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一節·論陰證陽證
瘍科辨證,首重陰陽。
然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紅腫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
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俨俨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謂高突紅腫者為癰,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為陰證。
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
雖曰借此字面以示區别尚無不可,然顧其名必思其義。
一字之确诂,必須切合訓诂本旨,而後名正言順,可為後學法守。
其亦知癰疽二字之本義乎。
癰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為氣血壅閉,遏止不行之意。
本是外瘍籠統之名詞,無所軒輕于其間,何嘗有一陰一陽之辨别。
豈可自我作古,強為分析,而謂古人制字,當如吾意,獨具見解。
此土豪劣紳,武斷鄉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不問陰陽,統稱癰疽,最是通論。
凡古書之外瘍名詞,或稱某癰,或稱某疽,皆當認為籠統之辭,斷不可誤信王氏之說,而執癰疽二字妄為分别。
惟陰陽二證雖無代表之字面,而未嘗無界限之可言,但取義亦非一端,必須融會貫通,悟徹至理,而後見微知着,直決無疑。
有可以經絡之部位分陰陽者,如頭面為陽、背後為陰,股外為陽、股内為陰之類是也。
有可以人體之向背分陰陽者,如面前及腦腹之部多陽證,腦後及腰背之部多陰證是也。
古者聖人南面而立,向陽而治。
故面前屬于陽,背後屬于陰,确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熱虛實分陰陽者。
如熱病皆陽證,寒病皆陰證;實病多陽證,虛病多陰證是也。
有可以病勢之遲速分陰陽者。
其來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陽證;其來也緩,旬日匝月而無甚變遷者,多陰證是也。
有可以病形之淺深分陽陰者。
發于膚表之間,不着筋骨而肢體之運動自如者,皆陽證;發于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軀之動作不便者,皆陰證是也。
有可以腫勢之堅軟分陰陽者。
如其腫堅凝,按之如石者,多陰證;其腫雖巨,按之軟和者,多陽證是也。
有可以痛勢之緩急分陰陽者。
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陽證;頑木不仁,痛反和緩,或但覺酸楚牽強,意不作痛者,多陰證是也。
乃或者必以赤高腫為陽,漫腫不紅為陰,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嘗不确。
不知瘍患皮膚殷紅者,其病最淺,僅在腠理之間,所以膚表易于變色。
如暑月熱疖痱疹癬疥之類,皆非外瘍重要之病。
或則肌肉柔軟之部,如内、腋下、股陰、中諸處,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膚柔白者,生瘍往往發紅。
發紅腫者。
如腦疽、背疽,病在太陽寒水之經,脈多細小,舌必白膩,均是陰證之确候,而外形亦或高突發紅。
則以此病初起,必先發見黍米一粒,頭白根堅,病即在于肌膚之間,故能皮膚變色。
此紅腫不足以概陽證之确據也。
若夫瘍發于肌肉之裡,去皮毛尚遠,則内縱成膿,而膚表必不改色。
或肩背肌膚緻密之處及其人之色蒼皮老者,發瘍雖淺,色亦不變。
又何得因其不紅,而概謂之為陰證。
要之,見證論證,分别陰陽,務必審察其人之氣體虛實及病源淺深,而始有定論。
望色辨脈,兼驗舌苔,能從大處着想,則為陰為陽,屬虛屬實,辨之甚易。
若僅以所患之地位為據,已非通人之論。
而顧拘拘于方寸間之形色,亦隻見其目光之短淺,究竟于病情病理,兩無當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二節·論腫 外瘍情勢皮相者,恒以發腫之大小緩急辨别輕重而已。
然其實不可以外形論也。
要在視其病源之淺深緩急及部位之虛實險夷為主義。
故有發腫甚巨,其勢可畏,而治療得宜,功成反掌者。
亦有堅塊尚小,貌若易療,而費盡手續,始終不應者。
此非醫家之技術有良莠,誠以受病之源,萬有不齊,切不可以一例觀也。
若但以外形論之,大率腫在皮膚之表,肌肉之中,雖有大瘍,尚多易治。
若在筋骨之間,大節之界,起病雖微,亦多難療。
凡外瘍之淺者,腫必高突而根圍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
若散漫不聚,毫無畔岸者,則多棘手。
而其深者,初發時,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無所謂腫硬堅塊也。
至數日而重按之,始覺其中有僵硬之處,然後漸以延開,其勢日巨,而尚無高突形象。
其皮膚之色澤如故,其膚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發腫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為瘍證者也。
若以腫勢之已發現者言之,則堅腫而四圍分明者,其證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證重。
非毒勢之不聚,即元氣之不充也。
若堅腫大痛,按之四圍皆硬,而其中有一點獨軟者,則内已成膿矣。
亦有軟腫散漫,杳無邊際,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則氣血大衰,斷非佳狀。
此證甚有成膿而始終不痛者,蓋其人正不勝邪,神經之知覺不靈,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最為敗象。
又有病起皮膚間,一粒如黍上有白頭(吾吳俗語,謂之毒子。
其形如暑天痱之覺化,必不甚小,此腦疽、背疽、腹皮癰及疔毒等諸大瘍之腫勢也。
若頭面額顱,頤頰口唇間見此黍粒,而或為麻木,或為癢痛者,則尤為疔毒之重候。
初起亦不腫,至其漸形腫硬,而大波軒然作矣。
若頭面漫腫,無此黍粒,其腫或堅或軟,或亦作痛作癢,頃刻而起,其勢甚速。
或有寒熱,或無寒熱,則大頭疫也。
此證病家必以為外瘍,而瘍科或且不識,妄用刀針敷藥,誤人最多。
實則風邪襲六陽之絡,疏表立驗。
古所謂頭面腫為風者,此病是也。
又古有腳腫為濕之語,亦是确論。
但辨其寒濕與濕熱而已。
如其紅腫光亮,皆屬濕火。
若但腫而不紅,則濕盛也。
果屬寒濕,腫必不堅,脈必遲澀,舌必白膩。
古人之治腳濕氣,恒用溫燥,皆專為寒濕立法。
然大江以南,濕與熱并,凡腫處堅硬者,其濕最易化熱,非可與古書作一例論矣。
腫瘍大旨,不過如斯。
若至潰後,則膿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腫處漸消,庶為順境。
膿不爽,則腫不能退。
若膿已暢達,而腫猶堅硬,則膿水濃濃者,為毒未淨,為實證;膿水清澈者,為正不足,為虛證。
辨别治之,無餘蘊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三節·論痛 外瘍之患,最普通者,惟腫與痛二者而已。
顧腫之情勢,即各不同。
而痛之源流,亦非一緻。
故泛言之,則外瘍之發,無非氣血之壅滞,古人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其大要也。
而細辨之,則種種色色,各有原由。
故有先腫而後痛者,有先痛而後腫者;有但痛而不腫者,有但腫而不痛者;有腫漸堅巨而漸覺痛者,有腫常綿軟而不甚痛者;有内欲釀膿而始作痛者,有内已成膿而竟不痛者;有痛發數處,同時并作者;有走痛無定,莫可指認者;有痛在肌肉之間者,有痛在筋骨之裡者;有痛勢大劇,片刻不休者;有痛勢和緩,時而間甚者,有隐隐作痛,手掌撫摩,而自覺愉快者,有頻頻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腫已蔓延甚巨,而其痛僅在一處者;有腫漸散漫廣闊,而腫處無不大痛者;有形塊日久,不甚高突,而堅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堅塊既久,初不膨脹,而忽然發,有時抽掣,緩者;有潰後膿流不暢而痛不減者;有腐肉未脫而痛不休者;有膿血太多而痛轉盛者;有腐爛甚巨而始終不大痛者,有腐爛漸久,而先痛忽不痛者。
情狀固萬有不齊,證勢即因之大異。
或為順,或為逆,或則漸臻佳境,或則陷入危途。
或貌視之雖屬可危,而其實易療;或觀其狀似無大害,而其實難瘳。
所以有痛勢大熾而應手成功者,亦有痛勢和平而卒歸不治者。
蓋病源有深淺,形證有險夷。
或病本劇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轉敗為功;或病似輕也,而根蒂已深,究竟百無一效。
苟非識之既确,辨之能詳,所見既多,閱曆有素,奚以見微知着,洞察源流,而先事預防,死機立斷乎?試就腫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
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說也。
凡先腫後痛者,其病淺。
外瘍之常态,而亦外瘍之輕恙也。
先痛而後腫者,其病深。
非附骨着節之大證(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環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内癰之屬也(癰、肚癰、腸癰等皆但内膿瘍之正。
肉腐成膿,理無不痛也。
内已成膿,而竟不痛者,瘍之變。
神經已死,多難挽救也。
痛發數處,同時并起,或先後相繼,更疊遞傳者,時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竄,忽彼忽此,或竟無定處,莫能指認者,風勝之行痹也。
痛在肌肉之間者,其病必淺,雖有大證,當無大變;痛在筋骨之裡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
痛勢大劇,片刻不休,其膿已成也。
痛勢和緩,有時間甚,膿猶未聚也。
其隐隐作痛而喜撫摩者,病雖未劇,膿雖未成,然病發于陰,深藏不露,斷非輕恙不可忽視;其頻頻作痛,無時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内已成膿,是宜針之使潰也。
凡腫勢漫延而痛在一處者,膿毒有定,其形雖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若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勢方張,苟非治療得宜,鮮不毒延四竄矣。
形塊日久,不甚高突,堅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結痰痞積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
若堅塊既久,初不發,而忽然膨脹時覺掣痛者,乳岩石疽失榮之證;郁之日深,勢且迸裂矣。
若吉,不痛則兇。
此性命呼吸之機也。
而昧者反以不痛為苟安,則謬矣。
腫勢既束而痛反劇者,毒已成熟,由深而淺,此内膿已聚之征也。
而俗人或以大痛為可駭,則惑矣。
潰後膿洩而痛随緩者,瘍之常,毒已達,勢已衰,浪靜波平,安瀾之朕兆也。
潰後膿洩而痛不減者,瘍之變,非手術不精、膿流不暢,即餘毒尚熾、死灰複燃也。
潰後毒未盡而痛不衰者,惡毒不脫,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為先。
正衰者,補正宜亟。
潰後膿過多而痛轉盛者,攻孔既巨,調複需時,餘毒未消,則宜清理。
正氣若餒,端賴扶持矣。
腐爛既巨而始終不甚痛者,惟濕瘍為然。
皮膚之病,濕重熱輕,如瘡之類有之,則宜清燥。
而腦背疽之元氣式微者,亦間有之,則非溫補托毒,鮮不敗矣。
腐爛漸大,而先痛後不痛者,如其調治得宜,惡腐漸淨,是邪之退,正之充,庶幾順境。
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頑木痛癢不知,則為内陷,危殆近矣。
痛,雖若相安無事,而盤踞要害,痼疾難療。
乳岩石疽瘍之屬(其尤厲者),而附骨流痰之倫之不當,即手術之粗疏,或外治之藥,不合機宜。
此皆醫師之不良,有以贻害。
而自然之壞證,尚是無多。
操司命之權者,尚其明辨笃行而弗緻遺人夭殃,絕人長命,則庶幾矣。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四節·論癢 外瘍發癢,其最普通者,皮膚病為獨多,如疥癬、遊風、濕注、濕、黃水瘡、血風瘡等。
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則不外乎風燥與濕熱二者而已。
風性善行。
襲入肌膚,則走竄四注,故恒遍體癢搔,淫淫然如蟲虱之遊行于肌表。
惟風勝則燥,雖搔破血溢,而随破随收齡痧疹冒風,恒發痧瘡(蘭土語,謂之麻風疥。
痧瘡二字,乃吾吳俗之通稱),頻年累月,不濕生熱,蘊熱生蟲,其癢尤烈,而浸淫四竄,黃水頻流,最易蝕腐,且多傳染,此濕淫為病。
凡遊風、瘡、黃水膿窠諸瘡,且癢且腐,愈腐而愈癢。
此癢之屬于濕熱者,又其一也。
若腫瘍則恒無發癢之例。
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風化;在下部者,必兼濕化。
帷疔瘡大腫之時毒勢未達,膿猶未成,頗有肌裡作癢,淫溢四散者。
此則疔毒之走散,最為危候。
苟非收束其根圍,透達其膿毒,惟恐毒陷内攻,為禍甚速,是發癢之最忌者。
而腦背疽之漫腫無垠,膿不暢達,有時發癢者,為害亦同也。
若潰瘍流膿已暢,而四圍餘腫未消,亦有時微微作癢。
此腫勢漸化、氣血流通之朕兆,是為佳象。
亦有腐肉已脫,新肌盎然,皮肉間時作微癢,亦是除舊布新,氣血貫注之故。
但必以輕微淡遠隐隐流布,方是漸入佳境。
抑或既潰之餘,始尚相安,而忽爾奇癢難忍,則非外風之侵襲,即是濕熱之郁蒸,腫勢必随之而更盛。
是又當見景生情,随機應變。
必不可固執一見,謂潰瘍之發癢,定當作欲愈觀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五節·論酸楚不痛 外瘍之初,有但覺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勞力傷經,及寒邪深入。
或體質薄弱,血氣俱衰。
或驟喪真元,房帏不謹,陰虛受寒,皆陰證也。
皆大證之發于骨節,或且傷及内藏者也。
勞力傷經者,任重緻遠,筋力既疲,因而氣滞血凝,停頓不前,其患多發于手足大節,如肩、肘、腕,膝、、環跳,跨陰等部。
其始則經脈不舒,或酸或掣,治之于早絡應手成功。
或更循其經脈,針刺以流通之,為效尤捷。
逮遷延日久,酸者作痛,腫勢有加,而為害巨矣(手腕、足踝、環跳諸部之瘍,酸楚尤甚,且有腫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此,痛。
若郁久化熱,則痛多而發矣。
體弱者,真陰忒微,陽氣亦餒,髒腑之蓋□既□,營衛之布□難周,或為腰疽,或為腎俞,或為虛損流痰,雖已有形而多不痛。
此無他,正不勝邪、無相争之力耳。
蓋瘍之為痛,皆正氣與邪氣搏戰之故。
若正氣既不能敵,則逆來順受,痛于何有。
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證。
治之及早,能投滋補,或有一線之生機,否則怯瘵之始基、瘡痨之正軌也。
甚且有外證未潰,而大命先傾者,複何論其潰後之成績耶。
不僅者,閨房戕賊,欲後感寒,腎陰之根本久虛,肌表之衛陽必弱。
況當百脈偾張之會,氣血奔馳之時,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
而直入經絡,深及骨髓,或為腰膝酸軟,痿弱不仁,或為環跳股陰,經制牽強。
馴緻經絡短縮,漫腫堅凝。
而皆酸楚者多,劇痛者少,亦是正不敵邪,無力争勝之候。
凡附骨、環跳、鶴膝、腰髀等證,酸在骨節間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即皆由房室之耗傷也。
如其人體質猶強,而及早治療,則溫經宣絡,合以滋養,亦多有效。
若素禀不堅,而複遷延漸久,邪勢既張,正氣更憊,則必不治。
凡此皆瘍患之多酸少痛者,總之皆是重證。
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調治,而淺者視之,又複不能洞燭病情,遷延坐誤,即其後再遇明者,亦終無法外之法,挽此沉,殊可慨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六節·論頑木不痛 癰疽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
如皮膚之病,暑熱之瘍,間有不痛者,則本非大證,無害其不作痛也。
若夫腫勢猖狂,非不堅巨,而反覺頑木不仁,不痛不癢,則苟非大毒,可以劫制神經,使失知覺,何以緻此。
所以頑腫木腫之證,其為害必較之大痛者倍而有餘。
如疔瘡之猛厲者,始發黍米之粒,而堅腫随之,頃刻四溢。
患者但覺肌膚之呆滞不靈,而無所謂痛也。
此帷頭、面、額、顱、耳前、唇、颌諸疔有之。
遷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内攻,胸滿惡心,神思昏愦。
若非急急大劑清解,勢多不救。
此頑木不痛之屬于急證者一也。
又有頑痼之病,初發堅塊,附筋着骨,并不痛癢,為日雖多,而情勢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亦如故,甚至有經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
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為相安已久,不複為患。
然偶有感觸,而形塊乃巨,于
然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紅腫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
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俨俨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謂高突紅腫者為癰,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為陰證。
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
雖曰借此字面以示區别尚無不可,然顧其名必思其義。
一字之确诂,必須切合訓诂本旨,而後名正言順,可為後學法守。
其亦知癰疽二字之本義乎。
癰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為氣血壅閉,遏止不行之意。
本是外瘍籠統之名詞,無所軒輕于其間,何嘗有一陰一陽之辨别。
豈可自我作古,強為分析,而謂古人制字,當如吾意,獨具見解。
此土豪劣紳,武斷鄉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不問陰陽,統稱癰疽,最是通論。
凡古書之外瘍名詞,或稱某癰,或稱某疽,皆當認為籠統之辭,斷不可誤信王氏之說,而執癰疽二字妄為分别。
惟陰陽二證雖無代表之字面,而未嘗無界限之可言,但取義亦非一端,必須融會貫通,悟徹至理,而後見微知着,直決無疑。
有可以經絡之部位分陰陽者,如頭面為陽、背後為陰,股外為陽、股内為陰之類是也。
有可以人體之向背分陰陽者,如面前及腦腹之部多陽證,腦後及腰背之部多陰證是也。
古者聖人南面而立,向陽而治。
故面前屬于陽,背後屬于陰,确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熱虛實分陰陽者。
如熱病皆陽證,寒病皆陰證;實病多陽證,虛病多陰證是也。
有可以病勢之遲速分陰陽者。
其來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陽證;其來也緩,旬日匝月而無甚變遷者,多陰證是也。
有可以病形之淺深分陽陰者。
發于膚表之間,不着筋骨而肢體之運動自如者,皆陽證;發于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軀之動作不便者,皆陰證是也。
有可以腫勢之堅軟分陰陽者。
如其腫堅凝,按之如石者,多陰證;其腫雖巨,按之軟和者,多陽證是也。
有可以痛勢之緩急分陰陽者。
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陽證;頑木不仁,痛反和緩,或但覺酸楚牽強,意不作痛者,多陰證是也。
乃或者必以赤高腫為陽,漫腫不紅為陰,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嘗不确。
不知瘍患皮膚殷紅者,其病最淺,僅在腠理之間,所以膚表易于變色。
如暑月熱疖痱疹癬疥之類,皆非外瘍重要之病。
或則肌肉柔軟之部,如内、腋下、股陰、中諸處,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膚柔白者,生瘍往往發紅。
發紅腫者。
如腦疽、背疽,病在太陽寒水之經,脈多細小,舌必白膩,均是陰證之确候,而外形亦或高突發紅。
則以此病初起,必先發見黍米一粒,頭白根堅,病即在于肌膚之間,故能皮膚變色。
此紅腫不足以概陽證之确據也。
若夫瘍發于肌肉之裡,去皮毛尚遠,則内縱成膿,而膚表必不改色。
或肩背肌膚緻密之處及其人之色蒼皮老者,發瘍雖淺,色亦不變。
又何得因其不紅,而概謂之為陰證。
要之,見證論證,分别陰陽,務必審察其人之氣體虛實及病源淺深,而始有定論。
望色辨脈,兼驗舌苔,能從大處着想,則為陰為陽,屬虛屬實,辨之甚易。
若僅以所患之地位為據,已非通人之論。
而顧拘拘于方寸間之形色,亦隻見其目光之短淺,究竟于病情病理,兩無當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二節·論腫 外瘍情勢皮相者,恒以發腫之大小緩急辨别輕重而已。
然其實不可以外形論也。
要在視其病源之淺深緩急及部位之虛實險夷為主義。
故有發腫甚巨,其勢可畏,而治療得宜,功成反掌者。
亦有堅塊尚小,貌若易療,而費盡手續,始終不應者。
此非醫家之技術有良莠,誠以受病之源,萬有不齊,切不可以一例觀也。
若但以外形論之,大率腫在皮膚之表,肌肉之中,雖有大瘍,尚多易治。
若在筋骨之間,大節之界,起病雖微,亦多難療。
凡外瘍之淺者,腫必高突而根圍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
若散漫不聚,毫無畔岸者,則多棘手。
而其深者,初發時,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無所謂腫硬堅塊也。
至數日而重按之,始覺其中有僵硬之處,然後漸以延開,其勢日巨,而尚無高突形象。
其皮膚之色澤如故,其膚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發腫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為瘍證者也。
若以腫勢之已發現者言之,則堅腫而四圍分明者,其證順;堅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證重。
非毒勢之不聚,即元氣之不充也。
若堅腫大痛,按之四圍皆硬,而其中有一點獨軟者,則内已成膿矣。
亦有軟腫散漫,杳無邊際,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則氣血大衰,斷非佳狀。
此證甚有成膿而始終不痛者,蓋其人正不勝邪,神經之知覺不靈,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最為敗象。
又有病起皮膚間,一粒如黍上有白頭(吾吳俗語,謂之毒子。
其形如暑天痱之覺化,必不甚小,此腦疽、背疽、腹皮癰及疔毒等諸大瘍之腫勢也。
若頭面額顱,頤頰口唇間見此黍粒,而或為麻木,或為癢痛者,則尤為疔毒之重候。
初起亦不腫,至其漸形腫硬,而大波軒然作矣。
若頭面漫腫,無此黍粒,其腫或堅或軟,或亦作痛作癢,頃刻而起,其勢甚速。
或有寒熱,或無寒熱,則大頭疫也。
此證病家必以為外瘍,而瘍科或且不識,妄用刀針敷藥,誤人最多。
實則風邪襲六陽之絡,疏表立驗。
古所謂頭面腫為風者,此病是也。
又古有腳腫為濕之語,亦是确論。
但辨其寒濕與濕熱而已。
如其紅腫光亮,皆屬濕火。
若但腫而不紅,則濕盛也。
果屬寒濕,腫必不堅,脈必遲澀,舌必白膩。
古人之治腳濕氣,恒用溫燥,皆專為寒濕立法。
然大江以南,濕與熱并,凡腫處堅硬者,其濕最易化熱,非可與古書作一例論矣。
腫瘍大旨,不過如斯。
若至潰後,則膿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腫處漸消,庶為順境。
膿不爽,則腫不能退。
若膿已暢達,而腫猶堅硬,則膿水濃濃者,為毒未淨,為實證;膿水清澈者,為正不足,為虛證。
辨别治之,無餘蘊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三節·論痛 外瘍之患,最普通者,惟腫與痛二者而已。
顧腫之情勢,即各不同。
而痛之源流,亦非一緻。
故泛言之,則外瘍之發,無非氣血之壅滞,古人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其大要也。
而細辨之,則種種色色,各有原由。
故有先腫而後痛者,有先痛而後腫者;有但痛而不腫者,有但腫而不痛者;有腫漸堅巨而漸覺痛者,有腫常綿軟而不甚痛者;有内欲釀膿而始作痛者,有内已成膿而竟不痛者;有痛發數處,同時并作者;有走痛無定,莫可指認者;有痛在肌肉之間者,有痛在筋骨之裡者;有痛勢大劇,片刻不休者;有痛勢和緩,時而間甚者,有隐隐作痛,手掌撫摩,而自覺愉快者,有頻頻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腫已蔓延甚巨,而其痛僅在一處者;有腫漸散漫廣闊,而腫處無不大痛者;有形塊日久,不甚高突,而堅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堅塊既久,初不膨脹,而忽然發,有時抽掣,緩者;有潰後膿流不暢而痛不減者;有腐肉未脫而痛不休者;有膿血太多而痛轉盛者;有腐爛甚巨而始終不大痛者,有腐爛漸久,而先痛忽不痛者。
情狀固萬有不齊,證勢即因之大異。
或為順,或為逆,或則漸臻佳境,或則陷入危途。
或貌視之雖屬可危,而其實易療;或觀其狀似無大害,而其實難瘳。
所以有痛勢大熾而應手成功者,亦有痛勢和平而卒歸不治者。
蓋病源有深淺,形證有險夷。
或病本劇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轉敗為功;或病似輕也,而根蒂已深,究竟百無一效。
苟非識之既确,辨之能詳,所見既多,閱曆有素,奚以見微知着,洞察源流,而先事預防,死機立斷乎?試就腫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
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說也。
凡先腫後痛者,其病淺。
外瘍之常态,而亦外瘍之輕恙也。
先痛而後腫者,其病深。
非附骨着節之大證(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環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内癰之屬也(癰、肚癰、腸癰等皆但内膿瘍之正。
肉腐成膿,理無不痛也。
内已成膿,而竟不痛者,瘍之變。
神經已死,多難挽救也。
痛發數處,同時并起,或先後相繼,更疊遞傳者,時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竄,忽彼忽此,或竟無定處,莫能指認者,風勝之行痹也。
痛在肌肉之間者,其病必淺,雖有大證,當無大變;痛在筋骨之裡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
痛勢大劇,片刻不休,其膿已成也。
痛勢和緩,有時間甚,膿猶未聚也。
其隐隐作痛而喜撫摩者,病雖未劇,膿雖未成,然病發于陰,深藏不露,斷非輕恙不可忽視;其頻頻作痛,無時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内已成膿,是宜針之使潰也。
凡腫勢漫延而痛在一處者,膿毒有定,其形雖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若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勢方張,苟非治療得宜,鮮不毒延四竄矣。
形塊日久,不甚高突,堅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結痰痞積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
若堅塊既久,初不發,而忽然膨脹時覺掣痛者,乳岩石疽失榮之證;郁之日深,勢且迸裂矣。
若吉,不痛則兇。
此性命呼吸之機也。
而昧者反以不痛為苟安,則謬矣。
腫勢既束而痛反劇者,毒已成熟,由深而淺,此内膿已聚之征也。
而俗人或以大痛為可駭,則惑矣。
潰後膿洩而痛随緩者,瘍之常,毒已達,勢已衰,浪靜波平,安瀾之朕兆也。
潰後膿洩而痛不減者,瘍之變,非手術不精、膿流不暢,即餘毒尚熾、死灰複燃也。
潰後毒未盡而痛不衰者,惡毒不脫,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為先。
正衰者,補正宜亟。
潰後膿過多而痛轉盛者,攻孔既巨,調複需時,餘毒未消,則宜清理。
正氣若餒,端賴扶持矣。
腐爛既巨而始終不甚痛者,惟濕瘍為然。
皮膚之病,濕重熱輕,如瘡之類有之,則宜清燥。
而腦背疽之元氣式微者,亦間有之,則非溫補托毒,鮮不敗矣。
腐爛漸大,而先痛後不痛者,如其調治得宜,惡腐漸淨,是邪之退,正之充,庶幾順境。
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頑木痛癢不知,則為内陷,危殆近矣。
痛,雖若相安無事,而盤踞要害,痼疾難療。
乳岩石疽瘍之屬(其尤厲者),而附骨流痰之倫之不當,即手術之粗疏,或外治之藥,不合機宜。
此皆醫師之不良,有以贻害。
而自然之壞證,尚是無多。
操司命之權者,尚其明辨笃行而弗緻遺人夭殃,絕人長命,則庶幾矣。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四節·論癢 外瘍發癢,其最普通者,皮膚病為獨多,如疥癬、遊風、濕注、濕、黃水瘡、血風瘡等。
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則不外乎風燥與濕熱二者而已。
風性善行。
襲入肌膚,則走竄四注,故恒遍體癢搔,淫淫然如蟲虱之遊行于肌表。
惟風勝則燥,雖搔破血溢,而随破随收齡痧疹冒風,恒發痧瘡(蘭土語,謂之麻風疥。
痧瘡二字,乃吾吳俗之通稱),頻年累月,不濕生熱,蘊熱生蟲,其癢尤烈,而浸淫四竄,黃水頻流,最易蝕腐,且多傳染,此濕淫為病。
凡遊風、瘡、黃水膿窠諸瘡,且癢且腐,愈腐而愈癢。
此癢之屬于濕熱者,又其一也。
若腫瘍則恒無發癢之例。
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風化;在下部者,必兼濕化。
帷疔瘡大腫之時毒勢未達,膿猶未成,頗有肌裡作癢,淫溢四散者。
此則疔毒之走散,最為危候。
苟非收束其根圍,透達其膿毒,惟恐毒陷内攻,為禍甚速,是發癢之最忌者。
而腦背疽之漫腫無垠,膿不暢達,有時發癢者,為害亦同也。
若潰瘍流膿已暢,而四圍餘腫未消,亦有時微微作癢。
此腫勢漸化、氣血流通之朕兆,是為佳象。
亦有腐肉已脫,新肌盎然,皮肉間時作微癢,亦是除舊布新,氣血貫注之故。
但必以輕微淡遠隐隐流布,方是漸入佳境。
抑或既潰之餘,始尚相安,而忽爾奇癢難忍,則非外風之侵襲,即是濕熱之郁蒸,腫勢必随之而更盛。
是又當見景生情,随機應變。
必不可固執一見,謂潰瘍之發癢,定當作欲愈觀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五節·論酸楚不痛 外瘍之初,有但覺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勞力傷經,及寒邪深入。
或體質薄弱,血氣俱衰。
或驟喪真元,房帏不謹,陰虛受寒,皆陰證也。
皆大證之發于骨節,或且傷及内藏者也。
勞力傷經者,任重緻遠,筋力既疲,因而氣滞血凝,停頓不前,其患多發于手足大節,如肩、肘、腕,膝、、環跳,跨陰等部。
其始則經脈不舒,或酸或掣,治之于早絡應手成功。
或更循其經脈,針刺以流通之,為效尤捷。
逮遷延日久,酸者作痛,腫勢有加,而為害巨矣(手腕、足踝、環跳諸部之瘍,酸楚尤甚,且有腫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此,痛。
若郁久化熱,則痛多而發矣。
體弱者,真陰忒微,陽氣亦餒,髒腑之蓋□既□,營衛之布□難周,或為腰疽,或為腎俞,或為虛損流痰,雖已有形而多不痛。
此無他,正不勝邪、無相争之力耳。
蓋瘍之為痛,皆正氣與邪氣搏戰之故。
若正氣既不能敵,則逆來順受,痛于何有。
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證。
治之及早,能投滋補,或有一線之生機,否則怯瘵之始基、瘡痨之正軌也。
甚且有外證未潰,而大命先傾者,複何論其潰後之成績耶。
不僅者,閨房戕賊,欲後感寒,腎陰之根本久虛,肌表之衛陽必弱。
況當百脈偾張之會,氣血奔馳之時,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
而直入經絡,深及骨髓,或為腰膝酸軟,痿弱不仁,或為環跳股陰,經制牽強。
馴緻經絡短縮,漫腫堅凝。
而皆酸楚者多,劇痛者少,亦是正不敵邪,無力争勝之候。
凡附骨、環跳、鶴膝、腰髀等證,酸在骨節間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即皆由房室之耗傷也。
如其人體質猶強,而及早治療,則溫經宣絡,合以滋養,亦多有效。
若素禀不堅,而複遷延漸久,邪勢既張,正氣更憊,則必不治。
凡此皆瘍患之多酸少痛者,總之皆是重證。
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調治,而淺者視之,又複不能洞燭病情,遷延坐誤,即其後再遇明者,亦終無法外之法,挽此沉,殊可慨也。
卷上 第一章·外瘍總論 第六節·論頑木不痛 癰疽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
如皮膚之病,暑熱之瘍,間有不痛者,則本非大證,無害其不作痛也。
若夫腫勢猖狂,非不堅巨,而反覺頑木不仁,不痛不癢,則苟非大毒,可以劫制神經,使失知覺,何以緻此。
所以頑腫木腫之證,其為害必較之大痛者倍而有餘。
如疔瘡之猛厲者,始發黍米之粒,而堅腫随之,頃刻四溢。
患者但覺肌膚之呆滞不靈,而無所謂痛也。
此帷頭、面、額、顱、耳前、唇、颌諸疔有之。
遷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内攻,胸滿惡心,神思昏愦。
若非急急大劑清解,勢多不救。
此頑木不痛之屬于急證者一也。
又有頑痼之病,初發堅塊,附筋着骨,并不痛癢,為日雖多,而情勢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亦如故,甚至有經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
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為相安已久,不複為患。
然偶有感觸,而形塊乃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