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醫論

關燈


    艱子之夫。

    宜存陰。

    不如代以鹿茸鹿髓。

    則尤滋益無比。

    鹿壽千齡氣通督脈茸髓。

    最珍可廣瓜瓞世人罕識也。

    此餘方論抒自生平積想。

    而非膠柱古方。

    然特大法耳。

    當詳診脈證。

    再為加減。

    則全善也。

    至若婦人雖專主血。

    亦有氣虛不能攝精。

    氣寒不能溫精氣壅不能通精者。

    與男子治法不甚懸殊。

    推求脈症。

    庶無混投。

     [卷之一:醫論]論諸痿 内經論五髒之痿。

    諄諄以肺熱為主。

    而治痿則獨取陽明陽明與太陰相表裡為五髒六腑之海。

    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合沖帶督三脈而又為陰陽之總會。

    故人身有真陽升降營運。

    強健不息精神氣血性情魂魄。

    無委靡不振之。

    患鹹得其阖辟。

    動靜之。

    常者也。

    夫痿者痿弱不勁。

    舉動不力也。

    蓋金不能生水緻腎。

    失作強之用痿斯見矣。

    肺主皮毛心主血脈。

    脾主肌肉。

    肝主筋膜。

    腎主骨髓。

    肺為諸髒之長為心之蓋。

    痿則内葉焦而皮毛不榮金為火燥水難衛母。

    熱氣留着。

     必及于筋脈骨肉。

    則病生痿也。

    心痿脈上逆而下虛。

    樞析挈胫。

    縱不任地。

    為脈痿。

    肝痿則膽洩口苦。

    筋膜幹而攣急為筋痿。

    脾痿則胃幹而渴。

    肌肉不仁。

    為肉痿腎痿則腰脊不舉。

    骨枯髓減。

    為骨痿此經之言諸痿也。

    仲景金匮有謂肺痿者。

    以熱在上焦。

    因咳而為痿。

    得之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或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寸口脈數而虛。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原其意從内經痿條推展。

    在髒氣虛不得布榮衛行津液。

    反冤郁為熱蘊結涎沫濁唾而後咳。

    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湯。

    或用生姜人參大棗湯。

    所治大意似之矣。

    又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

    其人不渴。

    必遺尿水便數。

    亦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冷咳多涎唾。

     甘草生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屬消渴。

    則此所治。

    便與前條上焦熱者不同矣。

    上焦熱則冤郁而肺之玄府燥澀。

    氣不利則咳。

    津不布則渴。

    此雲肺中冷者非形寒飲冷之邪在其中。

    由上焦無陽。

    故曰冷。

    陽氣不足則不成熱。

    不熱則不咳亦不渴唯氣虛而不能約制其水道之行也。

     肺與腎連。

    肺虛則腎亦虛。

    故水入咽直達于腎。

    腎亦不能以水精四布于五髒。

    而徑出于溺矣。

     此仲景之為肺冷咳也。

    大都肺焦而迫于熱。

    良由腎水衰。

    不能制火。

    此為真藏之患。

    當與諸藏熱痿從壯水之劑。

    而治其右腎火衰。

    緻巳土失資。

    而肺金寡衛。

    冒觸外邪。

    不渴而咳。

    唾涎沫背成龜胸者。

    特以下虛而不能奉上也。

    雖曰不熱不咳。

    此為因寒緻逆。

    不得以熱論治宜益火之源。

    或巳土自虛。

    不能生子。

    皮毛日瘁。

    或咳或唾。

    從中虧論。

    至仲景所雲冷痿者。

    則宜升舉其陽而溫存之。

    若形寒飲冷而痿者。

    則須溫散其寒。

    資養化源。

    劉河澗亦論氣血者人之神。

    若氣血或郁結。

    或衰虛不能宣通。

    則神無所用。

    而不遂其機。

    故劣弱也。

    當随其虛實補瀉之。

    使氣血宣行則神自清。

    利而應機。

    能為用矣。

    東垣有謂暑月痿厥者。

    乃獨舉四肢痿軟熱厥。

    及沖脈氣逆而論。

    治以清燥去濕熱之藥。

    或生脈飲。

    合四苓散加黃柏知母不知。

    此乃濕熱成痿不足中有餘之病也。

    故宜滲洩。

    若夫精血枯涸。

    筋脈衰弛。

    肌肉日削而成痿。

    此不足中之複不足也。

    全須峻補之劑。

    法大異耳。

    察諸書又以痿痹不仁。

    每每混同立論。

    此為因内經脾痿中肌肉不仁。

    安得執以合痿痹為一病。

    蓋痛則為痹。

    不痛則為痿。

    痹實痿虛。

    痹為風寒濕所成。

    氣滞不行。

    而痿則血少氣虛。

    此甚懸絕。

    亦有誤作風治濕治者。

    病之似同而實異者以此。

    經又嘗舉其端。

    所謂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又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太衰而不起。

    此從所司之内症而論也。

    若仲景更明肺藏所生氣之虛實者又如此。

    則肝脾二髒。

    雖無明文。

    觀此亦可例舉矣。

    愚以為内經諸痿。

    則真痿症也。

    仲景從而推明之。

    又有謂為冷痿者。

    東垣有謂濕熱痿者。

    又有從火衰而緻者。

    土虛而得者。

    飲冷而得者。

    此非真痿。

    乃如痿也。

    如痿真痿不可不詳辨也。

     [卷之一:醫論]胃氣當察 愚按内經千言萬語。

    諄諄教人以胃氣為本。

    有胃氣曰生。

    無胃氣曰死。

    胃氣少曰病。

    又曰:脾胃為氣血之本。

    東垣雲:胃中元氣勝。

    則能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

    脾胃俱旺。

    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雖肥而四肢不舉。

    蓋脾虛而邪氣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中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

    脾虛則肌削。

    即食也。

    叔和雲:多食亦饑者虛。

    立齋先生曰:人以脾胃為本。

    納五谷。

    化精液。

    其清者入營。

    濁者入胃。

    陰陽得此。

    謂之。

    故陽則發于四肢。

    陰則行于五髒。

    土旺于四時。

    善載乎萬物。

    人得土以養百骸。

    身失土以枯四肢。

    又雲:愚按大病後谷消水去。

    精散衛亡。

    多緻便利枯竭。

    宜當補中益氣為要。

    蓋脾為中州澆灌。

    四傍與胃行其津液者也。

    況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亦皆禀氣于胃。

    胃氣一充津液自行矣。

    愚竊以為胃氣者元氣之用也。

    元氣者胃氣之主也。

    然必藉谷氣以資養元氣。

    元氣既盛。

    胃氣自充。

    故氣義有二。

    曰先天氣。

    曰後天氣。

    先天者真一之氣。

    氣化于虛。

    因虛化形此氣從虛無中來。

    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于谷因形化氣此氣從調攝中來。

    然而運化調攝政所以葆全其虛無之本。

    胃氣其可不重乎。

     [卷之一:醫論]辨利痢脈病之殊 愚按仲景傷寒論:有三陰自利證。

    有協熱下利症。

    自利為陰寒宜溫以辛熱下利為傳經。

     三陰熱糜之。

    證宜從清解。

    自利脈微小緩弱。

    相合之脈也。

    下利則脈沉而有力或洪實和緩。

    乃邪熱入裡之症也。

    至所謂痢者。

    内經謂之腸。

    金匮謂之滞下迥與傷寒病機不同也。

    此從濕熱所緻。

    為腸胃實積之病。

    多見于溽暑熏蒸之候。

    故治法從苦寒滌蕩。

    攻積破瘀。

    既屬陽病。

     則脈宜從陽診。

    餘每療此病。

    多有洪大滑數。

    或沉實者。

    治卻易愈。

    而脈見沉小遲弱。

    及浮大無力者。

    殊為乖候。

    大費心力。

    極意溫補。

    始得漸瘥。

    奈何高陽生之脈訣。

    乃謂下痢微小卻為生。

    脈大浮洪無瘥日。

    此非積熱實病乎。

    既為積熱實病。

    乃陽病也。

    陽病而得微小陰脈而投以苦寒果。

    可得全生乎。

    不通害理。

    莫此為甚。

    雖然痢固為積熱實病矣。

    而胃氣未傷。

    六脈有神。

    飲食如常。

    無别蒹證。

    七日經盡。

    厥疾自瘳。

    設若元氣胃氣兩虛病氣獨熾。

    尤須察氣施治。

    必先扶元為主。

    或少佐以清熱之品。

    可期後效。

    甚有虛痢而脈病俱虧。

     此經所謂五虛者。

    是勢屬危困。

    令人束手敢。

    曰積熱。

    為患尚須清滌乎。

    故立齋有雲:夫人以胃氣為主。

    未有脾胃實而能患瘧痢者。

    若專主發表攻裡。

    降火導痰。

    是治其末而忘其本也。

    以上蓋救正高陽生解脈之。

    誤也。

    大都傷寒雜病。

    須觇元氣虛實。

    至若錯認病機。

    愈支離枉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