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藥性微蘊

關燈
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

    氣自下也。

    非若陳皮香附之快洩。

    寇氏不詳其實。

    遂以為不可多服也。

    誤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大黃 大黃性苦寒無毒。

    一名将軍。

    一名火參。

    東垣曰推陳緻新。

    如戡定禍亂。

    以緻太平。

    故有将軍之号。

    主平胃下氣。

    逐瘀血。

    破瘕積聚留飲去痰實。

    瀉諸實熱不通。

    除三焦濕熱。

    心下痞滿。

    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

    谵語黃膽火瘡諸症此藥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若在氣分者用之。

    是謂誅伐無過矣。

    蘇頌曰古人用毒藥攻病。

    必随人之虛實寒熱而處置。

    非一切輕用也。

    梁武帝因發熱。

    欲服大黃姚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

    不可輕用。

    帝弗從。

    幾至委頓。

    梁元帝常有心腹疾。

    諸醫鹹謂宜用平藥。

    可漸宣通。

    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

    非用大黃無瘥理。

    帝從之。

    遂愈。

    以此言之。

    今醫用一毒藥而攻衆病。

    其偶中者便謂此方神奇。

    其差誤則不言用藥之失。

    可不戒哉。

    薛氏醫案雲判官汪天錫年六十餘。

    患痢腹痛後重。

    熱渴引飲。

    飲食不進。

    用芍藥湯内加大黃一兩四劑稍應。

    仍用前藥大黃減半。

    數劑而愈。

    此等元氣百僅一二夫立齋治病固專主溫補第藥随病施抑何曾廢攻伐不用乎。

    葛可久武勇絕倫。

    因挽百石大弓。

    病内傷。

    治用大黃八兩。

    其子憚其峻厲。

    陰減半。

    病不盡蠲。

    可久曲詢。

    始知其故曰。

    吾明年當死矣。

    至期果殁此又病有輕重不得以毒藥衰其大半而論也崇祯戊寅歲餘客汴梁為一郡王治宮人産後發呃症。

    因言及其先生壯齡時。

    患瘧痢翻胃。

    遍治不瘥。

    自料無生理。

    一草醫亦精于脈者。

    連投五劑。

    用大黃七兩。

    始能食。

    再投十餘劑計大黃斤許。

    前症漸愈。

    後日服滾痰丸。

    兩旬方得全痊越年餘連舉五嗣。

    壽至九十三而薨。

    如此賦禀。

    是亦東南所不概見者。

    甲申夏餘表侄鐘仲章。

    因為其先人營。

    暑月汗洩勞力冒寒。

    一醫投解表藥。

    内加大黃一錢。

    未終劑而神思困頓。

    嘔逆不堪。

    再延茅複陽投對症藥。

    未嘗不善。

    第胃氣已傷。

    亦不見愈。

    餘以補中益氣湯。

    加減數服漸愈。

    稍勞便複淹延。

    三月方瘥。

     竊觀仲景傷寒承氣方旨。

    必惟三陰裡症。

    燥滿實堅全具者。

    始可用。

    奈何三陽表症而遽混投之甯不犯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之戒乎又況為勞力傷寒耶。

    大凡藥禀偏寒偏熱。

    而非中和上品者。

    尤須經心酌用。

    非可逞意輕率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常山 愚按諸家本草。

    皆稱常山苦寒有毒。

    為截瘧要藥。

    但此最敗真氣。

    瘧邪未解。

    遽用止截雖頓愈一時。

    轉息複發。

    或變生他症。

    腫脹為患。

    往往大命殉之。

    目擊多矣。

    然必惟元氣壯實。

     山野頑夫。

    或可暫用也。

    汪石山曰本草于知母草果烏梅穿山甲皆言治瘧。

    然知母性寒入治足陽明獨盛之火。

    使其退就太陽也。

    草果性溫燥。

    治足太陰獨盛之寒。

    使其退就陽明也。

    二味合和。

    則無陰陽交作之變。

    故為君藥。

    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

    故用為臣。

    甘草和諸藥。

     烏梅去痰。

    槟榔除痰癖。

    破滞氣。

    故用為佐。

    穿山甲以其穿山而居。

    遇水而入。

    則是出陰入陽。

    穿其經絡于榮分。

    以破暑結之邪。

    故用為使。

    若脾胃郁伏痰涎。

    用之必效。

    苟或無痰。

     隻是暑結榮分。

    獨應足太陰血分熱者。

    當發唇瘡。

    此方無效。

    丹溪曰常山性暴悍。

    善驅逐。

     能傷真氣。

    病患稍近虛怯不可用也。

    張通一曰餘閱瘧門方劑。

    多不分表裡先後。

    俱用芩連知母及大黃石膏之類夫以表邪不解而得此寒涼則寒邪愈陷或任用常山草果。

    及劫截峻厲等劑。

     若正為邪傷而受此克伐。

    則元氣愈虛。

    故多緻綿延不已。

    輕者變重。

    重者至危。

    是皆不得其本耳。

    得則易如反掌。

    在察所由而已。

    愚以為治瘧之法。

    當操其要無越新久虛實标本六者而已若新病标多元氣實者。

    即用仲景法。

    察晝夜遲速治之。

    劉宗濃雲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湯下之。

    從午至酉發者宜大承氣湯下之。

    從酉至子或至寅發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餘邪。

    其脈實長者。

    先以大柴胡下之。

    餘熱不盡再用白芷湯。

    或甚寒微熱。

    或但寒不熱名曰牝瘧。

    用柴胡桂枝以解表凡此皆治實之道也若病久而标少元氣虛者。

    或間日一發則用補中湯氣血俱虛三四日一發者此人裡之深也用十全大補湯或因飲食所傷。

    則以六君為主。

    或勞傷中氣。

    亦以補中為主。

    至其日久不愈。

    隻用人參一二兩。

    生姜減半。

    煎濃湯于将發之先一二時。

    不數劑頓止。

    亦有病久而标尚在。

    元氣未虛者。

    又須攻補兼施又有新病暴虛。

    急宜救本。

    不得以病邪正熾。

    難用峻補而論也。

    大意有汗要無汗。

    以扶正為主腠理開洩陽不能固必補斂之無汗要有汗以散邪為主腠理密緻邪不能解必發散之雖曰有汗宜補。

    亦當兼散。

    無汗宜散。

    亦當兼補。

    蓋邪氣盛則實不可不攻精氣奪則虛不可不補也故在陽分者淺而易治在陰分者深則難治在春夏易在秋冬難在上體易在下體難在少壯易在衰老難至婦人在胎前産後尤難其治也務必由陰而陽由晏及早。

    由下及上。

    或寒多熱少。

    或隔日轉成一日一發此由髒及腑也汗必由頂至足為易愈。

    立齋雲凡病大熱燥渴以姜湯乘熱飲之。

    此亦截瘧之良法也。

    每見發時飲啖生冷物者。

    病或少愈。

    多緻脾虛胃損。

    往往不治。

    又雲餘常以參術各一兩。

    生姜四兩。

    煨熟煎服即止。

    或以大劑補中益氣湯加煨姜尤效。

    生姜一味亦效。

    籲此法極妥何必别尋妄劑至清脾截瘧二飲斷不宜輕服蓋養正則邪自除。

    可僥速效而喪生乎。

    又有如瘧之症夫真瘧病在風寒暑濕之感而如瘧則為髒腑氣血之衰一由營衛之出入以為止作一由水火之争勝以為盛衰一責在表一責在裡一攻在邪一扶在正有陽虛而寒熱如瘧有陰虛而寒熱如瘧蓋如瘧而非真瘧也是非之間便有邪正虛實之分治一少差生死反掌學人尤不可不知。

     [卷之三:藥性微蘊]杏仁桑白皮款冬花馬兜鈴金沸草紫菀蘇子射幹百合桔梗 此數藥者。

    與寒滑之天麥二冬栝蒌仁天花粉知母諸品。

    時師皆執為治嗽通用之劑。

    竟不分表裡虛實之殊。

    往往誤人于死。

    經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

    又曰五髒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則傳以與之。

    是非獨在肺矣。

    咳即嗽也。

    然嗽有内外之殊。

    故自表而入者。

    六淫邪氣。

    先客于肺為外感。

    宜從前藥辛溫以散之所謂從表而入者必令從表而出最忌苦寒斂澀之劑。

    緻邪氣留連不去。

    久必變生他症是猶閉戶驅盜也至自裡而見者。

    七情勞欲。

    髒腑虛損。

    為内傷。

    有因嗽而成痨者。

    有因痨而緻嗽者。

    其原有四一左腎精傷水虧緻火铄金而嗽者則宜甘平靜劑以潤之一已土中虛不能生金夾痰而嗽者則宜辛甘溫劑以養之一心肺胃三經火郁而嗽者則宜苦甘涼劑以清之一命門火衰元氣素虛肺金寡衛而得者則宜甘熱溫劑以補之所謂從内而得者雖必傳于外而非可以外治也最忌前藥辛散苦寒之品。

    洩陽降陰。

    招緻外邪是猶啟戶揖盜也又有初屬外感。

     因錯治而内外俱傷者。

    則當補散兼行。

    以扶中為主。

    若專于驅散。

    腠理開洩。

    轉成汗脫。

    益覺增劇耳。

    又有老人痰嗽元氣既虛。

    法難消伐。

    亦必溫養為主。

    或兼治标。

    勢難全愈。

    但無至困殆則得耳。

    大抵六脈浮緩或兼洪滑。

    形色如常。

    飲食不減者可治。

    若脈弦數細疾。

    肌肉漸削。

    便洩食少。

    卧難着枕。

    喘息日增者。

    計期必死治病本難而治嗽尤難得其竄者十可愈半。

    百合乃平潤之品。

    亦無甚功。

    特伴食中書耳。

    桔梗性平質輕。

    載藥上升。

    乃舟楫之用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桃仁紅花澤蘭赤芍茜草五靈脂蒲黃苎麻根紅曲蘇木益母草續斷紫參牡丹皮川木槿紫荊 桃仁蘇木諸藥。

    乃破瘀行血之峻劑也。

    但婦人經水不通有二。

    一由風寒冷濕。

    客抟沖任。

    緻血氣凝滞不通者。

    則宜用前藥宣利之。

    若血海幹枯。

    無經可行者則當純補脾肝腎三經以滋生化之源此治虛之道也若益母續斷丹皮等藥性主生新消瘀。

    猶屬補瀉兼行蓋丹皮白色者可涼血。

    同熟地當歸參術尚能生血。

    其赤色者僅隻清瘀而已無瘀則耗好血不可不知木槿紫荊兼解煩熱瘡癬有驗。

     [卷之三:藥性微蘊]酸棗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蕤仁決明葵子 以上皆滑利之品。

    凡命門火衰滑洩。

    及素患夢遺者忌用之。

    棗仁治少陽膽熱不眠。

    若風秘及熱客大腸閉結者。

    則宜火麻郁李桃仁之屬。

    若血涸津枯。

    緻大便幹澀者。

    則宜滋陰之味。

    但火麻性最峻利。

    須酌之。

    蕤仁決明佐治肝虛風熱目赤。

    亦有效。

    郁仁兼療眼痛及水腫病。

    葵子利二便。

    皆治實之物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生姜煨姜炮姜姜皮 姜生者同蔥白主療外感。

    初症發汗通經。

    所必用也。

    煨者主溫暖脾胃性主守。

    炮者性卻平。

     止嘔吐。

    燥太陰之寒濕。

    及治産後發熱有功。

    但患陰虛咳嗽。

    及病久陽虛者禁之。

    誤用必緻脫汗。

    姜皮性平。

    能引藥達表。

     [卷之三:藥性微蘊]生栀子炒栀子炮栀子 生栀性太寒。

    古方用為吐藥。

    療上膈之實熱。

    經炒者性涼祛熱解煩。

    保肺抑心。

    其炮黑者性平。

    除郁滞。

    理肝氣。

    濟生逍遙散加之亦止血竅此一物而有三用也性寒涼平随火變化耳。

     [卷之三:藥性微蘊]僵蠶全蠍諸蛇釣藤天竺黃鈴羊角蜈蚣 此藥方書謂療中風驚風諸風。

    口眼邪切牙閉齒四肢抽搐諸病為有功。

    但中風主髒病多不治。

    又有似中風而非真中風。

    若河澗主于熱。

    丹溪主于濕。

    東垣主于氣者是也。

    大都真中風實由元氣素虛故得乘虛召感所謂肝虛風自生者是也此須急投溫劑。

    峻補真元。

    庶可望蘇。

    若誤用前藥辛竄耗散之物。

    隻速其死耳。

    裡人姜郢雪年六十餘。

    素不謹酒色。

    一日因積勞遠歸。

     醉鼾當風。

    遽病亡陽。

    面色如妝。

    閉目搖頭。

    時醒時昏。

    遺尿足冷。

    絕無痰涎。

    此真氣暴脫。

    十有九死危症也。

    餘令亟投大劑參附等藥。

    謂或救萬一。

    遲則不治矣。

    渠次郎即往市參。

     許久未回。

    餘與王遂生辭歸。

    未幾有一老醫至。

    診之曰。

    此病風痰何妨。

    予治之多矣。

    奈何妄議參附燥毒助氣之劑。

    少俟明日病愈。

    用參調理未晚。

    遂投驅風攻痰之藥。

    至晚即殁。

    其明驗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麋茸阿膠石棗麋膠龜膠枸杞肉苁蓉巴戟天松子仁懷山藥杜仲覆盆龍眼蘿子酥酪金櫻子 鹿茸鹿膠腽肭臍海馬韭子川仙茅黃狗莖川椒雀卵雞腎鹿莖遠志五味子菟絲子沙苑蒺藜鎖陽鹿跑草淫羊藿秋石黃精命門司水火。

    兩腎绾精神乃生身之根蒂陰陽之橐也寒熱偏勝。

    病斯睹矣。

    故麋茸石棗苁蓉諸品。

    雖能填補真陰。

    尚須君以熟地。

    又鹿茸肭臍韭子諸品。

    亦善益助元陽必惟佐以桂附。

     若五味菟絲蒺藜諸品。

    則通益兩腎之要藥也但純陰無以生長宜兼參歸術以陽為用孤陽又妨獨熾必主熟地石棗以陰為體蓋腎虛則諸髒俱虛故補腎勿靳補脾。

    脾旺而諸髒俱旺。

    乃補脾政以補腎。

    法不能舍參苓歸術而獨療陽光之左水又不能舍熟地石棗而專溫陰翳之右火也然以上衆味。

    皆列上品。

    純補無瀉。

    可任久餌。

    而腎主閉藏者宜之。

    再推其本。

    百病皆生于寒熱。

    寒熱總由于水火。

    水火統歸于元氣舍此不究。

    何處覓宗問誰明氣化之義。

    識草木之蘊。

    洋洋大海。

    落落晨星。

    前有隐凡莊子。

    後有湛一唐君。

    學通古今。

    識邁常流。

    餘幸得此。

    差可與商耳。

    每見時師大率徇标。

    且昧藥性。

    治男二陳療女四物。

    補水僅投芡實石斛。

    至熟地石棗。

     視為泥膈斂邪。

    益土則用扁豆薏苡。

    将參歸術。

    目為增飽結氣。

    甚至青皮槟樸。

    忍耗天真。

    甘遂大黃。

    任臆攻伐。

    虛陽上越。

    認作實火。

    真氣下脫。

    誤為宿積。

    頻将存亡呼吸之重恙。

    緩施隔靴搔癢之輕劑。

    坐失機權。

    因循陷命。

    如此庸盲。

    發難縷指。

    反不知愧。

    妄诋名手。

    曾聞莊唐二子。

    不免嚣聲暗吠。

    是亦調高寡和。

    行高謗多者也。

    故先哲有雲本草者固醫家之鋤弓矢也。

    洪纖動植。

    最為煩雜散于山澤而根于髒腑名不核則誤取性不明則誤施經不辨則誤入誤者在幾微之間而人之生死壽夭系焉故得其精者可以保身可以養親可以濟世可以窮萬物之頤可以識造化之妙而見天地之心而餘是集也第就其常用者。

    或專見。

    或合見。

    發明病機治法宜忌之要。

    使觀者神而明之。

    觸類而通之。

    其他則瀕湖之綱目已悉。

    故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