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藥性微蘊
關燈
小
中
大
[卷之三:藥性微蘊]黃
黃白術人參。
此三者雖為補氣之藥。
第主治之屬。
髒腑之殊。
則迥然不同也。
本草雖未詳晰。
而餘請為備列之。
蓋專主衛氣。
白術主脾胃中州之氣。
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
合三者兼用。
又通益上中下。
三焦表裡髒腑諸氣也。
何以言專主衛氣乎。
質輕氣薄。
色白微黃。
味淡略甘。
乃肺脾上中二焦陽分之藥。
而主治則固自汗。
治虛喘。
解肌熱。
療癰疽。
隻此數症。
尚須佐以參術。
方能着功。
王節齋雲:内傷發熱。
是陽氣自傷。
不能升達。
降下陰分而為内熱。
乃陽虛也。
故其脈大而無力。
屬肺脾。
立齋雲:當用補中益氣湯治之。
第此湯以為君。
參術為臣。
少佐升柴。
則獨療沉陷發熱之虛陽。
與勞役過度及陽虛自汗者宜之。
東垣曰:靈樞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毛。
肥腠理而司開阖。
黃既補三焦實衛氣。
與桂同功。
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
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
則益氣也。
又黃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絕。
必用黃溫分肉。
益皮毛。
實腠理不令汗出。
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陳嘉谟曰:人參補中。
黃實表。
凡内傷脾胃發熱。
惡寒吐瀉。
怠卧脹滿痞塞。
神短脈微者。
當以人參為君。
黃為臣。
若表虛自汗亡陽。
潰瘍痘疹陰瘡者。
當以黃為君。
人參為臣。
不可執一也。
丹溪曰:黃補元氣。
肥白而多汗者為宜。
若面黑形實而瘦者。
服之令人胸滿。
宜以三拗湯瀉之。
張元素曰:黃甘溫純陽。
無汗則發之。
有汗則止之。
以上諸說皆言為益衛氣之藥。
蓋衛氣之疏。
總由于胃氣元氣之虛。
必兼以參術而扶胃氣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若舍而用參術。
獨補中氣猶可。
是治其本也。
舍參術而專用。
徑塞汗孔。
不令疏洩。
從理其标。
謂能實衛則不可也。
丹溪謂黃補元氣。
此非補元氣。
乃補衛氣也。
為衛氣升由元氣耳。
大凡肥白多汗者元氣便虛。
元氣既虛。
未有衛氣能獨實者。
謂曰。
補元氣亦可補元氣即補衛氣也。
如面黑形瘦實者。
非元氣實乎。
元氣既實。
衛氣自然不虛。
敢用此而犯實實乎。
丹溪格緻論言一病者妄自加黃。
緻腹紋已隐脹滿不堪。
固補物。
誤用且能為害。
況他藥乎。
雖曰能止汗。
設元氣暴絕。
症主亡陽。
亦能為力耶。
丹溪又治一人無汗者。
佐以葛根能令汗洩。
則又不專止汗耳。
故善用者。
有汗能止無汗能發。
蓋止汗不專一。
而病汗亦非專衛虛也。
若夫白術則健中氣而益脾胃者也。
東垣曰:脾胃虛陳皮白術補之。
脾胃實黃連枳實瀉之。
東垣雖以陳皮白術為補脾。
乃施于不甚虛者。
陳皮多用。
尚能洩氣其虛者。
非參不能資益虛之甚者。
非佐桂附骨脂勤培土母不能複轉輸生化之。
常區區治子得乎。
參為中和之品。
味甘質重。
膏潤不濡。
味甘協土。
質重歸腎。
韓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固元氣于無何有之鄉。
此誠深知參者矣。
故字從參者以其有參贊化育之妙。
與天地相參伍。
而其功不甚偉欤。
參少用反能停膈作脹多。
用有徹上徹下徹内徹外之功。
佐以黃防風肉桂。
則補衛氣。
佐以白術歸苓炙草。
則補脾胃中氣。
佐以附子肉桂。
則追複元氣。
佐以血藥則補血。
佐以氣藥則補氣。
故欲提下陷之陽氣以上升則當以黃為君參術為臣。
納上脫之真氣以歸源則當以人參為君桂附為佐一主上升一主下降。
病氣雖同治法則異毫厘不容混也。
餘猶有說焉。
若上中焦陽氣下陷。
元氣尚未傷也。
枝葉萎而根本自堅。
縱治少瘥。
或亦無妨。
故四君補中歸脾之屬。
任即雜投。
随試随效。
至于元氣上脫。
根将離土雖用參術而不急佐以桂附安能納氣歸宿命門乎。
第參術僅隻補中而命門為元氣歸宿之地。
可緩桂附乎。
桂附為命門土母之劑。
土母者何真火也。
真火即元氣也。
元氣為人生命之本。
人得氣則生離氣則死。
氣離原則脫未有元氣脫而人不死者也。
設若元氣甫脫尚未遽絕。
即需桂附而不君以人參。
豈知桂附性竄奔突愈耗。
真陽也。
亦有憚桂附隻用參術。
徒使留連不降。
終至于死。
特少延旬日耳。
然用桂附必君以參。
蓋性相制而功相須也。
甚有氣本上脫。
複投以黃升達之品。
益令萦膺作脹。
煩悶難支。
且曰參滋補。
為功未到。
是豈藥之咎乎。
噫若若參若術若桂附。
随宜運用。
應緩則緩。
應急則急。
靈變從人。
幸勿膠柱可也。
内雲固補物。
誤用亦能為害者。
非之能害人也。
有黃碩之稱。
與國老人甘草。
參術之君子。
皆為朝堂中正人仁人。
主宰造化。
生成萬物。
豈有害人之理。
特人誤用。
自緻于害耳。
吾恐學人緻疑。
故複詳及。
[卷之三:藥性微蘊]人參正誤 愚按李言聞曰:孫真人雲:夏月服生脈飲腎瀝湯三劑。
則百病不生。
東垣亦言生脈飲清暑益氣湯。
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
而雷反謂發心久病。
非矣。
乃臍旁積氣。
非心病也。
人參能養正破堅積。
豈有發之理。
觀仲景治腹中寒氣上沖。
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嘔不能食者。
用大建中湯可知矣。
又海藏言人參補陽洩陰。
肺寒宜用。
肺熱不宜用。
王節齋因而和之。
謂參能補肺火。
陰虛火動。
失血諸病。
多服必死。
夫人參能補元陽。
生陰血。
而瀉陰火。
東垣之幫助矣。
仲景言亡血血虛者并加人參。
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幹姜。
無令氣壅。
東垣又言虛火可補。
參之屬。
實火可瀉。
苓連之屬。
乃二子不察張李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
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
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
火是反複之小人矣。
何以與甘草苓術。
謂之四君子耶。
雖然二家之言不可盡廢也。
惟其語有滞。
故守之者泥而執一。
遂視人參如蛇蠍則不可也。
凡人面白面黃。
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腎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
不可用也。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
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郁内實不可用也。
潔古謂喘嗽勿用者。
痰實氣壅之喘也。
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
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
寒束熱邪。
壅郁在肺之咳也。
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
乃邪氣方銳。
宜散不宜補也。
若裡虛吐利。
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
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
乃血虛火亢能食。
脈弦而數。
涼之則傷胃。
溫之則傷肺。
不受補者也。
若自汗氣短。
肢寒脈虛者必用也。
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
思過半矣。
汪機曰:王節齋之說。
本于王海藏。
但節齋又過于矯激。
東垣言虛火可補。
須用參。
丹溪雲: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症。
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
又雲好色之人。
肺腎受傷。
咳嗽不愈。
瓊玉膏主之。
又雲肺腎虛極者獨參湯主之。
是知陰虛痨瘵之症。
未嘗不用人參也。
節齋私淑丹溪者也。
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
印定後人眼目。
凡問此症。
不論病之宜用不宜用。
辄舉以借口。
緻使良工掣肘。
惟求免夫病家之怨。
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
甘受苦寒。
雖至下嘔下洩。
去死不遠。
亦不悟也。
古今治痨。
莫過于葛可久。
其獨參湯保真湯。
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
節齋之說。
誠未之深思也。
愚按上古人乏粒食。
窠居穴處。
茹毛飲血。
迨神農氏出。
始嘗草别谷。
教民耕藝。
得味之正而為五谷以養民生。
又别藥良毒。
取性溫涼寒熱分用升降補瀉以救民疾。
但百藥各具偏性隻宜治病。
若執迷久服。
便有偏勝偏絕之患。
人參禀質中和。
雖雲補益亦惟體虛者宜之。
蓋人有陰髒陽髒之殊。
故陽髒受病可任涼瀉少啖參術便增煩悶。
亦猶陰髒之取資姜附最憚芩連者也。
陽髒而陽氣本盛非芩連無以折其有餘之焰。
實非芩連之能滋陰也。
陰髒而陰寒沉痼。
非姜附無以消其不足之醫實。
非姜附之能益陽也昔夏英公餌硫黃附子。
莫知紀極。
其外家父盜服數粒。
發狂而死。
太原甘始食天門冬寒滑之物。
得壽三百餘齡。
杜紫微亦餌冬而禦外家八十。
壽亦逾百。
又神仙傳缙雲服黃連而飛跸上。
王微亦贊黃連有久餌輕身之功。
數說豈盡誣。
特因人而用耳。
今世風日偷。
賦禀漸漓六氣有加真元便脫故非參術歸苓。
無以刮複生機。
每見虛而受補者什居八九。
實而耐攻者什僅二三。
反此則實者不妨少謬。
虛者未可略瘥。
經雲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未有元氣虛而複虛而命不傾者也治虛之道。
舍參奚适。
但恐有虛而似實。
不知補虛而已極不任補斯難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白術 白術性溫質濃。
味甘平。
氣微香。
為脾胃要藥。
兼補肝腎。
主治百病。
功居八九。
本草曆贊其益脾補氣。
療五痨七傷。
消痰除濕痞滿腫脹。
暖胃消谷。
風虛淚眼積年瘧痢。
生津壯水。
安胎扶原。
在血主血。
在氣主氣。
不能悉闡。
時師每謂術性燥。
津渴者忌用。
又謂術能助氣。
病脹非宜。
又謂無故用術。
起嗽難療。
又謂有濕則用。
無濕勿加。
籲此等庸工。
是别有一部本草矣。
誤世何堪。
物理玄微。
真難與言也。
戴原禮每治病脹。
主治參術。
初服覺滿。
未幾便愈。
吳鶴臯醫方考。
亦以四君療鼓脹痞滿諸病。
此皆治本法也。
人以脾胃為主脾氣健則能制水生金升降運化津液自裕何渴之有其脹者總由脾胃虛弱。
不能轉輸營運精微。
以緻飲食難消。
停留作滿。
亦有不因飲食而自生脹滿者凡嗽多屬母虛無以生金術善止嗽脾既資益肺豈反虧乃謂輕用起嗽。
此尤害理之甚。
若實嗽熱嗽。
雖不宜遽用。
安可以此而概寒嗽虛嗽乎。
濕固需燥。
用術以健脾。
脾氣得健。
濕能停留否。
此非燥濕。
乃健脾也。
書雲胎前主實。
用此安胎。
甯不犯實實之戒乎。
豈知百病萬機皆主乎脾未有脾胃實而胎不固者人徒知麥芽神曲之善消脹滿。
陳皮半夏之補益脾胃。
此特為療有形之積。
與補不甚傷之脾耳。
設若虛脹虛滿。
盒飯參術主治。
若混投以前藥之屬。
隐耗真氣。
益覺增劇大凡病屬實何難治而所難者政虛矣劉完素曰白術除濕益燥。
和中補氣。
其用有九。
溫中。
一也。
去脾胃中濕。
二也除胃中熱。
三也。
強脾胃。
進飲食。
四也。
和胃生津液。
五也。
止肌熱。
六也。
四肢困倦嗜卧。
目不能開。
不思飲食。
七也。
止渴。
八也。
安胎。
九也。
汪機曰脾惡濕。
濕勝則氣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
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
氣化則能出焉。
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自生矣陶節庵亦謂術能燥腎固氣。
蓋腎司水土虛無制便成泛濫之患水既偏勝則火益衰火元氣也土母也母衰而子反救乃制水以益火則氣自固而腎自平此四子者真知術之玄蘊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甘草 别錄載甘草溫中下氣。
煩滿短氣傷髒咳嗽。
止渴。
通經脈。
利血氣。
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
安和七十二種石。
一千二百種草。
李東垣曰甘草氣薄味濃。
可升可降。
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
補脾胃不足。
而大瀉心火。
灸之則氣溫。
補三焦元氣。
而散表寒。
除邪熱。
去咽痛。
緩正氣。
養陰血。
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縮者。
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争故熱藥得之緩其熱。
寒藥得之緩其寒。
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王好古曰五味之用。
苦洩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發。
而本草言甘草下氣。
何也。
蓋甘味主中。
有升降浮沉。
可上可下。
可外可内。
有和有緩。
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仲景附子理中湯。
用甘草。
恐其上也。
調胃承氣湯。
用甘草。
恐其速下也。
皆緩之之意。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
人參半夏之溫。
而用甘草者。
則有調和之意。
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
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
乃甘補之意。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
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
以甘緩之是矣李瀕湖曰甘草外赤中黃。
色兼坤離。
味濃氣薄。
資全土德。
協和群品。
有元老之功。
普治百邪。
得王道之化。
贊帝力而人不知。
斂神功而已不與。
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
不喜其甘。
而大戟芫丸甘遂海藻。
與之相反是亦優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于宵人之意欤。
[卷之三:藥性微蘊]當歸川芎 當歸川芎諸家本草論之詳矣。
二
此三者雖為補氣之藥。
第主治之屬。
髒腑之殊。
則迥然不同也。
本草雖未詳晰。
而餘請為備列之。
蓋專主衛氣。
白術主脾胃中州之氣。
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
合三者兼用。
又通益上中下。
三焦表裡髒腑諸氣也。
何以言專主衛氣乎。
質輕氣薄。
色白微黃。
味淡略甘。
乃肺脾上中二焦陽分之藥。
而主治則固自汗。
治虛喘。
解肌熱。
療癰疽。
隻此數症。
尚須佐以參術。
方能着功。
王節齋雲:内傷發熱。
是陽氣自傷。
不能升達。
降下陰分而為内熱。
乃陽虛也。
故其脈大而無力。
屬肺脾。
立齋雲:當用補中益氣湯治之。
第此湯以為君。
參術為臣。
少佐升柴。
則獨療沉陷發熱之虛陽。
與勞役過度及陽虛自汗者宜之。
東垣曰:靈樞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毛。
肥腠理而司開阖。
黃既補三焦實衛氣。
與桂同功。
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
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
則益氣也。
又黃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絕。
必用黃溫分肉。
益皮毛。
實腠理不令汗出。
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陳嘉谟曰:人參補中。
黃實表。
凡内傷脾胃發熱。
惡寒吐瀉。
怠卧脹滿痞塞。
神短脈微者。
當以人參為君。
黃為臣。
若表虛自汗亡陽。
潰瘍痘疹陰瘡者。
當以黃為君。
人參為臣。
不可執一也。
丹溪曰:黃補元氣。
肥白而多汗者為宜。
若面黑形實而瘦者。
服之令人胸滿。
宜以三拗湯瀉之。
張元素曰:黃甘溫純陽。
無汗則發之。
有汗則止之。
以上諸說皆言為益衛氣之藥。
蓋衛氣之疏。
總由于胃氣元氣之虛。
必兼以參術而扶胃氣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若舍而用參術。
獨補中氣猶可。
是治其本也。
舍參術而專用。
徑塞汗孔。
不令疏洩。
從理其标。
謂能實衛則不可也。
丹溪謂黃補元氣。
此非補元氣。
乃補衛氣也。
為衛氣升由元氣耳。
大凡肥白多汗者元氣便虛。
元氣既虛。
未有衛氣能獨實者。
謂曰。
補元氣亦可補元氣即補衛氣也。
如面黑形瘦實者。
非元氣實乎。
元氣既實。
衛氣自然不虛。
敢用此而犯實實乎。
丹溪格緻論言一病者妄自加黃。
緻腹紋已隐脹滿不堪。
固補物。
誤用且能為害。
況他藥乎。
雖曰能止汗。
設元氣暴絕。
症主亡陽。
亦能為力耶。
丹溪又治一人無汗者。
佐以葛根能令汗洩。
則又不專止汗耳。
故善用者。
有汗能止無汗能發。
蓋止汗不專一。
而病汗亦非專衛虛也。
若夫白術則健中氣而益脾胃者也。
東垣曰:脾胃虛陳皮白術補之。
脾胃實黃連枳實瀉之。
東垣雖以陳皮白術為補脾。
乃施于不甚虛者。
陳皮多用。
尚能洩氣其虛者。
非參不能資益虛之甚者。
非佐桂附骨脂勤培土母不能複轉輸生化之。
常區區治子得乎。
參為中和之品。
味甘質重。
膏潤不濡。
味甘協土。
質重歸腎。
韓飛霞雲人參煉膏服固元氣于無何有之鄉。
此誠深知參者矣。
故字從參者以其有參贊化育之妙。
與天地相參伍。
而其功不甚偉欤。
參少用反能停膈作脹多。
用有徹上徹下徹内徹外之功。
佐以黃防風肉桂。
則補衛氣。
佐以白術歸苓炙草。
則補脾胃中氣。
佐以附子肉桂。
則追複元氣。
佐以血藥則補血。
佐以氣藥則補氣。
故欲提下陷之陽氣以上升則當以黃為君參術為臣。
納上脫之真氣以歸源則當以人參為君桂附為佐一主上升一主下降。
病氣雖同治法則異毫厘不容混也。
餘猶有說焉。
若上中焦陽氣下陷。
元氣尚未傷也。
枝葉萎而根本自堅。
縱治少瘥。
或亦無妨。
故四君補中歸脾之屬。
任即雜投。
随試随效。
至于元氣上脫。
根将離土雖用參術而不急佐以桂附安能納氣歸宿命門乎。
第參術僅隻補中而命門為元氣歸宿之地。
可緩桂附乎。
桂附為命門土母之劑。
土母者何真火也。
真火即元氣也。
元氣為人生命之本。
人得氣則生離氣則死。
氣離原則脫未有元氣脫而人不死者也。
設若元氣甫脫尚未遽絕。
即需桂附而不君以人參。
豈知桂附性竄奔突愈耗。
真陽也。
亦有憚桂附隻用參術。
徒使留連不降。
終至于死。
特少延旬日耳。
然用桂附必君以參。
蓋性相制而功相須也。
甚有氣本上脫。
複投以黃升達之品。
益令萦膺作脹。
煩悶難支。
且曰參滋補。
為功未到。
是豈藥之咎乎。
噫若若參若術若桂附。
随宜運用。
應緩則緩。
應急則急。
靈變從人。
幸勿膠柱可也。
内雲固補物。
誤用亦能為害者。
非之能害人也。
有黃碩之稱。
與國老人甘草。
參術之君子。
皆為朝堂中正人仁人。
主宰造化。
生成萬物。
豈有害人之理。
特人誤用。
自緻于害耳。
吾恐學人緻疑。
故複詳及。
[卷之三:藥性微蘊]人參正誤 愚按李言聞曰:孫真人雲:夏月服生脈飲腎瀝湯三劑。
則百病不生。
東垣亦言生脈飲清暑益氣湯。
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
而雷反謂發心久病。
非矣。
乃臍旁積氣。
非心病也。
人參能養正破堅積。
豈有發之理。
觀仲景治腹中寒氣上沖。
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嘔不能食者。
用大建中湯可知矣。
又海藏言人參補陽洩陰。
肺寒宜用。
肺熱不宜用。
王節齋因而和之。
謂參能補肺火。
陰虛火動。
失血諸病。
多服必死。
夫人參能補元陽。
生陰血。
而瀉陰火。
東垣之幫助矣。
仲景言亡血血虛者并加人參。
又言肺寒者去人參加幹姜。
無令氣壅。
東垣又言虛火可補。
參之屬。
實火可瀉。
苓連之屬。
乃二子不察張李之精微而謂人參補火。
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
元氣勝則邪火退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
火是反複之小人矣。
何以與甘草苓術。
謂之四君子耶。
雖然二家之言不可盡廢也。
惟其語有滞。
故守之者泥而執一。
遂視人參如蛇蠍則不可也。
凡人面白面黃。
面青黧悴者。
皆脾肺腎不足。
可用也。
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
不可用也。
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
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
皆虛而不足。
可用也。
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
皆火郁内實不可用也。
潔古謂喘嗽勿用者。
痰實氣壅之喘也。
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
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
寒束熱邪。
壅郁在肺之咳也。
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
乃邪氣方銳。
宜散不宜補也。
若裡虛吐利。
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
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
乃血虛火亢能食。
脈弦而數。
涼之則傷胃。
溫之則傷肺。
不受補者也。
若自汗氣短。
肢寒脈虛者必用也。
如此詳審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
思過半矣。
汪機曰:王節齋之說。
本于王海藏。
但節齋又過于矯激。
東垣言虛火可補。
須用參。
丹溪雲: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症。
四物加人參黃柏知母。
又雲好色之人。
肺腎受傷。
咳嗽不愈。
瓊玉膏主之。
又雲肺腎虛極者獨參湯主之。
是知陰虛痨瘵之症。
未嘗不用人參也。
節齋私淑丹溪者也。
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
印定後人眼目。
凡問此症。
不論病之宜用不宜用。
辄舉以借口。
緻使良工掣肘。
惟求免夫病家之怨。
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
甘受苦寒。
雖至下嘔下洩。
去死不遠。
亦不悟也。
古今治痨。
莫過于葛可久。
其獨參湯保真湯。
何嘗廢人參而不用耶。
節齋之說。
誠未之深思也。
愚按上古人乏粒食。
窠居穴處。
茹毛飲血。
迨神農氏出。
始嘗草别谷。
教民耕藝。
得味之正而為五谷以養民生。
又别藥良毒。
取性溫涼寒熱分用升降補瀉以救民疾。
但百藥各具偏性隻宜治病。
若執迷久服。
便有偏勝偏絕之患。
人參禀質中和。
雖雲補益亦惟體虛者宜之。
蓋人有陰髒陽髒之殊。
故陽髒受病可任涼瀉少啖參術便增煩悶。
亦猶陰髒之取資姜附最憚芩連者也。
陽髒而陽氣本盛非芩連無以折其有餘之焰。
實非芩連之能滋陰也。
陰髒而陰寒沉痼。
非姜附無以消其不足之醫實。
非姜附之能益陽也昔夏英公餌硫黃附子。
莫知紀極。
其外家父盜服數粒。
發狂而死。
太原甘始食天門冬寒滑之物。
得壽三百餘齡。
杜紫微亦餌冬而禦外家八十。
壽亦逾百。
又神仙傳缙雲服黃連而飛跸上。
王微亦贊黃連有久餌輕身之功。
數說豈盡誣。
特因人而用耳。
今世風日偷。
賦禀漸漓六氣有加真元便脫故非參術歸苓。
無以刮複生機。
每見虛而受補者什居八九。
實而耐攻者什僅二三。
反此則實者不妨少謬。
虛者未可略瘥。
經雲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未有元氣虛而複虛而命不傾者也治虛之道。
舍參奚适。
但恐有虛而似實。
不知補虛而已極不任補斯難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白術 白術性溫質濃。
味甘平。
氣微香。
為脾胃要藥。
兼補肝腎。
主治百病。
功居八九。
本草曆贊其益脾補氣。
療五痨七傷。
消痰除濕痞滿腫脹。
暖胃消谷。
風虛淚眼積年瘧痢。
生津壯水。
安胎扶原。
在血主血。
在氣主氣。
不能悉闡。
時師每謂術性燥。
津渴者忌用。
又謂術能助氣。
病脹非宜。
又謂無故用術。
起嗽難療。
又謂有濕則用。
無濕勿加。
籲此等庸工。
是别有一部本草矣。
誤世何堪。
物理玄微。
真難與言也。
戴原禮每治病脹。
主治參術。
初服覺滿。
未幾便愈。
吳鶴臯醫方考。
亦以四君療鼓脹痞滿諸病。
此皆治本法也。
人以脾胃為主脾氣健則能制水生金升降運化津液自裕何渴之有其脹者總由脾胃虛弱。
不能轉輸營運精微。
以緻飲食難消。
停留作滿。
亦有不因飲食而自生脹滿者凡嗽多屬母虛無以生金術善止嗽脾既資益肺豈反虧乃謂輕用起嗽。
此尤害理之甚。
若實嗽熱嗽。
雖不宜遽用。
安可以此而概寒嗽虛嗽乎。
濕固需燥。
用術以健脾。
脾氣得健。
濕能停留否。
此非燥濕。
乃健脾也。
書雲胎前主實。
用此安胎。
甯不犯實實之戒乎。
豈知百病萬機皆主乎脾未有脾胃實而胎不固者人徒知麥芽神曲之善消脹滿。
陳皮半夏之補益脾胃。
此特為療有形之積。
與補不甚傷之脾耳。
設若虛脹虛滿。
盒飯參術主治。
若混投以前藥之屬。
隐耗真氣。
益覺增劇大凡病屬實何難治而所難者政虛矣劉完素曰白術除濕益燥。
和中補氣。
其用有九。
溫中。
一也。
去脾胃中濕。
二也除胃中熱。
三也。
強脾胃。
進飲食。
四也。
和胃生津液。
五也。
止肌熱。
六也。
四肢困倦嗜卧。
目不能開。
不思飲食。
七也。
止渴。
八也。
安胎。
九也。
汪機曰脾惡濕。
濕勝則氣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
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
氣化則能出焉。
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自生矣陶節庵亦謂術能燥腎固氣。
蓋腎司水土虛無制便成泛濫之患水既偏勝則火益衰火元氣也土母也母衰而子反救乃制水以益火則氣自固而腎自平此四子者真知術之玄蘊矣。
[卷之三:藥性微蘊]甘草 别錄載甘草溫中下氣。
煩滿短氣傷髒咳嗽。
止渴。
通經脈。
利血氣。
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
安和七十二種石。
一千二百種草。
李東垣曰甘草氣薄味濃。
可升可降。
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
補脾胃不足。
而大瀉心火。
灸之則氣溫。
補三焦元氣。
而散表寒。
除邪熱。
去咽痛。
緩正氣。
養陰血。
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縮者。
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争故熱藥得之緩其熱。
寒藥得之緩其寒。
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
王好古曰五味之用。
苦洩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發。
而本草言甘草下氣。
何也。
蓋甘味主中。
有升降浮沉。
可上可下。
可外可内。
有和有緩。
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仲景附子理中湯。
用甘草。
恐其上也。
調胃承氣湯。
用甘草。
恐其速下也。
皆緩之之意。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
人參半夏之溫。
而用甘草者。
則有調和之意。
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
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
乃甘補之意。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
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
以甘緩之是矣李瀕湖曰甘草外赤中黃。
色兼坤離。
味濃氣薄。
資全土德。
協和群品。
有元老之功。
普治百邪。
得王道之化。
贊帝力而人不知。
斂神功而已不與。
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
不喜其甘。
而大戟芫丸甘遂海藻。
與之相反是亦優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于宵人之意欤。
[卷之三:藥性微蘊]當歸川芎 當歸川芎諸家本草論之詳矣。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