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治驗醫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乎臨病之工不可無此一膽識庶無負司命之責雲爾。
甲申孟春萬兵周開夫年逾六旬。
初因捧之役。
修途中濕。
歸病瘡瘍。
延外科投清火寒劑。
竟至敗胃便脫方悟。
服益火藥漸愈。
嗣因奉委夜巡。
複感風寒。
嘔痰少食。
請餘診視。
六脈弦實。
右關尺弦細。
餘曰此非痰乃脾氣敗而津液上脫也斷以難越三月。
至二月中旬果殁。
愚意瘡瘍諸疾。
悉屬髒腑有傷。
顯症于外。
故薛立齋先生謂十三科皆是一理。
因見外科之醫。
固執局方。
不循表裡虛實經絡髒腑之宜而誤人者衆。
遂大發所蘊。
皆内外合一之道。
對症處方。
随手而愈。
世人奈何視瘡瘍為纖罔顧虛實。
輕服涼劑。
甘以性命陷于粗工之手。
可不戒乎。
壬午冬猶子望久患疥瘡頻年治療不瘥。
一瘍醫令吞水火丹。
正在升煉。
餘見之曰用此将求死乎。
夫水銀性至沉寒。
假以烈火煉。
轉為燥毒之物。
柔弱腸胃。
能堪此銷爍耶。
若輩謬妄傷人。
即寸磔不足以盡其辜矣。
餘教服六味丸。
不終劑而愈。
此蓋立齋先生治法也。
諸家方書。
皆指疥癬為陽明經濕熱之病獨先生則歸本于足少陰謂系腎經虛熱所緻如此卓識洵越千載而上之矣。
癸未夏連參天從母一婢足面生瘡。
經年恪服解毒寒劑。
且令足心頻踐磚石。
竟不斂口。
餘見其頭傾面黯。
謂連曰。
死期近矣。
察其脈症胃敗便脫。
斷以入秋當殁。
已而果然。
大都一切瘡瘍皆屬足三陰血虛所緻至瘡口不合乃脾氣敗也縱初起毒盛熱熾。
察果體實氣旺。
消解涼藥。
隻宜暫投。
少俟熱勢稍退。
即當以益氣補血健脾為主。
脾氣充則肌肉自生。
陰血旺則舊瘀自消。
無有不瘥。
何至喪生。
癸未春慶城鄭姻親之内。
年逾四旬。
懷抱郁結。
嘔痰少食。
胸腹疼脹。
雖盛暑猶裹首着綿。
六脈浮結。
或時煩渴不寐。
餘曰。
此命門火衰。
元氣虛寒症也。
投以六君加姜桂及八味丸與服。
彼能恪遵餘法。
不惑于衆論。
周兩月而諸症全瘥。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左腎水衰陰虛發熱症 甲申首春連翔梧年逾五旬。
素多姬外家。
持籌鹾務。
心腎兩虧發熱唾痰陰痿足軟頰紅肉脫腸結便清。
脈左浮緩無力。
右亦洪大不勻。
先數醫治以款冬麥冬橘紅石斛貝母之屬。
日嗽痰十餘碗。
神倦增劇。
餘曰此為鐘情枕席。
久竭精血病以漸緻。
其嗽而發熱者乃腎水枯火無以制因而升克肺金若痰則腎液上湧不能四布非出于脾也頰紅者火灼肺而外征也肉脫者脾氣衰火不生土也脈肝腎浮緩此為受克于金土勢應不起。
獨是胃氣未敗。
飲食如常。
尚猶可救。
但非恪服二百餘劑。
不能見效。
法須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用六味丸。
減澤瀉。
加人參龜膠炙草等藥。
服數日痰嗽頓減。
日隻碗許。
體不甚倦。
至四十餘劑。
病固未減。
症亦未增。
餘曰杯水車薪。
安能驟愈。
須甯耐久服。
藥力既足。
病魔自解耳。
彼不信。
别延數醫。
皆力任以為投十餘劑可愈。
甫兩服而唾痰如湧。
胸膈脹悶。
察之乃瓊玉膏。
大都皆甘寒瀉火之藥。
始信餘言。
複再延治餘曰此症本入死法初尚恃天生一線胃氣留連未斷。
為之少延殘喘今敗于寒劑土氣将絕無能為矣入秋當殒。
辭不治。
别請張明卿。
張謂連參天曰。
諸痰屬脾。
非出于腎。
怪餘創言腎經有痰。
連語及。
傳示以立齋醫案。
始無辯。
又刺餘曰若根據立齋法治虛痨當無功。
餘随轉一語曰。
憑丹溪尚有罪耳。
張僅投以四白散之物。
固知命在垂亡。
藥石難蘇。
第立齋法最善。
未可輕诋也。
翔梧至八月十四日果殁。
餘為備悉始末。
以告同患。
再錄立齋陰虛治驗于後。
立齋曰愚按虛損之症。
設若腎經陰精不足。
陽無所化。
虛火妄動。
以緻前症者。
宜用六味地黃丸補之使陰旺則陽化若脾虛不能生腎。
陰陽俱虛而緻前症者。
宜用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培補元氣以滋腎水若陰陽絡傷血随氣泛行。
而患諸血症者。
宜用四君加當歸純補脾氣。
以攝血歸經。
又曰凡男子少年色欲過度。
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等症此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症故晝發夜止。
夜發晝止。
不時而作當用六味丸為主。
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
若脾胃先損者。
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以六味丸溫存肝腎。
多有得生者。
若誤用黃柏知母之類。
則複傷脾胃。
飲食日少。
諸髒愈虛。
元氣下陷。
腹痞作瀉。
則不可救矣。
又曰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
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而為痰用地黃丸而愈又雲若腎虛陰火炎上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虛寒痰上湧用八味丸若因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虧損。
津液難降。
敗濁為痰者。
乃真藏之症。
宜用六味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又雲大凡潮熱發熱晡熱者五髒齊損也。
宜用六味丸氣血虧損者須用十全大補湯。
又雲大參李北泉時唾痰涎。
内熱作渴。
肢體倦怠。
勞而足熱。
用清氣化痰益甚。
餘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
另進滾痰丸一服。
吐瀉不止。
飲食不入。
頭暈眼閉。
始信餘用六君湯數劑。
胃氣漸複。
卻用六味丸月餘。
諸症悉愈。
又雲上舍陳道複長子虧損腎經。
久患咳嗽。
午後益甚。
餘曰當補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時孟春不信乃服黃柏知母之類。
至夏吐痰引飲小便頻數。
面目如绯。
餘以白術當歸茯苓五味陳皮麥冬丹皮澤瀉四劑。
乃以參熟地山茱為丸。
俾服之諸症頓退。
複請視。
餘以為信。
遂用前藥如常與之。
彼仍泥不服。
卒緻不起。
庶吉士黃伯鄰發熱吐痰。
口幹體倦。
自用補中益氣湯不應。
餘謂此金水俱虛之症。
兼服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腿内作痛。
用滲濕化痰藥。
痛連臀肉。
面赤吐痰。
腳跟發熱。
餘曰乃腎虛陰火上炎。
當滋化源。
不信。
服黃柏知母之類而殁。
又雲按内傷發熱者。
因飲食過時。
勞役過度。
而損耗元氣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翕翕然而發熱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
若因勞力辛苦入房不節。
虧損精血。
虛火妄動而發熱者。
宜用六味丸以補其陰。
不可認作有餘之火。
而用黃柏知母之類也。
又雲舉人陳履貞色欲過度。
丁酉孟冬發熱無時。
飲水不絕。
遺精不止。
小便淋瀝。
或用四物芩連之類。
前症益甚。
更加痰涎上湧。
口舌生瘡。
服二陳黃柏知母之類。
胸膈不利。
飲食少思。
更加枳殼香附肚腹作脹。
大便不實。
脈浮大。
按之微細。
餘朝用四君為主。
佐以熟地當歸。
夕用加減八味丸。
更以附子唾津。
調搽湧泉穴。
漸愈。
後用十全大補湯。
其大便不通。
小腹作脹。
此直腸幹澀。
令豬膽通之。
形體殊倦。
痰熱頓增。
急用獨參湯而安。
再用前藥而愈。
但勞發熱無時。
其脈浮洪。
餘謂其當慎起居。
否則難治彼以餘言為迂。
至乙巳夏複作。
乃服四物黃柏知母而殁。
以上十五條舉其大略乃立齋先生治陰虛唾痰諸症勞損之方法也先生治必求本滋培化源。
迥與今古諸氏不同高明之士欲曾其全。
須察其全案可也。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消症 甲申冬連參天患勞力感寒腎脈獨遲。
餘投以溫經湯。
加姜桂三劑得愈。
令其且密室靜持。
越三日因鹾務勞郁。
遽病中消。
每日倍飯不飽。
食少遲則嘈雜如欲嘔血狀。
意疑前劑加姜桂太燥。
餘曰此因病虛肝火侮脾故獨中焦受爍但兩尺仍遲非可以消劑治也不信。
一醫以前湯加麥冬白芍。
雖消症頓瘥。
飲食如常。
其大便又至滑洩。
再延予治。
令其恪服歸脾湯。
加桂附骨脂吳萸。
至十劑洩止。
始大安則消亦有寒者餘稽百氏方書。
鹹言三消悉屬火病。
治須涼劑。
至内經氣厥論曰心移寒于肺。
飲一溲二。
死不治。
可見少飲多溺。
及老人陽虛夜溺無度。
皆寒消肺腎金水衰竭之病。
而世鮮有知之者。
附張景嶽治一消症于後。
以廣俗眼。
張景嶽曰予嘗治一缙紳。
年逾四旬。
因案牍積勞。
緻成大病神困食減。
時多恐懼。
上焦無渴不嗜湯水。
或有少飲。
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
莫知其所從來。
且半皆濁液。
最後延餘診視。
因相告曰。
自病以來。
通宵不寐者已半年有餘。
即間有朦胧似睡之意。
必夢見亡人兇喪等事。
鬼魅相親。
其不免矣。
餘曰不然。
此以思慮積勞。
損傷心腎元陽既虧。
則陰邪乖之。
故多陰夢陽衰則氣虛陽不帥陰則水不化氣故飲水少而濁溺多也。
陽氣漸回則陰邪自退。
此政内經所謂心移寒于肺。
飲一溲二之症耳。
病本非輕。
脈猶帶緩。
肉猶未脫。
胃氣尚存。
可無慮也。
乃以歸脾之屬。
去白術木香。
八味
甲申孟春萬兵周開夫年逾六旬。
初因捧之役。
修途中濕。
歸病瘡瘍。
延外科投清火寒劑。
竟至敗胃便脫方悟。
服益火藥漸愈。
嗣因奉委夜巡。
複感風寒。
嘔痰少食。
請餘診視。
六脈弦實。
右關尺弦細。
餘曰此非痰乃脾氣敗而津液上脫也斷以難越三月。
至二月中旬果殁。
愚意瘡瘍諸疾。
悉屬髒腑有傷。
顯症于外。
故薛立齋先生謂十三科皆是一理。
因見外科之醫。
固執局方。
不循表裡虛實經絡髒腑之宜而誤人者衆。
遂大發所蘊。
皆内外合一之道。
對症處方。
随手而愈。
世人奈何視瘡瘍為纖罔顧虛實。
輕服涼劑。
甘以性命陷于粗工之手。
可不戒乎。
壬午冬猶子望久患疥瘡頻年治療不瘥。
一瘍醫令吞水火丹。
正在升煉。
餘見之曰用此将求死乎。
夫水銀性至沉寒。
假以烈火煉。
轉為燥毒之物。
柔弱腸胃。
能堪此銷爍耶。
若輩謬妄傷人。
即寸磔不足以盡其辜矣。
餘教服六味丸。
不終劑而愈。
此蓋立齋先生治法也。
諸家方書。
皆指疥癬為陽明經濕熱之病獨先生則歸本于足少陰謂系腎經虛熱所緻如此卓識洵越千載而上之矣。
癸未夏連參天從母一婢足面生瘡。
經年恪服解毒寒劑。
且令足心頻踐磚石。
竟不斂口。
餘見其頭傾面黯。
謂連曰。
死期近矣。
察其脈症胃敗便脫。
斷以入秋當殁。
已而果然。
大都一切瘡瘍皆屬足三陰血虛所緻至瘡口不合乃脾氣敗也縱初起毒盛熱熾。
察果體實氣旺。
消解涼藥。
隻宜暫投。
少俟熱勢稍退。
即當以益氣補血健脾為主。
脾氣充則肌肉自生。
陰血旺則舊瘀自消。
無有不瘥。
何至喪生。
癸未春慶城鄭姻親之内。
年逾四旬。
懷抱郁結。
嘔痰少食。
胸腹疼脹。
雖盛暑猶裹首着綿。
六脈浮結。
或時煩渴不寐。
餘曰。
此命門火衰。
元氣虛寒症也。
投以六君加姜桂及八味丸與服。
彼能恪遵餘法。
不惑于衆論。
周兩月而諸症全瘥。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左腎水衰陰虛發熱症 甲申首春連翔梧年逾五旬。
素多姬外家。
持籌鹾務。
心腎兩虧發熱唾痰陰痿足軟頰紅肉脫腸結便清。
脈左浮緩無力。
右亦洪大不勻。
先數醫治以款冬麥冬橘紅石斛貝母之屬。
日嗽痰十餘碗。
神倦增劇。
餘曰此為鐘情枕席。
久竭精血病以漸緻。
其嗽而發熱者乃腎水枯火無以制因而升克肺金若痰則腎液上湧不能四布非出于脾也頰紅者火灼肺而外征也肉脫者脾氣衰火不生土也脈肝腎浮緩此為受克于金土勢應不起。
獨是胃氣未敗。
飲食如常。
尚猶可救。
但非恪服二百餘劑。
不能見效。
法須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用六味丸。
減澤瀉。
加人參龜膠炙草等藥。
服數日痰嗽頓減。
日隻碗許。
體不甚倦。
至四十餘劑。
病固未減。
症亦未增。
餘曰杯水車薪。
安能驟愈。
須甯耐久服。
藥力既足。
病魔自解耳。
彼不信。
别延數醫。
皆力任以為投十餘劑可愈。
甫兩服而唾痰如湧。
胸膈脹悶。
察之乃瓊玉膏。
大都皆甘寒瀉火之藥。
始信餘言。
複再延治餘曰此症本入死法初尚恃天生一線胃氣留連未斷。
為之少延殘喘今敗于寒劑土氣将絕無能為矣入秋當殒。
辭不治。
别請張明卿。
張謂連參天曰。
諸痰屬脾。
非出于腎。
怪餘創言腎經有痰。
連語及。
傳示以立齋醫案。
始無辯。
又刺餘曰若根據立齋法治虛痨當無功。
餘随轉一語曰。
憑丹溪尚有罪耳。
張僅投以四白散之物。
固知命在垂亡。
藥石難蘇。
第立齋法最善。
未可輕诋也。
翔梧至八月十四日果殁。
餘為備悉始末。
以告同患。
再錄立齋陰虛治驗于後。
立齋曰愚按虛損之症。
設若腎經陰精不足。
陽無所化。
虛火妄動。
以緻前症者。
宜用六味地黃丸補之使陰旺則陽化若脾虛不能生腎。
陰陽俱虛而緻前症者。
宜用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培補元氣以滋腎水若陰陽絡傷血随氣泛行。
而患諸血症者。
宜用四君加當歸純補脾氣。
以攝血歸經。
又曰凡男子少年色欲過度。
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等症此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症故晝發夜止。
夜發晝止。
不時而作當用六味丸為主。
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
若脾胃先損者。
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以六味丸溫存肝腎。
多有得生者。
若誤用黃柏知母之類。
則複傷脾胃。
飲食日少。
諸髒愈虛。
元氣下陷。
腹痞作瀉。
則不可救矣。
又曰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
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而為痰用地黃丸而愈又雲若腎虛陰火炎上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虛寒痰上湧用八味丸若因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虧損。
津液難降。
敗濁為痰者。
乃真藏之症。
宜用六味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又雲大凡潮熱發熱晡熱者五髒齊損也。
宜用六味丸氣血虧損者須用十全大補湯。
又雲大參李北泉時唾痰涎。
内熱作渴。
肢體倦怠。
勞而足熱。
用清氣化痰益甚。
餘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
另進滾痰丸一服。
吐瀉不止。
飲食不入。
頭暈眼閉。
始信餘用六君湯數劑。
胃氣漸複。
卻用六味丸月餘。
諸症悉愈。
又雲上舍陳道複長子虧損腎經。
久患咳嗽。
午後益甚。
餘曰當補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時孟春不信乃服黃柏知母之類。
至夏吐痰引飲小便頻數。
面目如绯。
餘以白術當歸茯苓五味陳皮麥冬丹皮澤瀉四劑。
乃以參熟地山茱為丸。
俾服之諸症頓退。
複請視。
餘以為信。
遂用前藥如常與之。
彼仍泥不服。
卒緻不起。
庶吉士黃伯鄰發熱吐痰。
口幹體倦。
自用補中益氣湯不應。
餘謂此金水俱虛之症。
兼服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腿内作痛。
用滲濕化痰藥。
痛連臀肉。
面赤吐痰。
腳跟發熱。
餘曰乃腎虛陰火上炎。
當滋化源。
不信。
服黃柏知母之類而殁。
又雲按内傷發熱者。
因飲食過時。
勞役過度。
而損耗元氣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翕翕然而發熱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
若因勞力辛苦入房不節。
虧損精血。
虛火妄動而發熱者。
宜用六味丸以補其陰。
不可認作有餘之火。
而用黃柏知母之類也。
又雲舉人陳履貞色欲過度。
丁酉孟冬發熱無時。
飲水不絕。
遺精不止。
小便淋瀝。
或用四物芩連之類。
前症益甚。
更加痰涎上湧。
口舌生瘡。
服二陳黃柏知母之類。
胸膈不利。
飲食少思。
更加枳殼香附肚腹作脹。
大便不實。
脈浮大。
按之微細。
餘朝用四君為主。
佐以熟地當歸。
夕用加減八味丸。
更以附子唾津。
調搽湧泉穴。
漸愈。
後用十全大補湯。
其大便不通。
小腹作脹。
此直腸幹澀。
令豬膽通之。
形體殊倦。
痰熱頓增。
急用獨參湯而安。
再用前藥而愈。
但勞發熱無時。
其脈浮洪。
餘謂其當慎起居。
否則難治彼以餘言為迂。
至乙巳夏複作。
乃服四物黃柏知母而殁。
以上十五條舉其大略乃立齋先生治陰虛唾痰諸症勞損之方法也先生治必求本滋培化源。
迥與今古諸氏不同高明之士欲曾其全。
須察其全案可也。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消症 甲申冬連參天患勞力感寒腎脈獨遲。
餘投以溫經湯。
加姜桂三劑得愈。
令其且密室靜持。
越三日因鹾務勞郁。
遽病中消。
每日倍飯不飽。
食少遲則嘈雜如欲嘔血狀。
意疑前劑加姜桂太燥。
餘曰此因病虛肝火侮脾故獨中焦受爍但兩尺仍遲非可以消劑治也不信。
一醫以前湯加麥冬白芍。
雖消症頓瘥。
飲食如常。
其大便又至滑洩。
再延予治。
令其恪服歸脾湯。
加桂附骨脂吳萸。
至十劑洩止。
始大安則消亦有寒者餘稽百氏方書。
鹹言三消悉屬火病。
治須涼劑。
至内經氣厥論曰心移寒于肺。
飲一溲二。
死不治。
可見少飲多溺。
及老人陽虛夜溺無度。
皆寒消肺腎金水衰竭之病。
而世鮮有知之者。
附張景嶽治一消症于後。
以廣俗眼。
張景嶽曰予嘗治一缙紳。
年逾四旬。
因案牍積勞。
緻成大病神困食減。
時多恐懼。
上焦無渴不嗜湯水。
或有少飲。
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
莫知其所從來。
且半皆濁液。
最後延餘診視。
因相告曰。
自病以來。
通宵不寐者已半年有餘。
即間有朦胧似睡之意。
必夢見亡人兇喪等事。
鬼魅相親。
其不免矣。
餘曰不然。
此以思慮積勞。
損傷心腎元陽既虧。
則陰邪乖之。
故多陰夢陽衰則氣虛陽不帥陰則水不化氣故飲水少而濁溺多也。
陽氣漸回則陰邪自退。
此政内經所謂心移寒于肺。
飲一溲二之症耳。
病本非輕。
脈猶帶緩。
肉猶未脫。
胃氣尚存。
可無慮也。
乃以歸脾之屬。
去白術木香。
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