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治驗醫案下

關燈
之屬。

    去丹皮澤瀉一以養陽一以養陰出入間用。

    至三百餘劑。

    計人參二十餘斤而後全愈此非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症乎可見消有陰陽。

    不得盡稱為火症姑記此一案以為治消者之鑒噫景嶽其神于治乎。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腎虛遺精 甲申秋孝廉曾奕幹次子患遺精三年。

    百治不瘥。

    六脈滑緩無力。

    餘曰此腎氣下陷。

    脾虛不能約水。

    諸醫拘執方書。

    療以固澀之藥。

    是治其末而忘其本也。

    餘以補中益氣湯去柴胡陳皮加五味阿膠熟地石棗等物投兩劑即止。

    仍制加減六味丸與服。

    絕不用龍骨牡蛎金石剽悍之屬。

     金櫻粟殼壅塞隊道之物。

    徒傷腸胃經絡耳。

    餘每治此症。

    率用前藥為主量加增減無不愈者。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脾胃虛熱病濁 甲申季夏漳庠林震伯素善飲。

    因修途勞頓。

    饑飽失時。

    複冒病。

    白濁經月不瘥。

    餘察其前治非辛涼瀉火。

    則滋補壅塞。

    遂緻小腹脹悶。

    或氣喘拒食。

    六脈滑數無力。

    餘曰此中宮虛熱津液下陷膀胱氣化不能分泌以歸脾湯去棗仁木香。

    加炒栀半夏車前黃連服七劑濁止便清。

    神思逸爽。

    夫遺精悉屬腎虛濁症多屬脾熱治法固殊然亦有寒熱虛實之别。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脾胃積熱病濁 甲申仲春一健卒甫三十。

    素善飲。

    喜啖辛香病濁竅痛。

    餘以二陳湯加芩連龍膽赤芍車前。

    投兩劑即止。

    如此實症本無難治若概施補必變他症。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腎虛遺溺症 餘猶子知白一兒年十三四每夜尚遺溺一二次。

    餘曰此腎氣虛弱不能約液也令服六味丸去澤瀉丹皮。

    加五味遠志鹿膠。

    服數月前症頓瘥。

    且複英爽。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諸失血 愚按失血諸症。

    經書論之詳矣。

    然而有五髒六腑之殊。

    陰陽虛實之分。

    升于上屬陽為逆。

    脫于下屬陰為順。

    出于肺者為咳血為嗽血為衄血。

    出于心者為勞血為舌血。

    出于脾胃者為吐血嘔血。

    出于肝者為郁怒吐血出于腎者為咯血為唾血出于皮膚毛孔者為溢血此皆陽火挾血以上越也溺血則主膀胱也。

    淋血則主小腸也。

    痔血則主胃經也。

    便血固主大腸。

    有屬風邪下陷者。

    有屬郁火侵脾者。

    有屬濕熱傷脾者。

    有屬積熱滞下者此皆陰火爍血而下行也又有熱入血室。

    寒襲沖任。

    則為蓄血。

    又有寒傷經絡而脫陷則為無火之症也在婦人暴脫則為崩徐滲則為漏胃虛而濕熱乘之則為赤帶從生戶而出者方為崩為漏為帶從大小便而出者。

    雖治法與男子同而得于胎前産後半産小産之中則又不同也若暴吐暴衄暴崩不止則為孤陽絕陰氣血兩敗也亦當察其老壯虛實以決生死論其方法有易治者。

    有難治者。

    有不治者。

    有不治而自愈者。

    有錯治而變他症者。

    有久治不愈而喪生者。

    有獨見血症者。

    有兼他症而并見者。

    悉當察病原之淺深。

     年力之衰旺。

    六脈之宜忌與元氣之虛實寒熱。

    法有必中。

    劑無妄投。

    跻夭劄于壽域。

    庶幾得之矣。

    若以為屬火屬熱。

    一概混用涼劑澀劑。

    在治實火實熱則可。

    而屬虛火虛熱與無火無熱之症。

    未有不敗胃傷脾。

    絕生化之源。

    而速人于死者可勝道哉。

    大都失血之脈。

    宜沉細濡弱。

     或浮沉和緩。

    或洪大不數。

    或浮沉滑緩。

    或虛微或暴吐暴脫。

    而六脈俱伏此脈與病合則為易治或見浮芤浮革。

    或浮沉皆澀。

    或結或短此脈屬虛而病屬重則為難治治得其宜。

    亦多有痊者。

    如見浮數洪數。

    或細數不鼓。

    或浮大而散。

    或促代無力。

    或如滑而無胃氣。

    或弦牢。

    或實大或細小勁疾此病與脈反則為不治縱有盧扁。

    亦為之束手矣故經雲陽道實陰道虛越人曰耍為虛牢為實。

    失血者脈宜沉細。

    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夫血濡脈絡。

    體主陰靜。

    血未失則脈絡濡軟而和緩。

    及火熱迫血外溢。

    真陰耗竭則成陰絕陽亢火充空舍而見實脈緻孤陽用事豈能獨生哉又須以色為診凡失血之後。

    或面色帶黃。

    青白有神。

    或目瞑合喜睡。

    或肢體溫和。

    飲食如常。

    或不喜高聲。

    聲微不厲。

    此為順無别刑克症候。

    稱易治。

    若其面色青黯無光。

     或兩顴暴赤。

    唇口如朱。

    或乍起乍眠。

    煩躁不寐。

    或身體大熱。

    或四肢厥逆。

    或氣喘息粗。

     或揚聲厲語。

    或谵狂神昏。

    或循衣摸床。

    肉筋惕。

    或自汗如雨。

    頭汗獨見。

    或周身厥冷顱囟獨熱。

    或眼眶暴陷。

    或口渴思水或肢體腫或臍腹絞痛不休。

    或胃氣已敗。

    嘔吐拒食。

    此皆兇候不治也。

    又當以血之色而論。

    将水試之。

    浮于上為心肺血。

    沉于下為肝腎血。

    不浮不沉主脾胃中州之血。

    此特大概然耳。

    肺血色淡有沫。

    心血赤如塗朱。

    脾胃乃多氣多血之經其色不淡不紫。

    其質不清不濃。

    肝血濃濁結塊。

    腎血則夾痰紅一縷。

    或色粉紅此為金水枯竭肺腎俱損而待斃又有肝腎兩敗始由腎炎水涸繼因肝火獨熾而結塊凝重。

    暴吐不休者。

    為不治大腸便血。

    則當察其屬便先為舊瘀。

    屬便後為新脫。

    與小腸膀胱溺血淋血。

    亦當詳其多少清濁。

     至吐衄而口鼻俱出者。

    則為下厥上竭之症。

    及痢血而青黯如苔者。

    此肝髒已敗皆不治也。

    婦人諸血。

    亦當視其多寡清濁診脈虛随症施治故經雲至微者理至顯者衆根于中而微于色不容不辨也其治之之法。

    有經治者餘列其醫案于後。

    未經治者餘詳其臆說于中随症參解庶無遺法亦無枉死。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肺脾陽虛哮喘嗽血 甲申春舍親鐘玄珠素患哮喘面目青白。

    體羸惡寒。

    冬劇夏愈。

    遇勞益甚。

    初服溫劑。

    尚得痊可。

    辍藥年餘因郁複發。

    哮喘不休。

    唾血淡黃有沫餘察其六脈浮滑緩弱。

    謂屬陽虛。

    應須六君主治。

    彼惑于衆論。

    指為陰虛唾血。

    恪服清火滑潤之劑。

    前症不減。

    幸喜鳏居元氣尚實。

    第卧箸每厭肥甘。

    胃氣不無暗損。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心腎虛勞吐血 甲申孟秋晦夜社友鄭去華季郎英年弱質。

    芸窗勞苦。

    複戀帏幕。

    患前症。

    經治數月增劇。

    延餘診視。

    察其面色嬌紅。

    喉喘有聲。

    六脈滑數無力。

    及詢前方。

    乃用犀角地黃湯。

    倍黃連。

     餘曰此為根搖葉枯。

    心腎兩虧之症。

    若初治得用純甘至靜。

    壯水固脾之劑。

    尚猶可救而乃以療胃經實熱吐血之藥混治虛勞吐血甯不敗胃傷生餘議每劑用人參一兩為君。

    佐以養血滋腎藥數品。

    倘得服十餘劑。

    脈症漸減。

    庶幾可治。

    彼意以餘言為妄。

    次日别延。

    仍治以苦寒止塞之劑。

    血頓止。

    至八月二十五日而殁。

    嗣後去華抵雲間。

    訪内侄太守陳謙夫。

    因晤名手李士材。

    談及乃郎前症。

    謂廣延救治。

    獨有敝社蕭友。

    令餘每劑投參一兩。

    餘疑不用。

    李曰此症乃陰陽兩虧。

    心腎将敗。

    每劑須參二三兩。

    方能納氣歸原。

    引血歸經。

    蕭固知用參。

    而僅投一兩。

    必遲奏效。

    去華歸。

    因以告餘。

    又以李刻醫宗必讀一書示餘。

    不謂六合寥廓之内。

    亦有臭味同氣之士。

    是先得我心者也。

    李号士材諱中梓其先人官吏科君亦明經薄仕。

    而隐于醫。

    博洽洞曉。

    具有絕識。

    閱其所刻僅五冊。

    詞簡而明。

    法精以詳。

    允為當世正法眼。

    餘婆心熱腸。

    每欲遠訪參印疑義。

    而苦為兵戈梗道。

    有志未遂。

    俟之他日耳。

    其前書當附骥于立齋先生。

    而淩駕于劉朱之上。

    餘期鸠工重梓。

    以廣其傳。

    先為摘出。

    以告同患者。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肺經風熱咯血 甲申季春吳門表侄婦脾胃素熱。

    因冒感風邪。

    目澀鼻幹。

    自用姜湯。

    連三晨咯血數口。

     又恣飲藕湯益增煩脹。

    夫所謂外感者從外而入必令從外而出。

    姜湯獨力。

    既難奏效藕湯涼澀複閉外邪用解表劑人芩連天花粉。

    一服即愈。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胃經積熱吐血 癸未夏内弟陳克輝英年氣盛。

    連宵痛飲。

    複啖炙爆。

    數日胃口嘈雜。

    嘔血碗許。

    脈洪緩有神。

    無别兼症投以犀角地黃湯。

    入天花川連。

    連三劑。

    仍令恣飲藕湯。

    得全愈切前湯寒涼瀉火本以治脾胃實熱積熱之症效如桴鼓時醫不知謂其有驗辄移以治虛勞失血遂緻敗胃瀉陽陷人死地猶然不悟。

    豈知年有老壯。

    體有虛實。

    症有寒熱。

    随宜施治自當奏效。

    其可一概混投乎。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脾腎兩經虛寒下血 甲申夏庠友林鼎萬長女适餘内侄陳昌元者。

    年甫二十。

    元氣虛寒。

    面色青白。

    肢體頻冷。

    嘔痰飽脹。

    小便清利。

    患大便脫血。

    數月不瘳。

    脈沉伏如無。

    着骨重尋。

    方見蠕動。

    餘曰脈症相符。

    此藏氣虛寒脫血也。

    投以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