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津一筏

關燈
以為有餘而實也。

    有餘但治其偏損者,而有餘自平。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瀉之可也。

    形氣不足,氣病。

    氣不足,補之可也。

    至若形氣有餘,病氣不足,形氣不足,病氣有餘,當責有無真假。

    東垣雲:但補瀉病氣之有餘不足,不必顧其形氣之有餘不足,似非确論。

     幼科大便黃赤,屬熱是矣,其青白亦未可專以為寒。

    夫水谷入胃,入大小腸,腸胃無邪,則水谷以傳次化者,清入營衛化精微,濁者下廣腸成糟粕,糞為之變。

    設腸胃有寒,水谷不得熱腐,故下利清白,完谷不化。

    然腸胃有熱,水谷不得停留,亦下利清白,完谷不化,不得專以為寒也。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固矣。

    然肺金不足,或不得其平,亦不能生水。

    心火不足,或不得其平,亦不能生土,徒責之脾腎無益,故病亦有治标而得者百病不離乎火。

    火者,天地所有之氣,亦吾身所有之氣也。

    從外入者,天地亢害之氣,吾身中以類相感召,亦令此氣為之亢害也。

    此傷暑受熱是矣。

    至若七情,以及風寒燥濕動亂為火者,以火喜條達而惡遏抑,今以七情及風寒燥濕抑遏之,動亂為害,然發之、瀉之、制之、克之可也。

    迨夫相火則其體藏于右腎之中,所以配左尺之水,俾此水得以徹于上下,周于四表,充膚澤毛,若霧露之溉,雖水為之實火為之也。

    設使陰虛,此火失其窟宅,遊行于四肢百骸,五髒六腑之間,而為大患。

    陽虛則此火無根而脫出,為患亦然。

    此不可以濕折水滅,唯當相其人之陰虛陽虛而補養之。

    獨是體虛之人,易于受邪,或内外傷感,抑遏成火,則補虛之中,不可無瀉實之藥,若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等方是也。

    審此則用藥不難中肯綮矣。

     張永孚曰:相火禀命于命門。

    真水,先天水火原屬同宮,水以火為主,以水為原。

    下論曰:設使陰虛此,火失其窟宅,陰虛即水虧火脫,出即陽虛,豈六味加知柏反可平之者耶? 諸瘡将結痂時,必極癢,蓋癢為虛。

    先時邪盛則痛,今邪去則虛,虛則癢,邪去則痂。

    若癰疽初發便癢,是邪盛正虛也。

     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皆是氣虛不能緝續故也,補之所以輯續之耳。

    但正氣一虛,邪火便盛,又谷氣不得升舉,壅而為熱。

    又氣虛不續,而有留氣,為喘、為滿、為痛,往往見有餘之證,令人異首畏尾,而不敢徑行施補,遷延就斃者有之。

     肺出氣,腎納氣,所謂一呼天根,一吸地穴,循環無端,應刻而不疾徐者也。

    此氣一虛,則斷而不續,或短氣不足以息,或壅而為滿,雖雲氣不歸原,其實隻是氣虛也。

    若陰虛陽無所附,上見喘滿,此則真是氣不歸元耳。

     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

    濕家短氣,聲如從甕中出,此氣為濕所持而然,然則有形之傷,悉能令氣短,不能定以為奪氣也。

     諸痛皆主于氣滞,但氣滞之由,有虛有實,不得專主疏刷。

     腳腫無非濕熱,蓋濁邪下先受之也。

    膏粱厚味之人,由濕熱下流,田野耕鑿之人,由寒濕外侵,是為實邪。

    中氣素餒,土虛不能制濕之人,是為虛邪。

    二者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本于濕,唯是一種。

    形瘦多熱,年老陰虛者,每至日午腳面浮腫,此何以故?予嘗思之,陰虛而至暮年,陰愈虛矣。

    虛極之陰,便不能吸氣歸原,而升舉其陰,于是陽獨浮于上,陰獨沉于下,而腳至暮浮腫也。

     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言陽主外陰主内也。

    然豈無辛熱而損蓋覆之陰,豈無苦寒而傷閉蟄之陽?必以見證何等而參之以脈,方為不誤。

     劉澹庵曰:汗多亡衛外之陽,下多亡主内之陰,二者應之速。

    汗,不過一汗再汗;下,不過一下再下,而遂亡陽亡陰。

    辛熱損陰,苦寒傷陽,則有漸積使然。

     治風熱燥火寒濕之中,尤必以真陰為先務。

    治寒濕溫燥之中,尤必以真陽為先務。

    然風熱燥火,亦有亡陽者,陰虛陽無所附也。

    寒濕亦有亡陰者,陽虛陰必走也。

     厚味之人,不妨消導,然情欲過度,又宜慎之。

    藜藿之人,最忌消導,然淡食形盛,又在不禁。

     凡病煩躁而愈者,以邪氣盛時,正不能與之争,反相安于無事,及其正複而與邪争故煩躁也。

    以此知癱瘓不随之證,無痛癢反難瘳,以正為邪并學而能複耳。

     病有在下者,其見證反在上,蓄血發狂是矣。

    在上者,其見證反在下,肺氣壅,大便頻,肺氣虛,小便數是矣。

    在表者,其見症反在裡,如三陽合病下利是矣。

    裡者其見症反在表,如熱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陽是矣。

     風溫、溫瘧,得之冬,中于風寒,遇溫而發,其氣自内而達于外,故多汗。

    不比風寒外束,閉其營衛,當須發汗解肌也。

    故以發汗為逆,然其邪自内出。

    若因汗而驟加斂表之藥,邪不得越,為害匪輕,務必相其人之虛實,清解得宜。

     虛不受補,邪實也。

    實不受攻,正虛也。

     氣有餘便是火,氣焉能有餘?惟是少一分之陰,便多一分之氣,此一分之氣,無所歸宿,而為火矣。

     張漢瓿曰:血陰氣陽,二者屬人,未見其有餘。

    少一分陰,便多一分火,火有餘則似氣有餘也。

    如此說方透。

     陰陽有偏勝為病者,有偏負為病者,然偏勝之中,往往有偏負之假象,補之則益勝。

    偏負之中,往往有偏勝之假象,瀉之則益負。

     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七情六淫,氣血飲食痰皆能為之,苟不求其本而但利其氣,氣之升降得乎。

     瘧疾無汗,要有汗固矣。

    至于有汗要無汗,此亦不可不斟酌也。

    雖瘧邪有虛實之不同,其始未有不因暑邪,内藏陰邪,外束所緻,邪氣乘陽則陽盛,陽盛則外熱,熱則腠理開。

    又暑為陽邪,陽邪多汗,故瘧症往往多汗,數發之後,邪氣漸衰者,亦以邪從汗解,所以瘧疾雖衆,不救者少,亦以此故也。

    豈可因其多汗,而遂加以固表之藥,邪無從解矣。

    故古人但言扶正為主,亦未嘗言固表也。

    餘謂汗少不妨更汗,若汗多不必更發汗,似為得之。

     醫家要明不可治之病。

    而後知有可治之病,不可治之病,真陰元陽虛極故耳。

    如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世人徒讀其文,而不繹其義,豈知形盛脈細,元陽虛也,少氣不足以息,虛之極也,故死。

    形瘦脈大,真陰虛也,胸中多氣,虛之極也,亦死。

    又如溫病,穰穰大熱,脈反靜者,死。

    下利脈反大者,死。

    又皆正氣虛,而邪氣實也。

    正不勝邪,故死。

    可見,凡病之不可治者,由真陰元陽之虛,則其可治者可意會也。

     邪氣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曰:不能治其虛焉。

    問其餘,然亦不可執也。

    豈無壯年之人,違年之和,遇月之虛,及思慮應酬之間為虛邪賊風所乘,又因脾氣健旺,過啖甘肥炙焯釀成膠痰實火,則發表攻裡.如河間之推陳緻新,有何不可?因循顧忌,則反累傷正氣,所謂五虛死,五實亦死。

    又雲:毋實實,毋虛虛。

    今又不論虛實,動手便用補益,自謂調元之手,亦膠柱而鼓者耳。

     庸工但執熱則流通,寒則凝滞二語。

    一遇諸腹脹大,痰氣阻滞,與夫大小便秘,遂行溫利之藥,不知寒熱虛實是病皆有。

    如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在心曰熱痰。

    氣有餘便是火,熱則燥澀為癃。

    此等可溫利乎?夫水下二刻,一周循環,此陰陽相抱之氣而然,偏陰偏陽能之乎?故曰氣化則出,其旨深矣。

     手足心熱及夜熱,有虛有實,不得執定陰虛。

     鬼賊相刑,固為惡候,然于理為順,微邪薄所不勝,由己之虛也。

    于理為逆,所以病亦有微邪而笃者,賊邪而愈者。

     營衛之或疾或徐,脾胃之或寒或熱,痰因之而中積,血因之而留止,不亟為開囊活血,陳者不去,新者不生,始因虛而緻實,終因實而緻虛,此攻擊之品,不能無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之實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之虛也。

    推之他髒,亦然。

     女人血結胞門,則上焦之陽不得入于陰,在下則小腹裡急,五液時下,在上則孤陽獨浮而為發熱,為掌上煩,為唇口幹燥,又宜先開痹破陰結引陽下行,不徒專恃滋陰。

     小便少亦有肺熱,不能通調水道者。

     風濕症以去蒼術加白術沖和湯為當。

    風寒症亦有風,有時開其腠理而自汗者。

    四時傷風,亦有自汗者,耆芍宜慎。

     風火皆陽,能開其腠理,皆自汗多汗,一則桂枝,一則白虎,不可紊也。

    廉泉開有中焦郁熱者,有中風舌縱者。

     虛則不能運化精微,郁而為熱,此陰黃之由。

     緊斂勁縮,燥之體也,風勝反似之,兼勝己之化也。

     營衛受氣于中,中有所阻,則營虛發熱,衛虛惡寒,故氣血飲食痰皆能寒熱者質此。

     青筋症,面青唇黑,手足厥冷,氣逆血沖使然。

    醫者,意中不先有此一症,鮮不認作陰經傷寒也。

     膈間有熱痰,熱氣上蒸,脈道壅塞,故令人頭風目昏。

    治以酒蒸大黃,自上抑之,所謂鳥集高巅,射而落之也。

    此症甚多,眼科未嘗載,予每治驗。

     人身中有形之物皆屬陰,故曰瘦人血虛。

    然肥人亦有痰生熱,熱生風,風生燥,燥則傷陰,往往亦有陰虛者,不可不知。

     痰之洶湧上焦,結聚胸中,皆由于氣。

    故治痰莫先于治氣,治氣又莫先于降火,破氣清火則痰自消,此則言乎六淫七情,怫郁暴積之痰耳。

    若日積月累,老痰凝結,又當積漸以消釋之,更當相其人之陽虛陰虛,助以調補。

    苟如前法,将見痰未降而氣已消,為患不可勝言矣。

    醫者曉得當汗而汗,當下而下不難。

    曉得當汗而不能汗,當下而不可下為難。

    仲景之可與不可,宜詳玩。

    富貴之人,恣情縱欲,自揣不足,求補于味,不知腎虛則胃弱,不能消磨其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