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藥性微蘊

關燈
收斂精氣。

    所以能養血益肝。

    固精益腎。

    強筋骨烏髭發。

    為滋補良藥。

    不寒不燥。

    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氣血泰和。

    則風虛癰疽瘰諸疾可愈矣。

    嘉靖初。

    邵應節真人。

    以七寶美髯丹方藥。

    進世宗。

    服餌有效。

    連生皇嗣。

     于是何首烏之方。

    天下大行矣。

    宋懷州知州李治。

    與一武臣同官。

    怪其年七十餘而輕健。

    面如渥丹。

    能飲食。

    叩其術則服何首烏丸也乃傳其方。

    後治得盛暑中。

    半體無汗。

    已二年。

    竊自憂之。

    造丸服至年餘。

    汗遂浃體。

    其活血治風之功。

    大有補益。

    七寶美髯丹。

    主烏須發。

     壯筋骨。

    固精氣。

    續嗣延年。

    其方用赤白何首烏各一斤。

    如法制煉入赤白伏苓各一斤。

    牛膝枸杞當歸菟絲子各八兩。

    補骨脂四兩。

    以蜜煉丸晨夕吞服。

    為滋益上藥。

    功能不可闡述。

    此古成方也大都人有陰藏陽藏之不同。

    其屬陰藏者。

    宜與此丸。

    為有骨脂溫暖真陽也。

    若陽藏而髒腑燥熱。

    素耐寒涼者。

    則當去骨脂減當歸。

    加熟地黃十兩酒蒸知母二兩可令水火兩平而免偏勝之患愚意又以赤苓性屬滲洩。

    須禁之庶久餌而無隐耗之弊。

    得全全善矣。

    及遍閱方書亦有單服者。

    各随方法。

    大要莫外此藥為君也憶餘髫齡十四通精。

    施洩無禁。

    關門虛滑。

    每少勞則病夢遺。

    及歲十七從娶親後。

    尤覺神氣不支。

    虛焰侵膚。

    時或盜汗。

    皆少年不慎。

    真藏為患也。

    餘伯父心宇封君。

    素以儒醫擅名。

    大較主治泥成法。

    無外金鎖丹固精丸蓮須牡蛎金櫻鳔膠之屬。

    時雖少止。

    暫辍仍複。

    沉數載。

    幾無人理。

    至二十二歲。

    抵楚慈陽。

    幸逢胡慎庵先生。

    治法獨異常流。

    令服參歸苓熟地升麻石棗阿膠知母麥冬等藥。

    又以何首烏為君。

     茯苓五味沙苑蒺藜苁蓉仙茅當歸諸品為丸。

    晨昏服丸。

    午際啜湯。

    甫兩旬前症減半。

    越三月得全愈。

    自是勤服不辍蒲柳柔資。

    禁受風霜。

    益信前哲非誣語也。

    與世之造淫丹。

    暗铄真陰。

    漸促天年者。

    則大不侔矣。

    特怪世人進銳退速。

    不勤久餌。

    堕功半塗。

    咎藥迂緩。

    遂使完真善術絕響無聞耳。

    抱樸子雲上黨趙瞿病癞。

    曆年垂死。

    其家棄之送置山穴。

    瞿怨泣經月。

     有仙人見而哀之。

    以一曩藥與之瞿服百餘日其瘡都愈顔色豐悅。

    肌膚玉澤仙人再過之。

    瞿謝活命之恩。

    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藥。

    汝煉服之。

    可以長生不死瞿乃歸家長服。

    身體輕薄氣力百倍。

    登危陡。

    終日不困。

    年百餘歲。

    齒不墜。

    發不白。

    夜卧忽見屋間有光大如鏡。

    久而一室盡明如晝。

    又見面上有采女一人。

    戲于口鼻之間。

    後入抱犢山成地仙于時人聞瞿服此脂。

    皆競服之。

    車運驢負。

    積之盈室。

    不過一月。

    未覺大益皆辄止焉。

    志之不堅如此。

    松脂即松梅丸之君藥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附子肉桂 附子生用則性奔竄而有毒。

    熟用則質溫潤而無毒。

    其大重一兩三四錢以上。

    團坐平頂。

     旁無多角者。

    方稱附子。

    性主沉補命門真火。

    其小僅一兩以下者。

    或挺尖。

    或歪側。

    或兩臍。

    或多角。

    皆為川烏。

    性主驅風逐寒。

    走散經絡。

    而非熟附子溫補之比也。

    若附子制以姜汁。

    與幹姜生姜同用。

    則為姜附湯主治足三陰驅散上下表裡經絡髒腑之客寒為要藥。

    其療真陽虛脫則當用童便制者。

    君以人參。

    其姜汁制者不可混用也蓋姜桂附子。

    同為大熱。

    第姜性兼辛。

     主發散而桂味甘而辛。

    可升可降。

    若熟附則質重性沉。

    主下行。

    所以不同也。

    若陽脫而誤用姜。

    令陽愈脫矣。

    何以言之。

    立齋曰先兄體貌豐偉。

    唾痰甚多。

    脈洪有力。

    殊不耐勞。

    遇風頭暈欲仆。

    口舌欲裂。

    或至赤爛。

    誤食姜蒜少許。

    口瘡益甚。

    服八味丸。

    及補中益氣湯。

    加附子錢許即愈。

    停藥月餘。

    諸症仍作此命門虛火不歸元也據此則姜附雖均稱熱藥。

    何可混施乎。

    虞搏曰附子禀雄壯之質。

    有斬關奪門之功。

    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

    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吳绶曰附子乃陰症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

    及中寒夾陰。

    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

    脈沉細。

    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症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陰極陽竭而後用之。

    已遲矣。

    且夾陰傷寒。

    内外皆陰。

    是陽氣頓衰。

    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

    王氏究原方雲凡用桂附藥。

    并宜冷服者。

    熱因寒用也。

    蓋陰寒在下。

    虛陽上浮。

    治之以寒。

    則陰氣益甚而病增。

    治之以熱。

    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凍飲料。

    下嗌之後。

    冷體既消。

    熱性便發。

    而病氣随愈不違其情而緻大益此反治之道也昔仲景治寒疝内結。

    用蜜煎烏頭。

    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煎附子含之咽汁。

    丹溪治疝氣。

    用烏頭栀子并熱因寒用也。

     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

    目赤煩渴引飲。

    脈來七八至。

    但按之則散。

    用姜附湯。

    加人參投半斤服之。

    得汗而愈。

    此神聖之妙也。

    考昔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

    無他病。

    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

    如此數歲。

    蕲州衛張百戶。

    平生服鹿茸附子藥。

    至八十餘康健倍常。

    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

    每日煎幹姜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

    乃能健啖。

    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為害。

    此數人者皆其髒腑賦禀之偏。

    服之有益無害。

    不可以常理論也愚以為此藥唯陰藏者宜之若陽藏而誤用受禍極速也凡用桂附須君以人參少佐甘草。

    或大棗則無毒。

    仲景八味丸亦為陰火不足者設故陽盛假寒不宜妄用也桂性甘辛大熱能宣導百藥。

    通血脈。

    有汗能止。

    無汗能出。

    桂枝主上行而散。

    肉桂主下行而補驅風理寒。

    定煩解渴。

    與附子同補命門真火。

    專益脾胃之母。

    亦善利水通淋。

    止虛脫。

    破淤血。

    功能不可盡闡又治喉痹失音。

    陽虛失血。

    内托癰疽痘瘡。

    九種心痛脅疼瘧奔豚疝氣利肺抑肝冷痰霍亂喘脹諸症。

    李瀕湖曰麻黃遍徹皮毛。

    故專于發汗而散寒邪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除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之源。

    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精液通其氣者也又醫餘錄雲有人患赤眼腫痛。

    脾虛不能飲食。

    肝脈愈盛。

    但于溫平藥中。

    倍加肉桂。

    殺肝而益脾。

    故一治兩得。

    經雲木得桂而枯是也是桂又通治寒熱虛實内外上下而配合得宜随試随效者也竊謂桂附乃斬關奪門之将。

    非良師莫敢輕用。

    然立齋每用此以救真火不足及虛陽假熱之病。

    疊奏殊效。

    非時師所能方物也。

    蓋立齋治法。

    則歸本命門者也。

    東垣則專主脾胃者也。

    河澗丹溪。

    則專主相火濕熱者也。

    子和則專主攻擊者也節齋隐君則專主攻痰瀉火者也。

    仲景則專主外感者也。

    法有偏擅。

    醫當全識。

    若療命門則用立齋。

    治脾胃則用東垣。

    清濕熱則用劉朱。

    習攻擊則用子和。

    蠲實痰則用二王。

    至傷寒雖宗長沙。

    而三陰主治參術歸附。

    率多救裡。

    則又不專于外感也若用諸子而不為諸子所用機權在我法從人施一人而兼衆人之用衆人而資一人之識斯得矣至立齋先生則又集諸家之大成。

    發前人所未發。

    開将來之聾聩者也。

    奈何時師視桂附如蛇蠍應用不用。

    卒至誤人于死。

    蓋亦因丹溪謂附子無人表其害人之禍。

    故緻有泥成說而坐失機宜者。

    雖然使用非所當。

    即參亦能為害。

    何獨桂附乎。

    醫學綱目有雲黃能助三焦之火人參能補諸經之陽。

    白術能長五髒之氣。

    此三者皆上藥。

    是在人體悟而無失其氣宜可也。

    餘因續之曰桂附能救陰陽之脫。

     [卷之三:藥性微蘊]麻黃 麻黃性辛熱。

    主散善發汗。

    唯三冬正傷寒。

    太陽症脈浮緊者宜之。

    與夫三拗湯之治哮喘實症。

    暫用無妨。

    若餘月而脈非浮緊。

    不免緻斑黃之患。

    甚有真陽外脫。

    純熱無汗。

    誤投必死。

     [卷之三:藥性微蘊]山漆 山漆近代出自粵西南丹諸處。

    唯治軍中金瘡。

    及婦人血崩不止。

    與男子暴吐失血。

    而真元未虧者。

    用之極有神效。

    奏功頃刻。

    若虛勞失血。

    陰陽損竭。

    盒飯尋源治本。

    噓血歸經。

    誤用此藥。

    燥劫止塞。

    反滋禍害也。

    特舉一二言之。

    丙子秋餘蜀歸見猶子婦乃陳曲江公女也。

    虛損吐血。

    醫用此藥。

    未及月而殁。

    又餘案内所開社友鄭去華季郎與庠生陳子貞皆以心腎虧損吐血。

    亦用此藥。

    緻經旬腸結而死。

    可不戒欤。

     [卷之三:藥性微蘊]金銀鉛汞珍珠琥珀龍骨金星礞石陽起石丹砂石脂牡蛎滑石石膏雄黃輕粉消石白礬石英玄明粉 一切金石。

    性屬剽悍。

    病者元氣未損。

    腸胃壯實。

    根據本草主治。

    暫用無妨。

    若腸胃柔弱。

    血液枯燥。

    用之亦反滋患也每見一二妄醫。

    辄療貴人病恙。

    率用珍珠琥珀擅稱至寶。

    往往遺患非小。

     [卷之三:藥性微蘊]牛黃麝香冰片檀香安息皂角 此數藥唯治初症風痰停膈。

    昏迷不醒。

    及惡氣暴染者宜之。

    若藏氣虛者用之。

    頓洩真陽陽散便死矣凡治病察新久虛實極是緊要。

     [卷之三:藥性微蘊]沉香乳香木香荜茇莎仁白豆蔻草豆蔻荜澄茄大小茴香益智川椒沒藥血竭丁香檀 香零陵香胡蘆巴蛇床子良姜甘松辛夷胡椒蘇合丸以上皆辛燥香辣疏洩之物。

    蓋辛主散。

    香性燥唯脾胃兩經。

    寒濕凝滞。

    緻飲食不進。

    或飽悶不通者宜之。

    若真藏氣衰而成虛脹虛痞諸病。

    則當以參術桂附骨脂肉蔻溫補右腎之真陽。

    勤培母氣。

    庶克有濟。

    其前諸藥。

    便非所宜矣。

    立齋曰都憲孟有涯氣短痰暈。

    服辛香之劑。

    痰盛遺尿。

    兩尺浮大。

    按之如無。

    餘以為腎虛不能納氣歸源。

    香燥緻甚耳。

    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

    大凡治脾治腎而母子标本懸殊。

    不可不詳别也。

    至胡蘆巴蛇床子。

    雖為腎藥亦是燥辣偏性恐涸真水助焰虛陽須禁之唐玄宗每用此與達志雀蛋諸藥。

    煉為驿馬丸縱欲宮庭荒淫敗德。

     卒至播遷。

    宗社幾滅。

    人君且如此。

    則凡有身家者可不儆欤。

     [卷之三:藥性微蘊]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白附石南紫蘇防已川烏白芷本蔓荊甘菊細辛薄荷蟬蛻馬兜 鈴僵蠶全蠍白附桂枝生姜蔥白藿香蕪芎秦艽牛蒡子蒼術前胡甘松艾葉以上蓋消風散寒。

    蠲痹除濕之善劑也。

    患此數症者當根據本草六經主治。

    病可愈。

    亦隻從陽經屬經者則宜。

    若夫真藏中風。

    陰經中寒。

    骨痿如痹。

    陽衰陰勝。

    水邪似濕者誤用之既已竭其營而複洩其衛真氣随亡不死何待故凡病久者蔥白生姜。

    亦所忌用。

    至辛散耗劑。

    益不敢輕投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補骨脂 (俗訛為破故紙)本草稱治五痨七傷。

    風虛冷痛。

    骨髓傷敗。

    腎冷精流。

    及婦人血氣墜胎。

    興陽事。

    明耳目。

     瀕湖曰治腎洩。

    通命門。

    暖丹田。

    斂精神。

    按白飛霞方外奇方雲補骨脂屬火收斂精神。

    使心包之火。

    與命門之火相通。

    故元陽堅固。

    骨髓充實。

    澀以治脫也。

    胡桃屬木。

    潤燥養血。

    血屬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骨脂有木火相生之妙許學士雲孫真人言補腎不若補脾。

    予曰補脾不若補腎。

    腎氣虛弱。

    則陽氣衰劣。

    不能熏蒸脾胃。

    脾胃氣塞。

    令人胸膈痞塞。

    不進飲食。

    遲于運化。

    或腹脅虛脹。

    或嘔吐痰延。

    或腸鳴洩瀉。

    譬如鼎釜中之物無火力。

    終日不熟。

    何能消化。

    濟生二神丸。

    治脾胃虛寒洩瀉用補骨脂補腎。

    肉豆蔻補脾。

    二藥雖兼補但無斡旋。

    往往常加木香。

    以順其氣。

    使之斡旋空虛倉廪。

    倉廪空虛則受物矣。

    屢用見效。

    不可不知。

    昔唐太尉張壽知廣州服此得效有詩雲三年時節向邊隅。

    人信方知藥力殊。

    奪得春光來在手。

    青娥休笑白髭須。

    愚以為此亦惟禀陰藏而命火不充。

    下元虛冷。

    一切症屬沉寒者宜之。

    若陽藏而腸胃燥熱者則反為害耳是在人之有宜有不宜若以為燥毒則謬論也予每用此與參附治元氣上脫。

    脈浮沉無力者不拘陰陽屢驗。

    可知其為納氣歸源溫補真陽之善藥也。

    本草綱目雲氣味辛。

     大溫無毒。

    惡甘草。

    忌芸苔。

    及諸血。

    得胡桃胡麻良。

    故語雲。

    補骨脂之無胡桃。

    猶水母之無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肉豆蔻 肉豆蔻溫中消食。

    止洩治積心腹冷痛。

    霍亂嘔吐解酲下氣。

    赤白虛痢。

    為暖脾胃固大腸之要藥。

    蓋脾喜暖惡寒。

    喜香惡臭。

    故肉蔻之溫香。

    能治一切前症。

    寇宗曰亦善下氣。

    多服則洩氣。

    得中則和平其氣朱丹溪曰屬金與土溫中補脾日華子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