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醫論

關燈
[卷之一:醫論]治病求本 愚按玉機微義曰:經雲:治病必求其本。

    本于四時五髒之根也。

    故潔古張先生雲:五髒子母鬼邪微正。

    若不達其旨意。

    不易得而入焉。

    徐用誠先生雲:凡心髒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髒。

     腎者心之鬼。

    肝氣通則心氣和。

    肝氣滞則心氣乏。

    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

    五髒受病必傳其所勝。

    水能勝火則腎之。

    受邪必傳于心。

    故先治其腎。

    逐其邪也。

    故有退腎邪。

    益肝氣兩方。

    或診其脈。

    肝腎兩髒俱和。

    而心自主疾。

    然後察其心家虛實治之。

    張景嶽先生曰。

    本者原也。

    始也。

    世未有無源之流。

    無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

    灌其根而枝乃茂。

    無非求本之道。

    今姑舉其略曰。

    死以生為本。

    欲救其死。

    勿傷其生。

    邪以正為本。

    欲攻其邪。

    必顧其正。

    陰以陽為本。

    陽存則生。

    陽盡則死。

    靜以動為本。

    有動則活。

    無動則止。

    血以氣為本。

    氣來則行。

    氣去則凝。

    證以脈為本。

    脈吉則吉。

    脈兇則兇。

    先者後之本。

    從此來者須從此去。

    急者緩之本。

    孰急可憂。

    孰緩無慮。

    内者外之本。

    内實者何傷。

    中敗者堪畏。

    下者上之本。

    滋苗者先固其根。

    伐下者必枯其上。

    虛者實之本。

    有餘者拔之何難。

    不足者攻之何忍。

    真者假之本。

    淺陋者隻循像迹。

    精妙者洞别玄微。

    至若醫家之本在學力。

    學力不到。

    安能格物緻知。

    而尤忌者不畏難而自足。

    病家之本在知醫。

    遇士無禮。

    不可以得賢。

    而尤忌者好雜用而自專。

     凡此者雖未足以盡求本之妙。

    而一隅三反從可類推。

    總之求本之。

    道無他也。

    求勿傷其生而已矣。

    蘇子瞻曰:夫國之長短。

    如人之壽夭。

    人之壽夭在元氣。

    國之長短在風俗。

    世有羸而壽考。

    亦有壯盛而暴亡。

    若元氣猶存。

    則羸而無害。

    及其已耗。

    則壯盛而愈危。

    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

    節飲食。

    導引關節。

    吐故納新。

    不得已而用藥。

    則擇其品之上。

    性之良。

    可以久服而無害者。

    則五髒和平而壽命長。

    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

    遲吐納之效。

    厭上藥而用下品。

    伐真氣而用強陽。

    根本已危。

    僵仆無日天下之勢。

    與此無異。

    此坡公借醫喻國其理一也。

    籲萬事有本。

    何獨治病。

    求本有道。

    何專藥石。

    故黃帝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則又曰:治病必求其本。

    愚以為元氣者生身之本也。

    病氣者元氣之賊也。

    治法者禦賊之兵也。

    藥之良毒者攻守之資也。

    醫之賢庸者智愚之将也。

    攻必元氣病氣兩實。

    始可用毒劑。

    守則為元氣既虛。

    病氣獨實。

    雖有可攻之勢。

    必先主守之方。

    以待敵忾之衰。

    益壯我壘之。

    堅而藥之。

    良者所不敢後即攻亦無多費力也。

    若其元氣潛消。

    根本已搖。

    攻無可攻。

    守莫能守。

    薄節養為迂緩。

    藐導引非善基。

    反事搏鸷之雄。

    妄異旦夕之效。

    即縱形盛。

    何識中虧。

    其不緻偾轍者少矣。

    再考啟玄子釋注求屬之論有雲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又曰髒腑之原。

    有寒熱溫涼之主。

    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

    寒亦通行。

    強腎之陰。

    熱之猶可。

    故或治熱以熱。

    治寒以寒。

    萬舉萬全。

    孰知其意。

    此王氏之心得也。

    然。

    求其所謂益與壯者。

    即溫養陽氣填補真陰也。

    求其所謂源與主者。

    即所謂求其屬也屬即本也。

    根本之謂水火之本。

    則皆在命門之中耳。

    舍命門何處覓尋夫曰本。

    曰求本。

    曰必求。

    又不曰治本。

    而先曰求本。

    蓋惟求始可得本得本始可論治吾願世之學醫者。

    一深長思也。

     [卷之一:醫論]駁諸家痨瘵治法之謬 百病惟痨瘵為最重。

    迩來患者既多。

    治者愈舛。

    若朱丹溪以苦寒補陰。

    戕伐生命。

    百載而下。

    屢有非之者固無庸喙矣。

    至乎葛可久之十藥神書。

    王宇泰之證治準繩。

    無論賢愚皆稱為善。

    餘獨以為非也。

    夫病者既誤投劍戟叢中。

    而醫者複操刀挾矢而蹑其後。

    安望其有複蘇之理乎。

    蓋瘵乃虛怯之。

    謂亦猶年荒歲歉而又缺壞不完之意也。

    嬰疾到此。

    黃泉日近。

    何啻膏肓之笃。

    可不凜然寒心哉。

    夫病有輕重深淺之不同也。

    始曰弱。

    繼曰虛。

    曰衰。

    曰損。

    曰瘵。

     但瘵甚于損。

    損甚于衰。

    衰甚于虛。

    虛甚于弱。

    初起因循不治而弱必至于虛。

    虛必至于衰。

     衰必至于損。

    損必至于瘵。

    至瘵則已入死。

    法而又不即死者也。

    然病又有經絡髒腑之不同也。

     髒深于腑腑深于經。

    經深于絡。

    其初起也。

    則必由絡入經。

    由經入腑。

    由腑入髒。

    至入髒則生機已絕。

    待盡矣。

    雖然髒有五而腎為要。

    腎有兩而左為重。

    蓋左腎為元陽之母。

    為真陰之主。

    為天乙之宗。

    為生化之源。

    儲精握血造命生身此處一傷根本。

    傾搖矣。

    而吾又詳究其緻病之因。

    與夫諸家治法之謬也。

    經雲:五髒者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

    又曰腎屬水。

    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曰主蟄。

    封藏之本。

    腎之處也。

    故凡男子色欲過度。

    施洩無禁。

    而或先天禀薄。

    胎瘗虛瘦。

    精血未滿。

    早被斫喪。

    或沉湎醉鄉。

    毒潰骨髓。

    蓋由腎屬陰而主水。

    水即精也。

    水竭火盛勢必然也。

    火盛爍金。

    金水不能相生。

    虛陽失制。

    發而為燎原。

    假熱之火。

    此火為壯火。

    為邪火。

    為龍雷之火。

    為無根之火。

    而非君火。

    凡火可得以苦寒。

    沉陰黃柏知母之屬。

    而直折之也。

    其發熱也或倏忽往來。

    時作時止。

    或晝見夜伏。

    夜見晝止。

    不時而動。

    或唾痰咯血。

    喘嗽不休。

    或喉癢燥渴。

    或失汗遺精。

    或二便不調。

    或飲食少進。

    或肌肉日脫。

    總緣精枯水涸因緻見症。

    令人疑惑難以名狀是。

    皆陰不足以制陽病在陰中之水也。

    王太仆曰:寒之不寒。

    責其無水。

    又曰: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立齋先生曰:無水者宜用六味地黃丸。

    填補真陰。

    張景嶽亦用純甘至靜之劑。

    二賢無失化源之治。

    灼有千古獨識。

    然真陰損竭。

    而非熟地膏膩。

    石棗溫潤。

    滋補空虛。

    何以複生精血乎。

    經曰。

    精不足者補之。

    以味是也。

    抑陰既虧矣。

    真陽無附。

    脾失資生。

    故用甘平之山藥茯苓。

    扶益胃氣。

    枸杞阿膠巴戟甘草。

    皆壯水之品。

    或可臣佐。

    但非侑以人參。

    則無陽而陰無以生也。

    丹皮固骨蒸所需。

    澤瀉為利水而設。

     性主補瀉兼行。

    亦須斟酌采擇。

    水旺則骨蒸自除。

    何必行血之丹皮。

    金盛而上源既裕。

    甯資通淋之澤瀉。

    又未有陰虛。

    而脾胃能獨實者也。

    天麥二冬。

    雖雲療嗽。

    獨其冷滑瀉陽。

    不宜輕用。

    玄參地骨。

    固優退熱。

    亦屬甘寒犯胃。

    是所必忌。

    桑白乃瀉肺火之有餘。

    獨不思火既有餘。

    水便不足而可重瀉其表乎。

    若生地藕汁。

    童便人乳。

    此亦寒滑妨脾。

    在治實火得矣。

     獨不思龍雷虛焰。

    遇水愈熾。

    而可混投乎。

    薏苡仁乃理腳氣。

    除風濕消肺癰之藥。

    而此陰虛咳嗽。

    金水俱敗。

    可用滲利乎。

    痰為腎津不能四布。

    挾虛火以上溢。

    乃如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