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津一筏
關燈
小
中
大
(一名《内經釋要》)
歙縣江之蘭含征著
和縣高思潛考正
吳縣張炳翔叔鵬校錄
治病必求其本
脾喜燥,傷于寒濕則不能消磨水谷,宜術附以溫燥之。
然脾陰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溫燥為治。
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統血而矢出者;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消谷而作瀉者。
此皆以回護中氣為本,勿治其标。
有肺虛不統衛血,血溢妄行,随氣出于鼻為衄。
如動氣在右,汗之令衄是也。
脾虛不能行津于三陰,胃虛不能行氣于三陽,氣日以衰,脈道不利,其血悉皆中積,此而欲消,其留瘀當以參耆監之。
胎已數月,忽下血不止,有癥痼害者,當下其癥而胎始安。
設不知此,但一味養血安胎,是為癥痼樹幟也,胎可安乎? 劉澹庵曰:下癥安胎,必用驅逐峻劑,雖有故無殒。
然不定其虛實而施之,恐非定法也。
火氣逆上是肝腎之陰失其龍雷蟄伏之性而上逆者,至于胃中濕熱下流,又是邪氣乘其木而陰氣反走于上,俾上焦之陽不伸而肺中治節之令不行,故見為鼻塞、胸滿、涎溢、惡寒戰栗之證。
又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虛實之異。
推此則治痰莫先于降火,降火之法,亦須識此二者虛實之異。
又平脈雲: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迫促,上入胸膈。
夫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陰元陽受傷。
腎者,先天也;脾胃者,後天也。
先天既已受傷,則不能生乎後天,故脾胃之陰陽亦傷,不能運化水谷而生濕熱,熱下流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壅,脾氣愈滞,于是為痰為飲而腹脹食滞之症形焉。
其少陽生發之氣郁而不得升,為周身刺痛,為嘔逆吐酸。
心主之陽,為濁陰所乘,則為心悸怔忡。
是腎之一髒病,而五髒六府皆為之不甯,故養身莫妙于節欲也。
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氣為治則燥,痰傷其陰,利氣傷其陽,不坐困乎?此又專主腎虛而言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金衰則水涸,溺色變為黃赤。
此皆正氣虛而生邪熱,當推原其本而補之,苟徒執水液渾濁皆屬于火一語而施治,病安能愈?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要知始受之熱,因谷氣不得升舉,壅而為熱又火,與元氣不兩立之熱,非實熱也。
故在始受之時,已雲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矣。
病久安得不為寒中耶?東垣謂沖任之火傳之督脈,督脈挾太陽寒氣逆克丙火,似失之鑿。
子母情牽,仇仇肆虐,或勝克乘薄之不一,又本髒本脈其别者,或走他髒他脈,一髒病往往挾他髒而見證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邪乘虛而入,是虛為本邪為标,故去邪不可不加以養正,此一注腳,人所同也。
然亦有身體壯盛之人,暴受邪氣,如外感風寒,内傷飲食之類,本氣未必皆虛,受病之後,反顯虛象,若營衛受邪,則屈伸不利,動作衰之;脾胃受邪,則四肢無力,惡食嘔洩之類。
此邪氣既湊之後,其氣亦必虛,是虛因邪而顯,邪為本虛為标,斯時但當亟去其邪,而正自複,不必顧慮其虛,用藥牽制,此一注腳,餘所獨也。
治病當知标本矣。
然猶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虛而生濕熱,是虛為本,濕熱為标也。
至濕熱下流膀胱之氣化不利,是濕熱為标氣化不利為标中之标。
至氣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标之标也。
推此而逆求之,則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幹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氣,須别寒熱虛實,分類治之。
至于哮則素有之痰之火,風寒所束而發,但看其人之強弱,用藥輕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髒,然既已汗吐下損津液而成肺痿矣,豈清涼之品所能複其津液乎?此仲景之竟用桂枝人參姜棗所宜詳究也。
火與痰本氣與津液也,無病則為氣與津液,有病則為火為痰。
然緻病之由,不過内傷外感,有餘不足而已。
求其本而治之,則痰消火滅,故曰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治熱者以此。
内傷外感悉能緻勞,苟不察其虛實,但施養陰清熱之套劑,則虛者未必受補,而實者愈實矣。
失血證畢竟屬熱者,多世有用寒涼而反劇者,蓋有氣虛之火,有血虛之火耳。
沖氣上逆有上焦之陽不足而陰氣上于者,有下焦之陰不足而陰火上逆者,有脾胃之濕熱下流而肝腎之氣不能固守于下者,俱挾沖脈故耳。
邪火内熾,陽事反痿,苦寒瀉之,陽事勃然,火與真陽勢不兩立,如此世人以助火之劑,冀回真陽,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虛風者,似風非風也。
然亦有陰陽之别,陰虛是熱則生風,陽虛是陽氣不能衛外。
衛為陽,陽虛不能衛外,故中風。
風為陽邪,以類相召故也。
但風為陽邪,既中之後,每多顯陽熱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務從事于見病之标也。
諸病皆治其本,唯中滿與大小便不利當治其标,以證之危急,不暇為本計也。
餘謂果系實證,則不難消導之,通利之治其标可也。
若涉虛證,其法可行乎?仍當治其本。
東方常實,有瀉無補,其說有二。
一者肝為将軍之官,其性剛勁急速;一者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皆毋贊其勝也。
若言其本,則乙癸同源,養血與滋陰并急。
颠、狂、痫皆主于痰。
颠是虛而緻痰;狂是實而緻痰;痫是風而緻痰。
虛實風為本,痰為标也。
痰在肺曰燥痰,又曰氣痰,以肺為燥金而主氣也。
燥為本,氣為标,其痰澀而難出見為證也。
往往胸膈阻塞,關節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熱利其氣,燥者益燥,氣愈不利。
肺虛咳者何也?失其降下之令也。
徒降其氣,咳愈頻矣。
黃昏咳多者,是火氣浮于肺,此陰虛之火,故宜五味子斂而降之。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氣。
濕勝則濡洩,當以燥劑治之,然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洩,此肺移熱于大腸之病。
若以溫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熱,然内外傷感悉能令津液不行,而渴須求其自。
三陰結是水之本,至肺氣不利,發為浮腫、喘嗽、口幹、小便澀、腹滿、黃汗、身重不能轉側、陰腫。
陰濕則又水之标也。
寒邪在标,郁熱于經而令咳血、衄血,解表自愈,麻黃湯杏子湯是也。
心肺有疾而鼻為之不利,不必主專于風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
本者,下為本,内為本。
故上熱下寒,但溫其寒而熱自降,表寒裡熱但清其熱而寒自已,然須加以反佐之藥,以免格拒,至于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先傷于暑而後傷于濕之類,又當相其輕重緩急而施治。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四肢無力,動作衰乏,虛也。
然邪客營衛則出入之道廢,中焦有阻則升降之機窮,亦能見證如此,故曰無者求之。
諸痛無補,言氣逆滞也。
雖然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成病,真氣虛乏之人,諸邪易于留着,着則逆,逆則痛。
疏刷之中不可無補養之品,徒恃攻擊,則正愈虛,不能送邪外出,邪愈着而痛無休止也。
遇斯疾者,攻補兼施而不愈,遂宜屏棄一切,其要又在斷厚味,遠房帏,使邪無所助,而正氣日勝,然後佐以疏刷,擊其惰歸,病無不愈。
但邪氣方熾,病者正在呻吟痛苦之時,醫者教之以如此,如此是猶子輿氏教滕君以強為善,鮮不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者也。
又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真生苄脈湯。
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當用小建中湯。
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能太息,四肢厥冷,發嗆,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而青,宜補肝湯。
房勞過度,腎虛赢怯之人,胸膈間多隐隐痛,此腎虛不能約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血俱虛則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紙之類,溫腎芎歸之類養血。
又胸痹痛,有真陰虛而然者,有元陽虛地氣上幹而然者,頭痛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腎虛者,皆不可不無補也(苄,地黃也)。
婦人因産,去血過多,腹中急痛,是肝木無血以養,宜當歸建中湯,亦是痛而應補者。
婦人居經,血弱氣盛,孤陽獨呼陰,不能吸陰,為積寒。
陽為聚熱,故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其脈右浮大左弱澀,此當養其血,所見之證勿計也。
證象白虎,誤服白虎湯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寒邪閉其營衛,當以升發之藥散之。
然素有痰熱之人,遇此升發之藥,痰随氣上,閉住肺氣,皮毛為之壅遏,邪愈不得洩,病反增據,又當以苦洩之。
心火不得越則郁于小腸,肺氣不得洩則郁于大腸,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故奔迫無度,裡急後重而成滞下,此是風寒内縮使然。
徒責之濕熱,未能萬舉萬當,所以治痢亦當與治瘧,半表半裡同法。
食積痰留舍腸胃之間,氣行則出,有似魚腦,間以血絲,閉氣滑腸,狀如痢,利反快,不可作痢疾治也。
熱則生風,痿痹不随,而有風象,醫以風治之恐不免緻痿也。
便洩肛門熱有火熱有陽陷二端。
先天者,無形之虛神而已矣。
後天者,有形之實則氣血也。
治先天當以神治神,治後天當以形益形也。
但神虛則氣血不生,神亂則氣血不甯,氣血虛則神無以養,氣血亂則神為之遷,此又當消息之耳。
張漢瓿曰:氣血即神之窟宅,不治氣血何由治神?以神治神立論,如此尚須着落耳。
吾常謂談醫之道不可一語模糊,令人徒作天際真人想也。
天地陰陽,停勻方不崩不拆,人亦如之。
禀畀之後,嗜欲不節,起居無時,七情六淫所傷緻,此陰陽有所偏損則偏勝,故見
然脾陰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溫燥為治。
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統血而矢出者;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消谷而作瀉者。
此皆以回護中氣為本,勿治其标。
有肺虛不統衛血,血溢妄行,随氣出于鼻為衄。
如動氣在右,汗之令衄是也。
脾虛不能行津于三陰,胃虛不能行氣于三陽,氣日以衰,脈道不利,其血悉皆中積,此而欲消,其留瘀當以參耆監之。
胎已數月,忽下血不止,有癥痼害者,當下其癥而胎始安。
設不知此,但一味養血安胎,是為癥痼樹幟也,胎可安乎? 劉澹庵曰:下癥安胎,必用驅逐峻劑,雖有故無殒。
然不定其虛實而施之,恐非定法也。
火氣逆上是肝腎之陰失其龍雷蟄伏之性而上逆者,至于胃中濕熱下流,又是邪氣乘其木而陰氣反走于上,俾上焦之陽不伸而肺中治節之令不行,故見為鼻塞、胸滿、涎溢、惡寒戰栗之證。
又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虛實之異。
推此則治痰莫先于降火,降火之法,亦須識此二者虛實之異。
又平脈雲: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迫促,上入胸膈。
夫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陰元陽受傷。
腎者,先天也;脾胃者,後天也。
先天既已受傷,則不能生乎後天,故脾胃之陰陽亦傷,不能運化水谷而生濕熱,熱下流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壅,脾氣愈滞,于是為痰為飲而腹脹食滞之症形焉。
其少陽生發之氣郁而不得升,為周身刺痛,為嘔逆吐酸。
心主之陽,為濁陰所乘,則為心悸怔忡。
是腎之一髒病,而五髒六府皆為之不甯,故養身莫妙于節欲也。
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氣為治則燥,痰傷其陰,利氣傷其陽,不坐困乎?此又專主腎虛而言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金衰則水涸,溺色變為黃赤。
此皆正氣虛而生邪熱,當推原其本而補之,苟徒執水液渾濁皆屬于火一語而施治,病安能愈?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要知始受之熱,因谷氣不得升舉,壅而為熱又火,與元氣不兩立之熱,非實熱也。
故在始受之時,已雲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矣。
病久安得不為寒中耶?東垣謂沖任之火傳之督脈,督脈挾太陽寒氣逆克丙火,似失之鑿。
子母情牽,仇仇肆虐,或勝克乘薄之不一,又本髒本脈其别者,或走他髒他脈,一髒病往往挾他髒而見證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邪乘虛而入,是虛為本邪為标,故去邪不可不加以養正,此一注腳,人所同也。
然亦有身體壯盛之人,暴受邪氣,如外感風寒,内傷飲食之類,本氣未必皆虛,受病之後,反顯虛象,若營衛受邪,則屈伸不利,動作衰之;脾胃受邪,則四肢無力,惡食嘔洩之類。
此邪氣既湊之後,其氣亦必虛,是虛因邪而顯,邪為本虛為标,斯時但當亟去其邪,而正自複,不必顧慮其虛,用藥牽制,此一注腳,餘所獨也。
治病當知标本矣。
然猶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虛而生濕熱,是虛為本,濕熱為标也。
至濕熱下流膀胱之氣化不利,是濕熱為标氣化不利為标中之标。
至氣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标之标也。
推此而逆求之,則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幹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氣,須别寒熱虛實,分類治之。
至于哮則素有之痰之火,風寒所束而發,但看其人之強弱,用藥輕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髒,然既已汗吐下損津液而成肺痿矣,豈清涼之品所能複其津液乎?此仲景之竟用桂枝人參姜棗所宜詳究也。
火與痰本氣與津液也,無病則為氣與津液,有病則為火為痰。
然緻病之由,不過内傷外感,有餘不足而已。
求其本而治之,則痰消火滅,故曰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治熱者以此。
内傷外感悉能緻勞,苟不察其虛實,但施養陰清熱之套劑,則虛者未必受補,而實者愈實矣。
失血證畢竟屬熱者,多世有用寒涼而反劇者,蓋有氣虛之火,有血虛之火耳。
沖氣上逆有上焦之陽不足而陰氣上于者,有下焦之陰不足而陰火上逆者,有脾胃之濕熱下流而肝腎之氣不能固守于下者,俱挾沖脈故耳。
邪火内熾,陽事反痿,苦寒瀉之,陽事勃然,火與真陽勢不兩立,如此世人以助火之劑,冀回真陽,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謂虛風者,似風非風也。
然亦有陰陽之别,陰虛是熱則生風,陽虛是陽氣不能衛外。
衛為陽,陽虛不能衛外,故中風。
風為陽邪,以類相召故也。
但風為陽邪,既中之後,每多顯陽熱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務從事于見病之标也。
諸病皆治其本,唯中滿與大小便不利當治其标,以證之危急,不暇為本計也。
餘謂果系實證,則不難消導之,通利之治其标可也。
若涉虛證,其法可行乎?仍當治其本。
東方常實,有瀉無補,其說有二。
一者肝為将軍之官,其性剛勁急速;一者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皆毋贊其勝也。
若言其本,則乙癸同源,養血與滋陰并急。
颠、狂、痫皆主于痰。
颠是虛而緻痰;狂是實而緻痰;痫是風而緻痰。
虛實風為本,痰為标也。
痰在肺曰燥痰,又曰氣痰,以肺為燥金而主氣也。
燥為本,氣為标,其痰澀而難出見為證也。
往往胸膈阻塞,關節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熱利其氣,燥者益燥,氣愈不利。
肺虛咳者何也?失其降下之令也。
徒降其氣,咳愈頻矣。
黃昏咳多者,是火氣浮于肺,此陰虛之火,故宜五味子斂而降之。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氣。
濕勝則濡洩,當以燥劑治之,然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洩,此肺移熱于大腸之病。
若以溫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熱,然内外傷感悉能令津液不行,而渴須求其自。
三陰結是水之本,至肺氣不利,發為浮腫、喘嗽、口幹、小便澀、腹滿、黃汗、身重不能轉側、陰腫。
陰濕則又水之标也。
寒邪在标,郁熱于經而令咳血、衄血,解表自愈,麻黃湯杏子湯是也。
心肺有疾而鼻為之不利,不必主專于風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
本者,下為本,内為本。
故上熱下寒,但溫其寒而熱自降,表寒裡熱但清其熱而寒自已,然須加以反佐之藥,以免格拒,至于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先傷于暑而後傷于濕之類,又當相其輕重緩急而施治。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四肢無力,動作衰乏,虛也。
然邪客營衛則出入之道廢,中焦有阻則升降之機窮,亦能見證如此,故曰無者求之。
諸痛無補,言氣逆滞也。
雖然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成病,真氣虛乏之人,諸邪易于留着,着則逆,逆則痛。
疏刷之中不可無補養之品,徒恃攻擊,則正愈虛,不能送邪外出,邪愈着而痛無休止也。
遇斯疾者,攻補兼施而不愈,遂宜屏棄一切,其要又在斷厚味,遠房帏,使邪無所助,而正氣日勝,然後佐以疏刷,擊其惰歸,病無不愈。
但邪氣方熾,病者正在呻吟痛苦之時,醫者教之以如此,如此是猶子輿氏教滕君以強為善,鮮不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者也。
又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真生苄脈湯。
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當用小建中湯。
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能太息,四肢厥冷,發嗆,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而青,宜補肝湯。
房勞過度,腎虛赢怯之人,胸膈間多隐隐痛,此腎虛不能約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氣血俱虛則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紙之類,溫腎芎歸之類養血。
又胸痹痛,有真陰虛而然者,有元陽虛地氣上幹而然者,頭痛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腎虛者,皆不可不無補也(苄,地黃也)。
婦人因産,去血過多,腹中急痛,是肝木無血以養,宜當歸建中湯,亦是痛而應補者。
婦人居經,血弱氣盛,孤陽獨呼陰,不能吸陰,為積寒。
陽為聚熱,故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其脈右浮大左弱澀,此當養其血,所見之證勿計也。
證象白虎,誤服白虎湯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寒邪閉其營衛,當以升發之藥散之。
然素有痰熱之人,遇此升發之藥,痰随氣上,閉住肺氣,皮毛為之壅遏,邪愈不得洩,病反增據,又當以苦洩之。
心火不得越則郁于小腸,肺氣不得洩則郁于大腸,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故奔迫無度,裡急後重而成滞下,此是風寒内縮使然。
徒責之濕熱,未能萬舉萬當,所以治痢亦當與治瘧,半表半裡同法。
食積痰留舍腸胃之間,氣行則出,有似魚腦,間以血絲,閉氣滑腸,狀如痢,利反快,不可作痢疾治也。
熱則生風,痿痹不随,而有風象,醫以風治之恐不免緻痿也。
便洩肛門熱有火熱有陽陷二端。
先天者,無形之虛神而已矣。
後天者,有形之實則氣血也。
治先天當以神治神,治後天當以形益形也。
但神虛則氣血不生,神亂則氣血不甯,氣血虛則神無以養,氣血亂則神為之遷,此又當消息之耳。
張漢瓿曰:氣血即神之窟宅,不治氣血何由治神?以神治神立論,如此尚須着落耳。
吾常謂談醫之道不可一語模糊,令人徒作天際真人想也。
天地陰陽,停勻方不崩不拆,人亦如之。
禀畀之後,嗜欲不節,起居無時,七情六淫所傷緻,此陰陽有所偏損則偏勝,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