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醫鑒病鑒

關燈
驚寇至。

    餘又詢曰。

    是亦知此乎執鞭者曰彼惟知求食耳安知食價騰湧彼惟知道可行廄可栖耳安知寇警聞将謂賊亦人耳安知其善惡攸殊物不得與人比也餘因憶伏龍雛鳳。

    同是物也。

    何以未出茅廬時。

    不及騾驢一一親見之多。

    反能知天下事。

    而天運之否泰。

    國祚之興亡。

    人事之吉兇。

    乃無逃其神算者乎。

    似不可解矣。

    偶因談及。

    有客笑而言曰是足為明醫隐醫時醫名醫之喻耳餘曰然。

     [卷之六]病鑒 此專為病者操鑒亦兼為醫者立箴也。

     [卷之六:病鑒]知醫 葉敬君曰合天地人性命為重。

    命從誰生。

    生命者曰父曰母。

    命從誰司。

    司命者曰君曰相曰師。

    司命者誰為之總。

    總君父師相之權曰醫。

    上古神農黃帝。

    君而醫也。

    岐伯諸臣。

    師而醫也。

    中古名賢一隐君子錯出。

    則皆繼醫之統。

    而無替其性命之傳者也。

    道斯隆矣而惜乎近古及今。

    正教淩夷邪說縱橫。

    挾治成方。

    委命匪人靈素奧義。

    不複窮探。

    循枝昧本。

    棄繁就簡二氣之中和何自而調燮。

    生人之大命安望其康濟甯不為庸妄之砍伐緻歎狂瀾之莫挽乎。

    故玄晏先生雲人受先人之體。

    有七尺之軀。

    而不知醫事。

    此所謂遊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

    君父困危。

    赤子塗地。

    何以濟之。

    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欲盡其理也。

    明道先生曰人子事親。

    學醫最是大事。

    今人視父母疾。

    一任醫者之手。

    豈不害事。

    必須識醫藥之道理。

    别病如何。

    藥當何如。

    故可任醫也。

    如自己曾學。

    令醫者說道理。

    便自見得。

    或已有所見。

    亦要說與他商量。

    張杲醫說雲五經四部。

    軍國禮服。

    若講用乖越者。

    止于事迹非宜耳。

    至于醫藥一物。

    少有差謬。

     便性命及之。

    千乘之君。

    百金之長。

    可不深思戒慎乎。

    伊芳川先生雲治病而委之庸醫。

    比之不慈不孝此數論者深足為有生家之明鑒也。

     [卷之六:病鑒]試醫 夫人大事。

    莫逾生死。

    百年之内。

    誰保無恙。

    乃一旦有疾付之庸手。

    甘心受害。

    枉死無怨。

     不謂至靈者人。

    而至愚者亦人也。

    病固不得不求醫。

    而醫之明脈者蓋千百不一二數也。

    将謂不治。

    無以愈病。

    将聽妄治。

    又恐喪生。

    餘以為具慧鑒者方别妍強憑薦揚者亦須勉受唯有試之一法庶幾酌擇匪謬耳。

    患者延醫到家。

    切勿豫言病症。

    當先舉手令他胗脈。

    察色聞聲。

    胗畢靜默。

    聽他何說。

    或者屬寒屬熱。

    屬虛屬實。

    或者血虛氣虛血實氣實。

    或者外感内傷之異。

    經絡髒腑之别。

    主陰主陽。

    此病之大要也。

    雖病能固有萬千。

    而脈隻二十七種。

    安能一一肖合。

    而此大要醫者豈宜不知。

    得其了了言下。

    十應二三。

    便稱名手。

    于是吾方告以得病之由。

    起居順逆。

    飲食喜惡。

    病期久近。

    備詳勿諱。

    乃聽處方修劑。

    又問其某藥當主何病君臣佐使母子虛實之法。

    有犯胃氣。

    無犯胃氣。

    速愈遲愈。

    可治不治之驗。

    或從順治逆治。

    正治反治之殊。

    仍求詳寫始末。

    看他學問淺深。

    見識高下。

    果屬明良。

    信心任之。

    當必無虞。

    設有不愈。

    非醫之咎也。

    若其脈症不明。

    舌謇語澀。

    套語支吾。

    字迹不通。

    方藥無法。

    雖承尊貴所舉。

    屬污谄之流。

    羊質虎皮。

    外飾為事。

    安可輕信之乎如此乃試醫也非困醫也試醫者為性命也若醫果精良又何憚困乎餘因是而每不平坡公所言者曰。

    脈之難明。

    古今所通患也。

     至虛有盛候。

    大實有羸狀。

    疑似之間。

    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

    以驗醫之能否。

    吾生平有疾。

    請療必盡告以所患。

    使醫了然。

    知疾之所在。

    虛實寒熱先定于胸中。

    然後胗脈。

    疑似不能惑也。

    吾求愈疾而已。

    豈以困醫為事哉。

    孫真人亦曰未診先問。

    最為有準。

    籲二公之言。

    特為醫者藏拙。

    非為病者擇善也。

    在醫者得矣。

    而于病者不受誤耶。

    汪度納交固當寬于容人第病關生死未可不嚴于實醫也。

    吾恐用醫不試。

    誤世非小特為駁正立此試法。

     [卷之六:病鑒]薦醫 薦醫為生死攸系。

    語雲賢不薦醫誠重之也。

    餘以為賢未始不薦醫。

    特不薦不賢之醫耳。

     張景嶽曰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

    有意氣之私濃而為之薦者。

    有信其便便之談而為之薦者。

    有見其外飾之貌而為之薦者。

    又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

    關情而薦者别圖異望。

    甚有鬥筲之輩。

    妄自驕矜。

    好人趨奉。

    熏猶不辨。

    擅肆品評。

    譽之則盜跖可為堯舜。

    毀之則鸾鳳可為鸱。

    洗垢索瘢。

    無所不至。

    而懷真抱德之士必其不侔。

    若此流者雖其發言容易。

    休戚無關。

    其于淆亂人情。

    莫此為甚。

    多緻明良有掣肘之歎。

    病家起刻骨之疑。

    是非之不明。

    總為庸人擾之耳。

    薦醫之關系。

    不可不察也。

     [卷之六:病鑒]半識 世有半識之流。

    不知虛實補瀉之理。

    平日略見一二醫書。

    某病用某方。

    某方用某藥。

    将謂根據方治病。

    法無越此矣。

    又有自己素經有病。

    曾與醫師商治粗曉方藥遇有病患亦代胗脈。

    但見浮動便曰無事沉伏便曰無脈。

    搖首咋舌。

    使人驚駭。

    真可發笑。

    噫庸工誤人。

    固已不堪。

    如此半識。

    謬妄尤甚。

    或主持于親朋之際。

    或議論于賢愚之間。

    颠倒是非。

    妄高禍福。

    于是污下之流。

    存兩可而希苟容。

    高明之士。

    懷獨見而終不合。

    紛紛築室。

    掣肘賢良。

    此半識之為害。

    不岌岌其危哉。

     [卷之六:病鑒]察弊 醫為性命之學。

    生成之主。

    道大任钜。

    自唐書列之方技。

    而缙紳名士。

    每每不譚。

    宋太保林億公雲以至精至微之理而付于至卑至賤之人求其能起人之疾者鮮矣。

    故世遞降而術益鮮。

    率多市井亡賴。

    空門孽秃。

    略識字畫。

    素饒利辯者為之是人之辱醫非醫之辱人也若輩學醫。

    初隻挾脈訣快捷方式。

    湯頭歌括。

    不一二帙。

    乃就業于庸流之竊有虛名者。

    奉為明師。

    教習犯誦。

     稍知浮沉遲數四綱。

    頗明溫涼寒熱各性。

    遠則一年。

    近則半載。

    遂以為道盡傳矣。

    詣已超矣大開鋪肆高揭榜額。

    不曰某某精傳。

    則曰某某心授。

    又則曰世傳神秘。

    離經叛道。

    執方待病。

    輕淺偶中。

    自恃神奇。

    如是情迷壟斷。

    計熟蠅頭。

    而攀援之心萌矣。

    念以為非奉二三貴人為我提掇。

    何由虛聲日播乎。

    思得當道尊官。

    踐任之後。

    豈乏延醫。

    乃預謀之胥役隸卒之流。

    賄托吹薦。

    及當道有請。

    何識賢愚。

    便信然從之。

    豈知此輩百凡布置。

    複密通消息于官衙從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