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藥性微蘊
關燈
小
中
大
物雖為治血之綱領。
亦主于氣之用者。
當歸氣辛味甘而性主動。
補中有行。
行中得補。
雖非純補。
亦贊行功也。
川芎氣辛味微苦而性主竄。
行多補少。
但質略潤。
非燥烈之比也。
蓋血屬陰。
體屬靜。
靜中寓動。
動靜得平。
庶無患耳。
靜太過則血滞。
動有餘則血溢。
歸芎雖曰治血固無定主也。
血寒而凝者佐以姜桂。
血熱而溢者君以芩。
從人參黃。
則補氣而生血。
同牽牛大黃。
則行氣而破血。
同地黃白芍則養血。
同丹皮香附則行血。
血虛而枯者主以參術熟地阿膠蓋血不自生必惟陽氣之藥以為用陽生陰長故無陽則陰無以生也産後血塊為患者。
佐以失笑散。
則消惡露。
補中湯用當歸以益氣。
羌活湯用川芎以散寒。
蓋芎性上升宣散。
功多血症惟寒凝壅滞者相宜若失血血少血崩血漏諸症。
則須斟酌恐愈擾其為靜之體也。
當歸固雲益血。
然性溫主動。
亦須配合得宜。
仲景治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者。
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蓋歸亦心經之藥而通脈也又佐黃為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
此症似白虎而不得以白虎治也。
一凡久病大便不通。
論方書固不敢妄投承氣。
而桃仁火麻枳殼之屬。
是所必需。
豈知桃仁味苦洩陰氣。
辛散陽火。
麻滑利傷胃。
枳殼大耗真氣。
亦非久病所宜。
蓋由大病後水涸津枯。
血燥液竭。
以緻廣腸幹澀。
餘每治此症。
惟以人參當歸熟地各二三錢。
白術減半。
少佐陳皮秦艽各數分。
引以大棗三四枚。
不一二劑遂通。
且複精爽。
此藥用參以生津。
白術健脾而通津。
況大腸主津。
而參術又為手足陽明之藥。
陳皮亦理脾而調氣。
熟地補陰潤燥。
當歸活血濡腸。
秦艽氣辛宣壅。
大棗味甘緩急此特從氣血上作用未有病久而陰陽兩虧昧本從标可妄投火麻之屬以傷元氣而至不救者也雖曰補陰需歸。
但陰虛有不同。
若腎虛發熱咳嗽虛火為患者。
惟宜六味純甘至靜之物故經雲脈小者調以甘藥而歸性溫竄又非所宜雖然歸芎能行氣之滞何獨療血參能止血之脫又何獨益氣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陳皮半夏 陰陽有造化升降消長者。
生主長主升主造屬陽。
息主消主降主化屬陰陰化而陽造之陰降而陽升之至消則滅而無複長矣又降其性沉。
化其性緩。
消則其性速也。
化又有生生不息之機。
曰生化。
曰化生。
曰化強化頑。
曰風化德化。
是皆由漸而緻之。
此物理之最微而最彰者也。
陳皮理脾化氣。
非補脾益氣也。
留白為橘皮。
尚能和中。
以白性甘緩也。
去白為橘紅。
則專乎降氣消痰為剝削之物矣。
降因滞氣升。
消因痰壅盛惟升則降之盛則消之降之消之有滞氣痰壅則病受之。
若夫脾虧作滞脾虛生痰。
盒飯君以參術療本。
恐概用橘紅半夏二陳之屬。
則徒耗損真氣。
故先哲以六物必用陳者。
政為新性暴烈洩真之故耳。
至半夏性燥。
久服亦能潛消脾之真氣。
必惟因濕生熱。
因熱生痰。
用之則宜。
亦隻宜暫宜少。
未有脾胃健而濕熱能為患者也。
奈何世之醫者。
每以二陳舉為常用扶脾之品。
竟不分脾陰脾陽。
有濕無濕。
屬虛屬實。
且曰王道如此。
甚至陰虛勞嗽。
金水俱敗。
尚亦妄用之。
近歲鹾客連翔梧患前症。
兩名醫俱投以款冬橘紅麥冬石斛白芍之屬。
喘嗽倍增。
且兼嘔悶。
乃支詞曰正要嘔唾痰盡。
便速愈耳。
籲昧病源而投見病之劑。
又矯本心之昧。
僞自己之異。
其不殺人也者幾希。
[卷之三:藥性微蘊]黃連 黃連性苦燥大寒。
療諸熱濕熱。
及毒痢。
與胃經吐血藏毒下血。
佐以他藥。
最為有功。
然必惟患實熱元氣胃氣未傷者。
用之相宜。
但中病即止。
亦未可久服也。
自本草濃腸胃之言一出。
舉世醫者不分虛實。
拘執經文。
混行施治豈知斯言蓋為毒痢積熱熏蒸腸胃緻腸垢刮削而下用連以解熱熱既消則腸胃撤消而自濃所謂濃腸胃者以此若人賦禀不實。
雖有熱症。
用之則反敗胃。
漸耗真陽。
甚有火衰虛火之症而亦妄用何也。
故東垣曰實火可瀉。
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
參之屬。
而薛立齋一部醫案。
記其誤殁于芩連苦寒之劑者。
不可勝紀。
雖然立齋治實火。
何曾廢芩連不用。
所貴乎立齋以異于劉朱者。
為其善甄别虛實真假。
故投藥如環。
而愈出愈奇耳。
經雲陽生陰長。
無陽則陰無以生。
又雲少火生氣從未有沉陰無火之屬而能生長萬物者自此一經喚醒。
當勿仍前執迷。
[卷之三:藥性微蘊]黃芩黃連白芍龍膽黃柏知母石膏葛根滑石柴胡栀子 凡諸經實熱。
宜用苦寒治之。
病少愈當即止。
否則恐妨胃氣。
用藥須察何經。
如黃芩栀子瀉肺火。
黃不外溫養陽氣。
勤培土母。
蕃息日昌至精盈血裕真陰複盛而假熱虛火不撲自滅若概投以黃柏知母之屬是陰血未生脾陽先敗假熱愈熾法竅身殆此非補陰乃賊陰也王太仆雲大熱而甚。
寒之不寒。
是無水也。
宜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薛立齋雲總論陰陽二症。
雖有陰陽氣血之分。
實則皆因脾胃之陽氣不足所緻。
若用黃柏知母沉陰之物。
反洩真陽。
多緻不起。
則凡苦寒之屬。
委非陰虛所宜。
設使陰未虛而實熱為患。
暫用之何害。
嗟夫丹溪一代名哲也。
而乃不察病本。
混同立論。
遺害生民良可慨已。
[卷之三:藥性微蘊]玄參天門冬麥門冬天花粉知母貝母百部栝蒌仁地骨皮人乳藕汁白藥黃藥子 前藥賦性甘寒。
固非苦劣之品。
亦隻宜于燥熱實症者。
雖方書有雲甘寒不犯胃氣。
愚以為不然夫味之甘者固與脾合。
而性之寒者獨不與脾忤乎。
連瀉心肝火。
龍膽瀉肝膽火。
白芍瀉脾火。
黃柏知母瀉腎火。
石膏瀉胃火。
葛根瀉陽明火。
滑石利六腑之澀結。
瀉膀胱之實火。
芩連兼瀉大腸火。
小腸佐木通。
與心腎同治。
柴胡專主足厥陰少陽。
而他經之熱不可混用也。
四物湯雖曰補血。
而丹溪以芍性酸寒。
能伐生發之氣。
為産後所忌。
東垣又以春夏腹痛用芍。
秋冬腹痛用桂皆因非實熱不得概投寒劑而又推之天時人事則立言獨迥時流矣奈何丹溪以黃柏知母為補陰之用。
未免遺議千古夫陰虛矣未有諸髒能獨盛者根本既搖枝葉自萎理必然也切謂人身不過氣血兩端。
故左腎為精血之原。
為諸陰之主。
右腎為脾胃之母。
為元陽之根精血耗矣則陰為虛陰既虛矣而陽無附相火随熾。
真陰日涸。
發為燎原假熱之症。
豈知真陽無附母氣既餒子脾何資緻失轉輸之令遂乏生化之機即四髒亦為之虛也故欲滋生精血。
且秉質膏潤。
善滑大腸。
曆觀諸家本草。
盛稱其微。
獨瀕湖有雲胃虛者禁用。
優劣宜忌。
始判然矣。
餘見世醫治虛痨嗽痰發熱諸症。
亦有不敢誤投黃柏知母。
而二冬貝母栝蒌玄參地骨。
是所不免。
每每增劇脾氣頓傷轉為火脫便洩之症豈知陰虛。
則諸髒俱虛幸賴天生一線胃氣。
尚爾留連歲月。
一投以寒滑之劑。
隻速其死耳。
若其脈症俱實。
真原未斫。
腸胃燥熱。
用之何妨。
凡治病須觇元氣虛實。
胃氣衰旺。
切不宜循症投劑。
此是醫家第一大關鍵。
[卷之三:藥性微蘊]熟地黃生地黃 生地性甘大寒。
涼血清熱。
亦惟實熱者宜之。
故東垣雲此藥大寒。
宜斟酌用之。
恐損胃氣。
至虛火假熱。
真陰枯涸之症。
則當以熟地黃為君。
蓋地黃性本膏賦沉寒。
一經蒸曬九煉工夫。
火候既足。
寒質自消。
始寒滑而今轉為溫潤。
始苦甘相雜。
而今轉為純甘無苦。
馨香醒鼻。
甘美動脾。
脾喜甘惡苦。
熟地則味甘者也。
脾喜香惡臭。
熟地則氣香者也。
脾喜燥惡濕。
熟地則氣燥而味甘潤者也。
脾喜溫惡寒。
熟地則性溫平。
而非偏寒偏熱之比者也。
脾喜補惡瀉。
熟地則奏功滋補。
不失中和者也。
擅有五德。
何矜九轉。
此物初終異用。
可知爐鼎變化。
自有妙理。
然制煉之要。
其地黃大者須蒸曬至十餘次。
劈開中有黑油如玉。
氣味甘香者方可用。
勿拘九數也。
亦不必用酒潤過方蒸。
蓋酒經蒸曬。
則成酸酢之味。
不為佳。
俟臨用時。
先一夜切碎如豆大。
以酒潤之。
次早略蒸片晌。
使兩物勻和。
酒氣尚存。
藥氣益香。
動與胃合。
易于營運。
此雷炮制之微義。
不可不留心也。
今醫者從便酒煮經日即用。
大乖古法。
有傷中氣。
停膈為患。
豈藥之咎哉。
至于市者不擇銅鐵物器。
煮過待售。
非惟損胃。
抑且消腎。
若輩隻知覓利。
豈願害人。
用者忌之。
[卷之三:藥性微蘊]麥芽谷芽山楂神曲濃樸橘紅枳實青皮枳殼薄桂烏藥大腹皮萊菔子槟榔 前藥蓋消谷克食。
決壅宣滞。
消脹導痞之功為多也。
亦必有宿積為患。
元氣未虧。
病氣太過者。
用之有效。
且無傷。
若脾氣久虛。
難運飲食。
動觸生災。
茫昧誤服。
适足以取敗耳。
夫傷米食者谷芽消之傷面食者麥芽神曲消之傷肉食者砂仁山楂消之。
傷果食者青皮官桂消之。
上焦傷者主枳殼。
中下焦傷者主枳實。
傷滞氣腹痛。
則主以濃樸烏藥大腹皮。
以上皆治形病有餘之實症也。
今之醫者不管元氣虛實。
不分積滞有無。
動以麥芽山楂神曲濃樸為健脾之物。
相率成習。
孟浪擲服。
暗耗真元。
遺害非小。
豈知宿積留中。
傷食惡食用此而攻積宣滞緻使飲食複舊謂之健脾者以此實非此諸藥之能健脾也故東垣謂濃樸有滞氣則洩滞氣無滞氣則洩元氣。
又雲枳殼枳實有推牆倒壁之功。
立齋亦言麥芽山楂。
善消腎氣。
神曲下胎破血。
不宜輕服。
諸賢諄諄告誡。
豈應執迷不返。
又立齋治食積諸症。
亦必以四君六君為主。
而佐以曲麥楂樸攻克之物。
庶補瀉兼行。
方于脾土無虧。
亦即潔古老人創制枳術丸之微意耳。
大都痞滿腫脹。
病症屬實者。
則宜投以前藥。
若虛滿虛脹。
非參術歸苓。
直補脾原。
無能奏效是又内經所雲塞因塞用者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香附 香附雖為快氣宣郁之聖藥。
婦人所必需但味苦氣辛。
苦主洩。
辛主散。
而一切陰陽氣血虛弱者忌之。
若脾氣虛弱作痞。
虛寒生脹。
宜用四君。
六君或加姜桂治之。
中氣既健。
痞脹自消。
此治本法也。
設使誤用香附耗洩真氣。
愈增脹滿耳。
甚有陰虛中敗。
火升作喘。
而亦妄用之。
隻速其死也丹溪亦謂此藥。
性燥。
[卷之三:藥性微蘊]牛膝 牛膝乃足厥陰經之藥。
諸家本草曆稱其補肝腎壯筋骨益氣力之功。
但賦性苦潤。
專洩而不專收。
力優于破瘀血。
下生胎。
消惡毒。
利水通淋。
在治實症者宜之。
若雲補。
愚以為不然也。
夫所謂壯筋骨。
益氣力者。
蓋由風毒犯足。
濕熱傷下。
病從外得。
因而痿軟。
用此拔毒導濕。
則筋骨複常。
若肝血虛腎。
精竭而筋骨自痿。
此病從内傷。
即勤峻補。
猶嫌不足。
豈可用牛膝而益虛其虛乎。
雖瀕湖有雲大都熟用則補肝腎。
生用則破滞血。
此語亦未見妥。
唯丹溪産後忌之義可見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威靈仙 威靈仙性疏利。
方家盛稱其善療諸風。
蠲痿宣毒。
功能不可盡闡。
愚亦以為大謬也。
若病非實症從外得者。
不可輕餌也。
故本草綱目有雲此物能疏人真氣。
稍涉虛者宜禁之。
意可知矣。
大凡一藥具補瀉兩性。
隻宜于實。
不宜于虛。
隻宜暫用。
不宜久服人知其瀉之有功。
而不知其補之。
無能。
殊昧扶羸之理。
益彰通治之害。
[卷之三:藥性微蘊]松梅丸 松香久煉。
以苦澀味盡。
入熟地烏梅為延年聖藥。
餘曾用之。
果亦有功。
但内烏梅本草謂久服能蝕脾胃。
似非純補之物。
易以石棗。
或五味。
則全璧耳。
曩水西林旗峰太守公服之壽逾百。
後子孫修餌不絕。
鹹跻期頤。
脍炙人口久矣。
愚以為不盡然也。
三山閱閥高第。
以世德承家。
稱水西林公之門為最。
惟其積善。
自膺天眷。
恐非爐鼎。
可緻修齡。
夫豈無涼行之子勤餌仙劑。
而仍促算乎。
若自其變者言之。
至夭回壽。
此又理數之不可曉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赤苓豬苓澤瀉木通 前藥利水宣濕。
稱有功。
亦惟手足太陽二經。
病積熱壅滞經絡。
或兼痰濕水邪。
用之相宜。
若真藏為患。
精血已虧。
神力日耗。
虛火燎原。
假熱混真者縱悉純補。
尚嫌不濟。
倘加滲利。
愈竭真陰矣。
按本草有謂久服澤瀉。
令人目盲。
有謂苓不水澄而令眼障。
有謂苓瀉兼用。
而令真水暴竭。
即立齋亦極言澤瀉久服導損真陰。
令人無子。
雖先生固常用八味。
六味亦必
亦主于氣之用者。
當歸氣辛味甘而性主動。
補中有行。
行中得補。
雖非純補。
亦贊行功也。
川芎氣辛味微苦而性主竄。
行多補少。
但質略潤。
非燥烈之比也。
蓋血屬陰。
體屬靜。
靜中寓動。
動靜得平。
庶無患耳。
靜太過則血滞。
動有餘則血溢。
歸芎雖曰治血固無定主也。
血寒而凝者佐以姜桂。
血熱而溢者君以芩。
從人參黃。
則補氣而生血。
同牽牛大黃。
則行氣而破血。
同地黃白芍則養血。
同丹皮香附則行血。
血虛而枯者主以參術熟地阿膠蓋血不自生必惟陽氣之藥以為用陽生陰長故無陽則陰無以生也産後血塊為患者。
佐以失笑散。
則消惡露。
補中湯用當歸以益氣。
羌活湯用川芎以散寒。
蓋芎性上升宣散。
功多血症惟寒凝壅滞者相宜若失血血少血崩血漏諸症。
則須斟酌恐愈擾其為靜之體也。
當歸固雲益血。
然性溫主動。
亦須配合得宜。
仲景治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者。
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蓋歸亦心經之藥而通脈也又佐黃為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
此症似白虎而不得以白虎治也。
一凡久病大便不通。
論方書固不敢妄投承氣。
而桃仁火麻枳殼之屬。
是所必需。
豈知桃仁味苦洩陰氣。
辛散陽火。
麻滑利傷胃。
枳殼大耗真氣。
亦非久病所宜。
蓋由大病後水涸津枯。
血燥液竭。
以緻廣腸幹澀。
餘每治此症。
惟以人參當歸熟地各二三錢。
白術減半。
少佐陳皮秦艽各數分。
引以大棗三四枚。
不一二劑遂通。
且複精爽。
此藥用參以生津。
白術健脾而通津。
況大腸主津。
而參術又為手足陽明之藥。
陳皮亦理脾而調氣。
熟地補陰潤燥。
當歸活血濡腸。
秦艽氣辛宣壅。
大棗味甘緩急此特從氣血上作用未有病久而陰陽兩虧昧本從标可妄投火麻之屬以傷元氣而至不救者也雖曰補陰需歸。
但陰虛有不同。
若腎虛發熱咳嗽虛火為患者。
惟宜六味純甘至靜之物故經雲脈小者調以甘藥而歸性溫竄又非所宜雖然歸芎能行氣之滞何獨療血參能止血之脫又何獨益氣乎。
[卷之三:藥性微蘊]陳皮半夏 陰陽有造化升降消長者。
生主長主升主造屬陽。
息主消主降主化屬陰陰化而陽造之陰降而陽升之至消則滅而無複長矣又降其性沉。
化其性緩。
消則其性速也。
化又有生生不息之機。
曰生化。
曰化生。
曰化強化頑。
曰風化德化。
是皆由漸而緻之。
此物理之最微而最彰者也。
陳皮理脾化氣。
非補脾益氣也。
留白為橘皮。
尚能和中。
以白性甘緩也。
去白為橘紅。
則專乎降氣消痰為剝削之物矣。
降因滞氣升。
消因痰壅盛惟升則降之盛則消之降之消之有滞氣痰壅則病受之。
若夫脾虧作滞脾虛生痰。
盒飯君以參術療本。
恐概用橘紅半夏二陳之屬。
則徒耗損真氣。
故先哲以六物必用陳者。
政為新性暴烈洩真之故耳。
至半夏性燥。
久服亦能潛消脾之真氣。
必惟因濕生熱。
因熱生痰。
用之則宜。
亦隻宜暫宜少。
未有脾胃健而濕熱能為患者也。
奈何世之醫者。
每以二陳舉為常用扶脾之品。
竟不分脾陰脾陽。
有濕無濕。
屬虛屬實。
且曰王道如此。
甚至陰虛勞嗽。
金水俱敗。
尚亦妄用之。
近歲鹾客連翔梧患前症。
兩名醫俱投以款冬橘紅麥冬石斛白芍之屬。
喘嗽倍增。
且兼嘔悶。
乃支詞曰正要嘔唾痰盡。
便速愈耳。
籲昧病源而投見病之劑。
又矯本心之昧。
僞自己之異。
其不殺人也者幾希。
[卷之三:藥性微蘊]黃連 黃連性苦燥大寒。
療諸熱濕熱。
及毒痢。
與胃經吐血藏毒下血。
佐以他藥。
最為有功。
然必惟患實熱元氣胃氣未傷者。
用之相宜。
但中病即止。
亦未可久服也。
自本草濃腸胃之言一出。
舉世醫者不分虛實。
拘執經文。
混行施治豈知斯言蓋為毒痢積熱熏蒸腸胃緻腸垢刮削而下用連以解熱熱既消則腸胃撤消而自濃所謂濃腸胃者以此若人賦禀不實。
雖有熱症。
用之則反敗胃。
漸耗真陽。
甚有火衰虛火之症而亦妄用何也。
故東垣曰實火可瀉。
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
參之屬。
而薛立齋一部醫案。
記其誤殁于芩連苦寒之劑者。
不可勝紀。
雖然立齋治實火。
何曾廢芩連不用。
所貴乎立齋以異于劉朱者。
為其善甄别虛實真假。
故投藥如環。
而愈出愈奇耳。
經雲陽生陰長。
無陽則陰無以生。
又雲少火生氣從未有沉陰無火之屬而能生長萬物者自此一經喚醒。
當勿仍前執迷。
[卷之三:藥性微蘊]黃芩黃連白芍龍膽黃柏知母石膏葛根滑石柴胡栀子 凡諸經實熱。
宜用苦寒治之。
病少愈當即止。
否則恐妨胃氣。
用藥須察何經。
如黃芩栀子瀉肺火。
黃不外溫養陽氣。
勤培土母。
蕃息日昌至精盈血裕真陰複盛而假熱虛火不撲自滅若概投以黃柏知母之屬是陰血未生脾陽先敗假熱愈熾法竅身殆此非補陰乃賊陰也王太仆雲大熱而甚。
寒之不寒。
是無水也。
宜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薛立齋雲總論陰陽二症。
雖有陰陽氣血之分。
實則皆因脾胃之陽氣不足所緻。
若用黃柏知母沉陰之物。
反洩真陽。
多緻不起。
則凡苦寒之屬。
委非陰虛所宜。
設使陰未虛而實熱為患。
暫用之何害。
嗟夫丹溪一代名哲也。
而乃不察病本。
混同立論。
遺害生民良可慨已。
[卷之三:藥性微蘊]玄參天門冬麥門冬天花粉知母貝母百部栝蒌仁地骨皮人乳藕汁白藥黃藥子 前藥賦性甘寒。
固非苦劣之品。
亦隻宜于燥熱實症者。
雖方書有雲甘寒不犯胃氣。
愚以為不然夫味之甘者固與脾合。
而性之寒者獨不與脾忤乎。
連瀉心肝火。
龍膽瀉肝膽火。
白芍瀉脾火。
黃柏知母瀉腎火。
石膏瀉胃火。
葛根瀉陽明火。
滑石利六腑之澀結。
瀉膀胱之實火。
芩連兼瀉大腸火。
小腸佐木通。
與心腎同治。
柴胡專主足厥陰少陽。
而他經之熱不可混用也。
四物湯雖曰補血。
而丹溪以芍性酸寒。
能伐生發之氣。
為産後所忌。
東垣又以春夏腹痛用芍。
秋冬腹痛用桂皆因非實熱不得概投寒劑而又推之天時人事則立言獨迥時流矣奈何丹溪以黃柏知母為補陰之用。
未免遺議千古夫陰虛矣未有諸髒能獨盛者根本既搖枝葉自萎理必然也切謂人身不過氣血兩端。
故左腎為精血之原。
為諸陰之主。
右腎為脾胃之母。
為元陽之根精血耗矣則陰為虛陰既虛矣而陽無附相火随熾。
真陰日涸。
發為燎原假熱之症。
豈知真陽無附母氣既餒子脾何資緻失轉輸之令遂乏生化之機即四髒亦為之虛也故欲滋生精血。
且秉質膏潤。
善滑大腸。
曆觀諸家本草。
盛稱其微。
獨瀕湖有雲胃虛者禁用。
優劣宜忌。
始判然矣。
餘見世醫治虛痨嗽痰發熱諸症。
亦有不敢誤投黃柏知母。
而二冬貝母栝蒌玄參地骨。
是所不免。
每每增劇脾氣頓傷轉為火脫便洩之症豈知陰虛。
則諸髒俱虛幸賴天生一線胃氣。
尚爾留連歲月。
一投以寒滑之劑。
隻速其死耳。
若其脈症俱實。
真原未斫。
腸胃燥熱。
用之何妨。
凡治病須觇元氣虛實。
胃氣衰旺。
切不宜循症投劑。
此是醫家第一大關鍵。
[卷之三:藥性微蘊]熟地黃生地黃 生地性甘大寒。
涼血清熱。
亦惟實熱者宜之。
故東垣雲此藥大寒。
宜斟酌用之。
恐損胃氣。
至虛火假熱。
真陰枯涸之症。
則當以熟地黃為君。
蓋地黃性本膏賦沉寒。
一經蒸曬九煉工夫。
火候既足。
寒質自消。
始寒滑而今轉為溫潤。
始苦甘相雜。
而今轉為純甘無苦。
馨香醒鼻。
甘美動脾。
脾喜甘惡苦。
熟地則味甘者也。
脾喜香惡臭。
熟地則氣香者也。
脾喜燥惡濕。
熟地則氣燥而味甘潤者也。
脾喜溫惡寒。
熟地則性溫平。
而非偏寒偏熱之比者也。
脾喜補惡瀉。
熟地則奏功滋補。
不失中和者也。
擅有五德。
何矜九轉。
此物初終異用。
可知爐鼎變化。
自有妙理。
然制煉之要。
其地黃大者須蒸曬至十餘次。
劈開中有黑油如玉。
氣味甘香者方可用。
勿拘九數也。
亦不必用酒潤過方蒸。
蓋酒經蒸曬。
則成酸酢之味。
不為佳。
俟臨用時。
先一夜切碎如豆大。
以酒潤之。
次早略蒸片晌。
使兩物勻和。
酒氣尚存。
藥氣益香。
動與胃合。
易于營運。
此雷炮制之微義。
不可不留心也。
今醫者從便酒煮經日即用。
大乖古法。
有傷中氣。
停膈為患。
豈藥之咎哉。
至于市者不擇銅鐵物器。
煮過待售。
非惟損胃。
抑且消腎。
若輩隻知覓利。
豈願害人。
用者忌之。
[卷之三:藥性微蘊]麥芽谷芽山楂神曲濃樸橘紅枳實青皮枳殼薄桂烏藥大腹皮萊菔子槟榔 前藥蓋消谷克食。
決壅宣滞。
消脹導痞之功為多也。
亦必有宿積為患。
元氣未虧。
病氣太過者。
用之有效。
且無傷。
若脾氣久虛。
難運飲食。
動觸生災。
茫昧誤服。
适足以取敗耳。
夫傷米食者谷芽消之傷面食者麥芽神曲消之傷肉食者砂仁山楂消之。
傷果食者青皮官桂消之。
上焦傷者主枳殼。
中下焦傷者主枳實。
傷滞氣腹痛。
則主以濃樸烏藥大腹皮。
以上皆治形病有餘之實症也。
今之醫者不管元氣虛實。
不分積滞有無。
動以麥芽山楂神曲濃樸為健脾之物。
相率成習。
孟浪擲服。
暗耗真元。
遺害非小。
豈知宿積留中。
傷食惡食用此而攻積宣滞緻使飲食複舊謂之健脾者以此實非此諸藥之能健脾也故東垣謂濃樸有滞氣則洩滞氣無滞氣則洩元氣。
又雲枳殼枳實有推牆倒壁之功。
立齋亦言麥芽山楂。
善消腎氣。
神曲下胎破血。
不宜輕服。
諸賢諄諄告誡。
豈應執迷不返。
又立齋治食積諸症。
亦必以四君六君為主。
而佐以曲麥楂樸攻克之物。
庶補瀉兼行。
方于脾土無虧。
亦即潔古老人創制枳術丸之微意耳。
大都痞滿腫脹。
病症屬實者。
則宜投以前藥。
若虛滿虛脹。
非參術歸苓。
直補脾原。
無能奏效是又内經所雲塞因塞用者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香附 香附雖為快氣宣郁之聖藥。
婦人所必需但味苦氣辛。
苦主洩。
辛主散。
而一切陰陽氣血虛弱者忌之。
若脾氣虛弱作痞。
虛寒生脹。
宜用四君。
六君或加姜桂治之。
中氣既健。
痞脹自消。
此治本法也。
設使誤用香附耗洩真氣。
愈增脹滿耳。
甚有陰虛中敗。
火升作喘。
而亦妄用之。
隻速其死也丹溪亦謂此藥。
性燥。
[卷之三:藥性微蘊]牛膝 牛膝乃足厥陰經之藥。
諸家本草曆稱其補肝腎壯筋骨益氣力之功。
但賦性苦潤。
專洩而不專收。
力優于破瘀血。
下生胎。
消惡毒。
利水通淋。
在治實症者宜之。
若雲補。
愚以為不然也。
夫所謂壯筋骨。
益氣力者。
蓋由風毒犯足。
濕熱傷下。
病從外得。
因而痿軟。
用此拔毒導濕。
則筋骨複常。
若肝血虛腎。
精竭而筋骨自痿。
此病從内傷。
即勤峻補。
猶嫌不足。
豈可用牛膝而益虛其虛乎。
雖瀕湖有雲大都熟用則補肝腎。
生用則破滞血。
此語亦未見妥。
唯丹溪産後忌之義可見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威靈仙 威靈仙性疏利。
方家盛稱其善療諸風。
蠲痿宣毒。
功能不可盡闡。
愚亦以為大謬也。
若病非實症從外得者。
不可輕餌也。
故本草綱目有雲此物能疏人真氣。
稍涉虛者宜禁之。
意可知矣。
大凡一藥具補瀉兩性。
隻宜于實。
不宜于虛。
隻宜暫用。
不宜久服人知其瀉之有功。
而不知其補之。
無能。
殊昧扶羸之理。
益彰通治之害。
[卷之三:藥性微蘊]松梅丸 松香久煉。
以苦澀味盡。
入熟地烏梅為延年聖藥。
餘曾用之。
果亦有功。
但内烏梅本草謂久服能蝕脾胃。
似非純補之物。
易以石棗。
或五味。
則全璧耳。
曩水西林旗峰太守公服之壽逾百。
後子孫修餌不絕。
鹹跻期頤。
脍炙人口久矣。
愚以為不盡然也。
三山閱閥高第。
以世德承家。
稱水西林公之門為最。
惟其積善。
自膺天眷。
恐非爐鼎。
可緻修齡。
夫豈無涼行之子勤餌仙劑。
而仍促算乎。
若自其變者言之。
至夭回壽。
此又理數之不可曉也。
[卷之三:藥性微蘊]赤苓豬苓澤瀉木通 前藥利水宣濕。
稱有功。
亦惟手足太陽二經。
病積熱壅滞經絡。
或兼痰濕水邪。
用之相宜。
若真藏為患。
精血已虧。
神力日耗。
虛火燎原。
假熱混真者縱悉純補。
尚嫌不濟。
倘加滲利。
愈竭真陰矣。
按本草有謂久服澤瀉。
令人目盲。
有謂苓不水澄而令眼障。
有謂苓瀉兼用。
而令真水暴竭。
即立齋亦極言澤瀉久服導損真陰。
令人無子。
雖先生固常用八味。
六味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