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治驗醫案上

關燈


    幸英年脈症俱實。

    不免斑黃之患。

    執方治病。

    謬滋大矣。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筋惕肉 癸未仲秋裡人吳台外家弟。

    患勞力感寒。

    初投發表。

    連五劑不應。

    複更治之漸增劇。

    至十三日請餘診視。

    脈洪散參舂。

    昏不知人。

    惕不止。

    餘曰此本是勞力感寒。

    妄投表劑遂緻氣血兩虛氣不衛外血不榮筋而然耳第此症醫多不知誤以為風。

    渠雲昨東門一醫果作風治餘曰風藥皆散散既傷陽風藥皆燥燥複傷陰前藥欲以愈病是猶救焚而增薪也辭不治斷越三日當殁。

    果然。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風溫 甲申仲夏王介人病前症自汗灼熱。

    鼾睡昏眩。

    兼患疝疾。

    脈浮洪稍緩。

    前醫投以陽明藥不應。

    餘曰此風溫症也。

    以白薇湯倍升麻。

    入桂少許。

    兩服全愈。

     甲申仲夏對鄰唐英母年六十餘。

    亦患前症。

    自汗灼熱。

    鼾睡昏眩。

    獨脈則浮數欲脫。

    稍按即無。

    時或谵燥。

    餘曰病不難療須先救脈勿緩視也遂以人參三錢為君。

    術歸苓甘草知母為佐。

    肉桂附子為使。

    冷服一劑。

    得睡半日。

    脈亦轉靜。

    至晚再劑。

    精神逸爽。

    啜粥碗許。

    脈按有力。

    餘曰脈已撤消。

    不須慮也。

    次早投白薇湯。

    始治本症。

    彼舅氏李姓者請吳醒生。

    吳以餘所投第三劑極是。

    但前兩劑。

    不知何解。

    妄用桂附燥藥。

    餘曰吾既用白薇湯。

    而前兩服豈浪施乎。

    薛立齋先生雲凡脈暴脫。

    或促代無力。

    或屋漏。

    餘急用參附湯等藥。

    多有得生者。

    聆此則先哲法言。

    炳如日星餘遵而用之。

    恐未必妄也。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夾寒瘟疫 癸未仲夏方我貞外家弟黃申初犯房勞旋感瘟病頭痛發熱。

    嘔渴脹滿。

    大便洞洩。

    夜增狂谵。

    六脈遲弱。

    左關右尺沉伏如絕。

    初治藿香正氣散不效。

    餘以附子理中湯停冷與服。

    得靜睡半日。

    嘔洩頓止。

    脹滿亦舒。

    脈即漸出。

    至晡煩渴未解。

    餘曰寒去而熱尚在。

    經雲熱雖甚不死不必慮投以竹葉石膏湯。

    去石膏。

    加知母天花牛蒡。

    熱渴半減。

    次日複煩舌轉黃胎。

    餘仍以前湯去石膏加芩連連三劑全愈。

    石膏性甘寒沉墜。

    前症因兼傷腎寒。

    故去之。

    第此症倘不先用溫劑消寒救脈。

    而徒見病治病。

    枉死必矣。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遺熱 甲申臘姜子社有朱氏甥。

    年十七。

    因往鄉患外感。

    初雜投增劇。

    曆四旬延餘診視。

    及詢後一醫。

    乃專用補藥。

    服三十餘劑。

    面黃将疸。

    虛煩不寐。

    六脈弦數。

    此誤補所緻抵今是遺熱症。

    投小柴竹葉湯。

    兩劑頓愈。

    再劑平複。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吐蛔發呃 壬午春有上街鄉民林姓者年五旬。

    患夾陰傷寒。

    初延治不知投何藥。

    越九日請餘正診脈時。

     手拈一蛔而出。

    六部虛大無力。

    日發呃十數聲。

    餘曰脈。

    為假熱症乃真寒投理中湯一劑煩渴減半次早脈亦斂餘歸仍遺人參三白湯與服數劑。

    起居如常。

    但渴未退彼乘便于洪塘求治。

    誤服療實渴藥滑石幹葛之屬。

    至夜發燥谵妄。

    次日促餘脈症已敗越旦而殁。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咽痛 愚按此症。

    每見時醫不分傷寒雜病。

    不論虛實寒熱。

    一概投以辛涼。

    枉斃多矣。

    故不得不詳辨于後。

    夫咽痛病源非一也。

    有傷寒咽痛。

    有雜病咽痛之不同者。

    屬傷寒者。

    有太陽。

    有陽明。

    有陽毒。

    有陰毒。

    有少陰之為不同者。

    即少陰一經。

    有客熱。

    有客寒。

    有寒熱相搏之又不同者。

    又有三陰直中陰寒而成咽痛者。

    又有太陰肺經初感風邪。

    便成咽痛者。

    以上皆傷寒外感之咽痛也屬雜病有風痰上壅者。

    有郁火上升者。

    有胃經積熱者。

    有飲食中毒者。

    有腎虛陰火上炎者。

    有虛勞咳嗽咯血者。

    有痰蛾脹火蛾冷蛾之别者。

    則又有不同也以上皆雜病之咽痛也其傷寒屬太陽者當一二日見則治以升麻六物湯辛涼之劑屬陽明陽毒者當二三日見此為熱毒上攻。

    則治以六物湯。

    或涼膈飲諸辛寒之劑其屬少陰客熱此為傳經當四五日見則當治以甘草湯或苦酒湯豬膚湯諸平緩微涼之劑少陰寒熱相搏者此亦為傳經咽痛則當治以桔梗湯和緩之劑至少陰客寒一症此本腎寒伏藏于經絡隐曲之間初治未及溫經散寒。

    及至病久。

    或經旬日。

    或越旬餘。

    以緻寒極上沖而成咽痛。

    治以半夏湯。

    用半夏桂枝甘草辛熱之劑。

    若其兼症吐利。

    手足厥逆。

    則進用四逆湯大熱之劑。

    屬三陰直中與陰毒則用姜附湯。

    肺經冒風。

    則用金沸草湯以上俱當察其兼症而施治者也其屬雜病風痰上壅者則治以二陳湯。

    或星香散加甘桔湯郁火上升者則治以加味逍遙散加桔梗牛蒡子胃經積熱者則治以三黃湯或瀉黃散飲食中毒者則治以苦寒消毒之劑腎虛陰火上炎咽亦痛則當治以八味丸。

    内有桂附納氣歸源其虛勞咳嗽咯血咽痛聲啞者亦須治以壯水之劑以上總應察其兼症。

    與脈之虛實而施治者也。

    奈何一概混治緻人枉死。

    誰之咎乎。

     癸未孟冬庠友鄭能仁患風痰上壅咽痛。

    初治數劑增劇。

    餘察其六脈浮弦無力。

    以補中益氣湯。

     加膽星肉桂兩劑頓愈。

    痰壅如失。

    及聞數日前能仁一胞侄年十餘歲病少陰咽痛。

    經旬日每飧尚能啜粥碗許。

    動止如常。

    一句醫投辛涼之劑。

    飲下半晌。

    即轉厥逆煩躁至三更而殁。

    如此投劑少瘥。

    生死反掌。

    可不謹欤。

     又仲冬府庠王介人之内患少陰客寒咽痛。

    項背腰膝疼痛不堪。

    手足逆冷。

    大便滑利。

    六脈弦強。

    複少胃氣。

    餘斷以越三日當殁。

    辭不治。

    及察病因初起冒寒。

    一女科為其體虛素郁。

    投四物湯加減。

    是助寒閉邪不得發越矣。

    過數日寒極上沖。

    喉咽痹痛。

    複延一醫誤以為火。

    而用玄參甘桔之屬。

    益增煩躁。

    至十五日延餘診視備察脈症病期久近乃屬少陰寒痛餘謂脈症已敗。

    法應不起。

    彼不信再更治。

    有名醫某又以為郁火上升。

    堅投涼劑。

    至十八日而殁。

     甲申季春均鋪王門少婦患肝經郁火上升咽痛。

    累治不瘥。

    餘投以逍遙散。

    加牛蒡桔梗黃芩香附兩劑如失。

     又季秋都阃連擎天之内患肺經風熱咽痛。

    脈浮洪有力。

    餘以金沸草湯加牛蒡倍甘草一劑而愈甲申季夏鄰婦王氏喜啖辛辣。

    病胃熱咽痛脈洪滑征數。

    餘投以甘桔湯。

    加芩連栝蒌玄參兩劑即愈。

    若如此三婦病恙脈實症實。

    投以寒劑。

    效若桴鼓。

    即使庸手治之。

    亦不過如摧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