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醫論

關燈
而非真痰也。

    奈何妄用洩郁之。

    貝母乎。

    甚至橘紅款冬。

    亦敢亂施。

    枇杷葉輕飄薄質。

    果能滋腎保金耶。

    虛煩莫寐。

    火爍陰也。

    而與療膽熱不眠之棗仁何幹。

    再詳麥冬固清肺金。

    雖同五味人參為生脈之飲。

    獨不思孫真人立此方者。

    為因暑月火熱傷氣。

    而非可借以治土敗金虧之嗽也。

    甚至投薄荷汁以清熱。

    取杏仁膏而治喘。

    乃複用此苦辛洩陽香燥傷陰之味。

    愈支離莫解矣。

    竹瀝清郁火之痰涎也。

    與此腎津上溢者何關乎。

    大黃玄明粉為治傷寒胃府燥滿實堅之熱症也。

    桃仁韭汁乃破瘀行血之峻劑也。

    而可施于陰虛肝髒已敗脅肋俱疼之危候乎。

    奈何尚不知熟地黃之為挽陰回生之聖藥乎。

    生地初固甘寒滞胃。

    而假以九轉功夫。

    鼎爐變化。

    精微妙用。

    大能健土生精。

    則曰泥膈難化。

    或因火候未足。

    制煉乖方耳。

    豈識此藥面目哉。

    喘甚者虛裡應衣。

    火不歸源也。

    何又妄投腹皮蘿蔔蘇子葶苈之屬哉。

    病一飲寒。

    熱益燎原。

    忍複益以連翹栀子三黃之類。

    大瀉真陽耶。

    柴胡乃解少陽表熱。

     治此則反令汗出。

    愈傷元氣。

    青蒿味苦主洩。

    果能令幾微胃氣。

    護保無虞乎。

    穴灸四花。

    徒接内火以升焱。

    藥投蕊石。

    反能停瘀而生災以上蓋葛可久王宇泰諸家治痨之妄法也。

    切此乃真藏為患而非經府之病也。

    根本已虧。

    而非枝葉之雕也。

    真陰缺壞不完而非氣血虛弱之媲也。

    五髒有傷至腎為極,真陰已敗元陽亦滅而又有水盛火衰與。

    夫陰陽兩虛之病不可不察。

    如何今昔諸家。

    昧本徇标。

    見病治病。

    非惟搏刮無術。

    緻今速死有期。

    嗚呼種杏乎。

    種棘乎。

    一部治世奇書。

    幾為宜府鬼矣。

    王宇泰曰: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

    蓋自子至巳屬陽。

    自午至亥屬陰。

    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

    寤屬陽。

    寐屬陰。

    陰虛則汗泛寐時盜出也。

    升屬陽。

    降屬陰。

    陰虛則氣不降。

    氣不降則痰涎上逆。

    而連綿吐出不絕也。

    脈浮屬陽。

    沉屬陰。

    陰虛則浮之洪大。

    沉之空虛也。

    此皆陰虛之症。

    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主之。

    然世醫遵用治疾。

     乃百無一效者何哉。

    蓋陰既虛矣。

    心火上炎。

    而當歸川芎。

    皆味辛氣大溫。

    非滋陰降火之藥。

     又川芎上竄。

    尤非虛炎短乏者所宜。

    地黃泥鬲。

    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

    黃柏知母。

    苦辛大寒。

    雖曰滋陰。

    其實燥而損血。

    雖曰降火。

    其實苦先入心。

    久而增氣反能助火。

    至其敗胃。

     所不待言。

    用藥如此。

    烏能奏功哉。

    餘每用薏苡仁百合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枇杷葉五味子酸棗仁之屬。

    佐以生地藕汁乳汁童子小便。

    如咳嗽則多用桑皮枇杷葉。

    有痰則增貝母。

     有血則多用苡仁百合。

    增阿膠。

    熱甚則多用地骨皮。

    食少則用苡仁。

    至八九錢。

    而麥門冬常為之主。

    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

    無不應手而效。

    蓋諸藥皆禀燥降收之氣。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洩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以施于陰虛火動之症。

    猶當溽暑伊芳郁之時。

    而商飒然倏動炎。

    敲如失矣。

    與治白虎湯同意。

    然彼是外感而有餘。

    故用寒沉藏之藥。

    而後能輔其偏。

    此是内傷為不足。

    但用燥降收之藥。

    而已得其平矣。

    此用藥之權衡也。

    又雲:虛勞之疾。

     百脈空虛。

    非粘膩之物填之。

    不能實也。

    精血枯涸。

    非滋濕之物潤之。

    不能潤也。

    宜用人參黃地黃天麥門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屬。

    各煎膏。

    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

    及生地汁白蓮藕汁。

    人乳汁。

    薄荷汁。

    隔湯煉過。

    酌定多少。

    并麋角膠。

    霞天膏。

    合和成劑。

    每用數匙湯化服之。

    如欲行瘀血。

    加入醋制大黃末子玄明粉桃仁泥韭汁之屬。

    欲止血。

    加入金墨之屬。

    欲行痰。

    加入竹瀝之屬。

    凡虛勞之症。

    大抵心下引脅俱疼。

    蓋滞血不消。

    新血無以養之也。

    尤宜用膏加韭汁桃仁泥。

    大略前言苡仁之屬治肺虛。

    後言參地黃膏子之類治腎虛。

    蓋肝心屬陽。

    肺腎屬陰。

    陰虛則肺腎虛矣。

    故補肺腎則是補陰。

    非四物黃柏知母之類也。

    又雲:治虛勞當以脾腎二髒為要。

    何以言之。

    腎乃系元氣也。

    脾乃養形體者也。

    經曰。

    形不足溫之以氣者也。

    謂真氣有少火之溫以生育形體。

    然此火不可使之熱。

    熱則壯。

    壯則反耗真氣也。

    候其火之壯少皆在兩腎間。

    經又曰。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五味入胃。

    各從所喜之藏而歸之。

    以生津液輸納于腎者。

    若五味一有過節。

    反成其藏有餘。

    勝克之禍起矣。

    候其五味之寒熱。

    初在脾胃。

    次在其所歸之藏。

    即當補其不足。

    瀉其有餘。

    謹守精氣。

    調其陰陽。

    使神内藏。

    夫如是則天樞開發。

    而胃和脈生。

    故榮衛以周于内外。

    無不被滋養而病愈矣。

    李黃暗齋曰。

    以上數條。

    乃王宇泰先生治虛痨之法。

    迥異時流。

    予曾遵服亦有效。

    故并志之也。

    竊謂宇泰先生。

     文章品望。

    業已标鹄中原。

    而留心方技。

    着集準繩一書。

    無非惠濟群生。

    其用心亦可謂仁而勤矣。

    獨是業非專習。

    至夫虛勞一症。

    治率從标。

    且黃暗齋先生又從而附會之。

    強稱為美不揣政恐天下後世。

    庸工俗子。

    念以為此方法。

    出自名公大人。

    拘守遵用。

    遺誤非少。

    至十藥神書。

    編定甲乙丙丁十号。

    兼投針灸金石。

    執方待病。

    尤屬謬戾。

    及遍閱諸家方書。

    所稱痨注二十四種。

    三十六種。

    或九十九種。

    病機叢繁。

    皆創言詭幻。

    巧立名色。

    欺世惑人。

    好事者為之。

    豈知萬病皆生于寒熱。

    寒熱總由于水火。

    水火偏勝原本一虧。

    便成不可捉摸而為彌。

    天亘地之勢矣。

    不全此處根究更從何地着力。

    故特表而出之。

    為之駁正。

     [卷之一:醫論]醫貴廣識 語雲吳牛喘月。

    蜀犬吠日。

    然非親履其地。

    罔識其謬也。

    夔巫陽。

    巴之東門戶也。

    楚歸州抵此。

    程七百裡。

    曆三峽瞿塘滟之險。

    長江若帶。

    洪濤怒湧。

    幾搖心眼。

    兩岸堵江玄猿夜嘯。

    千峰插漢皓晝陰霾。

    朝雲莫雨茫茫靡旦。

    一線隙天微光隐現時逢金秋。

    爽氣平分。

    木落天高。

    煙岚四淨。

    當隆午中宵之候。

    日月垂輝。

    掩映樹秒。

    或大如箕。

    或小如拳。

    或長如竿。

     或短如尺。

    仰矚千仞之上。

    若睹若失。

    巴人語曰。

    歲不二三見。

    見則群犬聚而吠之。

    及孤影驚遁。

    嚣聲始息。

    未幾揚帆出峽方快。

    牖天漸辟。

    四境達聞。

    不複有吠日之奇事耳。

    嗣登渝州入錦官。

    稱古天府膏原平壤。

    極目缥缈。

    風景寥廓。

    神怡心曠。

    每攬勝千秋嘯卧草堂石枕支機筆續淩雲鳥戲桐花之鳳鴉塗濤女之箋進艇錦江遠睇青城碧瀾翠供我詩腸。

    不禁飄飄然。

     欲仙矣。

    回思往事依稀如見。

    而因歎諺語之失詳也。

    今正其名曰峽犬吠日。

    夫内經墳典。

    萬載之宗傳也。

    立齋先生。

    大成之繼聖也。

    内經立齋。

    中天之日月也。

    諸子百家。

    雜出之燈光也。

    自内經以來。

    未有盛于先生者也。

    獨怪僻壤時流。

    僅遵偏術細法。

    反謗正學大道是徒知有燈光。

    不識有日月也。

    毀先生者吠日月也。

    予設此喻非為日月吐氣特為陋工廣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