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四診正法

關燈
鹹寒。

    中辛溫。

    下辛涼。

     藥食宜也。

    病肩背胸中。

     丙寅丙申歲上少陽(司天)中水運(太)下厥陰(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鹹溫。

    下辛溫。

     藥食宜也。

    病寒浮腫。

     凡此少陽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先天。

     (土)(水)丁醜丁未歲上太陰(司天)中木運(少)下太陽(在泉)其化上苦溫。

    中辛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主災三宮。

     癸醜癸未歲上太陰(司天)中火運(少)下太陽(在泉)其化上苦溫。

    中鹹溫。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主災九宮。

     巳醜巳未歲上太陰(司天)中土運(少)下太陽(在泉)其化上苦熱。

    中甘和。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主災五宮。

     乙醜乙未歲上太陰(司天)中金運(少)下太陽(在泉)其化上苦熱。

    中酸和。

    下甘熱。

     藥食宜也。

    主災七宮。

     辛醜辛未歲上太陰(司天)中水運(少)下太陽(在泉)其化上苦熱。

    中苦和。

    下苦熱。

     藥食宜也。

    主災一宮。

     凡此太陰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後天。

     (火)(金)壬子壬午歲上少陰(司天)中木運(太)下陽明(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酸涼。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主病支滿。

     戊子戊午歲上少陰(司天)中火運(太)下陽明(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甘寒。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主病血溢上熱。

     甲子甲午歲上少陰(司天)中土運(太)下陽明(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苦熱。

    下酸熱。

     藥食宜也。

    病中滿身重。

     庚子庚午歲上少陰(司天)中金運(太)下陽明(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辛溫。

    下鹹溫。

     藥食宜也。

    主病下清。

     丙子丙午歲上少陰(司天)中水運(太)下陽明(在泉)其化上鹹寒。

    中鹹熱。

    下酸溫。

     藥食宜也。

    主病寒下。

     凡此少陰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先天。

     (水)(火)丁巳丁亥歲上厥陰(司天)中木運(少)下少陽(在泉)其化上辛涼。

    中辛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主災三宮。

     癸巳癸亥歲上厥陰(司天)中火運(少)下少陽(在泉)其化上辛涼。

    中鹹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主災九宮。

     巳巳巳亥歲上厥陰(司天)中土運(少)下少陽(在泉)其化上辛涼。

    中甘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主災五宮。

     乙己乙亥歲上厥陰(司天)中金運(少)下少陽(在泉)其化上辛涼。

    中酸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主災七宮。

     辛巳辛亥歲上厥陰(司天)中水運(少)下少陽(在泉)其化上辛涼。

    中苦和。

    下鹹寒。

     藥食宜也。

    主災一宮。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後天。

     愚按人秉天地之氣以生天人一理也。

    五運六氣陰陽之變勝複之。

    作而人身應之。

    經曰随其氣所在期于左右。

    從其氣則和。

    違其氣則病。

    疊移其位者病。

    失守其位者危。

    寸尺反者死。

     陰陽交者死。

    又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氣。

    而主病之。

    陰陽虛實逆從生死。

    母外此以為氣診矣。

     [卷之二:四診正法]奇經八脈 李瀕湖曰: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

    直行曰經。

    旁行曰。

    絡經凡十二。

    手之三陰三陽。

    足之三陰三陽是也。

    絡凡十五。

    乃十二經各有一别絡而脾又有一大絡。

    并任督二絡為十五也。

    共二十七氣。

    相随上下。

    如泉之流。

    如日月之行。

    不得休息。

    故陰脈營于五髒。

    陽脈營于六腑。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

    終而複始。

    其流溢之氣。

    入于奇經。

    轉相灌溉。

    内溫髒腑。

    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脈。

    不拘制于十二正經。

    無表裡配合。

    故謂之奇。

    蓋正經猶乎溝渠。

     奇經猶夫湖澤。

    正經之脈隆盛。

    則溢于奇經。

    故越人比之天雨降下。

    溝渠溢滿。

    滂霈妄行。

     流于湖澤。

    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

    八脈載在群書。

    略而不悉。

    醫不知此。

    罔探病機。

    仙不知此。

    難安爐鼎雲。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

    陽維也。

    陰跷也。

    陽跷也。

    沖也。

    任也。

    督也。

    帶也。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繇外踝而上行于衛分。

    陰維起于諸陰之交。

    繇内踝而上行于營分。

    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陽跷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

    陰跷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

    所以使機關之捷跷也。

    督脈起于會陰。

    循背而行于身之後。

    為陽脈之總督。

    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于會陰。

    循腹而行于身之前。

    為陰脈之承任。

    故曰陰脈之海。

    沖脈起于會陰。

    夾臍而行。

    直沖于上為諸脈之沖要。

    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于腰。

    狀如束帶。

     所以總約諸脈者也。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

    以乾坤言也。

    陽跷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跷主一身左右之。

    陰以東西言也。

    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

    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是故醫而知乎八脈。

    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仙而知乎八脈。

    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妙竅得矣。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

    沉之俱有陰。

    陰陽皆實盛者。

    此為沖督之脈也。

    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

    沖督用事。

    則十二經不複朝于寸口。

    其人皆恍惚狐疑不省必當猶豫而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

    綿綿不可知。

    俱有陰脈。

    亦複細綿綿。

    此為陰跷陽跷之脈也。

    此人曾有病鬼魅風死。

    若恍惚亡人為禍也。

    尺寸脈俱浮。

    直上直下。

    此為督脈。

     腰背強直。

    不得俯仰。

    大人癫病。

    小兒風痫疾。

    尺寸脈俱牢。

    直上直下。

    此為沖脈胸中有病寒疝也。

    難經曰:奇經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于陽。

    陰維維于陰。

    陰陽不能相維。

    則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

    陰跷為病。

    陽緩而陰急。

    陽跷為病。

    陰緩而陽急。

    沖脈為病。

    逆氣而裡急。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任脈之為病。

    其内若結。

    男子為七疝。

    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

    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陽維為病。

    苦寒熱。

    陰維為病。

    苦心痛。

    此奇經脈之為病也。

     [卷之二:四診正法]舉脈訣悖經之非 愚按宋妄男子高陽生者胃竊叔和。

    僞創脈訣。

    庸鄙差謬。

    大乖經旨。

    俗醫習誦。

    遵為法程。

    終日哔。

    益增聾聩。

    雖閱多病。

    曆多壽。

    虛實不識。

    生死無如。

    脈理竟昧。

    誤世非淺。

    獨奈相承膠固難拔。

    若肯回心翻悟。

    棄邪歸正。

    根據憑内經脈經正法特究虛實洞明。

    生死病必識脈治。

    必求本軒岐微蘊再彰。

    今日天下之幸。

    萬世之慶也。

    今舉其非者于後。

    脈經以浮脈謂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脈訣乃謂尋之如太過。

    據此乃浮兼洪緊實之。

    象豈浮之體乎。

    謬一也。

    又脈經以沉脈謂重按至筋骨乃得。

    脈訣乃謂緩度三關。

    狀如爛綿。

    豈知沉尚兼遲數洪細而誤。

    指爛綿之弱脈為沉之。

    體謬二也。

    又脈經以遲脈謂一息三至。

    去來極慢。

    脈訣乃謂重手乃得。

    又曰隐隐曰狀且難。

    是又混遲而為沉。

    為澀矣。

    豈遲之體乎謬三也。

    又脈經以數為綱領正脈。

    脈訣妄立七表八裡。

    名目而遺數脈隻歌于九道。

    謬四也。

    又脈經以滑脈往來流利。

    如珠應指。

    脈訣乃雲按之即伏。

    三關如珠。

    不進不退。

    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

    曰不進不退此。

    政内經所雲。

    皮膚着脈不往來者死。

    是豈滑之體乎。

    謬四也。

    又脈經以澀脈為往來難細遲短散。

    脈訣乃雲指下尋之似有。

    舉之全無。

    悖經甚矣。

    謬五也。

    又脈經以虛脈為遲大而軟。

    按之無力。

    隐指豁豁然空。

    脈訣乃謂尋之不足。

    舉之有餘。

    此為浮脈。

    豈虛之體乎。

    謬六也。

    又脈經以實脈為浮沉皆得。

    應指。

    脈訣乃言如繩應指來。

    又言證為小便不禁。

    是認脈為緊脈而證為虛寒之證妄甚矣。

    謬七也。

    又脈經以洪脈為指下極大。

    宜于夏。

    脈訣乃雲季夏宜之。

    秋季冬季。

    發汗通腸。

    俱非所宜。

    獨不聞有舍時從症乎。

    謬八也。

    又脈經以緊脈為數如切繩。

    脈訣乃雲寥寥入尺來。

    是令脈将倒行耳。

    謬九也。

    又脈經以芤脈中央空。

    兩邊實。

    病主失血。

    脈訣乃謂兩頭有。

    中間無是脈從中而斷截矣。

    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

    與血症何反誤世不小謬十也。

    又脈經以緩脈主營弱風虛濕脾之病。

    脈訣乃雲為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症。

    支離枉誕謬十一也。

    又脈經以弦脈如張弓弦。

    脈訣乃雲脈緊狀繩牽。

    時時帶數。

     此又混緊數為弦大失。

    弦體矣。

    謬十二也。

    又脈經以牢脈似沉似伏。

    實大而長。

    微弦。

    脈訣乃雲尋之則無。

    按之則有。

    又雲脈入皮膚辨息難。

    又以牢為死脈。

    皆舛妄害理。

    謬十三也。

     又脈經以濡脈極軟而浮細如綿。

    按之無有。

    脈訣乃雲按之似有。

    舉還無是。

    又以微脈為濡。

     謬十四也。

    又脈經以弱脈為極軟而沉細。

    按之乃得。

    舉之無有。

    脈訣乃言輕手乃得。

    是又以濡為弱。

    謬十五也。

    又脈經以細脈小于微而常有。

    細直而軟。

    脈訣乃謂往來極微。

    與經大乖謬。

    十六也。

    又脈經以伏脈為重按着骨。

    指下才動。

    而脈訣乃雲尋之似有。

    定息全無。

    謬十七也。

    又脈經以動脈為見于關上下。

    厥厥動搖。

    脈訣乃言尋之似有。

    舉之還無。

    不離其處。

     不往不來。

    三關沉沉。

    含糊谵妄。

    謬十八也。

    又脈經以促脈為來去數時。

    一止複來。

    脈訣乃雲并居寸口。

    不言時止。

    謬十九也。

    又脈經以結脈為往來緩時。

    一止複來。

    脈訣乃雲或來或去。

    聚而卻還。

    此與結何幹。

    謬二十也。

    又脈經與仲景以動為陽。

    脈訣之九道。

    則以動為陰。

    謬二十一也。

    又仲景以弦為陰。

    脈訣之七表。

    則以弦為陽。

    謬二十二也。

    又内經難經仲景脈經。

    皆以脈從陰陽對待而言。

    而脈訣則妄創七表八裡九道之詭名夫以表言之。

    則實脈非表也。

    以裡言之則遲。

    脈非裡也。

    而道更不知為何道也。

    謬二十三也。

    以上二十三謬。

    舉世習熟。

    無有覺其非者。

    茲特以經為案。

    以悖經為斷。

    切有賴于同志之士焉。

    謹再考證諸書以悉其謬。

    晦庵朱夫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

    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

    俗傳脈訣。

    辭最鄙淺。

    非叔和本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

    為醫家一經。

    今脈訣熟在人口。

    直謂叔和所作。

    不知叔和西晉時尚。

    未有歌括。

    此乃宋之中世人僞托以便習肄爾。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

     不易精也。

    軒岐微蘊。

    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

    猶未盡洩其奧。

    五代高陽生着脈訣。

    假叔和之名。

    語多牾。

    辭語鄙俚。

    又被俗學妄注。

    世醫家傳戶誦。

    茫然無所下手。

    不過藉此求食而已。

    于診視何益哉。

    雲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着脈經。

    其言可守而不可變。

    及托叔和脈訣行。

    而醫經之理遂微。

    蓋叔和為世所信重。

    故假其名而得行耳。

    然醫道之日淺。

    未必不繇此而誤之也。

    撄甯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

    以對待而為名象也。

    高陽生七表八裡九道。

    益鑿鑿也。

    求脈之明。

    為脈之晦。

    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

    軒岐越人叔和。

    皆不言表裡。

    脈訣竊叔和之名。

    而立七表八裡九道。

    為世大惑。

    脈之變化從陰陽生。

    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

    各從其類。

    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

    而分七八九之名乎。

    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

     因沉而見者皆為裡。

    何拘于七八九哉。

    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

    以教學人。

    雖似快捷方式。

    然必繇博反約。

    然後能入脈妙。

    若以此自足亦畫矣。

    朱丹溪曰氣口者脈之要會。

    故能知人命之死生。

    世之俗醫。

    誦高陽生之妄作。

    欲以治病。

    其不殺人也幾希。

     [卷之二:四診正法]望色 素問曰: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靈樞髒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鈎。

    黃者其脈代。

    白者其脈毛。

    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也。

    得其相生之脈。

    則病已矣。

    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

    其病乃可别也。

    又曰赤色出兩頰。

    大如拇指者。

    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見于天庭。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

    又曰青黑為痛。

    黃赤為風。

    黃而膏潤為膿。

    赤甚為血。

    白為寒。

    是為五色也。

     又曰五色微診。

    可以目察。

    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

    喘而堅。

    診有積氣在中。

    時害于食。

    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

    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

    喘而浮。

    上虛下實。

    兼有積氣在胸。

    喘而虛。

    名曰肺痹。

    寒熱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脈之至。

    長而左右彈。

    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得之寒濕。

    與疝同法。

    腰痛足清。

    頭脈緊。

    黃脈之至大而虛。

    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

    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疾。

    使四支汗出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