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藥性微蘊
關燈
小
中
大
斟酌于多寡之間每見圓機絕識之士不泥古人之方亦未始不用古人之方之意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甘遂大戟巴豆牽牛芫花葶苈阿魏商陸姜黃郁金 之數藥者。
禀性毒烈。
敷功峻悍。
諸家每矜其能奏效俄頃。
又雲必惟大積大聚用之相宜。
嗟乎此說誤世不小。
若積與聚。
何以大稱。
夫人元氣壯盛脾氣得運。
飲食入胃。
随納随化。
何有停留作祟乎。
及其漸衰也。
脾失轉輸。
物入為患。
傷于五髒。
則有伏梁息贲痞滿肥氣奔豚之積。
妨于七情。
則有虛腫實脹噎鬲反胃瘕之病故元氣微虛則積為微積元氣大虛則積為大積是積聚之大小由乎氣虛之微甚也治法斷須養正緩圖則可全生。
每有輕用前藥而速其死者比比也。
雖舟車丸羅破飲萬應丸諸方。
固宜于西北形氣壯實之人。
愚以為形氣既雲壯實。
何以有此病恙。
況風氣日漓。
賦禀漸薄。
恐今之西北。
非昔之西北也。
亦須斟酌耳。
試舉一二以證其謬。
歲甲申冬裡人曾雲宇繼室年逾四旬。
素郁怒。
居十載。
神思為病。
忽一日因行經暴怒。
血上溢。
兼緻鼓脹。
初延一老醫投散氣藥。
不瘥。
且漸笃。
再延餘治。
餘曰此乃髒病。
得之數年。
今始顯發。
丹溪鼓脹論可鑒也。
脈已洪短與病相逆矣。
須峻補脾原。
功以漸緻。
不半載不瘥。
議用六君加姜桂。
倍入參術。
彼懼增脹。
死不敢服。
因改投金匮腎氣丸。
服一月。
血逆已止。
脹雖如故。
未見增劇。
為藥力未到。
須甯耐耳。
不信。
别請一醫。
恃有神丹謂旦夕可愈果投一藥。
下咽半晌而即脹消。
便洩進食。
靜睡。
精神快爽。
舉家欽以為神。
願擲百金奉壽。
而尤刺餘之迂緩鮮識也。
及察前劑。
乃阿魏姜黃甘遂葶苈穿山甲牽牛玄胡之屬。
過數日。
症仍作。
仍投前藥。
亦仍随手而愈。
獨氣困怠耳。
不三朝夕。
喘滿不堪。
再投而漫不應日甚一日。
未及旬而殁。
又餘從舅曾六海長子亦原素郁患前症餘曰此病治本稱難。
但廣費珍藥。
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辨。
當奈何。
未幾有進以草藥者。
彼悅捷法。
信而服之。
飯許。
大号數聲而死。
嗚呼病從何生。
藥從何治。
如此盲妄。
矜功頃刻。
殺人轉盼。
誰之咎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海藻海帶昆布 此數藥者。
賦性鹹寒。
功能宣利。
本草極贊其消瘿散結。
療諸水腫脹之病。
愚以為必惟形氣與病氣俱實者。
用之得宜。
設若稍虛。
未有不反增劇也。
大都前症多主肝脾兩經虧損之故。
惟能明于陰陽水火之微。
洞察化源資取之義。
斯可以語治道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枇杷葉石斛草扁薏苡沙參芡實蓮須燈心草木通浮小麥麻黃根 此數藥者。
禀質薄劣。
取味淡平。
具有虛聲。
渺無實能。
魚魚鹿鹿。
無濟緩急。
豈國老之甘草。
黃之綿君子之參苓。
所能仿佛萬一。
然隻可與共笑談。
不可與同患難也。
今之醫者。
取其平淡無毒。
謂能持王道者大要莫外此類。
籲所協理諸病何病乎。
果可以迂緩茸之流。
與商治策乎。
予請逐節而詳言之。
枇杷葉固雲治嗽矣。
豈知人之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金水二髒。
必保養之。
始能相生。
病則俱病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原病式曰五志色欲之動。
皆屬相火。
水衰而火無所制。
得以沖逆于上。
其水莫能救母之鬼賊鬼賊愈盛而受克愈虧矣論治法以苦寒瀉火則土藏不堪以辛溫補母而子金無濟必惟益水滋腎以膏潤純甘之品得水少充則火便少熄火熄金複仍爾相生矣而輕飄之枇杷葉。
從治肺之标得乎。
石斛草固雲清肺健脾益腎矣。
此物果兼溫涼兩性乎。
夫肺待清必屬熱。
脾資健必本弱今母虛反為瀉子子實而又補母何相混也大凡氣之濃者主陽。
味之濃者主陰。
以輕虛之質。
嚼蠟之味。
謂能補腎得乎。
扁豆不過蔬馔中一物。
謂曰無傷脾胃可也。
乃雲能益脾和胃。
抑何迂闊。
薏苡亦諸谷中一側谷耳。
昔伏波載歸以舟。
亦必經年久服。
或少見效。
而取以為方藥治病得乎。
沙參本草謂能補肺之陰。
人參益肺之陽試思肺之陰何由而虛乎病自有本。
金水相生。
肺之陰即腎之陰也滋苗者必固其根。
豈平淡升浮之沙參果可益陰乎。
而易老取以代人參。
殊不知體質既殊功能亦異。
安能代也。
惟葛稚川謂沙參主療卒得諸疝。
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蓋疝及小腹引痛乃厥陰為患沙參金藏藥也得相制耳。
予每用此與升麻以療疝症。
往往奇中。
愈信葛言不誣。
若夫芡實蓮須果可止遺固精乎。
汪石山曰經雲腎屬水。
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曰主蟄封藏之本。
腎之處也。
又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神乃絕。
又曰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于氣街。
靈樞曰厥氣客于陰器。
則夢接内。
蓋陰器者宗筋之所聚也。
而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之筋。
皆結聚于陰器。
與沖任督三脈之所會。
然厥陰主筋。
故諸筋皆通于厥陰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洩陰器乃洩精之竅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若陰客于其竅與所強之陽相感則精脫出而成夢陽強者非藏真之陽強乃肝髒所寄之相火強耳第病多端。
亦有不專在肝腎。
而在心肺脾胃之虛火反淩水土不制水金不勝木者然必傳于腎肝而緻精之失也有自然相傳之理焉治法從肝腎本髒而得者獨治本髒從他髒得者則以他髒為主。
肝腎為标。
由陰陽離決。
水火不濟者則因而和之陽虛補氣陰虛補血陽強者瀉火陰實者益火本髒多主有餘他髒或兼不足有正治反治從多從少之異何世醫不辨陰陽水火。
或清之澀之溫之熱之非使真水耗竭則令真陽痿敗骨立脂枯。
神消氣陷。
不可複救矣。
前藥豈能奏效萬一哉。
燈草木通雖曰甘淡滲竅。
第病邪不一。
而傳于膀胱成淋者。
病自有本。
若以前藥之屬利胞之熱未全善也。
夫淋雖由熱生濕。
濕生則水液混濁。
凝結為患。
又有服金丹入房。
緻敗精流于竅中。
及飲食失宜。
七情過度。
虛實不調。
藏氣不和。
緻腎虛而膀胱受熱。
又有肺痿而上源失通調之令。
有液枯而水道幹澀不潤。
又有膏石血氣沙勞冷七種之别。
又有小腸移熱而應于心者。
又有痰積而滲入胞者又有小便不通與溺數而短。
及溺血溲血淋血或失氣化之常。
或病脾而九竅不通。
仲景亦謂胃氣行則小便宣通。
而淋亦有因脾虛如太陰初作之氣病中熱脹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
不外虛實寒熱。
溯其源而治之。
斯中病情矣。
如浮小麥麻黃根氣味索然。
果可以療汗脫之重症乎。
即有他藥佐使。
亦屬贅龐耳。
夫人陰陽相維。
營衛營運。
無失常度。
血氣得灌溉護衛之用汗為心之液。
主于氣陽密乃固。
則氣不外洩。
衛氣虛為自汗。
陰氣虛為盜汗。
傷寒盜汗。
責在膽熱。
初症傷風而汗。
有傷濕傷暑勞役柔而汗者。
有陽虛冷汗者。
雖有陰陽寒熱之殊。
究竟皆元氣之脫越。
或虛憊不升耳。
當從此根蒂處察虛實治之倘未得其竅即參術苓亦難為用矧茲二物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香薷 香薷氣香味辛。
諸家鹹稱為治暑要藥。
但暑有不同。
而方法亦随異設。
若乘涼飲冷。
緻陽氣為陰寒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口燥。
或霍亂而成吐瀉固宜用此以升散風寒消水和脾古方亦有用大順散者。
蓋暑月之用香薷。
亦猶三冬之用麻黃。
若氣虛則不宜輕用也。
其有起居失宜。
飲食失節。
勞役斫喪之人。
中暑大汗。
燥渴喘促。
脈見芤虛。
或遲細。
或吐或瀉乃勞倦内傷不足之症。
須清暑益氣湯。
或人參白虎湯。
去石膏及苦寒之味。
而主以益氣清火之品。
則善矣。
又有傷暑而兼夾陰尤須舍時從症倘此而概投香薷耗洩真陽。
必變而為惕亡陽之禍。
殊犯虛虛之戒。
若形氣俱實而傷暑者。
投以水之屬。
無不愈也。
今人暑月不拘有無傷暑煎此代茶。
豈知氣香主竄。
味辛主散。
元氣虛者反以招暑取中。
亦如久飲川芎而得暴亡之害者也。
又有謂香薷善治諸水。
蓋水多主藏虛。
惟形氣未羸。
病在經腑者深師薷術丸用之可效。
但不得一例視也唯能明于氣化之義者斯可與語治水之方矣試思氣化之義雲何。
[卷之三:藥性微蘊]桃葉 許學士本事方雲傷寒病。
醫者須顧表裡。
循次第。
昔範雲為梁武帝屬官。
得時疫熱疾。
召徐文伯診之。
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
期在旦夕。
雲恐不預求速愈。
文伯曰此甚易。
但恐二年後不起。
雲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
況二年乎。
文伯乃以火地。
布桃柏葉于上。
令雲卧之。
少頃汗出。
粉之。
翼日遂愈。
後二年雲果卒。
取汗先期。
尚能促壽。
況罔顧表裡時日。
便欲速愈乎。
夫桃葉發汗。
亦良法也。
尚有此戒。
可不慎欤。
愚按傷寒論汗吐下三法未始不善。
雖曰西北形氣病氣俱實者用之相宜。
但今亦須斟酌耳。
設若東南風氣巽弱。
禀賦不實者。
雖有可汗可吐可下之症。
宜從清解。
超繩墨規矩之外。
而獲不汗不吐不下之妙。
且以完其氤氲清純之元氣。
不至浪劑潛促天年。
保全綦大矣。
而人多不知也。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大凡病之實者皆氣之虛也。
知治其實昧救其虛則虛者益。
虛緻實者益實病。
斯殆矣故經曰。
不能治其虛。
安問其餘夫汗固以解表邪。
而表邪未甚。
輕汗之衛氣不幾虧欤。
吐固以宣中積。
而中積未滿。
輕吐之。
胃氣不幾虧欤。
下固以洩裡實。
而裡實未堅。
妄下之。
營氣不幾虧欤。
虧衛氣胃氣營氣便虧元氣矣元氣一傷。
老者絕。
少者不複矣。
然不特此也。
每見時師不拘何病。
概以麥芽山楂神曲橘紅半夏為健脾之物。
以青皮枳殼枳實濃樸槟榔香附為調氣之物。
乃曰脾得健則食進。
氣獲調則病瘥。
夫此輩之所謂健脾者政敗脾也所謂調氣者乃損氣也粗工既惜費而售賤藥愚人喜便宜而甘隐戮。
其失等耳。
此人亦多不知也。
予因歎範雲之殉虛榮而喪實命若過赤松釣台不識當作何如想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天麻 天麻氣微辛。
味甘平。
質堅潤而沉。
療諸風。
主足厥陰經。
而本經謂能益氣力。
長陰肥健大明子亦雲補五痨七傷。
助陽氣。
鄧才雜興方取為益氣固精要藥羅天益曰眼黑頭眩。
風虛内作。
非天麻不能治據此則天麻何啻治風尚為足少陰腎經滋補之劑味此風虛内作四字可知本虧緻病。
補助力優。
豈羌活防風獨活荊芥諸辛燥傷陰之物。
所能比拟萬一哉。
餘每用以療産後諸虛劇症。
及遺精失血。
與挾虛傷寒頭痛。
往往奏奇。
世人奈何僅以風藥目之。
是未悉乎天地造化。
萬物得氣之粹者之蘊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何首烏 何首烏一名夜交藤。
一名九真藤。
一名地精。
性味淳和。
功能靈異真仙草也。
餘夙服有驗。
敢悉精微。
與世同好焉。
按唐李翺傳雲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
子名延秀。
能嗣本名田兒。
生而閹弱。
年五十八無妻子。
常慕道術。
随師在山。
一日醉卧山野。
忽見有藤二株。
相去三尺餘。
苗蔓相交。
久而方解。
解而又交。
田兒驚訝其異。
至旦遂掘其根。
歸問諸人無識者。
後有山老忽來示之曰。
子既無嗣。
其藤乃異此是神仙之藥。
何不服之。
遂杵為末。
空心酒服一錢。
七日而思人道。
數月似強健。
因此常服至二錢。
經年舊疾皆痊。
發烏容少。
十年之内。
即生數男。
乃改名能嗣。
又與其子延秀服皆壽百六十歲。
發猶黑。
有李安期者與能嗣鄉裡親善。
竊得方服。
其壽亦長。
遂叙其事傳之雲。
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
伏苓為使。
治五痔腰膝之病。
冷氣心痛積年痨瘦痰癖風虛敗劣。
長筋力。
益精髓。
壯氣駐顔。
黑發延年。
婦人惡血痿黃産後諸疾。
赤白帶下。
毒瓦斯入腹。
久痢不止。
其功不可盡述。
又雲其根形大如拳連珠。
其有形如鳥獸山嶽之狀者珍也。
掘得去皮生吃得。
味甘甜可休糧。
贊曰神效勝道。
着在仙書。
雌雄相交。
夜合盡疏服之去谷。
日居月諸。
反老還童變安病軀。
有緣者遇。
最爾自如。
明州刺史李遠雲何首烏者世之真仙草也。
五十年者如拳大。
号山奴。
服之一年發髭青黑。
一百年者如碗大。
号山哥。
服之一年顔色紅悅。
一百五十年者如盆大。
号山伯。
服之一年齒落更生。
二百年者如鬥栲栳大。
号山翁。
服之一年顔如童子。
行及奔馬。
三百年者如三鬥栲栳大。
号山精。
純陽之體。
久服成地仙也。
李瀕湖曰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
白者入氣分。
赤者入血分。
腎主閉藏。
肝主疏洩。
此物氣溫。
味苦澀。
苦補腎。
溫補肝。
能
[卷之三:藥性微蘊]甘遂大戟巴豆牽牛芫花葶苈阿魏商陸姜黃郁金 之數藥者。
禀性毒烈。
敷功峻悍。
諸家每矜其能奏效俄頃。
又雲必惟大積大聚用之相宜。
嗟乎此說誤世不小。
若積與聚。
何以大稱。
夫人元氣壯盛脾氣得運。
飲食入胃。
随納随化。
何有停留作祟乎。
及其漸衰也。
脾失轉輸。
物入為患。
傷于五髒。
則有伏梁息贲痞滿肥氣奔豚之積。
妨于七情。
則有虛腫實脹噎鬲反胃瘕之病故元氣微虛則積為微積元氣大虛則積為大積是積聚之大小由乎氣虛之微甚也治法斷須養正緩圖則可全生。
每有輕用前藥而速其死者比比也。
雖舟車丸羅破飲萬應丸諸方。
固宜于西北形氣壯實之人。
愚以為形氣既雲壯實。
何以有此病恙。
況風氣日漓。
賦禀漸薄。
恐今之西北。
非昔之西北也。
亦須斟酌耳。
試舉一二以證其謬。
歲甲申冬裡人曾雲宇繼室年逾四旬。
素郁怒。
居十載。
神思為病。
忽一日因行經暴怒。
血上溢。
兼緻鼓脹。
初延一老醫投散氣藥。
不瘥。
且漸笃。
再延餘治。
餘曰此乃髒病。
得之數年。
今始顯發。
丹溪鼓脹論可鑒也。
脈已洪短與病相逆矣。
須峻補脾原。
功以漸緻。
不半載不瘥。
議用六君加姜桂。
倍入參術。
彼懼增脹。
死不敢服。
因改投金匮腎氣丸。
服一月。
血逆已止。
脹雖如故。
未見增劇。
為藥力未到。
須甯耐耳。
不信。
别請一醫。
恃有神丹謂旦夕可愈果投一藥。
下咽半晌而即脹消。
便洩進食。
靜睡。
精神快爽。
舉家欽以為神。
願擲百金奉壽。
而尤刺餘之迂緩鮮識也。
及察前劑。
乃阿魏姜黃甘遂葶苈穿山甲牽牛玄胡之屬。
過數日。
症仍作。
仍投前藥。
亦仍随手而愈。
獨氣困怠耳。
不三朝夕。
喘滿不堪。
再投而漫不應日甚一日。
未及旬而殁。
又餘從舅曾六海長子亦原素郁患前症餘曰此病治本稱難。
但廣費珍藥。
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辨。
當奈何。
未幾有進以草藥者。
彼悅捷法。
信而服之。
飯許。
大号數聲而死。
嗚呼病從何生。
藥從何治。
如此盲妄。
矜功頃刻。
殺人轉盼。
誰之咎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海藻海帶昆布 此數藥者。
賦性鹹寒。
功能宣利。
本草極贊其消瘿散結。
療諸水腫脹之病。
愚以為必惟形氣與病氣俱實者。
用之得宜。
設若稍虛。
未有不反增劇也。
大都前症多主肝脾兩經虧損之故。
惟能明于陰陽水火之微。
洞察化源資取之義。
斯可以語治道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枇杷葉石斛草扁薏苡沙參芡實蓮須燈心草木通浮小麥麻黃根 此數藥者。
禀質薄劣。
取味淡平。
具有虛聲。
渺無實能。
魚魚鹿鹿。
無濟緩急。
豈國老之甘草。
黃之綿君子之參苓。
所能仿佛萬一。
然隻可與共笑談。
不可與同患難也。
今之醫者。
取其平淡無毒。
謂能持王道者大要莫外此類。
籲所協理諸病何病乎。
果可以迂緩茸之流。
與商治策乎。
予請逐節而詳言之。
枇杷葉固雲治嗽矣。
豈知人之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金水二髒。
必保養之。
始能相生。
病則俱病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原病式曰五志色欲之動。
皆屬相火。
水衰而火無所制。
得以沖逆于上。
其水莫能救母之鬼賊鬼賊愈盛而受克愈虧矣論治法以苦寒瀉火則土藏不堪以辛溫補母而子金無濟必惟益水滋腎以膏潤純甘之品得水少充則火便少熄火熄金複仍爾相生矣而輕飄之枇杷葉。
從治肺之标得乎。
石斛草固雲清肺健脾益腎矣。
此物果兼溫涼兩性乎。
夫肺待清必屬熱。
脾資健必本弱今母虛反為瀉子子實而又補母何相混也大凡氣之濃者主陽。
味之濃者主陰。
以輕虛之質。
嚼蠟之味。
謂能補腎得乎。
扁豆不過蔬馔中一物。
謂曰無傷脾胃可也。
乃雲能益脾和胃。
抑何迂闊。
薏苡亦諸谷中一側谷耳。
昔伏波載歸以舟。
亦必經年久服。
或少見效。
而取以為方藥治病得乎。
沙參本草謂能補肺之陰。
人參益肺之陽試思肺之陰何由而虛乎病自有本。
金水相生。
肺之陰即腎之陰也滋苗者必固其根。
豈平淡升浮之沙參果可益陰乎。
而易老取以代人參。
殊不知體質既殊功能亦異。
安能代也。
惟葛稚川謂沙參主療卒得諸疝。
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蓋疝及小腹引痛乃厥陰為患沙參金藏藥也得相制耳。
予每用此與升麻以療疝症。
往往奇中。
愈信葛言不誣。
若夫芡實蓮須果可止遺固精乎。
汪石山曰經雲腎屬水。
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曰主蟄封藏之本。
腎之處也。
又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神乃絕。
又曰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于氣街。
靈樞曰厥氣客于陰器。
則夢接内。
蓋陰器者宗筋之所聚也。
而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之筋。
皆結聚于陰器。
與沖任督三脈之所會。
然厥陰主筋。
故諸筋皆通于厥陰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洩陰器乃洩精之竅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若陰客于其竅與所強之陽相感則精脫出而成夢陽強者非藏真之陽強乃肝髒所寄之相火強耳第病多端。
亦有不專在肝腎。
而在心肺脾胃之虛火反淩水土不制水金不勝木者然必傳于腎肝而緻精之失也有自然相傳之理焉治法從肝腎本髒而得者獨治本髒從他髒得者則以他髒為主。
肝腎為标。
由陰陽離決。
水火不濟者則因而和之陽虛補氣陰虛補血陽強者瀉火陰實者益火本髒多主有餘他髒或兼不足有正治反治從多從少之異何世醫不辨陰陽水火。
或清之澀之溫之熱之非使真水耗竭則令真陽痿敗骨立脂枯。
神消氣陷。
不可複救矣。
前藥豈能奏效萬一哉。
燈草木通雖曰甘淡滲竅。
第病邪不一。
而傳于膀胱成淋者。
病自有本。
若以前藥之屬利胞之熱未全善也。
夫淋雖由熱生濕。
濕生則水液混濁。
凝結為患。
又有服金丹入房。
緻敗精流于竅中。
及飲食失宜。
七情過度。
虛實不調。
藏氣不和。
緻腎虛而膀胱受熱。
又有肺痿而上源失通調之令。
有液枯而水道幹澀不潤。
又有膏石血氣沙勞冷七種之别。
又有小腸移熱而應于心者。
又有痰積而滲入胞者又有小便不通與溺數而短。
及溺血溲血淋血或失氣化之常。
或病脾而九竅不通。
仲景亦謂胃氣行則小便宣通。
而淋亦有因脾虛如太陰初作之氣病中熱脹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
不外虛實寒熱。
溯其源而治之。
斯中病情矣。
如浮小麥麻黃根氣味索然。
果可以療汗脫之重症乎。
即有他藥佐使。
亦屬贅龐耳。
夫人陰陽相維。
營衛營運。
無失常度。
血氣得灌溉護衛之用汗為心之液。
主于氣陽密乃固。
則氣不外洩。
衛氣虛為自汗。
陰氣虛為盜汗。
傷寒盜汗。
責在膽熱。
初症傷風而汗。
有傷濕傷暑勞役柔而汗者。
有陽虛冷汗者。
雖有陰陽寒熱之殊。
究竟皆元氣之脫越。
或虛憊不升耳。
當從此根蒂處察虛實治之倘未得其竅即參術苓亦難為用矧茲二物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香薷 香薷氣香味辛。
諸家鹹稱為治暑要藥。
但暑有不同。
而方法亦随異設。
若乘涼飲冷。
緻陽氣為陰寒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口燥。
或霍亂而成吐瀉固宜用此以升散風寒消水和脾古方亦有用大順散者。
蓋暑月之用香薷。
亦猶三冬之用麻黃。
若氣虛則不宜輕用也。
其有起居失宜。
飲食失節。
勞役斫喪之人。
中暑大汗。
燥渴喘促。
脈見芤虛。
或遲細。
或吐或瀉乃勞倦内傷不足之症。
須清暑益氣湯。
或人參白虎湯。
去石膏及苦寒之味。
而主以益氣清火之品。
則善矣。
又有傷暑而兼夾陰尤須舍時從症倘此而概投香薷耗洩真陽。
必變而為惕亡陽之禍。
殊犯虛虛之戒。
若形氣俱實而傷暑者。
投以水之屬。
無不愈也。
今人暑月不拘有無傷暑煎此代茶。
豈知氣香主竄。
味辛主散。
元氣虛者反以招暑取中。
亦如久飲川芎而得暴亡之害者也。
又有謂香薷善治諸水。
蓋水多主藏虛。
惟形氣未羸。
病在經腑者深師薷術丸用之可效。
但不得一例視也唯能明于氣化之義者斯可與語治水之方矣試思氣化之義雲何。
[卷之三:藥性微蘊]桃葉 許學士本事方雲傷寒病。
醫者須顧表裡。
循次第。
昔範雲為梁武帝屬官。
得時疫熱疾。
召徐文伯診之。
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
期在旦夕。
雲恐不預求速愈。
文伯曰此甚易。
但恐二年後不起。
雲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
況二年乎。
文伯乃以火地。
布桃柏葉于上。
令雲卧之。
少頃汗出。
粉之。
翼日遂愈。
後二年雲果卒。
取汗先期。
尚能促壽。
況罔顧表裡時日。
便欲速愈乎。
夫桃葉發汗。
亦良法也。
尚有此戒。
可不慎欤。
愚按傷寒論汗吐下三法未始不善。
雖曰西北形氣病氣俱實者用之相宜。
但今亦須斟酌耳。
設若東南風氣巽弱。
禀賦不實者。
雖有可汗可吐可下之症。
宜從清解。
超繩墨規矩之外。
而獲不汗不吐不下之妙。
且以完其氤氲清純之元氣。
不至浪劑潛促天年。
保全綦大矣。
而人多不知也。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大凡病之實者皆氣之虛也。
知治其實昧救其虛則虛者益。
虛緻實者益實病。
斯殆矣故經曰。
不能治其虛。
安問其餘夫汗固以解表邪。
而表邪未甚。
輕汗之衛氣不幾虧欤。
吐固以宣中積。
而中積未滿。
輕吐之。
胃氣不幾虧欤。
下固以洩裡實。
而裡實未堅。
妄下之。
營氣不幾虧欤。
虧衛氣胃氣營氣便虧元氣矣元氣一傷。
老者絕。
少者不複矣。
然不特此也。
每見時師不拘何病。
概以麥芽山楂神曲橘紅半夏為健脾之物。
以青皮枳殼枳實濃樸槟榔香附為調氣之物。
乃曰脾得健則食進。
氣獲調則病瘥。
夫此輩之所謂健脾者政敗脾也所謂調氣者乃損氣也粗工既惜費而售賤藥愚人喜便宜而甘隐戮。
其失等耳。
此人亦多不知也。
予因歎範雲之殉虛榮而喪實命若過赤松釣台不識當作何如想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天麻 天麻氣微辛。
味甘平。
質堅潤而沉。
療諸風。
主足厥陰經。
而本經謂能益氣力。
長陰肥健大明子亦雲補五痨七傷。
助陽氣。
鄧才雜興方取為益氣固精要藥羅天益曰眼黑頭眩。
風虛内作。
非天麻不能治據此則天麻何啻治風尚為足少陰腎經滋補之劑味此風虛内作四字可知本虧緻病。
補助力優。
豈羌活防風獨活荊芥諸辛燥傷陰之物。
所能比拟萬一哉。
餘每用以療産後諸虛劇症。
及遺精失血。
與挾虛傷寒頭痛。
往往奏奇。
世人奈何僅以風藥目之。
是未悉乎天地造化。
萬物得氣之粹者之蘊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何首烏 何首烏一名夜交藤。
一名九真藤。
一名地精。
性味淳和。
功能靈異真仙草也。
餘夙服有驗。
敢悉精微。
與世同好焉。
按唐李翺傳雲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
子名延秀。
能嗣本名田兒。
生而閹弱。
年五十八無妻子。
常慕道術。
随師在山。
一日醉卧山野。
忽見有藤二株。
相去三尺餘。
苗蔓相交。
久而方解。
解而又交。
田兒驚訝其異。
至旦遂掘其根。
歸問諸人無識者。
後有山老忽來示之曰。
子既無嗣。
其藤乃異此是神仙之藥。
何不服之。
遂杵為末。
空心酒服一錢。
七日而思人道。
數月似強健。
因此常服至二錢。
經年舊疾皆痊。
發烏容少。
十年之内。
即生數男。
乃改名能嗣。
又與其子延秀服皆壽百六十歲。
發猶黑。
有李安期者與能嗣鄉裡親善。
竊得方服。
其壽亦長。
遂叙其事傳之雲。
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
伏苓為使。
治五痔腰膝之病。
冷氣心痛積年痨瘦痰癖風虛敗劣。
長筋力。
益精髓。
壯氣駐顔。
黑發延年。
婦人惡血痿黃産後諸疾。
赤白帶下。
毒瓦斯入腹。
久痢不止。
其功不可盡述。
又雲其根形大如拳連珠。
其有形如鳥獸山嶽之狀者珍也。
掘得去皮生吃得。
味甘甜可休糧。
贊曰神效勝道。
着在仙書。
雌雄相交。
夜合盡疏服之去谷。
日居月諸。
反老還童變安病軀。
有緣者遇。
最爾自如。
明州刺史李遠雲何首烏者世之真仙草也。
五十年者如拳大。
号山奴。
服之一年發髭青黑。
一百年者如碗大。
号山哥。
服之一年顔色紅悅。
一百五十年者如盆大。
号山伯。
服之一年齒落更生。
二百年者如鬥栲栳大。
号山翁。
服之一年顔如童子。
行及奔馬。
三百年者如三鬥栲栳大。
号山精。
純陽之體。
久服成地仙也。
李瀕湖曰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
白者入氣分。
赤者入血分。
腎主閉藏。
肝主疏洩。
此物氣溫。
味苦澀。
苦補腎。
溫補肝。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