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津一筏
關燈
小
中
大
,不生津液而反為痰涎,中州不運矣,氣愈弱矣。
病者不察虛中有實,醫者又不識實中有虛,攻之不安,補之無益,聊藉參耆,苟延歲月,一旦奄逝,自謂其命,甯不悲哉! 按之痛者為實,不痛為虛。
夫按則氣散,即實亦有因之而痛減者;虛則氣壅而為痛,複按之氣愈壅,即虛亦有因之而益痛者。
正未可執此而定其虛實也。
若以熱手久按痛止為寒,不止為熱,此則差可必耳。
七情所傷,動亂其火而傷陰,此易知也。
七情所傷,動亂其神而損氣,此難知也。
要知神乃氣之帥,神亂則氣自損耳。
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緻和平 膏粱厚味之人,形盛氣衰,以氣不足以充故也。
然氣不足則生痰,以為氣不足而補之,則痰氣愈滞,胸膈不利,營衛不通,加之以腎元衰耗,厥氣上逆,諸病叢生,故善治者補益之中不可不兼之伐痰。
然端本澄源,又在遠房帏,斷厚味為先務也。
五髒各有專司,六府互為輸瀉,不啻百僚帥師矣。
十二經以行于表裡上下,十五絡以絡之奇經八脈,以藩蔽之,不啻金城湯池矣。
然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土崩瓦解之勢一朝而至。
可見,善養生者,全在收攝此心。
程子曰:心要在腔子裡。
朱子曰:必使道心,嘗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天地萬物位且育,豈但區區卻病而已。
劉澹庵曰: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
謂之君主之官,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尊心之官為主。
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當雲十一官矣。
此趙無闾所見甚超也。
陰虛則陽無所附,氣有升無降,法當以滋陰之藥為君,斂降之藥為佐,苟徒降其氣則濁未必降,而清且随之矣。
陽虛則此氣中斷,氣有降無升,法當以補中藥為君,升舉之藥為佐,苟徒升其氣,則清未必升,而濁日随幹矣。
此治陰陽偏虛不易之理外,此或七情逆滞,或氣血飲食痰阻礙中焦,妨其升降出入之路,其人元氣未虧,不妨升之降之可也。
然以上悉指後天有形氣血而言。
若論先天元陰元陽,則陰虛陽必薄,陽虛陰必乘,此時但當峻補其陰陽,無暇為升降治标計也。
八珍湯固是陰陽平補之劑,然人禀受不同,豈無偏勝遍虛?則知少補一分之陽,不足以配陰;少補一分之陰,不足以配陽。
多補一分之陽,則陰氣耗竭一分;多補一分之陰,則陽氣牽滞一分。
此調理不足之症,最為棘手,況乎體虛之人,外淫易犯,内情易起,飲食易停,痰血易滞,尤不可僅責其所無而不求其所有也。
陰雖主降,然必欲從天而降,陽雖主升,然必欲從地而升,方謂之陰陽相抱。
故用苦寒以治火之王,辛溫以治水之王,病未去而寒熱反增。
邪正相搏則痛。
若正不勝邪,不妨補之,然須佐以去邪之藥。
若正氣太虛,又不妨純補,俟其正複,然後加以去邪之藥。
兵法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又曰: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所以敗也。
虛痛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然皆主于氣郁滞,氣不滞則痛無由生。
氣虛則氣行遲,遲則郁滞而痛;血虛則氣行疾,則前氣未行,而後氣又至,亦令郁滞而痛。
故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反其漏下二刻一周,循環之常,痛自愈也。
适事為故 世間病之殺人者十三,而藥之殺人者十七,皆由不知陰陽虛實之理也。
如勞瘵未必遽死也。
欲退其蒸,頻用寒涼,則脾洩而不可救矣。
膈噎末必遽死也,欲開其郁,頻用香燥,則三陽結而津液竭矣。
水腫未必遽死也,欲利其水,頻用淡滲,則陰亡而成陽水矣。
如此之類,未易枚舉。
操司命之權者,豈可不知中病即止之理! 反佐以取之 陽虛而見陽熱之症,此是真火無根而脫出也。
陰虛而見陽熱之症,此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
陽盛而見陰寒之症,陽盛拒陰也。
陰盛而見陽熱之證,陰盛格陽也。
四者用藥差訛,死生反掌。
陽虛陰必走,水無氣以鼓之,不能周流循環,是以走也。
故有陽虛失血者,然血本水類,水就下,既無氣運之上行,則當從二陰之竅脫出。
今陽虛之血,往往見為吐衄者何也?要知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遊于上,陰血擾亂不甯,亦從而脫出也。
海藏雲: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
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
其言可想。
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
至于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
血脫益氣,是陰虛陽無所附,故不得不先補其陽,然後徐調其陰,此從權之治。
尋常陰虛勞瘵,不得以之藉口,而以參耆為家常茶飯。
熱則生風,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為假象也。
隻是古方養血清熱之中,而以風藥為佐,此不可不深惟其義。
夫風者,肝木之氣,少陽之火系焉,喜條達而惡抑遏,火動風生,失其條達而抑遏也,佐以風藥,以辛利之,而複其性耳。
黃連、苦參,久服而反熱;附子、幹姜,多飲而反寒,雖雲久而增氣,反招見化之尤。
究不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痙證在外,陽病者仰而不能俯;在内,陰病者俯而不能仰,此不易之論也。
而海髒附子散方下雲: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夫頭項強直則非俯而不能仰也。
奈何?陰病亦然。
意者,陰盛格陽于外,陽經熱盛,故如此。
如厥陰經,熱深厥亦深,亦舌卷囊縮,此又是熱乘其本,而陰反走于外也。
予曾見頭項強直之證,有與寒涼而随斃者,蓋未達此理故耳。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阖。
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陰太勝則阖而為水明矣。
仲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
甯不與陽盛有乖乎?予謂: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
此之渴是腎虛引水自救也。
俞嘉言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騰,故渴。
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上虛,固是陽虛,以身半已上同天之陽也。
下虛多是陰虛,以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
然一陽根于地下,而水出自高原,陽虛則有降無升,或虛之極而真陽脫出,陰虛則有升無降,或虛之極而真陰四射,又不可不進求焉。
陽中不可無陰者何?無陰則不能降也。
陰中不可無陽者何?無陽則不能升也。
故目: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渴而汗出,小便利,大便硬,似不宜更利小便,重傷津液也。
然仲景又有宜五苓散者,此蓋通因通用,其小便利乃是熱邪偏滲于小腸,故行乘勢利導之法,如下利之用承氣也。
燥與濕不兩立之勢,然濕則郁,郁則熱,熱則燥生,有不得不然之理,亦濕位之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也。
仲景諸黃豬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分治氣血分之燥旨哉! 截瘧劫嗽,本非王道,亦有不能不用。
如瘧邪已去八九,胸中有痰癖留戀,其邪斯時不暇,顧其餘而直攻其痰,則邪無留戀之處而病自愈。
設邪氣方張,則驅邪之未遑,正氣已脫,則補救之未遑,敢用截藥乎?咳嗽邪已去八九,而肺氣虛耗,虛則氣逆,斯時亦不暇顧慮,其邪之未散,而直收澀之收,以止逆澀以固脫,則正氣複而餘邪自解。
設邪未去八九,而虛邪逆上,敢用劫藥乎?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傷寒黃連湯,因其人本虛寒,陽邪傳裡,興胸中之陽,兩陽相合故為上熱。
下焦之寒則自若也,所以上熱下寒,斯時已成,乖否之象,病可愈乎?是湯之不可緩矣。
六氣相合,有差多差少,有真象有假象。
真假之中,又複有差多差少,所以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陽虛易于受寒,陰虛易于受熱,以身中之不足,感召外邪之有餘,此流濕就燥之義,且無以禦之之故也。
然亦有陰虛中寒,陽虛受熱者,其邪蓋因虛而招緻,不必同類而感召也。
治熱則恐亡陽,治寒則慮亡陰,最難為矣。
陰虛隻當發熱,不當惡寒,然亦有惡寒者,熱勝反兼勝己之化也。
氣虛隻當惡寒,不當發熱,然亦有發熱者,火與元氣不兩立也。
小便黃赤,多主于熱。
經又雲: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又冬脈不及令人月少清脊痛,溺色變。
二者言肺腎虛寒而小便變,何虛實寒熱相懸,而其病則同。
若此要知肺虛則不能通調水道,腎虛則關門不利,皆能郁而為熱,熱則溺色變,是熱則一第有虛實之不同耳。
亦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張漢瓿曰:小便赤變有中寒,而如是虛人老人恒多。
溺色變,熱則一,未應說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丹毒之與發斑,亦有表裡緻病之殊。
丹毒則系感觸時行不正之氣,滞于營衛,斑則由陽明瘀熱而發于肌肉耳。
二者雖宜清熱,在丹毒不可不加以解散,在斑又不可不顧其虛,蓋斑亦有亡陽于外者,如丹溪所治完顔小将軍是也。
又丹疹随出随沒,系陰虛而虛火遊行者。
又身癢瘾疹,有因風濕及痰者。
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衛津液,故令自汗。
此說深得用桂枝湯之旨,表實則裡虛,此一語人往往潦草看過,而不求其所以然,蓋營衛受氣于胸中,而髒腑亦受輸于營衛,今營衛受邪而實,則失其轉輸之職,而裡為之虛,亦醫道之淺而易忽者。
張永孚曰:營衛受邪而實,當言衛受邪而實,則營失其衛而裡為之虛,不然表實裡虛一語,終欠明耳。
病有大相懸殊,而其理則同者。
如肺痿之與痿蹙肺癰之與痹病不同。
然一本于陰虛,一本于陽實,其理則同,故學者不可不知比類。
人身中三陽經衛于外,三陰經守于中,原無勝負,第陽氣喜舒而惡郁,郁則熱生,七情六淫皆能令郁也。
又天氣作
病者不察虛中有實,醫者又不識實中有虛,攻之不安,補之無益,聊藉參耆,苟延歲月,一旦奄逝,自謂其命,甯不悲哉! 按之痛者為實,不痛為虛。
夫按則氣散,即實亦有因之而痛減者;虛則氣壅而為痛,複按之氣愈壅,即虛亦有因之而益痛者。
正未可執此而定其虛實也。
若以熱手久按痛止為寒,不止為熱,此則差可必耳。
七情所傷,動亂其火而傷陰,此易知也。
七情所傷,動亂其神而損氣,此難知也。
要知神乃氣之帥,神亂則氣自損耳。
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緻和平 膏粱厚味之人,形盛氣衰,以氣不足以充故也。
然氣不足則生痰,以為氣不足而補之,則痰氣愈滞,胸膈不利,營衛不通,加之以腎元衰耗,厥氣上逆,諸病叢生,故善治者補益之中不可不兼之伐痰。
然端本澄源,又在遠房帏,斷厚味為先務也。
五髒各有專司,六府互為輸瀉,不啻百僚帥師矣。
十二經以行于表裡上下,十五絡以絡之奇經八脈,以藩蔽之,不啻金城湯池矣。
然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土崩瓦解之勢一朝而至。
可見,善養生者,全在收攝此心。
程子曰:心要在腔子裡。
朱子曰:必使道心,嘗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天地萬物位且育,豈但區區卻病而已。
劉澹庵曰: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
謂之君主之官,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尊心之官為主。
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當雲十一官矣。
此趙無闾所見甚超也。
陰虛則陽無所附,氣有升無降,法當以滋陰之藥為君,斂降之藥為佐,苟徒降其氣則濁未必降,而清且随之矣。
陽虛則此氣中斷,氣有降無升,法當以補中藥為君,升舉之藥為佐,苟徒升其氣,則清未必升,而濁日随幹矣。
此治陰陽偏虛不易之理外,此或七情逆滞,或氣血飲食痰阻礙中焦,妨其升降出入之路,其人元氣未虧,不妨升之降之可也。
然以上悉指後天有形氣血而言。
若論先天元陰元陽,則陰虛陽必薄,陽虛陰必乘,此時但當峻補其陰陽,無暇為升降治标計也。
八珍湯固是陰陽平補之劑,然人禀受不同,豈無偏勝遍虛?則知少補一分之陽,不足以配陰;少補一分之陰,不足以配陽。
多補一分之陽,則陰氣耗竭一分;多補一分之陰,則陽氣牽滞一分。
此調理不足之症,最為棘手,況乎體虛之人,外淫易犯,内情易起,飲食易停,痰血易滞,尤不可僅責其所無而不求其所有也。
陰雖主降,然必欲從天而降,陽雖主升,然必欲從地而升,方謂之陰陽相抱。
故用苦寒以治火之王,辛溫以治水之王,病未去而寒熱反增。
邪正相搏則痛。
若正不勝邪,不妨補之,然須佐以去邪之藥。
若正氣太虛,又不妨純補,俟其正複,然後加以去邪之藥。
兵法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又曰: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所以敗也。
虛痛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然皆主于氣郁滞,氣不滞則痛無由生。
氣虛則氣行遲,遲則郁滞而痛;血虛則氣行疾,則前氣未行,而後氣又至,亦令郁滞而痛。
故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反其漏下二刻一周,循環之常,痛自愈也。
适事為故 世間病之殺人者十三,而藥之殺人者十七,皆由不知陰陽虛實之理也。
如勞瘵未必遽死也。
欲退其蒸,頻用寒涼,則脾洩而不可救矣。
膈噎末必遽死也,欲開其郁,頻用香燥,則三陽結而津液竭矣。
水腫未必遽死也,欲利其水,頻用淡滲,則陰亡而成陽水矣。
如此之類,未易枚舉。
操司命之權者,豈可不知中病即止之理! 反佐以取之 陽虛而見陽熱之症,此是真火無根而脫出也。
陰虛而見陽熱之症,此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
陽盛而見陰寒之症,陽盛拒陰也。
陰盛而見陽熱之證,陰盛格陽也。
四者用藥差訛,死生反掌。
陽虛陰必走,水無氣以鼓之,不能周流循環,是以走也。
故有陽虛失血者,然血本水類,水就下,既無氣運之上行,則當從二陰之竅脫出。
今陽虛之血,往往見為吐衄者何也?要知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遊于上,陰血擾亂不甯,亦從而脫出也。
海藏雲: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
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
其言可想。
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
至于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
血脫益氣,是陰虛陽無所附,故不得不先補其陽,然後徐調其陰,此從權之治。
尋常陰虛勞瘵,不得以之藉口,而以參耆為家常茶飯。
熱則生風,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為假象也。
隻是古方養血清熱之中,而以風藥為佐,此不可不深惟其義。
夫風者,肝木之氣,少陽之火系焉,喜條達而惡抑遏,火動風生,失其條達而抑遏也,佐以風藥,以辛利之,而複其性耳。
黃連、苦參,久服而反熱;附子、幹姜,多飲而反寒,雖雲久而增氣,反招見化之尤。
究不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痙證在外,陽病者仰而不能俯;在内,陰病者俯而不能仰,此不易之論也。
而海髒附子散方下雲: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夫頭項強直則非俯而不能仰也。
奈何?陰病亦然。
意者,陰盛格陽于外,陽經熱盛,故如此。
如厥陰經,熱深厥亦深,亦舌卷囊縮,此又是熱乘其本,而陰反走于外也。
予曾見頭項強直之證,有與寒涼而随斃者,蓋未達此理故耳。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阖。
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陰太勝則阖而為水明矣。
仲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
甯不與陽盛有乖乎?予謂: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
此之渴是腎虛引水自救也。
俞嘉言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騰,故渴。
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上虛,固是陽虛,以身半已上同天之陽也。
下虛多是陰虛,以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
然一陽根于地下,而水出自高原,陽虛則有降無升,或虛之極而真陽脫出,陰虛則有升無降,或虛之極而真陰四射,又不可不進求焉。
陽中不可無陰者何?無陰則不能降也。
陰中不可無陽者何?無陽則不能升也。
故目: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渴而汗出,小便利,大便硬,似不宜更利小便,重傷津液也。
然仲景又有宜五苓散者,此蓋通因通用,其小便利乃是熱邪偏滲于小腸,故行乘勢利導之法,如下利之用承氣也。
燥與濕不兩立之勢,然濕則郁,郁則熱,熱則燥生,有不得不然之理,亦濕位之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也。
仲景諸黃豬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分治氣血分之燥旨哉! 截瘧劫嗽,本非王道,亦有不能不用。
如瘧邪已去八九,胸中有痰癖留戀,其邪斯時不暇,顧其餘而直攻其痰,則邪無留戀之處而病自愈。
設邪氣方張,則驅邪之未遑,正氣已脫,則補救之未遑,敢用截藥乎?咳嗽邪已去八九,而肺氣虛耗,虛則氣逆,斯時亦不暇顧慮,其邪之未散,而直收澀之收,以止逆澀以固脫,則正氣複而餘邪自解。
設邪未去八九,而虛邪逆上,敢用劫藥乎?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傷寒黃連湯,因其人本虛寒,陽邪傳裡,興胸中之陽,兩陽相合故為上熱。
下焦之寒則自若也,所以上熱下寒,斯時已成,乖否之象,病可愈乎?是湯之不可緩矣。
六氣相合,有差多差少,有真象有假象。
真假之中,又複有差多差少,所以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陽虛易于受寒,陰虛易于受熱,以身中之不足,感召外邪之有餘,此流濕就燥之義,且無以禦之之故也。
然亦有陰虛中寒,陽虛受熱者,其邪蓋因虛而招緻,不必同類而感召也。
治熱則恐亡陽,治寒則慮亡陰,最難為矣。
陰虛隻當發熱,不當惡寒,然亦有惡寒者,熱勝反兼勝己之化也。
氣虛隻當惡寒,不當發熱,然亦有發熱者,火與元氣不兩立也。
小便黃赤,多主于熱。
經又雲: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又冬脈不及令人月少清脊痛,溺色變。
二者言肺腎虛寒而小便變,何虛實寒熱相懸,而其病則同。
若此要知肺虛則不能通調水道,腎虛則關門不利,皆能郁而為熱,熱則溺色變,是熱則一第有虛實之不同耳。
亦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張漢瓿曰:小便赤變有中寒,而如是虛人老人恒多。
溺色變,熱則一,未應說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丹毒之與發斑,亦有表裡緻病之殊。
丹毒則系感觸時行不正之氣,滞于營衛,斑則由陽明瘀熱而發于肌肉耳。
二者雖宜清熱,在丹毒不可不加以解散,在斑又不可不顧其虛,蓋斑亦有亡陽于外者,如丹溪所治完顔小将軍是也。
又丹疹随出随沒,系陰虛而虛火遊行者。
又身癢瘾疹,有因風濕及痰者。
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衛津液,故令自汗。
此說深得用桂枝湯之旨,表實則裡虛,此一語人往往潦草看過,而不求其所以然,蓋營衛受氣于胸中,而髒腑亦受輸于營衛,今營衛受邪而實,則失其轉輸之職,而裡為之虛,亦醫道之淺而易忽者。
張永孚曰:營衛受邪而實,當言衛受邪而實,則營失其衛而裡為之虛,不然表實裡虛一語,終欠明耳。
病有大相懸殊,而其理則同者。
如肺痿之與痿蹙肺癰之與痹病不同。
然一本于陰虛,一本于陽實,其理則同,故學者不可不知比類。
人身中三陽經衛于外,三陰經守于中,原無勝負,第陽氣喜舒而惡郁,郁則熱生,七情六淫皆能令郁也。
又天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