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四診正法

關燈
主血少。

    數主虛火煎熬。

    奄奄待斃。

    醫于此時尚欲清之平之良可慨已。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伏脈 伏脈深于沉。

    診須推筋着骨。

    細尋方見。

    主寒凝經絡髒腑。

    或霍亂吐瀉。

    腹疼沉困。

    或宿食沉蓄。

    或老痰膠固。

    或厥逆重陰。

    散寒溫裡。

    急宜着力。

    傷寒太陽初症。

    得此最為吉兆。

    故瀕湖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

    兩手脈伏曰雙伏。

    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

    乃火邪内郁。

    不得發越。

    陽極似陰。

    故脈伏。

    必有大汗而解。

    政如久旱将雨。

    六合陰晦。

    雨後庶物皆蘇之義。

     又有夾陰傷寒。

    先有伏陰在内。

    外複感寒。

    陰盛陽衰。

    四肢厥逆。

    六脈沉伏。

    須投姜附。

    及灸關元。

    脈乃複出也。

    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

    以上皆正伏脈也。

    又有如伏之脈。

    乃病久陰陽兩虧。

    脈見斷續沉陷。

    或隐或現。

    真氣随亡。

    豈初病消散之。

    比乎。

    此乃脈脫非脈伏也。

    至有暴驚暴怒暴厥。

    亦見沉伏。

    少待經盡氣複。

    不治當自愈。

    若人年過四十以上。

    元氣素虛。

    忽然昏。

    不省人事。

    此為類中風。

    而非真中風也。

    喉聲曳鋸。

    六脈沉伏。

    惟急治以三生飲。

    加人參一兩。

    亦有得生者。

    如遺尿汗洩。

    口開目合。

    便不救矣。

    凡診此伏脈與如伏脈。

    當兼察病因。

    庶免枉治。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實脈 實脈浮沉皆得大而且長。

    應指然不虛。

    經雲。

    血實脈實。

    曰脈實者水谷為病。

    曰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蓋實主火熱有餘之病。

    或發狂谵語。

    或陽毒便結。

    或咽舌強。

    或脾熱中滿。

    或腰腸壅痛。

    或平人實大。

    主有痢疾。

    宜先下之。

    或瘡疽脈實。

    急下之。

    以邪氣在裡故也。

    俱宜通腸發汗。

    亟解繁苛之火。

    不待再計矣。

    又有如實之脈。

    久病得此孤陽外脫。

    脈必先見弦數滑實。

    故書雲久病脈實者兇。

    其可療以消伐之劑乎。

    更有沉寒内痼。

    脈道壅滞。

    而堅牢如實。

    此又不得概用寒劑。

    但溫以姜附之屬可也。

    又有真陰大虧燎原。

    日熾脈見關格洪弦若實法幾窮矣。

    尚可清涼乎以上三症皆如實脈。

    非正實脈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長脈 長脈不大不小。

    迢迢自若。

    如循長竿末稍為平。

    如引繩。

    如循長竿為病。

    長有三部之長。

    一部之長。

    心脈長。

    神強氣壯。

    腎脈長。

    蒂固根深。

    經雲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長。

    主于肝短主于肺。

    皆平脈也。

    反此則為有餘之。

    病非陽毒癫痫。

    則陽明熱深。

    若長而緩者百病皆愈。

    大概雖主乎病。

    亦屬輕淺之症。

    其有如長之脈。

    或鳏寡思色不遂。

    心肝兩部則洪長而溢魚際。

     是皆七情為患。

    而非有病之脈也。

    或疝而左尺偏長。

    是又宿疾留經。

    而非無病之脈也。

    或寒入經腑。

    六部細長不鼓。

     此非投以辛熱不能蠲除也。

    若細長而鼓。

    又須清解。

    靈變在人耳。

    看得長脈多有兼見。

    不得偏執為悉無病。

    但病得此。

    終非死脈。

    老人兩尺脈沉長滑實。

    壽可期頤。

    且征瓜瓞之盛。

    若短脈不及本位。

    應指而回。

    不能滿部。

    主病為内虛。

    為喘滿氣促。

    為胃氣弱。

    為頭腹疼。

    諸病見短難治。

     為真氣不足。

    是又與長為霄壤之判。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弦脈 弦脈其狀端直以長。

    若筝弦從中直過。

    挺然指下。

    體為陽中陰。

    藏司肝。

    時屬春。

    運王木也。

    經雲輕虛以滑者平。

    實滑如循長竿者病。

    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

    戴同父曰:弦而軟者其病輕。

    弦而硬者其病重。

    純弦為負死脈也。

    弦緩平脈也。

    弦臨土位。

    克脈也。

    弦見于秋。

    反克脈也。

    春病無弦。

    失主脈也。

    其病主諸瘧支飲懸飲頭痛鬲痰寒熱瘕尺中陰疝兩足拘攣。

    右關見弦胃寒腹疼。

    若不食者脈本克土必難治。

    此則大概脈與病符也。

    又有如弦之脈。

    本非真弦。

     而或兼見而或相類。

    弦固類細而細。

    則如絲線之應。

    指又類緊而緊。

    則如轉索之不絕為。

    體既異。

    主病亦殊但緊則為諸痛依稀若弦之。

    無力耳。

    弦兼洪為火熾。

    弦兼滑為内熱。

    弦兼遲為痼冷。

    弦不鼓為藏寒。

    弦兼澀秋逢為老瘧。

    弦兼細數。

    主陰火煎熬。

    精髓血液日竭。

    痨瘵垂亡之候也。

    若諸失血而見弦大為病進。

    見弦小為陰銷。

    痰清見弦為脾。

    土已敗。

    真津上溢。

    非痰也。

    又有似瘧。

    陰陽兩虧。

    寒熱往來。

    脈亦見弦。

    急扶真元。

    亦有生者。

    若誤作瘧治如近歲閩司理王諱猷公所以枉沒于見病治病之舛劑也。

    大要弦脈而病屬經者。

    易治屬腑者。

    難治屬藏者。

    不治指下細别吉兇胤列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濡弱微細四種相類 濡脈極軟。

    如水面浮綿。

    輕診則得。

    重按無有。

    弱脈極軟。

    重按乃得。

    輕診無有。

    脈學雲浮細如綿曰濡。

    沉細如綿曰弱。

    浮而極細如絕曰微。

    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又雲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

    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

    萦萦如蠶絲細者陰氣衰。

    此四脈者雖形體不一。

    大較皆陰陽兩虧。

    病從内得。

    或失精亡血。

    或洩汗傷濕。

    或氣促心驚。

    或虛脹消瘅。

    或筋骨痿痹。

    老弱久病見之順。

    少年春夏見之逆。

    治法皆宜調營益氣。

    填精補髓。

    固脾健胃急施拯救。

    方得全生。

    凡診此脈。

    須察胃氣多少。

    預示吉兇。

    庶不召謗。

     [卷之二:四診正法]革牢不同 革脈如按鼓皮。

    主病為亡血遺精半産崩漏脹滿中風感濕諸症。

    牢脈似沉似伏。

    大而長。

     微弦。

    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

    仲景曰:寒則堅牢。

    有牢固之象。

    徐東臯雲沉而有力。

    動而不移。

    牢之體也。

    主病為心腹疼痛疝頹瘕。

    為氣短息促。

    為皮膚着腫。

    是革牢二脈。

    固判若天淵也。

    仲景曰:弦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曰革。

    男子主亡血失精。

    女人主半産漏下。

    脈經曰:三部脈革。

    長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

    瀕湖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

    故均主失血之候。

    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

    有牢無革。

    混淆不辨。

    不知革浮牢沉。

    革虛牢實。

    形症皆異也。

    又牢為元氣将絕者兇。

    牢忌見陰虛失血之病為虛病見實脈也。

    不可不辨。

     [卷之二:四診正法]牢實相類 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

    明主陰寒凝固之象也。

    若實脈則浮沉皆得。

    大而且長。

    指下鼓擊。

     息數往來。

    動而能移。

    乃主陽盛實熱之病。

    脈體固依稀相似而主病則已懸甚均一動也。

    隻争移與不移此徐東臯獨得牢脈之。

     神識超千古矣。

    及閱方書謂潔古實脈而投姜附此。

    必非實脈。

    乃牢脈也。

    不容不細别之。

     [卷之二:四診正法]芤革不同 芤形大如慈蔥。

    兩傍有中央空。

    同父曰:營行脈中。

    脈以血為形芤脈中。

    空脫血之象也。

    革脈則形按如鼓皮。

    雖體不同。

    大抵主病則皆失血亡陰之證。

     [卷之二:四診正法]芤虛散不同 虛脈遲大而軟。

    按之無有。

    隐指豁豁然空。

    崔紫虛雲:形大力薄。

    其虛可知。

    主傷暑怔忡自汗驚悸發熱陰虛腹脹痿痹遺精便洩諸症。

    經曰血虛脈虛。

    又曰氣來虛微為不及。

    病在内又曰久病脈虛者死。

    若芤脈則大如慈蔥與虛脈豁豁然。

    空不同也。

    所謂散脈者其形如楊花散漫。

    去來無定。

    息數難齊。

    無統紀。

    無約束。

    渙散不收。

    稍按便四散不聚。

    主病為溢飲。

    為血耗。

    為怔忡。

    為脫汗。

    為腫。

    産婦得之生。

    妊婦得之墜。

    平人見之死。

    難經曰散脈獨見者危。

    柳氏曰:散為血氣。

    俱虛根本脫離之脈。

    若兩尺見之魂斷歸冥。

    心脈洪大微散。

    肺脈浮澀微散。

    獨此不妨耳。

    此散與虛異。

    而虛又與芤異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結代不同 結脈緩而一止。

    止無常數。

    代脈動而中止。

    不能自還。

    因而複動。

    止有常數。

    脈學雲數而時止名為促。

    緩止須将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

    結生代死自殊塗。

    然代為氣衰。

    固雲死脈。

     而又宜于風家痛極。

    孕婦霍亂。

    是代亦有生者。

    至結脈雖為陰凝痰結積聚癰腫瘕疝諸病。

    每見脫血逢此終不免于死者。

    是又不拘于常數。

    總之結脈多生代脈多死耳。

    瀕湖曰: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髒之氣皆足。

    五十動而一息。

    合大衍之數。

    謂之平脈。

    反此則止乃見焉。

    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息。

    肝氣不能至。

    則三十動一息。

    蓋一藏之氣衰而代藏之。

    氣代至也。

    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而脈代者危脈也。

    有病而氣血乍損。

    氣不能續者。

    隻為病脈。

    傷寒心悸脈代者複脈湯主之。

    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

    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卷之二:四診正法]代脈有二 代為氣衰。

    固止有常數。

    此死脈也。

    經又雲黃脈代。

    此蓋指脾脈而應于四時。

    遇春得胃氣而兼見微弦。

    遇夏得胃氣而兼見微洪。

    遇秋得胃氣而兼見微浮。

    遇冬得胃氣而兼見微石。

    此乃四時更代之代。

    而非死脈之代。

    此代之義。

    又不可不知。

     [卷之二:四診正法]如促脈 促脈乃數而一止。

    此為陽極亡陰。

    主痰壅陽經。

    積留胃府。

    或主三焦郁火炎盛。

    或發狂班。

     或生毒疽。

    五積停中。

    脈因為沮。

    最不宜于病後。

    若勢進不已。

    則為可危。

    五積者血氣痰飲食也。

    若此得之新病。

    元氣未敗。

    不必深慮。

    但有如促之脈。

    或漸見于虛痨垂危之頃。

    死期可蔔。

    或暴作于驚遑造次之候。

    氣複自愈脫陰見促終非吉兆。

    腫脹見促不交之。

    否促脈則亦有死者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動脈有三 動乃數脈見于關上下。

    無頭尾。

    如豆大。

    忽忽動搖。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

    陽動則汗出。

    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

    此三焦傷也。

    主病為痛為驚為洩痢為亡精為失血。

    虛者傾搖。

    勝者自安。

    此皆病脈也。

    又有平人而動者。

    太素雲:三部寬長是上賢。

    更于膽脈帶長弦。

    豁然應指如龍動。

    翊贊明君萬萬年。

    又雲:腎部忽然動滑時。

    為官必定有遷移。

    更看三部寬洪應。

     用意消詳仔細推。

    素問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

    是皆吉兆之脈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真藏脈 肝絕之脈。

    循刀贲贲。

    心絕之脈。

    轉豆躁疾。

    脾則雀啄。

    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

    如杯之覆。

    肺絕如毛。

    無根蕭索。

    麻子動搖。

    浮波之合。

    腎脈将絕。

    至如省客。

    來如彈石。

    去如解索。

     命脈将絕。

    遊魚翔。

    至如湧泉。

    絕在膀胱。

    真脈既形。

    胃已無氣。

    參察色證。

    斷之以意。

     [卷之二:四診正法]七情脈 七情之脈。

    内傷五志。

    喜則脈緩。

    悲短憂澀。

    思結恐沉。

    驚動怒急。

    七脈宜先。

    審而處治。

     [卷之二:四診正法]妊娠脈 婦人之脈。

    以血為本。

    血旺易胎。

    氣旺難孕。

    少陰動甚。

    謂之有子。

    尺脈滑利。

    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

    五月可别。

    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

    女腹如箕。

    男腹如斧。

     欲産之脈。

    其至離經。

    水下乃産。

    未下勿驚。

    新産之脈。

    緩滑為吉。

    實大弦牢。

    有證則逆。

     [卷之二:四診正法]脈病逆順 岐伯曰:凡人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死。

    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氣相得者生。

     三五不調者病。

    人有強弱盛衰之不一。

    而脈實應焉。

    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

    而病實應焉。

    脈病形證相應而不相反。

    每萬舉而萬全少有乖張良工不能施其巧矣。

    故脈之于病。

    有宜有不宜。

    為醫不可以不辨也。

    左有病而右痛。

    右有病而左痛。

    上病下痛。

    下病上痛。

    此為逆。

    死不可治。

    腹脹脈浮大生。

    沉小死。

    壯熱脈浮大有力生。

    無力及沉微小死。

    癫痫脈亦然。

    谵語洪大生。

    厥逆微小死。

    暴忤脈實大生。

    虛弱伏細死。

    中毒洪大緊急生。

    微細不齊危。

     頭痛浮大安。

    短澀危。

    吐血發熱洪大生。

    細微死。

    不發熱細少生。

    洪大危。

    傷寒發熱後脈沉靜者生。

    洪躁危。

    自汗脈虛細安。

    躁盛危。

    厥逆沉澀生浮大危。

    諸失血小弱生。

    洪大危。

    久病脈細軟生。

    洪大危。

    瀉利微細弱生。

    浮大危。

    滞下洪大數或緩生。

    微小弱危。

    産後微小生。

    洪大數危。

    胎前忌微小澀。

    咳嗽浮大緩生。

    沉弦小危。

    細疾結代死。

    中風口噤浮遲身靜者生。

    洪數搏指氣粗者死。

    上氣喘急。

    面目俱浮脈浮滑手足溫者生。

    脈澀小肢厥者死。

    瘡疽洪大生。

    沉細危。

    既潰脈靜安。

    潰後洪大危。

    陽病得陰脈。

    陰病得陽脈。

    皆死。

    消渴諸疽數大生。

    虛細死。

    霍亂浮洪生。

    虛細死。

    諸水浮緩生。

    數疾死。

    沉遲小死。

    痿痹緊急或中病脈堅。

    外病脈澀。

    汗出脈盛。

    虛勞心數。

    風家脾緩。

    人瘦脈大而喘。

    形盛脈微短氣。

    更有傷寒厥利而脈不至。

    脈微厥冷煩躁。

    脈遲而反消食。

    與夫人短脈長。

    人長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