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醫論

關燈
夫東垣補脾之法。

    固誠善。

    然特為腎未傷而獨脾弱者論也。

    設使精血衰耗。

    陰虛發熱。

    恐非壯水無以救燎原。

    非補腎無以固根。

    而亦可以迂緩之劑。

    借稱王道。

    優遊望效。

    獨支中氣已乎。

    雖然虛痨損腎。

    即脾氣亦為之虧矣。

    法不能舍脾而專治腎者。

    故苦寒黃柏知母之屬。

    甘寒二冬玄參之屬。

    益見非陰虛所宜。

    而适以戕。

    陰而已。

    六味丸雖曰補腎。

    其所用山藥茯苓石棗。

    乃兼益脾之品。

    熟地固雲膏膩。

    而假以蒸曬火力。

    尤于胃氣無犯。

    未有先犯胃氣。

    更能為之運布藥力以施于四藏者是六味丸補兼脾腎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其右腎真陽不足。

    而為神昏氣怯。

    動作喘乏。

    或畏寒禁冷。

    陽事不舉。

    或脾胃虛寒。

    飲食少進。

    或嘔惡痞脹。

    臍腹沉痛。

    或大便不實。

    吐利頻作曆曆固屬脾病。

    實因母虛所緻俱宜益火之源。

    而培右腎之真陽法。

    無逾此也。

    竊意靈樞素難。

    字字皆陰陽奧義。

    語語悉水火玄機。

    千載而下。

    能通其說而會其真者。

    在晉有王太仆。

    在唐有許叔微。

    在明有薛立齋張景嶽。

    寥寥數子。

    悟道獨真。

    闡命門之蘊。

    窮水火之辨。

    立論敷治大越諸賢。

    其他前輩雖能窮談陰陽水火之理。

    及着之施行渺無定識。

    率多附會根據違。

    矯強立言。

    況自劉守真主火之說。

    行而假熱者受害朱丹溪以苦寒為補陰而腎虛者喪命。

    然東垣老人垂十六字之訓。

    謂實火可瀉。

    芩連之屬。

    虛火可補。

    參之屬。

    厘晰虛實。

    葆和脾胃。

    不至混劑誤世。

    差強二子一着。

    而獨未見敷揚陰陽水火之義。

    洵缺陷事。

    至傷寒辨惑。

    猶為有功于世也。

    張景嶽有雲。

    使劉朱之言不息。

    則軒岐之澤不彰。

    是誠斯道之丈魔。

    生民之厄運也。

    奈何斯世昧識圓機。

    偏主劉朱。

    争相宗尚戕伐生命。

    枉害無辜。

    長夢莫醒。

    此景嶽所以力辟邪說。

    宣明正教。

    而獨毅然不能已于好辨也。

    餘因而有感焉。

     [卷之一:醫論]治血貴靜 甚哉。

    陰陽之理微而陰陽之治難也。

    陰陽之病則變亂。

    閃爍而莫可捉摸者也。

    今以失血言之。

    血主陰氣主陽。

    陽之性動。

    陰之體靜。

    陽之氣熱。

    陰之性寒。

    而陰陽則相維為既濟之。

    水火也。

    故氣行則血亦行氣止則血亦止。

    氣盛則血亦盛。

    氣衰則血亦衰。

    氣熱則血燥。

    氣寒則血凝。

    氣盛而逆。

    則血因從上見。

    血虛而陷。

    則氣亦随下脫。

    其為治也。

    逆于上者降之。

    陷于下者升之。

    初病陰陽錯亂者平之。

    寒熱不調者和之。

    嗣究其原。

    應寒則寒。

    應熱則熱。

    應補則補。

    應瀉則瀉。

    法難定執。

    治随人施耳。

    夫血既外溢則陽動之太過也。

    治專主寒則陰制之。

    有餘也。

    益氣固雲救血未免動而複動。

    了無歸息之日。

    瀉陰雖曰抑陽乃至靜而益靜殊。

     絕生發之機均非有得乎。

    治血之。

    而亦未識其所以為靜之。

    體矣。

    雖然、血固種種不一。

    總當循元氣脈氣形氣病氣而精辨之也。

    獨怪河澗作俑。

    謬稱諸血無寒。

    緻今庸流混治殺人。

    遺不小。

    殊可悲恨。

    豈知寒劑治血。

    惟上古形病俱實者宜之。

    犀角地黃湯。

    乃專治胃經積熱實證。

    隻可暫用。

    中病便止而非療血之綱劑也。

    四物湯雖為血藥。

    用芎歸則通血之壅滞也。

    白芍則收血之耗散也。

    生地則制火動之陽光也。

    而非益陰之品。

    且芍性酸寒。

    尚伐生氣。

    亦惟血凝滞及耗散者用之相應。

    設使陽焰正熾。

    而辛竄之歸。

    不益助其上炎之火性乎。

    失血甫定尚留停瘀。

    最忌固斂。

    若生地芩連。

    雖賦性沉寒。

    固可撲未滅之餘焰。

    獨不思脾虛而血不統血脫而脾愈虛敢用此。

    而輕瀉藥脾陽乎。

    脾本虛而複虛則陰不受攝。

    而血愈脫矣。

    察唯諸氣俱實。

    得有犀角四物本症始可用耳。

    又有陽焰。

    未熄而遽投補氣之劑是反以動乎。

    陰尤非福也。

    亦須察果元氣頓虛色脈兩虧。

    而補中歸脾四君十全之屬。

    是所必需。

    甚至虛寒與氣俱脫。

    參附八味。

    忍緩投乎。

    此則一偏于涼瀉。

    一偏于溫補乃為通變之機權。

    而非正治之活法也。

    惟必明乎。

    為靜之體與夫失靜之。

    由庶可語乎。

    治靜之之方矣。

    血主乎。

    陰以靜為體陰中蘊。

    陽靜處寓動蓋此。

    靜非沉寂之靜。

    乃生化之靜。

    今立一方不專以寒者。

    恐愈痼真陰也。

    又不驟以溫者。

    恐益助邪陽也。

    議以不濡不燥中和恬靜之品。

    非惟天一可複。

    且令水火兩平。

    得葆其靜之體。

    而益完其靜之。

    神者也。

    治本常法。

    藥非奇草。

    推求仲景之腎氣。

    允為療血之佳珍。

    設曰熟地膏潤。

    不宜遽補。

    豈知血脫陰虧内傷。

    非補何以填陰。

    丹皮甘香生新消瘀之良藥也。

    且制燎原。

    然真陰既耗。

    元陽少附脾失。

    資生土氣餒矣。

    必用山藥茯苓。

    平扶胃氣。

    而非歸術溫補之比也。

    澤瀉引虛熱以下行。

    石棗固藏血之本經。

    加炙草則平五火。

     益黑栀以斂二絡。

    術無逾此試亦屢效。

    倘逢肺胃郁熱。

    方增麥芩而減山萸。

    若療肝腎實焰。

     不辭連柏而佐芍藥。

    即君主凡火之動。

    苦寒必需。

    倘命宮真陽将謝。

    溫熱恐後。

    久餌平劑不愈。

    必加益氣之參術。

    錯投降火增劇。

    莫緩升陽之蒡。

    第病情變幻。

    而成方難守。

    當熟察元氣之虛實。

    色脈之吉兇。

    與夫病氣之重輕。

    陽中陰易扶陰中陰難療陰屬經易。

    治陽屬藏亦危及至用藥溫涼補瀉。

    新久順逆。

    随宜辄應。

    庶了然無疑于胸中。

    方可逃枉治之重愆。

    此特鄙人蠡見。

    宜詳立齋全案。

     [卷之一:醫論]廣嗣方論 愚意艱子之家。

    非婦人陰血乖羸。

    則男子精氣衰憊。

    在婦人久媾不孕。

    盒飯廣置外家媵。

     擇其氣血充盛者代舉。

    至男子則須調适心身。

    久餌善劑。

    直待功深行滿。

    亦可什一期許。

    若論男子不是左腎血燥精枯便由右腎氣寒神餒。

    夫曰血燥則陽盛不能滋陰。

    曰精枯。

    則水竭不能制陽也。

    曰氣寒。

    則陰凝不能溫精。

    曰神餒。

    則力疲不能直射子宮也。

    生來根本之虧。

    故緻華實之稀。

    肯施下手工夫。

    全在此處作用。

    滋左腎當潤以純甘壯水之劑扶右腎宜暖以甘溫益火之品。

    總要六味為主。

    莫失化源之資存熟地石棗。

    懷山茯苓。

    通益兩腎之精氣。

    去散血丹皮。

    利水澤瀉。

    直補一元之神機。

    在左尚佐以人參當歸龜膠杜仲枸杞之屬。

    在右亦侑以人參當歸鹿膠巴戟熟附之屬。

    蓋左腎陰虛而非人參長陽不能生陰也。

    右腎陽衰而非熟附化陰不能益陽也。

    倘陰精浮渙。

    而不沉堅。

    則又益以沙苑蒺藜菟絲之屬。

    抑陽氣沉陷而不升發。

    則莫外乎箭梗黃白術之品。

    龍火焱動。

    黃柏知母。

    斷不敢需神光寂靜。

    蛇床葫巴。

    豈其所宜。

    一味之炙甘草。

    能除假熱。

    半匕之宜州桂。

    最起沉寒。

    精薄每見陷遺。

    五味當先。

    氣消不能握固。

    骨脂勿後。

    若其神形兩衰。

    精氣俱微。

    此固不必分以屬左屬右。

    為陰為陽。

    而人胞之峻補真元。

    肭臍之急療虛竭。

    不能緩也。

    雖然人胞固為以人補人。

    精得其精。

    即龔雲林亦雲草木無情。

    惟血氣之屬可以補人。

    若人乳人胞阿膠鹿膠之類是也。

    二論誠不誣。

    豈知用一人胞。

    便損一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