精。

    特任醫不專耳。

    宋李綱有雲用人如用醫。

    必先知其術業可以已病。

    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

    今不詳究其術業而姑試之。

    則雖日易一醫。

    無補于病。

    徒加疾而已。

     [卷之六:病鑒]早治 坡公曰天下之患。

    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也。

    以故明者識氣化于未然。

    及病已成。

    虛強半矣。

    始發方劇。

    盒飯急治。

    然邪在經者一劑可愈。

    傳腑者數四方瘳。

    至入髒則百無一生。

    故華君擅剖腹之能。

    秦緩鮮膏肪之治。

    非工之巧拙不同特病之淺深懸殊耳。

    經雲病勢已過。

    命将難全。

    可不緻思。

     [卷之六:病鑒]謹始 病機初發。

    盒飯擇醫。

    始若錯治。

    終必敗亡。

    今姑以傷寒陰陽二症言之。

    陽症初見。

    頭痛如破。

    腰背拘急。

    體熱如焚。

    喘渴不休。

    狂谵時增。

    見者誰不驚危。

    但其脈與症合。

    得治即愈。

    勢固可憂。

    病實無害為隻傳經傷腑而非中藏也獨是陰症始見。

    頭不甚痛體不甚熱。

    飲食失常。

    臍腹微痛。

    大便不實。

    或嘔吐便利。

    奄奄忽忽隻見倦怠豈料藏氣已虧脈少胃氣隐中大異若知急投溫劑。

    何至因循喪生。

    乃醫者不識便謂無虞非投發表。

    則用清解。

    稽延數日病已入髒。

    漸次增劇。

    死機呈矣。

    雖有盧扁。

    莫能為也蓋陽之氣暴而陰之氣緩陽之性剛而陰之性柔陽之病在外浮而易見而陰之病在内沉而難覺故人常情但慎于陽而忽于陰而醫者亦不識陰陽虛實。

    見病治病。

    往往誤人于死。

    何可勝數為此切告患者始病擇醫。

    不可不謹。

    生死系之矣。

     [卷之六:病鑒]諱疾 愚按郭猷甫雲深怪諱疾忌醫之人分明怕死。

    又怕人知死。

    意以今日之病。

    恐仇人知則喜。

    或貪淫所緻。

    又恐親人知則怒。

    故病已笃猶自回護。

    獨不思事勢到此。

    何不早言。

    或有病經過者猶前車戒後轍。

    或有知某病經某明醫者速求治療。

    自然得愈。

    斷不可因人喜怒。

    而戕自己性命。

    語雲:才欲藏。

    病欲露。

    善夫。

     [卷之六:病鑒]速效誤人 病可以速效緻者。

    必惟元氣壯盛。

    諸氣未虧。

    或偶感三陽表證。

    與乎飲食内傷。

    及暴受寒冷者。

    治不數劑。

    便得痊可。

    至于五痨七傷六極重恙。

    若肯精修确服純王善藥。

    漸涵數載。

    方有生機。

    尚亦有不治者。

    敢用雜霸異術。

    攻擊眼前。

    大傷元氣。

    旋即倒戈敗績者乎。

    吳文定公家藏集雲:陳汝中嘗病脾胃郁火之症。

    求治于盛用美。

    診其脈曰如此治可生。

    如彼治即死。

    如此治可以少生。

    如彼治可以速死。

    既而治之。

    汝中遲其效。

    或以浮屠善醫薦者。

    汝中惑其說。

    遂求治。

    飲其藥。

    嘔血一升遂死。

    噫醫以用藥。

    藥以攻病。

    病不能去而反以緻死。

    則何以醫藥。

    為哉彼浮屠者悉庸妄人也。

    目不識醫經。

    口不辨藥性。

    指不察脈候。

    人之虛實。

    病之新久。

    一切置之不問。

    而惟毒藥攻擊之。

    其殺人蓋亦多矣。

    予咎汝中之不善。

    擇醫而緻速死特書此以為世輕服藥者之戒。

     [卷之六:病鑒]執方之訣 今夫醫者病者。

    每獲一方一藥之善。

    謂能通治衆疾。

    不啻窭丐之獲異寶。

    珍秘自矜。

    豈知滋害為甚。

    抑何懵懵不會也。

    夫人有貧富貴賤之殊。

    老少強弱之禀。

    病有新久虛實。

    藏有陰藏陽藏。

    土地高下不一。

    物理剛柔異宜。

    黃帝興四方之問。

    岐伯舉四治之能。

     臨病之師。

    宜須細審。

    尚有一病而投數方。

    未有一方可療數病者。

    羅太無雲:用古方治今病。

    政如拆舊屋揍新屋。

    其材木非一。

    不用經匠氏之手。

    其可用乎。

    許叔微釋微論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

    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語雲學方三年無病可醫學醫三年無方可學旨哉言乎。

     [卷之六:病鑒]藥第二義 凡人一罹病綱。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