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醫論

關燈
[卷之一:醫論]命門水火圖說 愚按造化之機。

    水火而已。

    人身之要。

    氣血而已。

    氣血之本元氣而已。

    在陽為天為日為火為熱為氣為神。

    在陰為地為月為水為寒為血為精。

    陽以陰為體。

    陰以陽為用。

    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陰陽相生水火交濟天人一理此本然也。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

    神無所不統該變化故為太極。

    而陰陽水火皆寓其中。

    乃合而未分。

    一氣之所渾成者。

    而人身具有太極。

    命門是也。

    命門為精神之舍居下丹田關元氣海之際水火宅焉故精為水而屬陰司于左腎神為火而屬陽司于右腎右腎為元陽之根左腎為真陰之主則皆統歸于命門者也。

    内經雖未明指命門而已隐揚其義矣。

    奈何難經誤以命門偏系右腎緻後明哲輩出曆诋其非。

    再考黃庭經有雲。

    上有黃庭下關元。

    後有幽阙前命門。

    是深得水火皈宿之地。

    近世李瀕湖着命門考。

    張景嶽作命門辨累累千言。

    反複辨釋。

    皆備闡内經未闡之旨。

    從此而探造化之。

    蘊窮萬病之機便得悟從心解何待筆舌之。

    也此理前賢亦疊有言。

    第未顯敷其說故學人習而弗察蓋有形易見。

    無形難識固無怪其然也。

    籲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

    得春光彌宇宙。

    因着圖說。

     [卷之一:醫論]五氣圖說 衛氣者升由元氣。

    為皮毛腠理之司而護衛于身體之外。

    主包羅一身者也衛氣不固則病汗洩。

     汗即氣也。

    畏冒風寒。

    衛氣不能外禦也。

    暴病久病而汗大洩。

    或洩不至足者主亡陽。

    此乃元氣外脫。

    命盡無期。

    又有盜汗。

    雖屬陰虛亦為陽不禦陰所緻。

    故六黃湯君以黃義可見矣。

     其有形寒飲冷傷肺哮喘咳逆。

    皆衛氣之疏也。

    宗氣者亦升由元氣。

    居膻中。

    與衛氣皆主于肺。

     乃一身上下内外諸氣之宗。

    其左乳下動應衣者。

    為宗氣洩。

    此陰虛之病氣不歸原也。

    營氣者。

    亦升由元氣。

    主于脾。

    脾為氣血之本。

    故營氣者營運血氣。

    而宣灌于經絡髒腑肌肉俞穴關節筋骸之内者也。

    胃氣者亦升由元氣。

    主中焦為中氣。

    氣即胃氣。

    胃氣充則勞不解飲食多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輸納運化。

    無失常度。

    故特借外之谷氣以滋養元氣。

    元氣既受滋養諸藏真氣皆無不足六脈便見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徐不疾。

    無太過不及之診。

    和緩有神。

    是有胃氣。

    非惟關于脈實為元氣之征也。

    設使元氣既虛。

    胃氣安能自盛。

    元氣者其體地天交于地。

     地中有天陽主于陰。

    陰中生陽為胃氣。

    營氣宗氣衛氣之根動則充塞于三焦靜則仍藏于命門。

     命門為三焦之本。

    三焦為命門之标。

    門以命稱在父母生我。

    為生命之本。

    而我生男女為立命之原。

    故人從胞胎中雖禀于精血。

    便有此點真陽蘊蓄其間。

    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堅濃。

    生我則元氣充實便見胃氣強盛。

    營氣灌濡宗氣升健衛氣固密内而脈氣外而形氣無一非實也。

    真陽真陰。

    交濟于中。

    生化不窮。

    神氣且昌雖有六氣不能侵害。

    過勞過饑亦可耐受。

    若我後天。

    勤加修攝。

    不妄作勞。

    非惟身心康泰。

    足臻上壽。

    而誕育後胤。

    亦無傾危夭紮之患。

    如先天元氣本虛。

    童孩之時。

    每多羸疾。

    及長精血不榮。

    少年如同老态。

    飲食少進。

    腥葷餍饫。

    胃氣餒矣。

    肢體虛瘦。

    精彩匪揚。

    營氣衰矣。

    頭傾視深。

    稍勞汗洩。

    少動喘生。

    虛脹填膺。

    宗氣陷矣。

    未寒思溫。

    未熱圖涼。

    六氣頻仍。

    患即留連。

    錯投寒劑。

    生死反掌。

    衛氣疏矣。

    多愁少喜。

    健忘驚忡。

    心氣消矣。

    陽痿精薄。

    筋柔骨脆。

    肝腎之氣憊矣。

    少有不慎。

    大命殉之。

    倘知堅持修謹。

    佐以善劑。

    亦可支持。

    偷生歲月。

    幸緻下壽。

    縱由天命。

    亦兼人事耳。

    今之醫者不管元氣虛實。

    并察諸氣衰旺。

    隻循病氣重輕。

    而特見病治病。

    如是熱者固宜投以寒劑。

     而假熱之治法窮矣。

    寒者固宜投以熱劑。

    而假寒之見理昧矣。

    同一熱也。

    而脈之屬陰屬陽為異。

    同一寒也。

    而脈之有力。

    無力不同病之。

    寒熱由乎脈。

    脈之虛實。

    由乎氣氣之盛衰由先天之元氣陰陽水火皆統禦。

    于元氣而元氣為陰陽水火之根。

    則寒熱之所從生也。

    而寒熱又為百病之根。

    百病之蜂起叵測。

    即寒熱之變幻無窮耳。

    惟能察寒熱之真假。

    便識元氣之虛實。

    顧何慮治道之不精詳乎。

    倘元氣不一加察雖根深者固錯治無妨。

    至中虧者而妄攻何忍乎。

     明醫王應震曰。

    見痰休治痰。

    見血休治血。

    無汗不發汗。

    有熱莫攻熱。

    喘生休耗氣。

    精遺不澀洩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行醫不識氣治法從何據堪笑道中人。

    未到知音處。

    此真知本達原之言也。

    學人省之。

     [卷之一:醫論]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餘二十年來。

    讀經至此。

    始悟造化之蘊。

    至矣微矣。

    益見内經千言萬語。

    翻來覆去。

    橫說直說。

    都是為此一二字上靈通變化。

    何等奧渺。

    又何等明白。

    夫既曰膀胱為津液之府。

    意必積滿當自出。

    何須借氣始能化。

    因化而方出乎。

    至上文三焦者決渎之官。

    水道出焉。

    奈何獨不需氣乎。

    彼此印證。

    細究其義。

    夫三焦既主相火。

    水道之出。

    無非禀氣以為決也。

    不曰能出。

    而曰出焉。

    蓋氣本自化不待化于氣而始能出也。

    今津液主水。

    膀胱司水。

    水不自化而化于氣此。

    陰以陽為用未免少費工夫。

    故不曰出焉。

    而曰則能出矣。

    語意之決又包許多妙用今夫津液固全資氣化。

    設使氣一凝滞不運則膀胱雖滿積而不能出矣。

    氣一虛陷無制則膀胱不待積滿淋瀝頻數随泌而随出矣。

    又氣一浮越不守則膀胱絕陽無氣可化。

    津液随脫便不知。

    而自出矣。

    嗟夫一氣耳。

    無處不到。

    無息不運。

    無物不司。

    何獨膀胱明言氣化。

    方知是氣化。

    三焦主氣。

    不明言氣化。

    亦知是氣化。

    若大腸傳導而出變化。

    小腸受盛而出化物。

    何莫非氣化也。

    至乎心為君主之官。

    肺為相傅之官。

    肝為将軍之官。

    膽為中正之官。

    膻中為臣使之官。

    脾胃為倉禀之官。

    腎為作強之官。

    使非氣化。

    何以能神明出焉。

    治節出焉。

    謀慮出焉。

    決斷出焉。

    喜樂出焉。

    五味出焉。

    伎巧出焉。

    思至此則。

    人一身皆氣化也萬物皆氣化也。

    六合以内以外亦無非氣化也。

    學人試潛心詳玩。

    悟到化景政如釋氏所雲。

    得然一聲。

    便立證菩提矣。

     [卷之一:醫論]論補脾補腎 愚按李東垣謂補腎不如補脾。

    許學士謂補脾不如補腎。

    二賢着論。

    各有深意。

    而世之醫者。

    不分腎之有兩議之各殊則曰二者皆是也。

    豈知東垣之說。

    蓋謂腎藥膏膩。

    雖優于腎。

    特妨于脾。

    不如健補中氣以資生化。

    飲食既充。

    精血自旺。

    由是脾獲補而俾腎受益。

    此言腎者。

    乃左腎也。

    至叔微之說。

    乃謂脾氣虛弱。

    不能轉輸。

    脾氣虛寒。

    不能生長。

    良因母氣不充。

    子脾失資。

    而世醫僅扶中氣。

    藐不見效。

    以故立法補母。

    特創四神二神之屬。

    溫命門之火。

    滋生戊己。

    尋源究本。

    迥絕常法。

    此言腎者乃右腎也。

    故腎有兩而治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