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速,急迫之态有似于不能聯屬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義。
似其立說之初,用意亦不甚相遠,但後之讀者,僅知有歇止一層,而忘其短速之象,遂與古人命名本旨,毫厘千裡。
(乾隆時日本丹波元簡《脈學輯要》亦主此說,引證尚為明晰。
) 以内科為病言之,則陽升頭面,氣結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脈皆獨盛于寸。
促速不舒,是其明證。
以外科言之,則上部實熱,壅而為瘍者,亦當有此脈象。
丹波氏謂獨盛于寸,與溢出上魚之脈相似,故其《脈學輯要》促脈條中,附以溢上魚際之脈。
壽頤則謂上溢者,主陽升巅頂,故脈溢出寸部之上。
而促主陽盛上焦,尚在寸脈本部,情勢亦自不同,是當分别觀之。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十五節·結代之脈 結代皆歇止之脈。
結為無定之止,尚是氣血失調,偶然停頓;代為有定之止,竟是髒氣缺陷,習為故常。
所以代生結生,顯然有别。
然即以内科言之,老人氣血既衰,循行不及,即見代脈,亦未必遽是死征。
苟其頤養得宜,尚可綿延歲月。
但終是不足之征兆,殘齡風燭刻刻可虞耳。
以言瘍證,則腫瘍雖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經絡之病,苟非大證,必不當有結代之脈。
而内癰固結,及痛勢極熾者,偶一見之。
是當解結定痛,方能脈複即安。
久見結代,必非佳兆。
若潰後則閉者已洩,滞者已通,脈道周流當無結塞。
如其有之,則真元不續,恐難為力矣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十六節·上魚入尺 上焦氣火沸騰,脈必應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魚際。
此心肝陽盛者有之。
其證為眩暈頭痛,直達頂巅,或且沖激腦經,昏瞀無識。
而瘍家實火證亦有此脈,頭面疔毒,時一見之。
下元相火不藏,脈必應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勁有力。
此肝腎火熾者有之。
于内證為強陽不痿,為陰挺頑痛,為陰汗濕癢,皆龍相之橫逆莫制者也。
于瘍家亦主二陰毒火諸恙,如急性子癰,如濕熱外痔及便毒疽之勢焰方張時,恒有此垂長之脈。
而足水疔,陽發大毒,頃刻化腐者,亦時一見之。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一節·總論 瘍家藥劑,必随其人之寒熱虛實,七情六淫,氣血痰濕諸證而調劑之。
故臨證處方,無論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證為之主。
此瘍醫之最上乘也。
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餘緒,以治外瘍,雖有大證,亦多應手得效。
試觀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專家,而偶治外瘍,亦複時有奇效,此事實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醫所公認者也。
惟是瘍之為病,甚繁赜矣。
即其外候之變遷,亦複層出不窮,步驟次序,必不可紊。
設非專心緻志,研究一番,縱使長于内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瘍,即能大緻楚楚,然細緘密縷,必有不逮;則按之實際,亦不能按部就班,铢兩悉稱。
蓋治瘍大旨,雖無不以内證為權衡,而對于外證,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類,必須有二三味合宜之藥,為之導引,而後内外各如其分。
否則全無關系,又安能收複杯取效之應。
況乎所發部位,各有分野;分經論治,尤不可籠統含糊,浮泛不切。
而世俗所傳外科各書,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甯不隐約模糊,長如黑暗地獄。
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飲、神授衛生湯等方,凡是瘍醫家言,無不列之首簡,謂為能治一切癰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雲雲。
試為考其實在作用,龐雜無紀,既無法律可言,又安有效驗可望。
蓋凡是一病,雖曰自有對病應驗之藥;然同此一病,而溫涼寒熱,虛實輕重,始傳末傳,亦複各各不同,已無預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
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小一切癰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自治至終,無不合轍。
揆之情理,其謬何如。
須知見證治證,随宜加浮蕪雜,無一是處。
而乃大張其名,眩人耳目,一則曰仙方,再則曰仙授,自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誕而已。
今試以仙方活命飲一方論之。
藥用乳香、沒藥、赤芍、甘草節、歸尾、穿山甲、皂角刺、銀花、白芷、陳皮、花粉、貝母、防風十三味。
乳香、沒藥固世俗所謂止痛之套藥也,其性粘韌,能合金刃創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驗;又可研敷作外瘍生肌長絞肉子藥。
此乳沒兩味之第一功用也。
又其氣芳香,能舒肝胃之氣,則内服以治肝心隐痛,亦或有效。
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
然其質是樹膠,一入煎劑,粘稠凝膩,其臭反惡,難于入口,即令勉強吞咽,亦必惹胃泛惡,甚者則吐。
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見有作湯飲者。
《本草綱目》所引諸方,尚皆如此。
而後之俗醫,乃以止痛二字亂入煎方。
姑無論其有無效力,而令病者飲此濁膠,徒犯腸胃,亦已太酷。
蓋俗醫隻知人雲亦雲,并未深明古人用藥有法。
若令醫家親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閉目而不能下咽。
甘草能治外瘍,乃甘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
然甘者必膩,若濕病痰病得之,必滿必嘔。
古人成方,雖多以甘草調和諸藥,而今人則用之甚少,誠有見于此中弊窦。
況在外瘍,濕痰為病最多。
故患瘍者,舌苔多濃濁粘膩,甘味皆是禁藥,況大甘大膩如國老乎。
又俗醫每謂甘草節專治瘍患,其說不知何本。
考李氏瀕湖《本草綱目》引書最博,辨藥極詳,于甘草有梢有頭,而獨無節。
可知明代尚無此謬說。
今就藥肆中持甘草觀之,長者尺餘,兩端如一,其節安在。
而俗醫處方,竟大書特書曰甘草節若幹,豈非以盲引盲之故态。
(或謂甘草,故專治瘍。
其說頗似有理,然細思之,終覺可哂。
)赤芍、歸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用在肉裡,早用刀針,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面皮膚透達,俾得從速用針,可免内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輕之法;若内膿未成,猶可消散,而妄用之,适以助其成膿外潰,則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
病者何辜。
與醫何仇?而必令其慘痛号呼,膿血橫決,何其忍耶。
陳皮、貝母惟上部熱痰為患,如發頤痰核之類宜之。
白芷芳香上行,可散頭面之風;防風辛溫,以散寒風,為百藥長,而風熱已大非所宜。
若在溫熱濕熱諸病,豈非鸩毒。
銀花、花粉則清涼之味,宜于溫熱而寒證所忌。
似此溫涼并進,糅雜成方,而曰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甯非大謬。
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頗為時俗所尚,然亦無通治百病之理。
而近更有所謂六神丸者,以珠黃、腦麝、蟾酥、腰黃六物為方,以百草霜為衣,價值兼金,可為貴重。
而按之藥性病情,亦非外瘍有效之藥。
乃俗人不察,群認為治瘍必效之神丹,甚至醫林亦推重之,不從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價為佳,徒耗病家資财。
庸陋之尤,更是可笑。
壽頤秉師門家法,參以生平閱曆,頗覺一病有一病之方劑,尚必随其人之氣體,而相與變遷,已非闆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預備數方,可以泛應曲當之理。
但分證言之,亦未嘗無門徑之可尋。
用是撮其大旨,分門别類,列舉各法,姑示涯略。
雖曰東鱗西爪,必不能曲盡精微,要之門徑既清,則臨時制裁,自能變化。
較之從事于古方之渾漠無垠,不分虛實,不辨溫涼者,不啻指南有針,導之覺路矣。
至于外治各藥,退毒圍毒,溫散涼散,提毒消毒,止痛止血,收濕止癢,去腐生新諸法鹹備,與内服煎劑,各收效果。
更不可泛泛不切,敷衍了事。
考之古書,成方千萬,可供實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誤無窮。
不能照書配用,幸圖一效。
要知事倍功半,既不當以臨床為練習之場。
如果以藥試人,且不啻借病患作習射之鹄。
爰以師門心法暨半生經驗各藥别為一章,并錄于篇。
務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同學人習此一編,而随宜施治,綽有餘裕,借以利濟蒼生,拯其疾苦,鲰生事業,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劑,分證治療,則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
因别采瘍科治案,輯為平議一編。
庶幾是是非非,具有經緯;治瘍一門,無餘蘊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二節·論腫瘍退消之劑 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
治之于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于無形,病者不以為功,醫者亦可省許多手續。
此良醫之用心,而亦治醫之最上乘也。
惟是消腫之法,最為細密。
一病有一病之來源,七情六淫,三因各異。
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則斷無消散之希望。
而或者乃僅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
如病本外因,則風寒暑濕之侵淫,既各随其感觸而成瘍患。
如病本内因,則氣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經隧而發大癰。
故凡退腫消毒之大法,以治外感,則有風者疏其風,有熱者清其熱,有濕有寒者理其濕、祛其寒。
以治内傷,則氣滞者理其氣,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飲積者導其痰、滌其飲。
正本清源,無一非退消之良劑。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來以漸,結為堅腫。
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證,則由來已久,蒂固根深,雖有養液和榮、軟堅流氣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擺脫塵緣,破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則痼疾難療,必無希冀;而其餘諸證,批導,孰不。
然必辨之也精,斯識之也确,因端竟委,探本窮源,已非庸耳俗目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之所能望其項背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三節·論腫瘍内已成膿之劑 腫瘍治療,總以消散為第一要義。
能于消腫各法,随證分治,縱有大證,亦可衰減其勢。
所謂大化為小,小化為無。
病者隐受其惠于不知不覺之中,醫者亦有功而不居。
仁人之用心,不當如是耶。
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或治之已晚,内已釀膿,勢必不能全退。
于斯時也,内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仍須分别病因,根據上條退消各法,随證用藥。
蓋以中雖成膿,而四周之腫猶在,故仍以消腫為急,置其膿成于不問。
庶幾餘腫既消,即成潰亦必不巨。
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令其迅速蒸膿,攻孔日大,收斂費時。
山甲片、皂角針走竄極迅,透膿極易。
未成膿者,早用之即易蒸膿,不能全散。
惟陰寒之證,堅塊漫腫,借其流動之勢,亦可消散凝滞。
若有膿成肉裡,深藏不透,則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腫勢高突,透達于外,提深就淺,亦是一法。
惟腫瘍苟非真氣大衰之人,必無用補之法。
一投補劑,助桀為虐。
俗子不知,誤于張潔古黃為瘡家聖藥一句,動辄亂投,緻令輕證化大者不可枚舉,害人不淺。
而治瘍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歎。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四節·論腫瘍行氣之劑 瘍之為病,必腫必痛。
其故無他,氣血壅滞,窒塞不能而已。
所以消腫止痛,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
惟行血不可太猛。
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轉滋流弊。
而行氣之藥,可以萬全無害。
抑且血之壅,即由于氣之滞;苟得大氣斡旋,則氣行者血亦行,尤為一舉而兩得。
此則古人治瘍,注重氣分,洵分握要之圖也。
宋《李氏集驗》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内補十宣散,《窦氏瘡瘍經驗》有許多流氣飲,雖方藥未免叢雜,而多用氣分之藥,最是古人治瘍正軌。
壽頤謂氣為血帥,血随氣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氣營運化生萬物。
而人在氣交之中,動作行為,無一非此大氣流行,為之鼓蕩。
所以凡治百病,必參以氣分之藥,而後吹噓運用,功效乃神。
古人補血之方,首推四物。
地黃濃膩,非得歸芎辛溫運動之力,則呆滞有餘,弊多利少。
制方精義,即在利用氣藥。
而俗人昧焉,且謂當歸、川芎即是補血之物,于古人用藥真義,未能體會,哪不可怪。
況在瘍患,明是氣滞不行為病,苟不振動其氣機,何能有濟。
此固治瘍者始終利賴之捷訣,而凡通達經隧,宣絡脈之法,因無一不在行氣二字之中者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五節·論外瘍治痰之劑 痰者,本非吾人體中應有之物質,而以觀近人病狀,則挾痰之證甚多。
豈丹溪所謂東南地土卑濕,由濕生熱,濕熱生痰,果得之于土薄水淺,而非人力之所能為耶。
毋亦體質素弱,脾運失司,大氣之斡旋無權,飲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谷之精,不為津液,以灑陳于五髒,和調于六腑,而徒釀為頑痰濁飲,有以助長病魔耳。
古人恒謂肺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者,以肺為呼吸之道路,氣機不利,則氣化為水,而水飲停留;胃為水谷之淵薮,運化不靈,則食即生痰,而濁涎盤踞。
此痰飲之潛滋暗長于肺胃中者,尤其淺而易知,顯而可據。
若夫經絡肌肉之間,而亦多痰病,則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随氣血流行,以入經隧。
蓋亦其人之營運不健,營衛周流,有時偶滞。
遂令絡脈中固有之津液,留頓于不知不覺之中。
譬彼源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污朽積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快捷方式,而為閑不用,茅草塞焉。
此四肢百骸皮裡膜外,所以停痰積飲之淵源;而外發癰瘍,亦往往而多痰證。
則治瘍者,可不于此加之意乎。
惟痰能為瘍,其基礎則本于氣機之阻滞,其成就亦别有感觸之原因。
有因外風時熱以激動其痰者,則風性升騰,上行而迅疾,其證多在頸項腮頤,如發頤、腮、項前颌下諸癰,皆本于結痰,而動于外風,成于血熱。
則化痰也,而必洩熱疏風。
有因肝膽内熱以熬煉其痰者,則相火郁窒,入絡而貫聯,其證多在耳後項側,如瘰馬刀連絡成串,皆本于木火而煎爍血液,馴緻堅凝。
則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
有胃絡之結痰,則乳房之結核是,宜兼洩胃家之實。
若夫氣液久虛,痰流經隧,曆久始發之流痰,則非培補不為功。
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則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滿腹牢騷,又非藥力之可以抒愁解結者,夫豈“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
此雖同是痰病,而淺深大是不侔。
果能分别源流,投機處治,當亦可以十全八九。
又凡瘍患之挾痰者,尚有部位可據,亦必見證分治。
則項側耳前後多風火,亦多肝火,宜辨内外之因;脅肋串有實火,亦有虛火,宜求铢兩之稱。
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肢之部,則惟兩臂間有流痰發生,而自股以下無之。
學人慎弗以股胫之瘍,誤作挾痰論斷,而反以贻笑方家也。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六節·論外瘍清熱之劑 外瘍為病,外因有四時六淫之感觸,内因有七情六郁之損傷,種種原由無不備具。
而以最普通者言之,則熱病其多數也。
蓋外感六淫,蘊積無不化熱;内因五志,變動皆有火生。
此則内科百病屬熱者亦必居其大半;況在外瘍,肌膚灼痛,肉腐成膿,謂非熱郁于中,有以消爍之而何。
此世俗治瘍所以無不注重于清潤寒涼一途,誠不能不謂其大有适用處也。
雖然瘡瘍之屬于熱者固是最多,頤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謂為泛應曲當,而妄加無辜者以炮烙之刑,聽其慘暴哀号,焦肌铄骨。
究之熱病情況,萬有不齊。
欲求其分量鹹宜,铢兩悉稱,似亦不易。
固非如街頭賣藥,市上搖鈴者,記得芩、連、膏、黃、銀花、地丁數味,而可以盡瘍醫之
似其立說之初,用意亦不甚相遠,但後之讀者,僅知有歇止一層,而忘其短速之象,遂與古人命名本旨,毫厘千裡。
(乾隆時日本丹波元簡《脈學輯要》亦主此說,引證尚為明晰。
) 以内科為病言之,則陽升頭面,氣結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脈皆獨盛于寸。
促速不舒,是其明證。
以外科言之,則上部實熱,壅而為瘍者,亦當有此脈象。
丹波氏謂獨盛于寸,與溢出上魚之脈相似,故其《脈學輯要》促脈條中,附以溢上魚際之脈。
壽頤則謂上溢者,主陽升巅頂,故脈溢出寸部之上。
而促主陽盛上焦,尚在寸脈本部,情勢亦自不同,是當分别觀之。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十五節·結代之脈 結代皆歇止之脈。
結為無定之止,尚是氣血失調,偶然停頓;代為有定之止,竟是髒氣缺陷,習為故常。
所以代生結生,顯然有别。
然即以内科言之,老人氣血既衰,循行不及,即見代脈,亦未必遽是死征。
苟其頤養得宜,尚可綿延歲月。
但終是不足之征兆,殘齡風燭刻刻可虞耳。
以言瘍證,則腫瘍雖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經絡之病,苟非大證,必不當有結代之脈。
而内癰固結,及痛勢極熾者,偶一見之。
是當解結定痛,方能脈複即安。
久見結代,必非佳兆。
若潰後則閉者已洩,滞者已通,脈道周流當無結塞。
如其有之,則真元不續,恐難為力矣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十六節·上魚入尺 上焦氣火沸騰,脈必應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魚際。
此心肝陽盛者有之。
其證為眩暈頭痛,直達頂巅,或且沖激腦經,昏瞀無識。
而瘍家實火證亦有此脈,頭面疔毒,時一見之。
下元相火不藏,脈必應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勁有力。
此肝腎火熾者有之。
于内證為強陽不痿,為陰挺頑痛,為陰汗濕癢,皆龍相之橫逆莫制者也。
于瘍家亦主二陰毒火諸恙,如急性子癰,如濕熱外痔及便毒疽之勢焰方張時,恒有此垂長之脈。
而足水疔,陽發大毒,頃刻化腐者,亦時一見之。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一節·總論 瘍家藥劑,必随其人之寒熱虛實,七情六淫,氣血痰濕諸證而調劑之。
故臨證處方,無論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證為之主。
此瘍醫之最上乘也。
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餘緒,以治外瘍,雖有大證,亦多應手得效。
試觀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專家,而偶治外瘍,亦複時有奇效,此事實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醫所公認者也。
惟是瘍之為病,甚繁赜矣。
即其外候之變遷,亦複層出不窮,步驟次序,必不可紊。
設非專心緻志,研究一番,縱使長于内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瘍,即能大緻楚楚,然細緘密縷,必有不逮;則按之實際,亦不能按部就班,铢兩悉稱。
蓋治瘍大旨,雖無不以内證為權衡,而對于外證,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類,必須有二三味合宜之藥,為之導引,而後内外各如其分。
否則全無關系,又安能收複杯取效之應。
況乎所發部位,各有分野;分經論治,尤不可籠統含糊,浮泛不切。
而世俗所傳外科各書,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甯不隐約模糊,長如黑暗地獄。
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飲、神授衛生湯等方,凡是瘍醫家言,無不列之首簡,謂為能治一切癰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雲雲。
試為考其實在作用,龐雜無紀,既無法律可言,又安有效驗可望。
蓋凡是一病,雖曰自有對病應驗之藥;然同此一病,而溫涼寒熱,虛實輕重,始傳末傳,亦複各各不同,已無預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
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小一切癰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自治至終,無不合轍。
揆之情理,其謬何如。
須知見證治證,随宜加浮蕪雜,無一是處。
而乃大張其名,眩人耳目,一則曰仙方,再則曰仙授,自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誕而已。
今試以仙方活命飲一方論之。
藥用乳香、沒藥、赤芍、甘草節、歸尾、穿山甲、皂角刺、銀花、白芷、陳皮、花粉、貝母、防風十三味。
乳香、沒藥固世俗所謂止痛之套藥也,其性粘韌,能合金刃創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驗;又可研敷作外瘍生肌長絞肉子藥。
此乳沒兩味之第一功用也。
又其氣芳香,能舒肝胃之氣,則内服以治肝心隐痛,亦或有效。
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
然其質是樹膠,一入煎劑,粘稠凝膩,其臭反惡,難于入口,即令勉強吞咽,亦必惹胃泛惡,甚者則吐。
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見有作湯飲者。
《本草綱目》所引諸方,尚皆如此。
而後之俗醫,乃以止痛二字亂入煎方。
姑無論其有無效力,而令病者飲此濁膠,徒犯腸胃,亦已太酷。
蓋俗醫隻知人雲亦雲,并未深明古人用藥有法。
若令醫家親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閉目而不能下咽。
甘草能治外瘍,乃甘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
然甘者必膩,若濕病痰病得之,必滿必嘔。
古人成方,雖多以甘草調和諸藥,而今人則用之甚少,誠有見于此中弊窦。
況在外瘍,濕痰為病最多。
故患瘍者,舌苔多濃濁粘膩,甘味皆是禁藥,況大甘大膩如國老乎。
又俗醫每謂甘草節專治瘍患,其說不知何本。
考李氏瀕湖《本草綱目》引書最博,辨藥極詳,于甘草有梢有頭,而獨無節。
可知明代尚無此謬說。
今就藥肆中持甘草觀之,長者尺餘,兩端如一,其節安在。
而俗醫處方,竟大書特書曰甘草節若幹,豈非以盲引盲之故态。
(或謂甘草,故專治瘍。
其說頗似有理,然細思之,終覺可哂。
)赤芍、歸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用在肉裡,早用刀針,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面皮膚透達,俾得從速用針,可免内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輕之法;若内膿未成,猶可消散,而妄用之,适以助其成膿外潰,則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
病者何辜。
與醫何仇?而必令其慘痛号呼,膿血橫決,何其忍耶。
陳皮、貝母惟上部熱痰為患,如發頤痰核之類宜之。
白芷芳香上行,可散頭面之風;防風辛溫,以散寒風,為百藥長,而風熱已大非所宜。
若在溫熱濕熱諸病,豈非鸩毒。
銀花、花粉則清涼之味,宜于溫熱而寒證所忌。
似此溫涼并進,糅雜成方,而曰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甯非大謬。
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頗為時俗所尚,然亦無通治百病之理。
而近更有所謂六神丸者,以珠黃、腦麝、蟾酥、腰黃六物為方,以百草霜為衣,價值兼金,可為貴重。
而按之藥性病情,亦非外瘍有效之藥。
乃俗人不察,群認為治瘍必效之神丹,甚至醫林亦推重之,不從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價為佳,徒耗病家資财。
庸陋之尤,更是可笑。
壽頤秉師門家法,參以生平閱曆,頗覺一病有一病之方劑,尚必随其人之氣體,而相與變遷,已非闆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預備數方,可以泛應曲當之理。
但分證言之,亦未嘗無門徑之可尋。
用是撮其大旨,分門别類,列舉各法,姑示涯略。
雖曰東鱗西爪,必不能曲盡精微,要之門徑既清,則臨時制裁,自能變化。
較之從事于古方之渾漠無垠,不分虛實,不辨溫涼者,不啻指南有針,導之覺路矣。
至于外治各藥,退毒圍毒,溫散涼散,提毒消毒,止痛止血,收濕止癢,去腐生新諸法鹹備,與内服煎劑,各收效果。
更不可泛泛不切,敷衍了事。
考之古書,成方千萬,可供實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誤無窮。
不能照書配用,幸圖一效。
要知事倍功半,既不當以臨床為練習之場。
如果以藥試人,且不啻借病患作習射之鹄。
爰以師門心法暨半生經驗各藥别為一章,并錄于篇。
務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同學人習此一編,而随宜施治,綽有餘裕,借以利濟蒼生,拯其疾苦,鲰生事業,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劑,分證治療,則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
因别采瘍科治案,輯為平議一編。
庶幾是是非非,具有經緯;治瘍一門,無餘蘊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二節·論腫瘍退消之劑 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
治之于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于無形,病者不以為功,醫者亦可省許多手續。
此良醫之用心,而亦治醫之最上乘也。
惟是消腫之法,最為細密。
一病有一病之來源,七情六淫,三因各異。
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則斷無消散之希望。
而或者乃僅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
如病本外因,則風寒暑濕之侵淫,既各随其感觸而成瘍患。
如病本内因,則氣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經隧而發大癰。
故凡退腫消毒之大法,以治外感,則有風者疏其風,有熱者清其熱,有濕有寒者理其濕、祛其寒。
以治内傷,則氣滞者理其氣,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飲積者導其痰、滌其飲。
正本清源,無一非退消之良劑。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來以漸,結為堅腫。
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證,則由來已久,蒂固根深,雖有養液和榮、軟堅流氣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擺脫塵緣,破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則痼疾難療,必無希冀;而其餘諸證,批導,孰不。
然必辨之也精,斯識之也确,因端竟委,探本窮源,已非庸耳俗目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之所能望其項背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三節·論腫瘍内已成膿之劑 腫瘍治療,總以消散為第一要義。
能于消腫各法,随證分治,縱有大證,亦可衰減其勢。
所謂大化為小,小化為無。
病者隐受其惠于不知不覺之中,醫者亦有功而不居。
仁人之用心,不當如是耶。
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或治之已晚,内已釀膿,勢必不能全退。
于斯時也,内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仍須分别病因,根據上條退消各法,随證用藥。
蓋以中雖成膿,而四周之腫猶在,故仍以消腫為急,置其膿成于不問。
庶幾餘腫既消,即成潰亦必不巨。
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令其迅速蒸膿,攻孔日大,收斂費時。
山甲片、皂角針走竄極迅,透膿極易。
未成膿者,早用之即易蒸膿,不能全散。
惟陰寒之證,堅塊漫腫,借其流動之勢,亦可消散凝滞。
若有膿成肉裡,深藏不透,則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腫勢高突,透達于外,提深就淺,亦是一法。
惟腫瘍苟非真氣大衰之人,必無用補之法。
一投補劑,助桀為虐。
俗子不知,誤于張潔古黃為瘡家聖藥一句,動辄亂投,緻令輕證化大者不可枚舉,害人不淺。
而治瘍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歎。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四節·論腫瘍行氣之劑 瘍之為病,必腫必痛。
其故無他,氣血壅滞,窒塞不能而已。
所以消腫止痛,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
惟行血不可太猛。
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轉滋流弊。
而行氣之藥,可以萬全無害。
抑且血之壅,即由于氣之滞;苟得大氣斡旋,則氣行者血亦行,尤為一舉而兩得。
此則古人治瘍,注重氣分,洵分握要之圖也。
宋《李氏集驗》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内補十宣散,《窦氏瘡瘍經驗》有許多流氣飲,雖方藥未免叢雜,而多用氣分之藥,最是古人治瘍正軌。
壽頤謂氣為血帥,血随氣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氣營運化生萬物。
而人在氣交之中,動作行為,無一非此大氣流行,為之鼓蕩。
所以凡治百病,必參以氣分之藥,而後吹噓運用,功效乃神。
古人補血之方,首推四物。
地黃濃膩,非得歸芎辛溫運動之力,則呆滞有餘,弊多利少。
制方精義,即在利用氣藥。
而俗人昧焉,且謂當歸、川芎即是補血之物,于古人用藥真義,未能體會,哪不可怪。
況在瘍患,明是氣滞不行為病,苟不振動其氣機,何能有濟。
此固治瘍者始終利賴之捷訣,而凡通達經隧,宣絡脈之法,因無一不在行氣二字之中者矣。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五節·論外瘍治痰之劑 痰者,本非吾人體中應有之物質,而以觀近人病狀,則挾痰之證甚多。
豈丹溪所謂東南地土卑濕,由濕生熱,濕熱生痰,果得之于土薄水淺,而非人力之所能為耶。
毋亦體質素弱,脾運失司,大氣之斡旋無權,飲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谷之精,不為津液,以灑陳于五髒,和調于六腑,而徒釀為頑痰濁飲,有以助長病魔耳。
古人恒謂肺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者,以肺為呼吸之道路,氣機不利,則氣化為水,而水飲停留;胃為水谷之淵薮,運化不靈,則食即生痰,而濁涎盤踞。
此痰飲之潛滋暗長于肺胃中者,尤其淺而易知,顯而可據。
若夫經絡肌肉之間,而亦多痰病,則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随氣血流行,以入經隧。
蓋亦其人之營運不健,營衛周流,有時偶滞。
遂令絡脈中固有之津液,留頓于不知不覺之中。
譬彼源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污朽積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快捷方式,而為閑不用,茅草塞焉。
此四肢百骸皮裡膜外,所以停痰積飲之淵源;而外發癰瘍,亦往往而多痰證。
則治瘍者,可不于此加之意乎。
惟痰能為瘍,其基礎則本于氣機之阻滞,其成就亦别有感觸之原因。
有因外風時熱以激動其痰者,則風性升騰,上行而迅疾,其證多在頸項腮頤,如發頤、腮、項前颌下諸癰,皆本于結痰,而動于外風,成于血熱。
則化痰也,而必洩熱疏風。
有因肝膽内熱以熬煉其痰者,則相火郁窒,入絡而貫聯,其證多在耳後項側,如瘰馬刀連絡成串,皆本于木火而煎爍血液,馴緻堅凝。
則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
有胃絡之結痰,則乳房之結核是,宜兼洩胃家之實。
若夫氣液久虛,痰流經隧,曆久始發之流痰,則非培補不為功。
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則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滿腹牢騷,又非藥力之可以抒愁解結者,夫豈“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
此雖同是痰病,而淺深大是不侔。
果能分别源流,投機處治,當亦可以十全八九。
又凡瘍患之挾痰者,尚有部位可據,亦必見證分治。
則項側耳前後多風火,亦多肝火,宜辨内外之因;脅肋串有實火,亦有虛火,宜求铢兩之稱。
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肢之部,則惟兩臂間有流痰發生,而自股以下無之。
學人慎弗以股胫之瘍,誤作挾痰論斷,而反以贻笑方家也。
卷上 第三章·治瘍藥劑 第六節·論外瘍清熱之劑 外瘍為病,外因有四時六淫之感觸,内因有七情六郁之損傷,種種原由無不備具。
而以最普通者言之,則熱病其多數也。
蓋外感六淫,蘊積無不化熱;内因五志,變動皆有火生。
此則内科百病屬熱者亦必居其大半;況在外瘍,肌膚灼痛,肉腐成膿,謂非熱郁于中,有以消爍之而何。
此世俗治瘍所以無不注重于清潤寒涼一途,誠不能不謂其大有适用處也。
雖然瘡瘍之屬于熱者固是最多,頤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謂為泛應曲當,而妄加無辜者以炮烙之刑,聽其慘暴哀号,焦肌铄骨。
究之熱病情況,萬有不齊。
欲求其分量鹹宜,铢兩悉稱,似亦不易。
固非如街頭賣藥,市上搖鈴者,記得芩、連、膏、黃、銀花、地丁數味,而可以盡瘍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