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治驗醫案上

關燈
夾陰傷寒發燥。

    彼初延一世醫。

    一僧醫。

    所藥皆知母柴芍升麻陳皮半夏羌活葛根之屬。

    餘斷以難越三日。

    辭不治。

    至期果殁。

    東垣曰陰燥之極。

    欲坐井中。

    陽已先亡。

    醫猶不悟。

    複指為熱。

    重以寒藥投之。

    其死也何疑焉。

    成無己曰。

    雖燥欲坐井中。

    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

    内經雲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緻邪無失正而絕人長命若輩徒知見病治病罔顧虛實真假殺人反掌罪可勝誅哉。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勞力傷寒 癸未仲秋比鄰林楚畹之母勞力感寒。

    頭眩發熱。

    前醫誤以為太陽表症而投辛發之藥。

    連五劑不痊。

    及延餘治六脈洪緩無力兩手微見動此乃過飲表劑因緻元氣大虛血不榮筋法應溫補遂用補中益氣湯。

    加肉桂炒芍。

    兩服熱退身涼脈亦斂。

    再劑動亦止。

    至十餘日。

    病大便秘塞。

    餘仍用前湯。

    去柴胡倍人參。

    加秦艽棗仁。

    以大棗為引。

    服二劑。

    大便潤通。

    小便清利頓覺爽然設使妄用硝黃攻瀉之藥大洩真陰必緻不起。

     甲申春内翰陳伯全弟伯容。

    患前症。

    服表劑不瘥。

    益見昏晌。

    餘脈其心部沉結。

    諸部虛浮無力。

    得之勞郁。

    彼以為确中病情。

    服補中益氣湯。

    加羌活黑栀。

    少佐肉桂兩服即愈。

    詢之蓋為年來與一豪家構訟。

    仆仆公庭。

    未免觸事惱意。

    神思為病耳。

    嗟乎此亦可以表劑而潛耗其真氣乎。

    東垣辨惑論雲舉世醫者。

    皆以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中氣不足當補之症認作外感風寒客邪有餘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之氣外絕其死隻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可不詳辨乎。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挾虛傷寒 所謂挾虛者。

    乃平昔飲食起居失宜。

    勞役房帷所緻天真隐耗觸邪易襲倘初犯而即溫經理寒。

     不一二劑。

    便可頓愈。

    何至誤投喪生乎。

    崇祯癸未仲冬嘉禾司理孫鶴林弟墨林年僅四旬。

    患前症。

    初延一名醫作外感治。

    因他出。

    授以小柴湯七帖。

    令連日服之。

    經旬漸劇。

    再延範曰生。

    生驚告曰。

    脈已變。

    當奈何。

    令再别請。

    及陳雪潭至。

    作傷寒壞症論。

    議用人參二兩。

     熟附二錢。

    煎服随吐。

    至次晚介王則奚來請診其六脈俱脫。

    且已發燥。

    予曰此症本屬因虛感寒。

    初治得無錯服涼藥乎。

    渠二子曰政為某所誤耳。

    予又雲今已發燥而脈沉絕。

    法在不治。

     即投參附湯亦無及矣。

    彼再三強。

    複雲昨雪潭政投前湯。

    柰不納何予又曰此病已陽脫而浮于上乃外假熱而内真寒也治須真熱假寒之劑方得入令其将已煎前湯。

    再加附子二錢。

    吳萸數分。

    煎停冷與服。

    得靜睡半日。

    小便清長。

    舉家驚喜。

    次日再診。

    脈毫不轉。

    餘曰須越三日。

     乃可望蘇墨。

    林雖悅索前湯。

    但僅支兩日之半。

    次夜果殁。

    嗟乎病得經兩旬方死者非屬本應死之病也特為誤劑而枉死耳誤人者何獨某被誤者又何獨孫乎夫傷寒傳變旦晚不定至小柴涼劑連授七服今古亦無此法。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腎虛傷寒 甲申仲春連翔梧次郎參天頭痛發熱。

    小腹微痛。

    大便不實。

    脈寸關浮數。

    兩尺沉遲。

    此腎虛應溫。

    即傷寒論。

    亦謂尺遲暫補何妨之說。

    遂以溫中諸品。

    少佐桂附炮姜與服。

    至晡加熱增喘。

    家人疑為前劑太補。

    延餘複視。

    脈轉和緩。

    腎部亦健。

    餘曰前劑乃固正以逐邪。

    溫腎而驅寒。

    今寒邪已和盤托出。

    正氣拒邪。

    勢必瞑眩非補邪而緻加熱增喘也越三更當平複。

     次早果大安。

    設使誤用辛涼。

    淹延生變。

    必無幸矣。

    自後每患前症。

    辄飲前藥。

    皆得痊可。

    彼以為奇。

    愚按三陽顯症。

    雖為可汗而想其尺遲暫補何妨之說則明為虛寒入内當先救裡無疑若裡症得救即表邪不汗亦當自愈若罔顧脈而用表劑。

    殺人必矣。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蓄血傷寒 癸未冬西城邊有陳姓老軍一女适因行經浣衣受寒。

    發熱喘渴。

    小腹脹痛。

    初治或用辛涼解表。

    或用降氣清熱。

    或以冒寒而投溫劑。

    展轉增劇。

    脈寸關浮數。

    兩尺沉結。

    餘曰此蓄血症也。

    治本非難。

    特諸醫未識病源耳。

    以桃仁承氣湯兩劑下黑血數碗而愈。

     癸未季秋太學林琳環次女。

    年近四十寡居勞郁。

    亦因行經冒寒血停沖任。

    煩躁絕食。

    小腹絞痛拒按。

    二便不通。

    經旬遍治不瘥。

    初二日延餘診視。

    察其六脈浮數無力。

    左關沉澀。

    餘曰此本桃仁承氣症也。

    今脈與症反。

    肝經已敗。

    胃氣将絕。

    藥豈能生。

    一醫以四物加香附玄胡牛膝桃仁一劑。

    僅下黑血碗許。

    加減再服。

    前症如故。

    至十七日果殁。

    夫前症均屬傷寒蓄血。

    何以一用峻劑而得生。

    一用平劑而反死。

    餘以為室女真氣未雕。

    與婦悲郁傷肝。

    一殊也。

    一受病未久。

    一病勢已過。

    二殊也。

    一脈與症合。

    一症與脈反。

    三殊也。

    一胃氣未敗。

    一經旬絕粒。

    四殊也。

    一以峻劑而得告瘳。

    一以平劑僅延旬日。

    虛實頓懸。

    五殊也顧安得以症而混同治之乎。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食積傷寒 癸未仲夏善化楊我傷食中。

    複飲冷水。

    瘧痢并作。

    煩悶不食。

    前治柴芍清表之劑。

    轉增狂谵。

    餘察其六脈滑數有力。

    脾關尤甚。

    以二陳加曲等物。

    服兩劑諸症頓減。

    靜睡二夜。

     惟痢積未消。

    調理經旬全愈。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脫血非血痢 仲景治少陰脫血。

    用桃花湯内有幹姜即此意也誰謂血症不用熱劑乎。

     癸未仲夏浦尾鄭思年逾六十。

    素善飲啖。

    因醉卧當風。

    患頭疼發熱。

    面目青黯。

    嘔吐拒食。

    心腹脹痛。

    兩足逆冷。

    大便脫血。

    脈六七至。

    洪數鼓指。

    餘曰風寒内攻陰絡受傷故緻脫血非血痢也脈洪數。

    乃真氣虛邪氣勝也。

    急以大劑參術歸苓加桂附炮姜為佐。

    木香陳皮炙草為使。

    兩服熱退身涼。

    血止脹消。

    脈亦轉靜。

    此餘取症不取脈也次日始下痢。

    雜色黃。

    白微紅。

    為宿積下洩不必慮。

    餘因他往渠急于愈。

    别延一醫治以槟榔粟殼諸澀劑。

    暴緻脹滿。

    二便壅塞。

    餘用二陳加大黃火麻防風枳殼與服。

    數日積盡。

    氣複而愈。

     [卷之四:治驗醫案上]傷寒發黃 甲申仲夏内弟陳克輝患感冒頭痛發熱。

    一老醫用羌活湯。

    入麻黃撮許。

    投三劑。

    越數日發黃目睛皆黃小便亦赤澀不堪。

    餘投以茵陳五苓散。

    加栀至十劑始痊。

    夫麻黃湯。

    本為三冬正傷寒而設。

    而乃用之于溫暑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