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複治。
遲而一止,其名曰結,氣血錯亂,兼主冷積。
結雖時止,至數無常。
代則有定,氣血消亡。
數脈氣熱,其陰必虛,若因風火,則為有餘。
熱甚則疾,一息七至,八九為極,煩冤而死。
數而一止,其脈為促,多主肺癰,郁熱陽毒。
滑脈宅痰,亦主諸氣,氣盛痰多,往來流利。
動脈如豆,多見于關,若在寸尺,陰陽兩悭。
澀為血少,往來澀滞,血不養氣,艱難而至。
虛脈如何?往來無力,浮中如常,沉候虧缺。
濡脈浮小,如水漂棉,輕取無力,重按豁然。
微脈更虛,有無之間,氣血虧損,病勢颠連。
散脈無定,渙而不收,元氣将敗,如水浮漚。
弱脈在下,似弦非弦,沉細而軟,不宜壯年。
細則更沉,如發如絲,行于筋骨,虛寒可知。
短脈氣病,見于寸尺,不能滿部,真陽遏抑。
實脈之來,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滞郁結。
洪脈上湧,與洪水同,泛泛不已,熱盛于中。
大脈較闊,來剛去柔,正虛邪盛,病進可憂。
弦脈勁直,如張弓弦,木旺克土,痰飲連綿。
弦而彈轉,其脈為緊,為寒為痛,浮沉宜審。
寸尺之脈,有時而長,過于本位,毗陰毗陽。
惟有緩脈,悠悠揚揚,是為胃氣,見之吉祥。
别有一種,怠緩近遲,血虛氣弱,積濕可知。
一切病證,不外三因,何證何脈,辨之貴真。
不能殚述,自可引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附:時方歌 補可扶弱之劑(歌十首,方二十四)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五味)異功(散),或加(木)香砂(仁)胃寒使。
脾虛洩瀉宜七味(白術散),霍(香幹)葛木香四君子(原注:四君子加黃耆、山藥,名正元丹)。
補中(益氣湯人)參草術歸陳,耆得升(麻)柴(胡)用更神;勞倦内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
血虛身熱有奇方,須用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真陰濡布在扶陽。
一切氣虛保元湯,耆外參内草中央,加(肉)桂能生命門氣,痘瘡灰陷與清漿。
四物(湯生)地歸芍藥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氣血平調補化工。
益以黃耆兼肉桂,十全大補(湯)補方雄。
去芎加(五)味陳(皮)遠志,人參養榮(湯)法建中(原注:四物湯加參耆,名聖愈湯)。
天王補心(丹)元(參)丹(參人)參,生地(天麥)二冬柏子仁,遠志棗仁歸五味,茯苓桔梗朱砂尋。
六味地黃(丸)山茱肉,丹皮澤瀉苓山藥,火衰附子肉桂加(名桂附八味丸),水虧黃柏知母著(名知柏地黃丸)。
勞嗽(加)五味名都氣(丸),八仙長壽(丸)麥(冬五)味酌。
桂附八味加車(前牛)膝,丸名腎氣蠱脹作(原注:桂附八味丸加玄參、芍藥,名十味地黃丸,治上熱下寒)。
歸脾湯用術參耆,歸草茯神遠志随,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托裡十宣(散)參耆芎,挂心白芷(厚)樸防風,甘桔(梗)當歸酒調服,瘍癰脈弱賴之充。
陰盛陽虛汗自流,腎陽欲脫附(子人)參求(名參附湯),脾陽遏郁術和附(名術附湯),若衛陽虛耆附投(名耆附湯)。
(原注:木附湯加姜、棗、甘草,名近效白木湯)。
重可鎮逆之劑(歌七首,方八) 磁朱丸最媾陰陽,神曲能俾谷氣昌,内障黑花聾并治,若醫癫痫有奇長。
(蘇子)降氣湯中蘇半(夏生)姜,前(胡)陳(皮茯)苓樸草沉香,風寒咳嗽痰涎喘,肺氣不行宜此方。
(朱砂)安神丸劑在清涼,歸草朱(砂黃)連生地黃,昏亂怔忡時不寐,操存須令守此鄉。
四磨湯治七情侵,烏藥參槟(榔)及黑沉(香),磨汁微煎調逆氣,虛中實證此方尋。
鎮納浮陽黑錫丹,硫黃入錫結成團,胡蘆(巴破)故紙(小)茴沉(香)木(香),(肉)桂附金鈴肉蔻丸。
鎮陰煎用熟地甘,附(子肉)桂牛膝澤瀉兼,全真一氣(湯入)參(麥)冬(五)味,附術(熟)地牛(膝)降火炎。
二加龍骨治虛勞,男子失精女夢交;牡蛎白薇兼附子,(白)芍甘(草生)姜棗去浮嚣。
輕可去實之劑(歌十七者,方十九) 人參敗毒(散)茯苓草,枳(殼)桔柴前(胡)羌獨(活川)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去參加入防(風)荊芥,荊防敗毒(散)消熱風;若入連翹金銀花,連翹敗毒(散)治瘡癰。
(原注:本方加陳米,名倉廪散。
) 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用防風,細辛蒼(術白)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益姜蔥。
參蘇飲内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随,幹葛木香甘桔茯,内傷外感此方奇。
香(附)蘇飲内草陳皮,汗顧陰陽用頗奇,荊芥芎防(風)秦艽蔓(荊字),解肌輕劑虛人宜。
錢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陽明發熱兼頭痛,下利發癍痘疹良(原注:升麻葛根湯加人參、秦艽、桂枝、白芷、防風、蔥白,治中風口眼喁斜,名秦艽升麻湯)。
藿香正氣(散)大腹蘇,芷桔二陳(湯)術樸俱,加入棗姜和胃土,感傷岚瘴力能驅。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術白)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薄,陳皮半夏益姜蔥。
小續命湯桂(枝)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薄荷半夏歸甘草,風中諸經以此通。
四時合病在三陽,柴葛解肌(湯)柴葛羌,白芷桔芩膏芍草,利減石膏嘔(加)半姜。
蒼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姜蔥調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
川芎茶調散荊防(風),(細)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平康(一加僵蠶、菊花)。
葛根湯内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二陽合病自下利,無汗惡風項背強。
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吳萸桔梗(生)姜,(木)瓜橘槟(榔)煎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
普濟消毒(飲)闆藍根,翹荷甘桔與玄參,僵蠶馬勃牛蒡子,荊芥銀花鮮葦烹。
辛涼平劑銀(花連)翹散,桔梗薄荷豆豉淡,竹葉牛(蒡)甘荊芥穗,清肅上焦溫熱減。
升陽散火(湯)羌柴防,參苓加入升葛湯,胃虛食冷脾陽郁,發熱惡寒此劑良。
二陳(湯)平胃(散)威靈仙,柴苓青皮槟(榔生)姜添,無汗(加)麻黃頭痛(加白)芷,濕寒瘧疾此方先。
宣可決壅之劑(歌三首,方五) 稀涎湯用皂(角)半(夏白)礬,卒中風痰姜湯添,更有通關(散細)辛皂末,吹來得嚏生可還。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取郁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逍遙散粉)丹(皮山)栀著。
真人活命(飲)金銀花,防芷歸陳草節加,貝母天化兼乳沒,穿山皂刺酒煎嘉。
通可行滞之劑(歌五首,方六) 導赤(散)生地與木通,草稍竹葉四般攻;口糜莖痛兼淋瀝,瀉火功歸補水中。
五淋散用草栀仁,歸芍燈心赤茯苓,熱入膀胱便不利,調行水道妙通神。
溺癃不渴下焦枯,知(母黃)柏同行肉桂扶,丸号通關能利水,又名滋腎補陰虛。
六一散中滑石甘,夏天中暑渴兼煩,益元(傲)再入朱砂研,瀉北玄機在補南。
抑木和中(湯)白蒺藜,郁金二術青陳皮,當歸砂半茯苓樸,佛手檀香木香随。
洩可去閉之劑(歌五首,方六) (幹)姜(巴)豆大黃備急丸,專攻閉痛及停寒,更療中惡人昏倒,陰結垂危得此安。
溫脾(湯)桂附與幹姜,樸草同行佐大黃洩瀉流連知痼冷,溫通并用效非常。
防風通聖(散)大黃硝,荊芥麻黃栀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解三焦(原注:加人參、熟地、黃柏、黃連、羌活、獨活、天麻、全蠍、細辛,名驅風至寶丹,治諸風熱)。
涼膈(散芒)硝黃栀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膈上如焚一服消。
失(笑)散蒲黃及五靈(脂),血迷心竅酒煎斟,山楂一味(童)便(饴)糖入,獨聖(散)功專療血停。
滑可去著之劑(歌七首,方七) 初痢多宗芍藥湯,芩連歸草桂(枝)槟(榔木)香,血多地榆槐花入,寒益黑姜熱大黃。
隐君遺下滾痰方,礞石(滾痰丸)黃芩及大黃,少佐沉香為引導,頑痰怪證力能匡。
地黃飲子少陰痱,桂附苁苓薄荷(山)萸,麥(冬五)味遠(志昌)蒲巴戰斛,舌喑足廢此方宜。
妄行獨語病如狂,無熱脈浮己地湯,防己防風桂枝草,汁和生地療風揚。
脾緩中風解語湯,舌強不語用羌防,天麻桂附羚羊角,甘草棗仁竹瀝姜。
催生保産(無憂散)有良方,樸艾歸芎荊芥羌,耆芍菟絲枳貝草,生姜煎服子母康(樸艾七分,耆芥八分,枳殼六分,川貝一錢,歸芎錢半,菟絲一錢四分,羌草五分,芍錢二分,姜三片,催生去艾加紅花七分)。
侯氏黑散菊花芩,參術歸芎姜桂(枝細)辛,防風牡蛎礬苓桔,為散填空酒服靈。
澀可固脫之劑(歌九首,方十) 火炎盜汗六黃湯,二地芩連柏與當,倍用黃耆偏走表,苦堅妙用斂浮陽。
衛陽不固汗洋洋,急用黃耆附子湯,止汗又傳微汗出,玉屏風散術耆防。
下血淋漓治頗難,濟生遺下烏梅丸,僵蠶炒研烏梅搗,醋下幾回病即安。
真人養髒(湯)木香诃(子),肉蔻當歸粟殼多,術芍桂參甘草共,脫肛久痢即安和。
鬥門原有秘傳方,黑豆幹姜芍藥良,甘草地榆罂粟殼,痢門逆證總堪嘗。
四神(丸)故紙與吳萸,肉蔻除油五味須,大棗生姜同煮爛,五更腎瀉火衰扶, 金鎖固精(丸)芡蓮胡,龍骨牡蛎沙蒺藜,連粉糊丸鹽酒下,澀精秘氣止滑遺。
妄夢遺精封髓丹,砂仁黃柏草和丸,鹽湯調下交水火,封固腎藏夢魂安
遲而一止,其名曰結,氣血錯亂,兼主冷積。
結雖時止,至數無常。
代則有定,氣血消亡。
數脈氣熱,其陰必虛,若因風火,則為有餘。
熱甚則疾,一息七至,八九為極,煩冤而死。
數而一止,其脈為促,多主肺癰,郁熱陽毒。
滑脈宅痰,亦主諸氣,氣盛痰多,往來流利。
動脈如豆,多見于關,若在寸尺,陰陽兩悭。
澀為血少,往來澀滞,血不養氣,艱難而至。
虛脈如何?往來無力,浮中如常,沉候虧缺。
濡脈浮小,如水漂棉,輕取無力,重按豁然。
微脈更虛,有無之間,氣血虧損,病勢颠連。
散脈無定,渙而不收,元氣将敗,如水浮漚。
弱脈在下,似弦非弦,沉細而軟,不宜壯年。
細則更沉,如發如絲,行于筋骨,虛寒可知。
短脈氣病,見于寸尺,不能滿部,真陽遏抑。
實脈之來,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滞郁結。
洪脈上湧,與洪水同,泛泛不已,熱盛于中。
大脈較闊,來剛去柔,正虛邪盛,病進可憂。
弦脈勁直,如張弓弦,木旺克土,痰飲連綿。
弦而彈轉,其脈為緊,為寒為痛,浮沉宜審。
寸尺之脈,有時而長,過于本位,毗陰毗陽。
惟有緩脈,悠悠揚揚,是為胃氣,見之吉祥。
别有一種,怠緩近遲,血虛氣弱,積濕可知。
一切病證,不外三因,何證何脈,辨之貴真。
不能殚述,自可引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附:時方歌 補可扶弱之劑(歌十首,方二十四)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半)夏陳(皮)名六君(子湯),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五味)異功(散),或加(木)香砂(仁)胃寒使。
脾虛洩瀉宜七味(白術散),霍(香幹)葛木香四君子(原注:四君子加黃耆、山藥,名正元丹)。
補中(益氣湯人)參草術歸陳,耆得升(麻)柴(胡)用更神;勞倦内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
血虛身熱有奇方,須用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真陰濡布在扶陽。
一切氣虛保元湯,耆外參内草中央,加(肉)桂能生命門氣,痘瘡灰陷與清漿。
四物(湯生)地歸芍藥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氣血平調補化工。
益以黃耆兼肉桂,十全大補(湯)補方雄。
去芎加(五)味陳(皮)遠志,人參養榮(湯)法建中(原注:四物湯加參耆,名聖愈湯)。
天王補心(丹)元(參)丹(參人)參,生地(天麥)二冬柏子仁,遠志棗仁歸五味,茯苓桔梗朱砂尋。
六味地黃(丸)山茱肉,丹皮澤瀉苓山藥,火衰附子肉桂加(名桂附八味丸),水虧黃柏知母著(名知柏地黃丸)。
勞嗽(加)五味名都氣(丸),八仙長壽(丸)麥(冬五)味酌。
桂附八味加車(前牛)膝,丸名腎氣蠱脹作(原注:桂附八味丸加玄參、芍藥,名十味地黃丸,治上熱下寒)。
歸脾湯用術參耆,歸草茯神遠志随,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托裡十宣(散)參耆芎,挂心白芷(厚)樸防風,甘桔(梗)當歸酒調服,瘍癰脈弱賴之充。
陰盛陽虛汗自流,腎陽欲脫附(子人)參求(名參附湯),脾陽遏郁術和附(名術附湯),若衛陽虛耆附投(名耆附湯)。
(原注:木附湯加姜、棗、甘草,名近效白木湯)。
重可鎮逆之劑(歌七首,方八) 磁朱丸最媾陰陽,神曲能俾谷氣昌,内障黑花聾并治,若醫癫痫有奇長。
(蘇子)降氣湯中蘇半(夏生)姜,前(胡)陳(皮茯)苓樸草沉香,風寒咳嗽痰涎喘,肺氣不行宜此方。
(朱砂)安神丸劑在清涼,歸草朱(砂黃)連生地黃,昏亂怔忡時不寐,操存須令守此鄉。
四磨湯治七情侵,烏藥參槟(榔)及黑沉(香),磨汁微煎調逆氣,虛中實證此方尋。
鎮納浮陽黑錫丹,硫黃入錫結成團,胡蘆(巴破)故紙(小)茴沉(香)木(香),(肉)桂附金鈴肉蔻丸。
鎮陰煎用熟地甘,附(子肉)桂牛膝澤瀉兼,全真一氣(湯入)參(麥)冬(五)味,附術(熟)地牛(膝)降火炎。
二加龍骨治虛勞,男子失精女夢交;牡蛎白薇兼附子,(白)芍甘(草生)姜棗去浮嚣。
輕可去實之劑(歌十七者,方十九) 人參敗毒(散)茯苓草,枳(殼)桔柴前(胡)羌獨(活川)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去參加入防(風)荊芥,荊防敗毒(散)消熱風;若入連翹金銀花,連翹敗毒(散)治瘡癰。
(原注:本方加陳米,名倉廪散。
) 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用防風,細辛蒼(術白)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益姜蔥。
參蘇飲内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随,幹葛木香甘桔茯,内傷外感此方奇。
香(附)蘇飲内草陳皮,汗顧陰陽用頗奇,荊芥芎防(風)秦艽蔓(荊字),解肌輕劑虛人宜。
錢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陽明發熱兼頭痛,下利發癍痘疹良(原注:升麻葛根湯加人參、秦艽、桂枝、白芷、防風、蔥白,治中風口眼喁斜,名秦艽升麻湯)。
藿香正氣(散)大腹蘇,芷桔二陳(湯)術樸俱,加入棗姜和胃土,感傷岚瘴力能驅。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術白)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薄,陳皮半夏益姜蔥。
小續命湯桂(枝)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薄荷半夏歸甘草,風中諸經以此通。
四時合病在三陽,柴葛解肌(湯)柴葛羌,白芷桔芩膏芍草,利減石膏嘔(加)半姜。
蒼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姜蔥調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
川芎茶調散荊防(風),(細)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平康(一加僵蠶、菊花)。
葛根湯内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二陽合病自下利,無汗惡風項背強。
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吳萸桔梗(生)姜,(木)瓜橘槟(榔)煎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
普濟消毒(飲)闆藍根,翹荷甘桔與玄參,僵蠶馬勃牛蒡子,荊芥銀花鮮葦烹。
辛涼平劑銀(花連)翹散,桔梗薄荷豆豉淡,竹葉牛(蒡)甘荊芥穗,清肅上焦溫熱減。
升陽散火(湯)羌柴防,參苓加入升葛湯,胃虛食冷脾陽郁,發熱惡寒此劑良。
二陳(湯)平胃(散)威靈仙,柴苓青皮槟(榔生)姜添,無汗(加)麻黃頭痛(加白)芷,濕寒瘧疾此方先。
宣可決壅之劑(歌三首,方五) 稀涎湯用皂(角)半(夏白)礬,卒中風痰姜湯添,更有通關(散細)辛皂末,吹來得嚏生可還。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取郁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逍遙散粉)丹(皮山)栀著。
真人活命(飲)金銀花,防芷歸陳草節加,貝母天化兼乳沒,穿山皂刺酒煎嘉。
通可行滞之劑(歌五首,方六) 導赤(散)生地與木通,草稍竹葉四般攻;口糜莖痛兼淋瀝,瀉火功歸補水中。
五淋散用草栀仁,歸芍燈心赤茯苓,熱入膀胱便不利,調行水道妙通神。
溺癃不渴下焦枯,知(母黃)柏同行肉桂扶,丸号通關能利水,又名滋腎補陰虛。
六一散中滑石甘,夏天中暑渴兼煩,益元(傲)再入朱砂研,瀉北玄機在補南。
抑木和中(湯)白蒺藜,郁金二術青陳皮,當歸砂半茯苓樸,佛手檀香木香随。
洩可去閉之劑(歌五首,方六) (幹)姜(巴)豆大黃備急丸,專攻閉痛及停寒,更療中惡人昏倒,陰結垂危得此安。
溫脾(湯)桂附與幹姜,樸草同行佐大黃洩瀉流連知痼冷,溫通并用效非常。
防風通聖(散)大黃硝,荊芥麻黃栀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解三焦(原注:加人參、熟地、黃柏、黃連、羌活、獨活、天麻、全蠍、細辛,名驅風至寶丹,治諸風熱)。
涼膈(散芒)硝黃栀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膈上如焚一服消。
失(笑)散蒲黃及五靈(脂),血迷心竅酒煎斟,山楂一味(童)便(饴)糖入,獨聖(散)功專療血停。
滑可去著之劑(歌七首,方七) 初痢多宗芍藥湯,芩連歸草桂(枝)槟(榔木)香,血多地榆槐花入,寒益黑姜熱大黃。
隐君遺下滾痰方,礞石(滾痰丸)黃芩及大黃,少佐沉香為引導,頑痰怪證力能匡。
地黃飲子少陰痱,桂附苁苓薄荷(山)萸,麥(冬五)味遠(志昌)蒲巴戰斛,舌喑足廢此方宜。
妄行獨語病如狂,無熱脈浮己地湯,防己防風桂枝草,汁和生地療風揚。
脾緩中風解語湯,舌強不語用羌防,天麻桂附羚羊角,甘草棗仁竹瀝姜。
催生保産(無憂散)有良方,樸艾歸芎荊芥羌,耆芍菟絲枳貝草,生姜煎服子母康(樸艾七分,耆芥八分,枳殼六分,川貝一錢,歸芎錢半,菟絲一錢四分,羌草五分,芍錢二分,姜三片,催生去艾加紅花七分)。
侯氏黑散菊花芩,參術歸芎姜桂(枝細)辛,防風牡蛎礬苓桔,為散填空酒服靈。
澀可固脫之劑(歌九首,方十) 火炎盜汗六黃湯,二地芩連柏與當,倍用黃耆偏走表,苦堅妙用斂浮陽。
衛陽不固汗洋洋,急用黃耆附子湯,止汗又傳微汗出,玉屏風散術耆防。
下血淋漓治頗難,濟生遺下烏梅丸,僵蠶炒研烏梅搗,醋下幾回病即安。
真人養髒(湯)木香诃(子),肉蔻當歸粟殼多,術芍桂參甘草共,脫肛久痢即安和。
鬥門原有秘傳方,黑豆幹姜芍藥良,甘草地榆罂粟殼,痢門逆證總堪嘗。
四神(丸)故紙與吳萸,肉蔻除油五味須,大棗生姜同煮爛,五更腎瀉火衰扶, 金鎖固精(丸)芡蓮胡,龍骨牡蛎沙蒺藜,連粉糊丸鹽酒下,澀精秘氣止滑遺。
妄夢遺精封髓丹,砂仁黃柏草和丸,鹽湯調下交水火,封固腎藏夢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