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四診正法
關燈
小
中
大
[卷之二:四診正法]脈論
按脈者血之府。
精氣之源神之。
用水谷為宗。
蓋脈不自行随五髒元真變化于經隧之間。
顯見于氣口。
陰陽之蘊也。
自軒岐以下。
難經仲景。
始約言其要。
迨晉王叔和以脈鳴時。
撰有脈經。
可謂周備詳切。
惜乎以大小腸診之兩寸。
部位錯亂。
瑕瑜莫掩而後之妄男子高陽生。
複創七表八裡九道之名。
集為脈訣。
妄立圖形。
夫脈從心解。
其可以形得耶。
庸俚纰缪。
大乖經旨。
俗醫習誦。
以為權輿。
迨臻頒白。
脈理竟昧。
訛承惑。
至今罔覺。
于是脈訣行而脈經隐。
至内經胗候。
越人難經。
仲景脈法。
則益淪沒不彰矣。
宋龐安常始得經旨。
而有人迎氣口之分。
西山戴同父複着刊誤。
亦辟其非。
崔紫虛之四言脈法。
滑伯仁之診家樞要。
李言聞之四診發明。
立論玄奧。
李瀕湖之脈學奇經。
解釋精詳。
皆有功于後學。
允為當世之指南者也。
醫而知此。
何病不瘳。
故脈不明則無以别症。
症不别則無以施治。
脈其可以不辨乎。
夫曰浮。
曰沉。
曰遲。
曰數。
曰滑。
曰澀。
曰虛。
曰實。
曰長。
曰短。
曰洪。
曰細。
曰弦。
曰緊。
曰芤。
曰濡。
曰微。
曰弱。
曰伏。
曰動。
曰促。
曰結。
曰牢。
曰革。
曰緩。
曰散。
曰代。
此二十七脈者乃脈之大綱也。
逐節解悟。
固無難悉。
而滑伯仁謂提綱之要。
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似乎太簡。
而實未足以盡脈。
尤須察其陰陽乘伏。
五行生克者。
上下去來至止者。
有部位不容颠倒者。
有至數不容混淆者。
有彼此相類者。
有疑似難别者。
有真假相混者。
有有胃氣無胃氣胃氣少之殊者。
有從四時。
反四時者。
有與證相反相合者。
有一病而兼見數脈者。
有一脈而兼病數症者。
有雜投舛劑。
緻藏氣不定。
脈随變幻者。
有确守良藥。
症無進退。
脈不轉移者。
有人病而脈不病。
脈病而人不病者。
有脈不轉移。
而良劑稍辍。
便見虛陷者。
有老少衰旺之不同者。
有新病久病之宜忌者。
有壽夭吉兇之預定者。
有純陰純陽之偏禀者。
有形體之相反相應者。
有合聞問望而兼診者。
有僧尼寡婦室女童男之異常人者。
有貧富貴賤正人奸人六氣七情之各殊者又有真藏脈。
有奇經脈。
有太素脈。
有天和脈。
有人迎脈。
有關格脈。
有妊娠脈。
有五逆脈。
有六絕脈。
有七獨脈。
皆應詳辨精确。
服膺弗失。
一遇診按。
生死吉兇。
子了指下矣。
庶神而明乎。
愚按先哲有雲:餘念古良醫治疾。
未有不先診脈。
自軒岐已然。
辨人鬼。
别男女。
特其粗爾。
微茫呼吸之間。
而生死系焉。
如濟北才人。
顔色不變。
而在死法中。
其脈病也。
籲、是固神于脈矣。
然脈特四診之一也。
獨恨近代傳授匪真。
偏遵脈訣。
緻令治疾乖訛。
而倡明斯道。
實乏其人。
即有明良輩出。
不免調高寡和。
行高謗多。
故刖璞懷光。
鮮有識之者。
嗟此生人。
雖幸生偏安之宇。
不死于盜賊水火。
乃陰陽為患。
甘枉沒于時師之手。
是時師本代天以降殃。
固劫運所應爾。
亦生人之。
自取是真可為。
痛哭流涕者矣。
切以為醫不明脈固無以别病而不明真假疑似之脈又無以别脈不明真假疑似脈之脈又無以别元氣之虛實。
而洞明生死吉兇之大要也脈其僅治疾雲乎哉。
夫浮沉遲數二十七種。
此為大綱。
固無難識即其中有兼見者不過誦記之繁。
有相類者而隻比拟之殊。
亦易易曉也。
然獨此真假疑似之脈。
如坡公所雲:大實有羸狀。
至虛有盛候。
脈之難辨。
為醫之難。
職此故耳。
若夫二十七脈。
與前論所雲:或陰陽乘伏。
或息數部位。
或胃氣有無。
或時症相應相反。
一切診法。
悉宜遵根據内經難經。
仲景叔和脈經。
伯仁機要。
瀕湖脈學。
是皆宗傳正印。
炳如日星。
無庸贅矣。
至于真假疑似關頭。
此處差池。
生死反掌雖先聖前哲。
屢亦有言。
但未悉闡其義。
緻使後學不察。
往往混治殺人。
餘故不揣庸鄙。
逐種詳辨。
雖未諸精奧室。
但虛實犁然。
一診而明生死。
未病而圖預防。
存神指下。
識氣兆先。
庶幾軒岐微蘊之彰而非時師拘攣之見矣。
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今特舉其脈之疑。
似者列後。
此而不力。
為救正則。
終無複明之日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數脈 數脈息數輻辏按舉有力主陽盛燔灼侵剝真陰之實病。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發表攻裡。
脈症相符。
不難治也。
而獨有如數之脈。
疑似真假之間便有生死。
霄壤之殊。
人多不知也。
夫數按不鼓則為虛寒相搏之。
脈數大而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
若數陰燥似陽之候也。
沉弦細數虛痨垂死之期也。
又有快脈即疾脈。
快疾即如數脈。
非真數也。
若假熱之病。
誤服涼劑。
脈亦見數也。
每見舉世醫流。
診得息數急疾。
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之異。
一概混投苦寒。
遽絕胃氣。
安得不速人于死乎。
徐東臯雲:數候多兇。
勻健略可。
惟宜傷寒妊瘧小兒。
瀕湖脈學雲:數脈為陽熱可知。
隻将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溫補。
肺病秋深卻畏之。
據此亦嘗有溫補之者矣。
若僅言隻将君相火來醫。
則猶見之。
未擴也夫獨不有陽虛陰盛之重恙。
反得洪數有力之實脈。
急溫桂附。
旋即痊可者乎。
餘謹再引内經色脈篇論。
以正其謬。
以救其枉。
為時師下一痛針法。
經言冬脈曰: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為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
此為不及。
病在中。
釋雲: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
營之太過也。
去如數者動止疾促。
營之不及也。
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
脈亦必急數然。
愈數則愈虛。
愈虛則愈數。
而非陽強實熱之。
數故不曰。
數而曰如數則辨柝之。
意深矣。
此而一瘥。
生死反掌。
愚以為何獨數脈有相似者。
即浮沉遲緩滑澀虛實弦緊諸脈。
亦皆有相似也。
又非唯脈然也。
至症若如瘧如痰如喘如風如淋等病。
設非素娴審辨。
臨事最撼心目。
故庸淺者隻知現下。
精妙者疑似獨明為醫之難。
政此關頭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浮脈 浮主于表。
行從肉上。
如循榆莢。
如水漂木。
體法天。
屬陽藏。
司肺。
時屬秋。
運主金也。
浮緊傷寒。
浮緩傷風。
浮遲中風。
浮數傷熱。
浮洪熱極。
浮洪而實。
熱結經絡。
浮弦頭痛。
浮滑風痰。
浮虛傷暑。
浮濡汗洩。
浮微氣虛。
浮散勞極。
此則大概主于浮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者也。
至若浮芤失血。
浮革亡血。
内傷感冒。
而見虛浮無力痨瘵陰虛。
而見浮大兼疾。
火衰陽虛。
而見浮緩不鼓。
久病将傾。
而見渾渾革至。
浮大有力。
叔和亦雲:脈浮而無根者死。
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
夫曰。
浮多主表症曰。
如浮悉屬内病表裡。
不明生死系之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沉脈 沉主于裡。
動乎筋骨之間。
如石沉水。
必極其底。
外柔内剛。
愈按愈實。
體同地。
屬陰藏。
司腎。
時屬冬。
運主水也。
兩尺若得沉實有神。
此為根深蒂固。
修齡廣嗣之征。
如病沉緊内寒。
沉數内熱。
沉弦内痛。
沉緩為濕。
沉牢冷痛。
沉滑痰食。
沉弱氣弱兼汗。
沉伏閉痛。
此則大率主于沉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也。
至于沉而散。
沉而絕。
沉而代。
沉而短。
沉不鼓。
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
若沉而芤。
沉而濡。
沉而澀。
沉而細。
沉而結。
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
不得概以沉屬寒。
屬痛而混投。
溫散之劑也。
更有如沉之脈。
每見表邪初感之際。
風寒外束。
經絡壅盛。
脈必先見沉緊。
或伏或止。
是又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
惟亟投以清表之劑。
則應手汗洩而解矣。
此沉脈之疑似。
不可不辨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緩脈 緩為脾脈。
主乎中。
應乎肌肉。
陽寸陰尺。
上下同等。
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
不徐不疾。
不微不弱。
和緩有力。
鼓指有神。
如絲在經。
不卷其軸。
又如微風輕柳梢。
蔡西山曰意思忻忻。
難以名狀。
四時五髒得此為有胃氣。
其體屬地天之交。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藏司脾。
時應長夏。
運主季土也。
不分男女老弱。
心身得此。
志和神暢。
百病得此。
不治自愈。
然緩有二。
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
又有緩弛之緩。
緩縱之緩。
緩弱之緩。
緩弛者傷濕也。
緩縱者風熱也。
緩弱者氣虛也。
緩而兼澀者血虛也。
浮緩者風傷經絡。
沉緩者濕傷髒腑。
洪緩濕熱。
細緩寒濕。
是皆有病之脈。
而非真緩脈也。
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
陽虛沉細無力而緩是。
僅肖緩之。
體而非得緩之。
神者也。
若弦居土位。
緩臨水宮。
蓋克脈也。
看此緩脈。
要察胃氣多少鼓擊高下去來遲速便得真确。
悟從心解。
未可一診了事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滑脈 滑脈平勻。
乃得胃氣之脈也。
故經雲。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又雲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
如珠圓滑。
替替不絕。
男得此無病。
女得此有胎。
乃真滑脈也。
若病則屬痰飲。
浮滑風痰。
沉滑食痰。
滑數痰火。
滑短宿食。
寸滑嘔吐。
關滑蓄血。
尺滑淋遺洩。
亦脈證相應之脈也。
而特有如滑之脈。
驟診亦得平和。
不大不小。
不見歇止。
不見克勝息數如常。
隻是平動不鼓。
牒牒而去。
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
僅存餘氣留連髒腑。
經脈之中未盡斷耳。
先于死期旬日内便見此脈。
乃絕脈也。
雖有盧扁。
亦難複蘇。
每見醫者尚于此際。
執以為痰。
化氣消痞。
攻劑任投。
隻速其亡耳。
抑何昧于生死之頓殊乎。
[卷之二:四診正法]澀脈不同 澀脈狀如輕刀刮竹。
如雨沾沙。
如病蠶食葉。
主參伍不調。
傷精亡血之病。
為血痹。
為寒濕入營。
為心痛。
為脅痛為解。
為反胃為亡陽。
為腸結。
為不月。
為胎病。
為溲淋。
亦為氣滞。
經曰脈弱以澀。
是謂久病。
然亦有不同者。
或人賦禀經脈不利。
或七情傷懷莫解。
或過服補劑。
以緻血氣壅盛。
或飲食過度。
不即運化。
或痰多而見獨澀。
或久卧久坐。
體拘不運此。
又非專主于傷精亡血之病也。
至于虛勞細數而澀。
或兼結代。
死期可蔔。
凡診此脈。
須察病機。
庶無謬治。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遲脈 遲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
數六至。
遲三至。
息數甚懸。
而緩與遲又依稀相似。
但遲隻三至。
緩得四至。
雖略相似。
主病則異。
至離經之脈。
則僅二至。
内經謂之少氣。
然遲主藏病。
多屬寒。
浮遲表寒。
沉遲裡寒。
有力冷痛。
無力虛寒。
或主不月。
或見陰疝。
或血脈凝泣。
或瘕沉痼。
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
而獨有如遲之脈。
凡人傷寒初解。
遺熱未清。
經脈未充。
胃氣未複。
必脈見遲滑。
或見遲緩。
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
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緊脈 緊脈形如轉索無常。
又如切繩。
乃熱為寒束之脈。
故似急數而不甚鼓。
暴症見之為腹痛身疼。
寒客太陽。
或主風痙痫症。
在尺陰冷脈疝。
在關心腹沉痛。
在左緊盛傷寒。
在右緊盛傷食。
若中惡浮緊。
咳嗽沉緊。
皆主死。
此證與脈反也。
又有如緊之脈。
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
得此脈。
仲景雲:脈見轉索者即日死。
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
脈但以新久之。
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洪脈 洪脈指下極大。
來盛去衰。
來大去長。
體為陽藏。
司心。
時屬夏。
運主火也。
為陽盛陰虛之病。
若逢炎夏。
診有胃氣。
乃應時之脈也。
若洩痢失血。
久嗽。
及痞滿反胃。
見之增劇難瘥。
或沉兼洪弦澀。
主痰紅火熾之症。
若形瘦脈大多氣虛死。
又曰脈大則病進。
若春秋冬月見之。
治主升陽散火。
若洪而有力。
乃實脈非洪脈須投寒涼此相類。
宜細别耳。
又有如洪之脈。
乃陰虛假熱陽虛暴症。
脈雖洪大。
按而無力。
此又不得投以涼劑。
緻敗胃氣又人臨死。
從陽散而絕者。
脈必先見洪大滑盛。
乃真氣盡脫于外也。
不可不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細脈 細脈似微而常有。
細直而。
若絲線之應指。
宜于秋冬老弱。
為血氣兩衰之病。
或傷精洩汗。
或濕氣下侵。
或洩利脫陰。
或丹田虛冷。
或胃虛腹脹。
或目眩筋痿。
脈經雲細為血少氣衰。
有此症則順。
否則逆。
故吐衄脈沉細者生。
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治須溫補。
至有如細之脈。
或因暴受寒冷。
痛極壅塞經絡。
緻脈沉細。
不得宣達。
是細不得概言。
虛而可誤施。
滋補固結邪氣也。
又有痨怯困殆。
脈見弦細而數。
蓋弦主氣衰。
細
精氣之源神之。
用水谷為宗。
蓋脈不自行随五髒元真變化于經隧之間。
顯見于氣口。
陰陽之蘊也。
自軒岐以下。
難經仲景。
始約言其要。
迨晉王叔和以脈鳴時。
撰有脈經。
可謂周備詳切。
惜乎以大小腸診之兩寸。
部位錯亂。
瑕瑜莫掩而後之妄男子高陽生。
複創七表八裡九道之名。
集為脈訣。
妄立圖形。
夫脈從心解。
其可以形得耶。
庸俚纰缪。
大乖經旨。
俗醫習誦。
以為權輿。
迨臻頒白。
脈理竟昧。
訛承惑。
至今罔覺。
于是脈訣行而脈經隐。
至内經胗候。
越人難經。
仲景脈法。
則益淪沒不彰矣。
宋龐安常始得經旨。
而有人迎氣口之分。
西山戴同父複着刊誤。
亦辟其非。
崔紫虛之四言脈法。
滑伯仁之診家樞要。
李言聞之四診發明。
立論玄奧。
李瀕湖之脈學奇經。
解釋精詳。
皆有功于後學。
允為當世之指南者也。
醫而知此。
何病不瘳。
故脈不明則無以别症。
症不别則無以施治。
脈其可以不辨乎。
夫曰浮。
曰沉。
曰遲。
曰數。
曰滑。
曰澀。
曰虛。
曰實。
曰長。
曰短。
曰洪。
曰細。
曰弦。
曰緊。
曰芤。
曰濡。
曰微。
曰弱。
曰伏。
曰動。
曰促。
曰結。
曰牢。
曰革。
曰緩。
曰散。
曰代。
此二十七脈者乃脈之大綱也。
逐節解悟。
固無難悉。
而滑伯仁謂提綱之要。
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似乎太簡。
而實未足以盡脈。
尤須察其陰陽乘伏。
五行生克者。
上下去來至止者。
有部位不容颠倒者。
有至數不容混淆者。
有彼此相類者。
有疑似難别者。
有真假相混者。
有有胃氣無胃氣胃氣少之殊者。
有從四時。
反四時者。
有與證相反相合者。
有一病而兼見數脈者。
有一脈而兼病數症者。
有雜投舛劑。
緻藏氣不定。
脈随變幻者。
有确守良藥。
症無進退。
脈不轉移者。
有人病而脈不病。
脈病而人不病者。
有脈不轉移。
而良劑稍辍。
便見虛陷者。
有老少衰旺之不同者。
有新病久病之宜忌者。
有壽夭吉兇之預定者。
有純陰純陽之偏禀者。
有形體之相反相應者。
有合聞問望而兼診者。
有僧尼寡婦室女童男之異常人者。
有貧富貴賤正人奸人六氣七情之各殊者又有真藏脈。
有奇經脈。
有太素脈。
有天和脈。
有人迎脈。
有關格脈。
有妊娠脈。
有五逆脈。
有六絕脈。
有七獨脈。
皆應詳辨精确。
服膺弗失。
一遇診按。
生死吉兇。
子了指下矣。
庶神而明乎。
愚按先哲有雲:餘念古良醫治疾。
未有不先診脈。
自軒岐已然。
辨人鬼。
别男女。
特其粗爾。
微茫呼吸之間。
而生死系焉。
如濟北才人。
顔色不變。
而在死法中。
其脈病也。
籲、是固神于脈矣。
然脈特四診之一也。
獨恨近代傳授匪真。
偏遵脈訣。
緻令治疾乖訛。
而倡明斯道。
實乏其人。
即有明良輩出。
不免調高寡和。
行高謗多。
故刖璞懷光。
鮮有識之者。
嗟此生人。
雖幸生偏安之宇。
不死于盜賊水火。
乃陰陽為患。
甘枉沒于時師之手。
是時師本代天以降殃。
固劫運所應爾。
亦生人之。
自取是真可為。
痛哭流涕者矣。
切以為醫不明脈固無以别病而不明真假疑似之脈又無以别脈不明真假疑似脈之脈又無以别元氣之虛實。
而洞明生死吉兇之大要也脈其僅治疾雲乎哉。
夫浮沉遲數二十七種。
此為大綱。
固無難識即其中有兼見者不過誦記之繁。
有相類者而隻比拟之殊。
亦易易曉也。
然獨此真假疑似之脈。
如坡公所雲:大實有羸狀。
至虛有盛候。
脈之難辨。
為醫之難。
職此故耳。
若夫二十七脈。
與前論所雲:或陰陽乘伏。
或息數部位。
或胃氣有無。
或時症相應相反。
一切診法。
悉宜遵根據内經難經。
仲景叔和脈經。
伯仁機要。
瀕湖脈學。
是皆宗傳正印。
炳如日星。
無庸贅矣。
至于真假疑似關頭。
此處差池。
生死反掌雖先聖前哲。
屢亦有言。
但未悉闡其義。
緻使後學不察。
往往混治殺人。
餘故不揣庸鄙。
逐種詳辨。
雖未諸精奧室。
但虛實犁然。
一診而明生死。
未病而圖預防。
存神指下。
識氣兆先。
庶幾軒岐微蘊之彰而非時師拘攣之見矣。
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今特舉其脈之疑。
似者列後。
此而不力。
為救正則。
終無複明之日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數脈 數脈息數輻辏按舉有力主陽盛燔灼侵剝真陰之實病。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發表攻裡。
脈症相符。
不難治也。
而獨有如數之脈。
疑似真假之間便有生死。
霄壤之殊。
人多不知也。
夫數按不鼓則為虛寒相搏之。
脈數大而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
若數陰燥似陽之候也。
沉弦細數虛痨垂死之期也。
又有快脈即疾脈。
快疾即如數脈。
非真數也。
若假熱之病。
誤服涼劑。
脈亦見數也。
每見舉世醫流。
診得息數急疾。
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之異。
一概混投苦寒。
遽絕胃氣。
安得不速人于死乎。
徐東臯雲:數候多兇。
勻健略可。
惟宜傷寒妊瘧小兒。
瀕湖脈學雲:數脈為陽熱可知。
隻将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溫補。
肺病秋深卻畏之。
據此亦嘗有溫補之者矣。
若僅言隻将君相火來醫。
則猶見之。
未擴也夫獨不有陽虛陰盛之重恙。
反得洪數有力之實脈。
急溫桂附。
旋即痊可者乎。
餘謹再引内經色脈篇論。
以正其謬。
以救其枉。
為時師下一痛針法。
經言冬脈曰: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為太過。
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
此為不及。
病在中。
釋雲: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
營之太過也。
去如數者動止疾促。
營之不及也。
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
脈亦必急數然。
愈數則愈虛。
愈虛則愈數。
而非陽強實熱之。
數故不曰。
數而曰如數則辨柝之。
意深矣。
此而一瘥。
生死反掌。
愚以為何獨數脈有相似者。
即浮沉遲緩滑澀虛實弦緊諸脈。
亦皆有相似也。
又非唯脈然也。
至症若如瘧如痰如喘如風如淋等病。
設非素娴審辨。
臨事最撼心目。
故庸淺者隻知現下。
精妙者疑似獨明為醫之難。
政此關頭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浮脈 浮主于表。
行從肉上。
如循榆莢。
如水漂木。
體法天。
屬陽藏。
司肺。
時屬秋。
運主金也。
浮緊傷寒。
浮緩傷風。
浮遲中風。
浮數傷熱。
浮洪熱極。
浮洪而實。
熱結經絡。
浮弦頭痛。
浮滑風痰。
浮虛傷暑。
浮濡汗洩。
浮微氣虛。
浮散勞極。
此則大概主于浮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者也。
至若浮芤失血。
浮革亡血。
内傷感冒。
而見虛浮無力痨瘵陰虛。
而見浮大兼疾。
火衰陽虛。
而見浮緩不鼓。
久病将傾。
而見渾渾革至。
浮大有力。
叔和亦雲:脈浮而無根者死。
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
夫曰。
浮多主表症曰。
如浮悉屬内病表裡。
不明生死系之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沉脈 沉主于裡。
動乎筋骨之間。
如石沉水。
必極其底。
外柔内剛。
愈按愈實。
體同地。
屬陰藏。
司腎。
時屬冬。
運主水也。
兩尺若得沉實有神。
此為根深蒂固。
修齡廣嗣之征。
如病沉緊内寒。
沉數内熱。
沉弦内痛。
沉緩為濕。
沉牢冷痛。
沉滑痰食。
沉弱氣弱兼汗。
沉伏閉痛。
此則大率主于沉脈。
而尚有兼診之殊也。
至于沉而散。
沉而絕。
沉而代。
沉而短。
沉不鼓。
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
若沉而芤。
沉而濡。
沉而澀。
沉而細。
沉而結。
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
不得概以沉屬寒。
屬痛而混投。
溫散之劑也。
更有如沉之脈。
每見表邪初感之際。
風寒外束。
經絡壅盛。
脈必先見沉緊。
或伏或止。
是又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
惟亟投以清表之劑。
則應手汗洩而解矣。
此沉脈之疑似。
不可不辨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緩脈 緩為脾脈。
主乎中。
應乎肌肉。
陽寸陰尺。
上下同等。
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
不徐不疾。
不微不弱。
和緩有力。
鼓指有神。
如絲在經。
不卷其軸。
又如微風輕柳梢。
蔡西山曰意思忻忻。
難以名狀。
四時五髒得此為有胃氣。
其體屬地天之交。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藏司脾。
時應長夏。
運主季土也。
不分男女老弱。
心身得此。
志和神暢。
百病得此。
不治自愈。
然緩有二。
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也。
又有緩弛之緩。
緩縱之緩。
緩弱之緩。
緩弛者傷濕也。
緩縱者風熱也。
緩弱者氣虛也。
緩而兼澀者血虛也。
浮緩者風傷經絡。
沉緩者濕傷髒腑。
洪緩濕熱。
細緩寒濕。
是皆有病之脈。
而非真緩脈也。
尚有陰虛浮洪無力而緩。
陽虛沉細無力而緩是。
僅肖緩之。
體而非得緩之。
神者也。
若弦居土位。
緩臨水宮。
蓋克脈也。
看此緩脈。
要察胃氣多少鼓擊高下去來遲速便得真确。
悟從心解。
未可一診了事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滑脈 滑脈平勻。
乃得胃氣之脈也。
故經雲。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又雲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
如珠圓滑。
替替不絕。
男得此無病。
女得此有胎。
乃真滑脈也。
若病則屬痰飲。
浮滑風痰。
沉滑食痰。
滑數痰火。
滑短宿食。
寸滑嘔吐。
關滑蓄血。
尺滑淋遺洩。
亦脈證相應之脈也。
而特有如滑之脈。
驟診亦得平和。
不大不小。
不見歇止。
不見克勝息數如常。
隻是平動不鼓。
牒牒而去。
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
僅存餘氣留連髒腑。
經脈之中未盡斷耳。
先于死期旬日内便見此脈。
乃絕脈也。
雖有盧扁。
亦難複蘇。
每見醫者尚于此際。
執以為痰。
化氣消痞。
攻劑任投。
隻速其亡耳。
抑何昧于生死之頓殊乎。
[卷之二:四診正法]澀脈不同 澀脈狀如輕刀刮竹。
如雨沾沙。
如病蠶食葉。
主參伍不調。
傷精亡血之病。
為血痹。
為寒濕入營。
為心痛。
為脅痛為解。
為反胃為亡陽。
為腸結。
為不月。
為胎病。
為溲淋。
亦為氣滞。
經曰脈弱以澀。
是謂久病。
然亦有不同者。
或人賦禀經脈不利。
或七情傷懷莫解。
或過服補劑。
以緻血氣壅盛。
或飲食過度。
不即運化。
或痰多而見獨澀。
或久卧久坐。
體拘不運此。
又非專主于傷精亡血之病也。
至于虛勞細數而澀。
或兼結代。
死期可蔔。
凡診此脈。
須察病機。
庶無謬治。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遲脈 遲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
數六至。
遲三至。
息數甚懸。
而緩與遲又依稀相似。
但遲隻三至。
緩得四至。
雖略相似。
主病則異。
至離經之脈。
則僅二至。
内經謂之少氣。
然遲主藏病。
多屬寒。
浮遲表寒。
沉遲裡寒。
有力冷痛。
無力虛寒。
或主不月。
或見陰疝。
或血脈凝泣。
或瘕沉痼。
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
而獨有如遲之脈。
凡人傷寒初解。
遺熱未清。
經脈未充。
胃氣未複。
必脈見遲滑。
或見遲緩。
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
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緊脈 緊脈形如轉索無常。
又如切繩。
乃熱為寒束之脈。
故似急數而不甚鼓。
暴症見之為腹痛身疼。
寒客太陽。
或主風痙痫症。
在尺陰冷脈疝。
在關心腹沉痛。
在左緊盛傷寒。
在右緊盛傷食。
若中惡浮緊。
咳嗽沉緊。
皆主死。
此證與脈反也。
又有如緊之脈。
乃傷寒陰症絕陽七日九日之間。
得此脈。
仲景雲:脈見轉索者即日死。
蓋緊本屬病脈而非死。
脈但以新久之。
異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洪脈 洪脈指下極大。
來盛去衰。
來大去長。
體為陽藏。
司心。
時屬夏。
運主火也。
為陽盛陰虛之病。
若逢炎夏。
診有胃氣。
乃應時之脈也。
若洩痢失血。
久嗽。
及痞滿反胃。
見之增劇難瘥。
或沉兼洪弦澀。
主痰紅火熾之症。
若形瘦脈大多氣虛死。
又曰脈大則病進。
若春秋冬月見之。
治主升陽散火。
若洪而有力。
乃實脈非洪脈須投寒涼此相類。
宜細别耳。
又有如洪之脈。
乃陰虛假熱陽虛暴症。
脈雖洪大。
按而無力。
此又不得投以涼劑。
緻敗胃氣又人臨死。
從陽散而絕者。
脈必先見洪大滑盛。
乃真氣盡脫于外也。
不可不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細脈 細脈似微而常有。
細直而。
若絲線之應指。
宜于秋冬老弱。
為血氣兩衰之病。
或傷精洩汗。
或濕氣下侵。
或洩利脫陰。
或丹田虛冷。
或胃虛腹脹。
或目眩筋痿。
脈經雲細為血少氣衰。
有此症則順。
否則逆。
故吐衄脈沉細者生。
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治須溫補。
至有如細之脈。
或因暴受寒冷。
痛極壅塞經絡。
緻脈沉細。
不得宣達。
是細不得概言。
虛而可誤施。
滋補固結邪氣也。
又有痨怯困殆。
脈見弦細而數。
蓋弦主氣衰。
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