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四診正法

關燈
黑脈之至上緊而大。

    有積氣在小腹與陰。

    名曰腎痹。

    得之浴清水而卧。

     又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帛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

    不欲如監。

    青欲如蒼璧之澤。

    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

    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

    壽不久也。

    夫五色者身之強也。

    頭者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

    精神将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府将壞矣。

    腰者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将憊矣。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偻附。

    筋将憊矣。

    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則振掉。

    骨将憊矣。

    得強者生。

    失強者死。

     五髒之氣敗色見形。

    青如草滋。

    黃如枳實。

    黑如煙煤。

    赤如血。

    白如枯骨。

    皆死也。

     青如翠羽。

    赤如雞冠。

    黃如蟹腹。

    白如豚膏。

    黑如烏羽。

    此皆生也。

     青色見于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

    如大青藍葉怪惡之狀者。

    肝氣絕死。

    若如翠羽柏皮者。

     隻是肝邪。

    有驚風風病目病之屬。

    紅色見如唇口。

    及三陰三陽上下。

    如馬肝之色。

    死血之狀者。

    心氣絕死。

    若如橘紅。

    馬尾色者。

    隻是心病。

    有怔忡及驚悸。

    夜卧不甯。

    白色見于鼻準及正面。

    如枯骨。

    及擦殘汗粉者。

    為肺絕。

    丙丁日死。

    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

    隻是肺邪。

    咳嗽之病。

    有孝服之憂。

    黃色見于鼻。

    幹燥若土偶之形。

    為脾氣絕死。

    若如桂花雜以黑暈。

    隻是脾病。

    飲食不快四支倦怠妻外家之累。

     黑色見于耳。

    或輪廓内外。

    命門懸壁。

    若污水煙煤之狀。

    為腎絕則死。

    若如蜘蛛網眼烏羽之澤者。

    隻是腎虛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

    如面青肝病。

    面赤心病。

    面黃脾病。

    面白肺病。

    面黑腎病。

    此知病之屬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

    面黃目青。

    面黃目赤。

    面黃目白。

    面黃目黑者。

    皆不死。

    面青目青。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

    皆死也。

    凡望病患目睛不了了。

    鼻中呼不出吸不出。

    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

    病患目睛了了。

    鼻中呼吸出入。

    能往能來。

    口鼻息長而皆長者陽病也。

     病患及健人黑色。

    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

    三日中死。

    久病患耳目及顴骨赤者。

    五日死。

    病患目無精光。

    若土色。

    不受飲食。

    四日死。

    望病患兩目有黃色起者将愈。

    病患面目俱黃者不死。

     病患面唇青黑者皆死。

    望健人及病患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

    近之如黑者死。

     [卷之二:四診正法]聞聲 聞其五音。

    以别其病。

    經雲言而微。

    終日乃複言。

    此奪氣也。

    中盛藏滿。

    聲如從室中言。

    此中氣之濕也。

    困于暑汗。

    煩渴而喘靜則多言。

    衣被不斂。

    言語善惡。

    不避親疏者。

    此神明之亂也。

    病患五髒已奪。

    神明不守。

    聲嘶者死。

    病患循衣縫谵語者不治。

    内傷飲食勞倦症。

     不欲言。

    縱欲言之。

    聲必怯弱低微。

    乃不足之驗。

    外傷風寒證。

    言語必前輕而後重。

    其言高。

     其聲壯厲有力。

    乃有餘之驗也。

     凡聲嗄。

    其言響如從甕中出。

    前輕而後重。

    高揭而有力。

    皆傷風氣壅之驗也。

    痰火咳嗽。

    久而聲嘶啞有漸至不出聲者。

    必死也。

    聞病患言語無力。

    甚不欲言。

    氣難布息者内傷也。

    病患言語有力。

    動言不厭者。

    外傷也。

    病患陰陽俱絕。

    失錯不能言者三日死。

    病患妄言錯亂。

    及不能言不治。

    熱病者可治。

    傷寒有狂言谵語。

    獨語。

    鄭聲。

    及不能言不欲言。

    或狂谵不休。

     皆有虛實之别。

     愚按凡病将死之頃。

    必氣促似喘。

    喉中曳鋸。

    若有痰聲。

    僅呼吸于人迎數寸之間。

    蓋真陰絕于下孤陽脫于上而為魂飄魄墜。

    陰陽睽離之候。

    乃氣短之極也。

    原夫氣主命門。

    绾于右腎絕則繇腎及肝。

    繇肝及脾。

    繇脾及心。

    繇心及肺。

    至肺為宗氣諸氣之會。

    元氣止此諸氣沖合勢盛作響。

    亦猶水風相激而成浪湧之聲。

    水必風恬而浪始息。

    形因氣散而響方絕。

    故人之生死。

    繇氣之聚散理必然也。

    往往醫于此際。

    誤為火盛痰升。

    活絡牛黃。

    促人快覓。

    攻痰定喘。

    無藥不投。

    隻速其死。

    良可慨已。

    又有當未死之先。

    或診色脈之虧。

    治施救本。

    藥投參附。

    至其不愈。

    垂亡作喘。

    遂歸咎醫師謂誤服補氣。

    緻病家抱終身之恨。

    而醫師蒙不白之冤。

    誰有明其為元氣上脫。

    似喘非喘似痰非痰之絕症者乎。

    每見病中頻服耗劑。

    臨死而亦作喘。

    将歸咎何物耶。

    豈知參附正納氣之要藥。

    至病已入死法而不即死。

    留連旬月者。

    皆此藥之力。

    人多不知也。

    又有無病而頭目暈眩。

    喉聲似喘。

    此為氣虛暴症。

    必脈沉伏。

     或細如縷。

    惟急投以大劑參附。

    亦有生者。

    若其六脈上脫。

    數滑洪大。

    或弦硬搏指。

    兼以眼合口開。

    手散遺尿。

    汗洩息粗。

    面赤如妝。

    有呼無吸。

    肉眼頓陷。

    肢體厥冷。

    則不治矣。

    又有暴厥不省人事。

    喉息無聲者少待氣複自蘇。

    切勿擾動此為勞極或因盛怒中氣不升所緻非元氣絕候也。

    又有肺傷風寒。

    痰壅作喘。

    或牙關緊閉。

    倘脈症相合。

    惟投以開關散蘇合牛黃丸疏痰順氣之屬。

    多有得愈者。

    又有真氣久虛。

    無病暴死。

    其喉息無聲者。

    此蓋非邪。

    乃氣盡自絕也。

    如此聞聲之診。

    不可不詳辨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問證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

    與今之所方病。

    然後各切循其脈。

    又曰必問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内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

    病有所作醫。

    工診之不在髒腑。

    不變形軀。

    診之而疑。

    不知病名。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深無氣。

    漉漉然時警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

    内奪于營。

    良工所失。

    不知病情。

     又曰診有三常。

    必問貴賤。

    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又曰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上堂問禮。

    臨病患問所。

    便慎之至也。

    又雲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真氣。

    又雲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

    起居之過度。

    或傷于毒。

    不先言此。

    卒診寸口。

    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

    夜則安靜。

    是陽氣有餘。

    乃氣病而血不病也。

    夜則增劇。

    晝則安靜。

    是陰病有餘。

    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其晝則發熱。

    夜則安靜。

    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晝則安靜。

    夜則發熱煩躁。

    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

    名曰熱入血室。

    晝則發熱煩躁。

    夜亦發熱煩躁。

    是重陽無陰也。

    當亟瀉其陽。

    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

    夜則安靜。

    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夜則安靜。

    晝則惡寒。

    是陰氣上溢于陽分也。

    夜則惡寒。

    晝亦惡寒。

    是重陰無陽也。

    當亟瀉其陰。

    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

    夜則煩躁。

    飲食不入。

    病名陰陽交變。

    陰陽交變者死矣。

    閉戶塞牖。

    擊之病者。

    數問其情。

    以從其意。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甲乙經雲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

    所懼何也。

    所欲何也。

    所疑何也。

    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

    辨髒腑之寒熱。

    疾病所生。

    不離陰陽髒腑寒熱虛實。

    辨之分明。

    治無誤矣。

     難經雲問病欲得寒。

    欲見人者病在腑也。

    病欲得溫。

    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

     東垣内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

    寒熱間作。

    蒸蒸燥熱。

    發于肌肉之間者内傷也。

    發熱惡寒。

    寒熱并作。

    怫怫發熱皮毛之上者外感也。

    問其口不知味。

    飲食不下。

    手足不和。

    兩脅俱熱者内傷證也。

    問其飲食知味。

    腹中和。

    二便如常。

    筋骨疼痛。

    不能動搖。

    非扶不起。

    外感證也。

     問其惡風居露地。

    大漫風起。

    卻不知惡。

    惟惡窗隙些小賊風。

    是内傷證也。

    問其鼻流清涕。

     頭痛自汗。

    間而有之。

    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

    怯不欲言。

    乃内傷證也。

    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以勞役得之。

    食少小便黃赤。

    大便嘗難。

    或澀或結。

    或虛。

    坐常有些少如痢非痢。

    或瀉黃糜。

    或溏洩。

    或結而不通。

    皆内傷證也。

    問其心下痞。

    或胸中閉塞。

    如刀割之痛。

    二者亦互作而不并出。

    有時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痛。

    四肢不收。

    無力以動。

    而懶倦嗜卧。

    皆内傷證也。

    問其臍下相火之氣。

    直上沖胸而不可遏。

    其氣無息。

    甚則高喘。

    皆内傷證也。

    問其頭痛。

    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痛積不移者血痛。

    走痛不常者氣病也。

    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

    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

    問其走注則為風。

    拘攣則為寒。

    煩渴則為暑。

    重澀則為濕。

    或好于善淫。

    或觸于驚恐。

    或傷于飲食。

    或深居簡出而受暑。

    皆為受病之因。

    所以貴于問也。

     女科産後先問坐草難易。

    惡露多少。

    飲食遲早。

    生子存亡。

    有形傷血傷之不同。

    補氣補血之各異。

    飲食不節宜調中。

    生子不存宜開郁。

    問其所欲。

    以知其病。

    如欲熱者知為寒。

    欲冷者知為熱。

    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

    煩躁不甯者知其為實。

    惡食知傷食。

    惡風知傷風。

    好食甘為脾虛。

    好食辛為肺病。

    好食酸為肝病。

    好食鹹為腎弱。

    嗜食苦為心病。

    此皆順應而易治。

     若乃心病愛鹹。

    肺傷欲苦。

    脾弱喜酸。

    肝病好辣。

    腎衰嗜甘。

    此為逆候。

    病輕必危。

    危者必死。

    治得其法。

    服藥預防可回生。

     昔有人病喉痛。

    諸醫不效。

    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鸠。

    乃知鸠食半夏苗而贻毒。

    治以生姜愈。

     唐汝正治小兒風熱。

    通身俱愈。

    惟頭頂不痊。

    問其因乳母好熱酒。

    知其贻毒本方。

    倍用葛根黃連而愈。

     [卷之二:四診正法]治法大要 愚按張通一先生曰:治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

    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也。

    寒熱有真假。

     治法亦有真假。

    真者正治。

    治之無難。

    假者反治。

    乃為難耳。

    如寒熱之有真假者。

    真寒則脈沉而細。

    或沉而遲。

    為厥逆。

    為嘔吐。

    為腹痛。

    為餐洩下利。

    為小便清頻。

    即有發熱。

    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而沉寒。

    在内也。

    真熱則脈有力而數。

    滑大而實。

    為煩躁喘滿。

    為音聲壯厲。

    或大便秘結。

    或小利赤澀。

    或發熱掀衣或脹疼熱渴。

    此皆真病真寒者。

    宜溫其寒真熱者。

    直解其熱是。

    皆正治者也。

    假寒者。

    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

    外雖寒而内則熱。

    脈數而有力。

    或沉而鼓擊。

    或身寒惡衣。

    或便熱秘結。

    或煩渴引飲。

    或腸垢臭穢。

    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隔陰也。

    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

    外雖熱而内則寒。

    脈微而弱。

     或數而虛。

    或浮大無根。

    或弦芤斷續。

    身雖熾熱而神則靜。

    語雖谵妄而聲則微。

    或虛狂起倒。

     而禁之即止。

    或蚊迹發斑。

    淺紅細碎。

    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

    或舌苔面赤。

    而衣被不撤。

    或小水多利。

    或大便不結。

    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反兼熱化亦曰陰盛隔陽也。

    此皆假病假寒者清其内熱内清則浮熱退舍矣。

    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原矣。

    是當從治也。

    又如虛實之治。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此不易之法也。

    然至虛有盛候則為假實矣。

    大實有羸狀則為假虛矣。

    總之虛者正氣虛也。

    為色慘神疲。

    為神衰氣怯。

    或自汗不收。

    或二便失禁。

    或夢寐精滑。

    或嘔吐隔塞。

    或病久攻多。

    或氣短如喘。

    或勞傷過度。

    或暴困失志。

    雖外證似實。

    而脈弱無神者。

    皆虛證之。

    當補也。

    實者邪氣實也。

    或外閉于經絡。

    或内結于髒腑。

    或氣壅而不行。

    或血流而凝滞。

    必脈病俱盛者。

    乃實證之當攻也。

    然而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

    如通評虛實論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此虛實之大法也。

    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将顧其正而補之乎。

    抑先其邪而攻之乎。

    見有不的。

    生死系之。

    此所以宜慎也。

    夫正者本也。

    邪者标也。

    若正氣既虛。

    則邪氣雖盛。

    亦不可攻。

    蓋恐邪未去。

    而正先脫呼吸虛生。

    則措手無及。

    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緻于害且補中自有攻意。

    蓋補陰即所以攻熱。

    補陽即所以攻寒。

    世未有正氣複而邪不退者。

    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

    如必不得已。

    亦當酌量緩急。

    暫從權宜。

    從多從少。

    寓戰于守。

    斯可矣。

    此治虛之道也。

    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

    自不宜補。

    蓋補之則正無預而邪反盛。

    适足以藉寇兵而資盜糧。

    故治實證者當直去其邪。

    邪去則身安。

    但法貴專精。

    便臻速效。

    此治實之道也。

    要之能勝攻者方是實證。

    實者可攻。

    何慮之有。

    不能勝攻者便是虛證氣去不返。

    可不寒心。

    此邪正之本末有不可不知也。

    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

    而假實之證最多也。

    假寒之證不難治。

    而假熱之治多。

    誤也然實者多熱。

    虛者多寒。

    如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

    故實能受寒。

    而餘續之曰。

    氣不足便是寒故虛能受熱。

    世有不明真假标本。

    而曰知醫者餘則未敢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