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是有始作一抽之痛者,則大證已成,變動乃速。
此惟石疽乳岩,有此奇變,而證已不可為矣。
此頑木不痛之屬于緩證者又其一也。
此外有皮膚之瘍,腐潰日久,時而稍稍收斂,時而漸漸化開,反複頻仍,幾更寒暑,流水不徹,痛癢俱忘。
此則久爛之餘,其肌肉之神經已死,而皮膚之顔色黯然,津液幹枯,有如槁木,則亦頑梗無知,搔爬不覺,雖似習慣自然,不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愈無期。
此惟久潰瘡瘍,失于調治,緻成壞證。
在貧勞勞力之人,往往有之。
又梅瘡、結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
此皆久腐之餘,調理失宜,遷延歲月,氣血不流,每令四圍未腐,肌膚漸為頑木。
則其後雖或治之合宜,幸得收斂,而其肌肉亦必痛癢不關,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駁,按之木強。
此即局部神經失其功用,不能恢複使然。
要皆久敗之瘡瘍,非尋常之軌範已。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七節·論腫瘍辨膿之法 腫瘍當成潰之期,肌腠之内,必先蒸釀成膿。
其發之最淺者,形塊高聳,根圍收束,不問其膚色之紅與不紅,可一望而知其已成。
以針決之,膿洩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
此有膿無膿之最易辨者,然皆極小極輕之恙。
如暑月之熱疖等,縱不醫藥,亦必自愈,不可以癰疽論也。
瘍之巨者,其發必深,漫腫無垠,必不高聳,必不變色,内雖有膿,而尚在肌肉之底。
如腫勢胖大,若肥人體豐,及股臀肉濃之部位,往往膿成于一二寸之裡,而皮裡之肌肉仍如故。
昧者不察,謬以為猶可消散,則内膿愈攻愈巨,外不達而内潰日深,釀成壞證,以緻不可收拾者,所見甚多。
皆不能早知其有膿,而贻禍無窮,殊堪浩歎。
辨之之法,漫腫不束,按之皆堅,痛勢未甚者,膿未成也。
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處,其痛最盛者,其中必已成膿,但深在肉裡,未便即動刀針,多血多痛。
在膏粱之體,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畏,則外必以圍藥束其四周,而内服透達之劑提膿外達。
一二日而其腫較高,其膿較淺,再按之而指下已軟,可以奏刀矣。
若漫腫堅巨,以指端按之,四圍堅硬,而中有軟陷者,膿成而尚在淺處者也。
或腫勢散開,延及盈尺,按之皆堅,而以兩指距離一二寸,彼此疊按,堅腫之下,隐隐軟陷者,亦深處之已成膿者也。
若至漫腫起,皮膚繃急,甚至光亮,則不必旨者,惟氣虛發腫為然,必非外瘍。
外瘍之腫,堅硬者多,按之必無凹形。
若按之随指陷下,而放手即起,則惟内有多膿,攻孔極巨,而又極淺者為然。
即上所謂皮膚光亮,一望可知者,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别。
若内有大膿,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濃者,則必按之不陷,亦不随手而起,何可概以為膿必未成。
有謂按之皮膚熱者為有膿,皮膚不熱者為無膿。
然肌膚之小疖,其發淺,雖未成膿,而膚亦熱;肉裡之大癰,其發深,雖已有膿而膚必不熱。
且有謂漫腫無垠,以濕紙貼之,有一處先幹,則其處有膿者,皆是癡人說夢,并未親自經驗,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語(壽頤按:為此說者,其意蓋謂内已成膿,皮膚必熱,故濕紙當先幹。
究竟膿之成不成,全不關系于皮之熱不熱,直是生平未嘗見過瘍病,最是可笑。
)惟勞力之人,不甚高突者,則必以指尖細按,果有一點已軟,即為成膿之證。
又有腹部空軟之地,内發腸癰,腫必不高,形亦不巨,内雖成膿,而指下殊難分辨。
若重按之則腹部本軟,随手下陷,是其常态。
然即有堅塊,果能以指尖于成塊處,細細體會,自能得心應手。
此必臨證漸多,閱曆有得,方能洞見隔垣。
初非率爾操觚,心粗氣浮者,所能倉卒論斷。
但腹内生癰,辨膿雖難,而尤不可不辨之于早。
蓋瘍生臂、、臀、腿等處堅實部位,膿成三五日而不能早決,勢必内潰日甚,不幸而穿腸或破内膜,即為壞證。
醫者之決斷少遲,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
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
總之,胸腹、脅肋、腋下、腰間、背部等之癰疽,苟已有膿,則早一日洩毒,即少一步内攻。
若不能決之于先,以緻穿膜入内,卒于不治者,無一非醫家耽誤之咎。
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難辨别之病,即最易殺人之機,是不可畏其難而置之不問者也。
又有背疽、腦疽、腹皮癰三大證,初起皮膚一粒,漸以根圍堅腫,而腫處發現幾點白腐,其膿自外釀成,與他證之膿成皮裡者,顯然不同。
此則内以托毒外出為主,而外敷提膿拔毒,非精良之藥不為功。
苟得膿毒透達,即可十全無憾。
又頭面之疔毒,亦間有先起一點白粒,膿成自外者,則外治之藥,與腦背疽同。
而内服宜重用清解,隻求疔頭腐肉,化膿脫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癰之治法與疔瘡同,亦以清解為主。
與腦背疽之宜用溫經托毒法者大異。
)此又同是成膿,而來源去委之别開生面者矣。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八節·論膿之色澤形質 瘍患成膿,污穢之質,惡臭之氣,好潔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諸楮墨,辨其色相矣。
雖然察色辨證,四診之要,惟膿與水,皆血肉所蘊釀,可以驗體質之盛衰,決病情之夷險。
閱曆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談,颟顸從事。
故以膿之形質言之,則宜稠不宜清。
稠濃者,其人之元氣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
惟膿成于内,日久不洩,攻孔深巨,蘊釀多時,則其質多不稠濃。
決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澤不晦,氣臭不惡,尚是正宗,未為敗象。
其孔深膿多者,中必間以腐肉,累累如豬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團,則即其肌肉間之血絡筋膜,腐化不盡,随流而去也。
凡大證潰決之後,二三日間,必常流清淡之膿,甚者亦間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決口,則膿水不暢,而腫不消,痛不減,必當設法盡言之,攻孔雖巨,成膿雖多,決潰之餘,痛除毒洩。
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績。
其經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壞證,未必皆其證之不易治也。
)如其乍潰之時,膿本無多,而竟清澈如水,或濁膩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漿,則必氣血久衰,正氣不敵,無力化膿。
參之其人形色,無不形容枯槁,色脫肉消,脈細而微。
如其胃氣尚佳,可投滋補,或能冀其轉敗為功。
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納亦憊,礙難補益,則雖有盧扁,亦難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濁稠濃,而色澤鮮明者,氣火有餘,宜投清理。
即或膿質不稠,色白或黃,純淨瑩潔者,亦必順證。
若膿色如青如綠,稀薄不濃者,則蘊之多日,蒸釀而質薄者也。
其有膿中兼以瘀血,色紫成塊,則血絡亦腐,血自絡出。
積而成瘀也。
有膿中雜見鮮血者,即絡中之血與膿俱洩也。
若膿血不分,形色不純者,已有正虛邪盛之慮。
若膿血不稠,色雜不一,或淡白如粉漿,或污濁如穢水,則正氣不充,不能托毒透洩之象。
日久遷延,多有變幻。
而甚者則紫黯晦滞,如降香之磨汁,雜以污泥;如腐敗之豬肝,捶為爛醬;或且氣則腥穢惡臭,色則黑白難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溝中之積污,是膿是血,是水是漿,不可方物者,則正氣不存,血肉之質,已為異物,皆不治之證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九節·論潰瘍之水 潰瘍流水,凡皮膚之病,皆濕盛也。
如疥瘡、天泡瘡、黃水瘡之屬,奇癢異常,皆有水無膿,皆濕熱之淫溢于肌腠者也。
其水黃濁而粘,其毒甚熾,最易浸淫四竄,不獨一人之身沾染此水,随即發粒癢搔,即他人沾之,亦易傳染。
而濕盛之人,感觸其氣,亦即同病,此濕疥、天泡瘡等證,所以為流行病之一類。
世俗之人,望而卻步,誠非無因,是為瘍瘡水毒之滋蔓者。
此外如遊風濕注,濕濕癬,旋耳瘡、燕窩瘡、陰瘡、腎囊風、坐闆瘡諸證,膿毒已洩,餘腫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後腫勢漸退,則其水不粘,或作淡黃色,或竟清沏如泉,漸漸從瘡口溢出。
必俟水盡複見稠膿,而始痊愈。
則凡情勢較巨,内攻較深者,無不有此一候。
然為日無幾,至多不過四、五日,而新肌漸滿。
是潰瘍順境,流水之必不為害者。
若潰已有日,其膿清澈不稠,或僅見黃水,或竟流清水,綿延漸久,是其人正氣不充,滋養力薄,必以養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盡見膿,肌肉漸能填滿。
否則水愈多而正愈傷,殊非佳境。
凡普通瘍患,恒以潰膿為順,流水為逆,職是故也。
别有足部之瘍,積濕蘊熱,忽發紅腫,情勢堅巨,浮紅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時不能即起。
此證濕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陽發大毒,俗名水疔。
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針于光亮之處,刺八、九針或十數針(針盛之證,臂手背,亦間有之,惟發于足跗兩胫者最多,故俗有手發背、腳發背之名。
有濕腳濕氣者,又不時頻發,皆宜針之(此病吾吳俗名流火,濕熱俱盛,每易腐爛,即所謂流水為久,水色淡黃,日久則為深黃,為青綠,粘稠異常,有如雞卵之白。
此水流盡,調治較易。
此内潰成水之又一種也。
若夫疔毒不聚,有水無膿,及腦疽、背疽,化膿不成,僅有黃水隐隐,則腫必大堅,毒易内陷,是為險證。
苟非調治有方,使大毒化膿透達,頗有大命之厄。
餘如瘰頑瘡,時而有膿,時而流水,則亦以見膿為順,見水為逆。
流膿可冀成功,流水必難收效。
而石疽、失榮、乳癖、乳岩脹裂之後,時而有水,時而有血,以及壞證之敗漿,血水污濁,色晦臭腥者,則皆百無一治。
此又瘍患流水者之最惡候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十節·論潰瘍之血 瘡瘍潰後,亦有偶爾見血之證,辨其形色,溯其源流,為因為果,有可得而言者。
在刀針初動之時,膿随血溢,血色鮮明,其血從皮肉之針口而來,非膿中之本兼有鮮血也(此惟初,血本易溢,而啼哭則火升氣升,且挾心肝兩經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
凡暑天熱疖,小兒最多,用針必須俟其皮薄膿多為佳。
早針則血多膿少,未必盡善。
)有勞力傷經之瘍,則其絡溢,其血較多,是宜罨其針口以止之。
蓋本是絡中流動之血,不宜聽其橫溢者也。
亦有潰瘍太巨,并其大絡化腐,則一經震動,鮮血直流。
洩之不宜,止之不易。
此宜令其安睡勿動,而以手術其大絡,則血能止。
有潰後膿色不純,與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則元氣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養。
若至元氣已敗,則潰後膿不成膿,血不成血,污濁垢膩,是敗漿之不可救藥者也。
别有血瘤,不宜妄針。
若不知而誤針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
亦有潰瘍初本無血,忽然鮮血噴溢者,或則動作過度,震傷大絡,苟能靜攝,亦尚無傷。
或則大怒傷肝,血随氣湧,涼血清肝,亦易有效。
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無故自溢者,雖非癰疽之類,而皆是外證,治瘍者亦不可不知。
要之無故血溢,皆由氣火奔騰,以緻血絡迸裂。
是宜大劑清心肝之火,鎮而抑之,庶幾龍相安潛,而洶湧波濤,于以大定。
誠非杯水車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禍者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十一節·論瘍科之外感六淫 風火暑濕燥寒,天之氣也。
人在氣交之中,強者弗能為害,弱者即留而為病。
此五運六氣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為獨多。
治内科學人,無不知時病為一大綱,而外瘍亦何莫不然。
誠以氣化之偏,時邪之勝,其襲入經絡髒腑者,則為内病,而襲于肌腠筋肉者,即發外瘍。
殊途同歸,理無二緻。
而謂治外瘍者,可不與時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
試以諸瘍之系于六氣者,約略言之,則頭面瘡瘍,發頤時毒,腮顴颔頰諸癰,牙槽骨槽諸腫,皆風淫所勝也。
諸疔暴腫,陽發大癰,咽喉口舌諸疳,肉翻花諸候,皆火淫所勝也。
而長夏郁蒸,秋陽酷烈,暑濕熱三氣之中,瘍患尤多,則熱淫所勝。
流金铄石之時,血肉之軀蘊毒,成癰釀膿作腐,尤其易易。
況乎地氣溽潤,天氣炎,濕熱互蒸,瘡痍滿目,比屋皆然,故也。
惟燥令既行,氣候凝肅,瘍患獨少。
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膚皴揭,血燥風生之患,則又皮膚病之因于燥淫者也。
若夫寒淫所勝,氣滞血凝,則又有附着骨節之大疽,及寒襲經絡之腦背疽,皆宜溫經宣絡,以化寒邪者。
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若為是證而設,最為合轍。
獨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則皆有肝膽經之郁熱伏藏者。
率爾操觚,贻禍巨矣。
要之凡治瘍患,苟有六淫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癰腫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瘡瘍大證,時邪流注,多有寒熱纏綿,數日不解,而瘍腫随以發現者,苟非寒止熱除,不獨已發之癰腫必不能退,亦且繼續而生,糾纏不已。
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洩化其在經絡之感邪,則瘡證全無把握。
必至外邪俱解,身熱已清,舌苔不濁,胃納加餐,及不治瘍而瘍亦自已。
若專科家惟以外治為能事,則病雖不重,而亦多變幻無窮。
此亦瘍患中之最多數,而必不能專治其外瘍者也。
迨膿潰之後,其毒已洩,以身熱自止為順。
蓋外瘍得膿,猶如傷寒得汗,汗後而熱不已者,是壞傷寒。
即膿後而熱不已者,為壞瘍病。
于此而補偏救弊,随證斡旋,則無一不以内證為主,殊非筆墨之所能曲盡其微者矣。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一節·諸脈總論 脈學淵微,非悟徹神化之機,必不能心與神歸,見微知着。
初非僅僅于浮、沉、遲、數、大、小、滑、澀之間,辨其迹象而已。
可謂盡診察之能事,得脈理之精神者也。
然為初學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談化境,惟能審其真理,觀其會通,乃有得心應手之妙,而拘拘于古人之成說無當焉。
所以古今醫學諸家,據脈辨證,未嘗不極其詳備。
形描摹形迹者,有時而失之呆滞;高談玄理者,有時而失之鑿空。
且有自古相承,久經定論,而一按其實在之情形,反覺不能切合病機者,則理想之辭,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實用也。
如必詳析辨論,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難終,言之辭費。
此非自為專書,不能詳盡。
壽頤不揣愚陋,輯有《脈學正義》一篇,尚能闡發一二,以補古人所未及。
然大率皆為内科言之,于外瘍不能兼及。
茲為瘍科計,則證發于外,而脈見于裡,亦自有彼此附應,曆驗不爽之理。
姑就各種脈象之切合于外瘍者,詳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兇,以别疑似。
頗覺世傳治瘍諸書,容有未盡明言其底蘊者,雖曰信手拈來,不無挂漏,或有一得之見,即在此中。
請舉所知,以告同嗜。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二節·浮沉之脈 浮沉者,脈之淺深也。
脈顯在上,輕手可得,謂之浮。
脈隐在下,重手始得,謂之沉。
以禀賦言之,則體質壯盛,氣血充實者,其脈有餘,輕按易得,有似于浮;體質孱弱,氣血衰微者,其脈不及,輕取不見,有似于沉。
以形質言之,則瘦人肉少,寸口瘠者,脈道顯者之之脈皆細軟,必近于沉。
以天時言之,則春生夏長,氣洩于外,脈亦為之浮顯;秋收冬藏,氣斂于中,脈亦為之沉着。
以人事言之,則勞力奔走,飲醇酒之餘,氣血奮張,其脈無不浮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靜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脈無不沉靜
此惟石疽乳岩,有此奇變,而證已不可為矣。
此頑木不痛之屬于緩證者又其一也。
此外有皮膚之瘍,腐潰日久,時而稍稍收斂,時而漸漸化開,反複頻仍,幾更寒暑,流水不徹,痛癢俱忘。
此則久爛之餘,其肌肉之神經已死,而皮膚之顔色黯然,津液幹枯,有如槁木,則亦頑梗無知,搔爬不覺,雖似習慣自然,不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愈無期。
此惟久潰瘡瘍,失于調治,緻成壞證。
在貧勞勞力之人,往往有之。
又梅瘡、結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
此皆久腐之餘,調理失宜,遷延歲月,氣血不流,每令四圍未腐,肌膚漸為頑木。
則其後雖或治之合宜,幸得收斂,而其肌肉亦必痛癢不關,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駁,按之木強。
此即局部神經失其功用,不能恢複使然。
要皆久敗之瘡瘍,非尋常之軌範已。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七節·論腫瘍辨膿之法 腫瘍當成潰之期,肌腠之内,必先蒸釀成膿。
其發之最淺者,形塊高聳,根圍收束,不問其膚色之紅與不紅,可一望而知其已成。
以針決之,膿洩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
此有膿無膿之最易辨者,然皆極小極輕之恙。
如暑月之熱疖等,縱不醫藥,亦必自愈,不可以癰疽論也。
瘍之巨者,其發必深,漫腫無垠,必不高聳,必不變色,内雖有膿,而尚在肌肉之底。
如腫勢胖大,若肥人體豐,及股臀肉濃之部位,往往膿成于一二寸之裡,而皮裡之肌肉仍如故。
昧者不察,謬以為猶可消散,則内膿愈攻愈巨,外不達而内潰日深,釀成壞證,以緻不可收拾者,所見甚多。
皆不能早知其有膿,而贻禍無窮,殊堪浩歎。
辨之之法,漫腫不束,按之皆堅,痛勢未甚者,膿未成也。
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處,其痛最盛者,其中必已成膿,但深在肉裡,未便即動刀針,多血多痛。
在膏粱之體,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畏,則外必以圍藥束其四周,而内服透達之劑提膿外達。
一二日而其腫較高,其膿較淺,再按之而指下已軟,可以奏刀矣。
若漫腫堅巨,以指端按之,四圍堅硬,而中有軟陷者,膿成而尚在淺處者也。
或腫勢散開,延及盈尺,按之皆堅,而以兩指距離一二寸,彼此疊按,堅腫之下,隐隐軟陷者,亦深處之已成膿者也。
若至漫腫起,皮膚繃急,甚至光亮,則不必旨者,惟氣虛發腫為然,必非外瘍。
外瘍之腫,堅硬者多,按之必無凹形。
若按之随指陷下,而放手即起,則惟内有多膿,攻孔極巨,而又極淺者為然。
即上所謂皮膚光亮,一望可知者,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别。
若内有大膿,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濃者,則必按之不陷,亦不随手而起,何可概以為膿必未成。
有謂按之皮膚熱者為有膿,皮膚不熱者為無膿。
然肌膚之小疖,其發淺,雖未成膿,而膚亦熱;肉裡之大癰,其發深,雖已有膿而膚必不熱。
且有謂漫腫無垠,以濕紙貼之,有一處先幹,則其處有膿者,皆是癡人說夢,并未親自經驗,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語(壽頤按:為此說者,其意蓋謂内已成膿,皮膚必熱,故濕紙當先幹。
究竟膿之成不成,全不關系于皮之熱不熱,直是生平未嘗見過瘍病,最是可笑。
)惟勞力之人,不甚高突者,則必以指尖細按,果有一點已軟,即為成膿之證。
又有腹部空軟之地,内發腸癰,腫必不高,形亦不巨,内雖成膿,而指下殊難分辨。
若重按之則腹部本軟,随手下陷,是其常态。
然即有堅塊,果能以指尖于成塊處,細細體會,自能得心應手。
此必臨證漸多,閱曆有得,方能洞見隔垣。
初非率爾操觚,心粗氣浮者,所能倉卒論斷。
但腹内生癰,辨膿雖難,而尤不可不辨之于早。
蓋瘍生臂、、臀、腿等處堅實部位,膿成三五日而不能早決,勢必内潰日甚,不幸而穿腸或破内膜,即為壞證。
醫者之決斷少遲,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
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
總之,胸腹、脅肋、腋下、腰間、背部等之癰疽,苟已有膿,則早一日洩毒,即少一步内攻。
若不能決之于先,以緻穿膜入内,卒于不治者,無一非醫家耽誤之咎。
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難辨别之病,即最易殺人之機,是不可畏其難而置之不問者也。
又有背疽、腦疽、腹皮癰三大證,初起皮膚一粒,漸以根圍堅腫,而腫處發現幾點白腐,其膿自外釀成,與他證之膿成皮裡者,顯然不同。
此則内以托毒外出為主,而外敷提膿拔毒,非精良之藥不為功。
苟得膿毒透達,即可十全無憾。
又頭面之疔毒,亦間有先起一點白粒,膿成自外者,則外治之藥,與腦背疽同。
而内服宜重用清解,隻求疔頭腐肉,化膿脫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癰之治法與疔瘡同,亦以清解為主。
與腦背疽之宜用溫經托毒法者大異。
)此又同是成膿,而來源去委之别開生面者矣。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八節·論膿之色澤形質 瘍患成膿,污穢之質,惡臭之氣,好潔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諸楮墨,辨其色相矣。
雖然察色辨證,四診之要,惟膿與水,皆血肉所蘊釀,可以驗體質之盛衰,決病情之夷險。
閱曆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談,颟顸從事。
故以膿之形質言之,則宜稠不宜清。
稠濃者,其人之元氣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
惟膿成于内,日久不洩,攻孔深巨,蘊釀多時,則其質多不稠濃。
決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澤不晦,氣臭不惡,尚是正宗,未為敗象。
其孔深膿多者,中必間以腐肉,累累如豬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團,則即其肌肉間之血絡筋膜,腐化不盡,随流而去也。
凡大證潰決之後,二三日間,必常流清淡之膿,甚者亦間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決口,則膿水不暢,而腫不消,痛不減,必當設法盡言之,攻孔雖巨,成膿雖多,決潰之餘,痛除毒洩。
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績。
其經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壞證,未必皆其證之不易治也。
)如其乍潰之時,膿本無多,而竟清澈如水,或濁膩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漿,則必氣血久衰,正氣不敵,無力化膿。
參之其人形色,無不形容枯槁,色脫肉消,脈細而微。
如其胃氣尚佳,可投滋補,或能冀其轉敗為功。
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納亦憊,礙難補益,則雖有盧扁,亦難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濁稠濃,而色澤鮮明者,氣火有餘,宜投清理。
即或膿質不稠,色白或黃,純淨瑩潔者,亦必順證。
若膿色如青如綠,稀薄不濃者,則蘊之多日,蒸釀而質薄者也。
其有膿中兼以瘀血,色紫成塊,則血絡亦腐,血自絡出。
積而成瘀也。
有膿中雜見鮮血者,即絡中之血與膿俱洩也。
若膿血不分,形色不純者,已有正虛邪盛之慮。
若膿血不稠,色雜不一,或淡白如粉漿,或污濁如穢水,則正氣不充,不能托毒透洩之象。
日久遷延,多有變幻。
而甚者則紫黯晦滞,如降香之磨汁,雜以污泥;如腐敗之豬肝,捶為爛醬;或且氣則腥穢惡臭,色則黑白難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溝中之積污,是膿是血,是水是漿,不可方物者,則正氣不存,血肉之質,已為異物,皆不治之證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九節·論潰瘍之水 潰瘍流水,凡皮膚之病,皆濕盛也。
如疥瘡、天泡瘡、黃水瘡之屬,奇癢異常,皆有水無膿,皆濕熱之淫溢于肌腠者也。
其水黃濁而粘,其毒甚熾,最易浸淫四竄,不獨一人之身沾染此水,随即發粒癢搔,即他人沾之,亦易傳染。
而濕盛之人,感觸其氣,亦即同病,此濕疥、天泡瘡等證,所以為流行病之一類。
世俗之人,望而卻步,誠非無因,是為瘍瘡水毒之滋蔓者。
此外如遊風濕注,濕濕癬,旋耳瘡、燕窩瘡、陰瘡、腎囊風、坐闆瘡諸證,膿毒已洩,餘腫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後腫勢漸退,則其水不粘,或作淡黃色,或竟清沏如泉,漸漸從瘡口溢出。
必俟水盡複見稠膿,而始痊愈。
則凡情勢較巨,内攻較深者,無不有此一候。
然為日無幾,至多不過四、五日,而新肌漸滿。
是潰瘍順境,流水之必不為害者。
若潰已有日,其膿清澈不稠,或僅見黃水,或竟流清水,綿延漸久,是其人正氣不充,滋養力薄,必以養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盡見膿,肌肉漸能填滿。
否則水愈多而正愈傷,殊非佳境。
凡普通瘍患,恒以潰膿為順,流水為逆,職是故也。
别有足部之瘍,積濕蘊熱,忽發紅腫,情勢堅巨,浮紅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時不能即起。
此證濕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陽發大毒,俗名水疔。
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針于光亮之處,刺八、九針或十數針(針盛之證,臂手背,亦間有之,惟發于足跗兩胫者最多,故俗有手發背、腳發背之名。
有濕腳濕氣者,又不時頻發,皆宜針之(此病吾吳俗名流火,濕熱俱盛,每易腐爛,即所謂流水為久,水色淡黃,日久則為深黃,為青綠,粘稠異常,有如雞卵之白。
此水流盡,調治較易。
此内潰成水之又一種也。
若夫疔毒不聚,有水無膿,及腦疽、背疽,化膿不成,僅有黃水隐隐,則腫必大堅,毒易内陷,是為險證。
苟非調治有方,使大毒化膿透達,頗有大命之厄。
餘如瘰頑瘡,時而有膿,時而流水,則亦以見膿為順,見水為逆。
流膿可冀成功,流水必難收效。
而石疽、失榮、乳癖、乳岩脹裂之後,時而有水,時而有血,以及壞證之敗漿,血水污濁,色晦臭腥者,則皆百無一治。
此又瘍患流水者之最惡候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十節·論潰瘍之血 瘡瘍潰後,亦有偶爾見血之證,辨其形色,溯其源流,為因為果,有可得而言者。
在刀針初動之時,膿随血溢,血色鮮明,其血從皮肉之針口而來,非膿中之本兼有鮮血也(此惟初,血本易溢,而啼哭則火升氣升,且挾心肝兩經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
凡暑天熱疖,小兒最多,用針必須俟其皮薄膿多為佳。
早針則血多膿少,未必盡善。
)有勞力傷經之瘍,則其絡溢,其血較多,是宜罨其針口以止之。
蓋本是絡中流動之血,不宜聽其橫溢者也。
亦有潰瘍太巨,并其大絡化腐,則一經震動,鮮血直流。
洩之不宜,止之不易。
此宜令其安睡勿動,而以手術其大絡,則血能止。
有潰後膿色不純,與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則元氣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養。
若至元氣已敗,則潰後膿不成膿,血不成血,污濁垢膩,是敗漿之不可救藥者也。
别有血瘤,不宜妄針。
若不知而誤針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
亦有潰瘍初本無血,忽然鮮血噴溢者,或則動作過度,震傷大絡,苟能靜攝,亦尚無傷。
或則大怒傷肝,血随氣湧,涼血清肝,亦易有效。
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無故自溢者,雖非癰疽之類,而皆是外證,治瘍者亦不可不知。
要之無故血溢,皆由氣火奔騰,以緻血絡迸裂。
是宜大劑清心肝之火,鎮而抑之,庶幾龍相安潛,而洶湧波濤,于以大定。
誠非杯水車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禍者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十一節·論瘍科之外感六淫 風火暑濕燥寒,天之氣也。
人在氣交之中,強者弗能為害,弱者即留而為病。
此五運六氣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為獨多。
治内科學人,無不知時病為一大綱,而外瘍亦何莫不然。
誠以氣化之偏,時邪之勝,其襲入經絡髒腑者,則為内病,而襲于肌腠筋肉者,即發外瘍。
殊途同歸,理無二緻。
而謂治外瘍者,可不與時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
試以諸瘍之系于六氣者,約略言之,則頭面瘡瘍,發頤時毒,腮顴颔頰諸癰,牙槽骨槽諸腫,皆風淫所勝也。
諸疔暴腫,陽發大癰,咽喉口舌諸疳,肉翻花諸候,皆火淫所勝也。
而長夏郁蒸,秋陽酷烈,暑濕熱三氣之中,瘍患尤多,則熱淫所勝。
流金铄石之時,血肉之軀蘊毒,成癰釀膿作腐,尤其易易。
況乎地氣溽潤,天氣炎,濕熱互蒸,瘡痍滿目,比屋皆然,故也。
惟燥令既行,氣候凝肅,瘍患獨少。
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膚皴揭,血燥風生之患,則又皮膚病之因于燥淫者也。
若夫寒淫所勝,氣滞血凝,則又有附着骨節之大疽,及寒襲經絡之腦背疽,皆宜溫經宣絡,以化寒邪者。
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若為是證而設,最為合轍。
獨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則皆有肝膽經之郁熱伏藏者。
率爾操觚,贻禍巨矣。
要之凡治瘍患,苟有六淫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癰腫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瘡瘍大證,時邪流注,多有寒熱纏綿,數日不解,而瘍腫随以發現者,苟非寒止熱除,不獨已發之癰腫必不能退,亦且繼續而生,糾纏不已。
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洩化其在經絡之感邪,則瘡證全無把握。
必至外邪俱解,身熱已清,舌苔不濁,胃納加餐,及不治瘍而瘍亦自已。
若專科家惟以外治為能事,則病雖不重,而亦多變幻無窮。
此亦瘍患中之最多數,而必不能專治其外瘍者也。
迨膿潰之後,其毒已洩,以身熱自止為順。
蓋外瘍得膿,猶如傷寒得汗,汗後而熱不已者,是壞傷寒。
即膿後而熱不已者,為壞瘍病。
于此而補偏救弊,随證斡旋,則無一不以内證為主,殊非筆墨之所能曲盡其微者矣。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一節·諸脈總論 脈學淵微,非悟徹神化之機,必不能心與神歸,見微知着。
初非僅僅于浮、沉、遲、數、大、小、滑、澀之間,辨其迹象而已。
可謂盡診察之能事,得脈理之精神者也。
然為初學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談化境,惟能審其真理,觀其會通,乃有得心應手之妙,而拘拘于古人之成說無當焉。
所以古今醫學諸家,據脈辨證,未嘗不極其詳備。
形描摹形迹者,有時而失之呆滞;高談玄理者,有時而失之鑿空。
且有自古相承,久經定論,而一按其實在之情形,反覺不能切合病機者,則理想之辭,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實用也。
如必詳析辨論,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難終,言之辭費。
此非自為專書,不能詳盡。
壽頤不揣愚陋,輯有《脈學正義》一篇,尚能闡發一二,以補古人所未及。
然大率皆為内科言之,于外瘍不能兼及。
茲為瘍科計,則證發于外,而脈見于裡,亦自有彼此附應,曆驗不爽之理。
姑就各種脈象之切合于外瘍者,詳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兇,以别疑似。
頗覺世傳治瘍諸書,容有未盡明言其底蘊者,雖曰信手拈來,不無挂漏,或有一得之見,即在此中。
請舉所知,以告同嗜。
卷上 第二章·外瘍脈狀 第二節·浮沉之脈 浮沉者,脈之淺深也。
脈顯在上,輕手可得,謂之浮。
脈隐在下,重手始得,謂之沉。
以禀賦言之,則體質壯盛,氣血充實者,其脈有餘,輕按易得,有似于浮;體質孱弱,氣血衰微者,其脈不及,輕取不見,有似于沉。
以形質言之,則瘦人肉少,寸口瘠者,脈道顯者之之脈皆細軟,必近于沉。
以天時言之,則春生夏長,氣洩于外,脈亦為之浮顯;秋收冬藏,氣斂于中,脈亦為之沉着。
以人事言之,則勞力奔走,飲醇酒之餘,氣血奮張,其脈無不浮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靜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脈無不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