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應指來,多因勞損衛榮衰,虛人虛證原為順,吐衄得之生可回。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下裁動隐然深;傷寒欲汗陽将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陽動汗多陰動熱,為痛為驚不得安。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熱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急服清涼脈自平。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滞沈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觀。
此是髒衰難應指,休将促結一例看。
(原注:促結之止無定數,代則如期而止。
) 七絕脈歌 雀啄連來三五啄(肝絕),屋漏半日一點落(胃絕),彈石硬來尋即散(腎絕),搭指散亂如解索(脾絕),魚翔似有亦似無(心絕),蝦遊靜中一跳躍(大腸絕),更有釜沸湧如羹(肺絕),旦占夕死不須藥。
婦人脈法 (原注:女子左關弦長而出魚際者,血盛、思男之候也)。
婦人兩尺盛于兩寸,常也。
若腎脈沉澀,或肝脈沉緊者,經閉不調也。
尺脈微遲,為居經,月事三月一下,血氣不足也。
尺大而旺、搏指有力者,孕也。
三部浮沉相等、無他病而經停者,亦孕也(原注:兩寸浮大、兩關滑利、兩尺滑實而帶數,此胎脈也)。
左寸動滑,左尺實大,為男;右寸動滑,有尺實大,為女(原注:寸動男,尺動女。
寸口滑實為男,尺中滑實為女。
兩寸俱滑實,為雙男。
兩尺俱滑實,為雙女。
左寸右尺俱滑實,為一男一女)。
若體弱之婦,尺内按之不絕,便是有子。
月斷病多,六脈不病,亦為有子。
婦人不月,脈滑而代者,兩月胎息也;滑疾而散者,胎已三月也;重手按之滑疾不散者,五月也;妊娠脈實大者,吉;沉細者,難産;脈革者,墜胎;離經者,産期。
小兒脈法 小兒五歲以下,氣血未盛,經脈未充,無以别其脈象,故以食指絡脈之形于外者察之。
食指第一節寅位,為風關;第二節卯位,為氣關;第三節辰位,為命關。
以男左女有為則。
紋色紫曰熱,紅曰傷寒,青曰驚風,白曰疳疾,淡黃隐隐為無病,黑色曰危。
在風關為輕,氣關為重,命關為危。
脈紋入掌為内鈎紋,彎内為風寒,彎外為食積。
及五歲以上,乃以一指取寸關尺之處。
常以六至為率,加則為熱,減則為寒,皆如診大人法。
小兒脈亂、身熱、汗出、不食、食即吐出,為變蒸。
四末獨冷,鼓栗惡寒,面赤氣和,涕淚交至,必為痘疹。
半歲以下,于額前眉端發際之間,以名中食三指候之,食指近發為上,名指近眉為下,中指為中,三指俱熱,外感于風,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傷飲食,發熱吐瀉。
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寒;名中二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食滞。
小兒驚紋主病歌 指紋何故忽然浮邪在皮膚未足愁。
腠理不通為表證,急行疏解汗之瘳(原注:紋直而細者,為虛寒少氣,難愈。
粗而色顯者,為邪幹正氣,易治。
紋中有斷續如流珠形者,為宿食)。
若見關紋漸漸沉,須知入裡病方深。
莫将風藥輕相試,合向陽明證裡尋。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豔多從寒裡得,淡紅隐隐本虛寒,莫把深紅認為熱。
關紋見紫熱之征,青色為風木所稱,傷食紫青痰氣逆,三關青黑禍難勝。
指紋淡淡亦堪驚,總是先天禀賦輕。
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
關紋澀滞甚因由邪遏陰榮衛氣留。
食郁中焦痰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紋形弓反裡,咳嗽感寒因。
紋形弓反外,熱痰夾食驚。
流珠與長珠,傷食腹痛頻。
如槍或如針,熱痰風不甯。
來蛇有濕熱,嘔逆成疳積。
去蛇傷飲食,渴煩而吐瀉。
形亂如魚骨,驚痰身發熱。
形分如水字,飲食有停滞。
透關射指中,風熱痰結胸。
透關直射甲,肝旺脾受克。
名醫脈論 凡内傷證,左脈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原注:瘧病之脈,亦兩手不一)。
蓋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
(張石頑) 凡虛損證脈浮大者,屬陽虛;細數者,屬陰虛。
芤為失血。
若兩手俱芤,中有一部獨弦者,為有瘀蓄未盡,當去其瘀;若見數大者,為火旺;弦數者,為骨蒸,均難治。
(張石頑) 虛損轉潮熱、洩瀉,脈短數者,為無胃氣,不治;脈小而數者,亦不治。
尺中弦急者,必因房勞發熱,若關尺俱弦細而急者,不治。
脈微者薄也,為陽氣虛不能衛其外,宜通脈四逆湯;細者小也,為陰血虛不能榮其中,宜當歸建中湯。
(陳修園)(原注:尺脈微者為裡急,禁汗,禁下。
) 婦女之脈,兩尺澀而不連屬者,閉經之象也。
肺氣素虛之人,及久嗽傷肺者,偶有感冒微發熱、頭疼,脈必浮大而虛,切忌服發散藥。
一發則肺氣耗散,不能安卧,隻須蔥白豆豉湯足矣。
凡脈乍大乍小、時沈時浮者,乃血氣虛而随火用事也,宜歸脾加減調之。
風寒之脈,左手浮大而緊。
溫病之脈,右手浮大而數。
凡房勞而眩暈者,左脈澀,而右手關尺必浮弦而長。
(蕭廉泉) 凡左手寸關浮緩而弦、餘脈如常者,乃上部有風熱也。
左寸浮大而散,右寸浮澀而短;左關弦軟而長,有關緩大而軟;兩尺沈滑而搏,皆平脈也。
浮脈要尺中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
沈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
(盛啟東) 六部脈中,有少沖和之氣者,即是病脈。
或反見他髒之脈,是本髒氣衰,而他髒之氣乘之也。
如脾胃虛損,則肝木乘之,故肝強脾弱,右關脈必弦也。
(石頑) 貴人脈,常清虛流利。
富人脈,常和滑有神。
賤者之脈,多壅濁。
貧者之脈,多蹇澀。
先富貴而後賤,則氣郁血衰,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石頑) 富貴之人恒勞,心腎精血内戕,病脈多虛,縱有表裡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為主。
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筋骸素慣疲勞,髒腑多系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先。
(石頑) 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初感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鼻塞聲重,涕唾稠黏即是風寒所傷。
若雖鼻塞聲重,而咳痰不出,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腭腫脹者,乃風熱也。
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洩,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于火,但于辛涼發散之中當顧其陰。
(石頑) 西北之人,慣受風寒,素食煤火,外内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裡諸邪,不傷則已,傷則必重,非大汗大下不能中病。
滇粵之人恒受瘴熱,慣食槟榔,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搏有風寒隻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
江南之人禀賦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故溫病為多,搏發熱身痛,不可大發其汗,隻宜輕劑解肌。
(石頑) 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存者,是有胃氣,可治。
久病而右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蔔精血之末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急,按之搏指,或細弱脫絕者,不治。
(石頑) 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
下指濡弱,久按搏指者,裡病表和之象。
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問安之象。
大抵病人之脈,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
(石頑) 凡溫熱病,脈以數盛有力為順,細小無力為逆。
得汗後,脈不衰,反盛躁,尤逆也。
六陽之脈,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脈之中候,非沉候,全無也。
六陰之脈,偏于沉細,其浮候,即在常脈之中候,非浮候,全無也。
(費晉卿) 脈大而無力,為陽虛。
脈散而無力,有陰虛。
(薛立齋) 凡脈弱而停至者,乃内傷之證,急宜補氣血以調之,緩則不治。
(蕭廉泉) 費晉卿脈法歌 脈乃命脈,氣血統宗。
氣能率血,氣行血從。
右寸為肺,所以主氣;百脈上通,呼吸所擊。
左寸為心,生血之經;一氣一血,賴以養形。
其在右關,脾胃屬土,倉廪之官,水谷之府。
其在左關,肝膽之部,風陽易動,不宜暴怒。
右尺合門,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補助。
左尺腎水,性命之根,與右尺火,并号神門。
部位既明,當知脈象;切脈之時,不宜盂浪。
以我中指,先按關上,前後二指,寸尺相向。
脈有七診,浮中及沉,左右判别,上陽下陰。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之,分部推尋。
别有一種,名曰斜飛,尺則猶是寸關相違。
更有一種,正位全無,反出關後,大象模糊。
男脈左大,女脈右盛;男子寸強,女子尺勝。
脈應四時,遞相判别,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五髒之脈,各部分見,先能知常,方能知變。
心脈浮大,肺脈浮澀,肝脈沉弦,腎脈沉實。
脾胃之脈,和緩得中,右尺命火,與心脈同。
臨診脈時,虛心靜氣,虛則能精,靜則能細。
以心之靈,通于指端,指到心到,會悟參觀。
脈來太過,外感為病;脈來不及,内傷之證。
人之大氣,積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
呼出之氣,由心達肺;吸入之氣,肝腎相濟。
呼吸定息,遲數可别,一息四至,和平之極;五至為常,亦無差忒;三至為遲,遲乃寒結;二損一敗,不可複活;六至為數,數即病熱;七至為疾,熱甚危急;若八九至,陽竭陰絕。
浮脈在上,輕按即得,肌膚之間,百不失一。
沉脈在下,主裡主陰,按至筋骨,受病最深。
浮沉遲數,脈之大端,四者既明,餘脈詳看。
大綱秩然,條目宜審,滑澀虛實,亦為要領。
浮脈上泛,如水漂木,輕取即得,重按不足。
芤脈如蔥,輕平而空,浮沉俱有,但虛其中。
如按鼓皮,其名曰革,中沉俱空,陽亢陰竭。
肌肉之下,其脈為沉,重按乃得,病發于陰。
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氣凝血結,濁陰混淆。
沈極為伏,三候如無,氣機閉塞,真陽已孤。
遲脈為寒,氣凝血滞,若損與敗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下裁動隐然深;傷寒欲汗陽将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陽動汗多陰動熱,為痛為驚不得安。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熱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急服清涼脈自平。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滞沈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觀。
此是髒衰難應指,休将促結一例看。
(原注:促結之止無定數,代則如期而止。
) 七絕脈歌 雀啄連來三五啄(肝絕),屋漏半日一點落(胃絕),彈石硬來尋即散(腎絕),搭指散亂如解索(脾絕),魚翔似有亦似無(心絕),蝦遊靜中一跳躍(大腸絕),更有釜沸湧如羹(肺絕),旦占夕死不須藥。
婦人脈法 (原注:女子左關弦長而出魚際者,血盛、思男之候也)。
婦人兩尺盛于兩寸,常也。
若腎脈沉澀,或肝脈沉緊者,經閉不調也。
尺脈微遲,為居經,月事三月一下,血氣不足也。
尺大而旺、搏指有力者,孕也。
三部浮沉相等、無他病而經停者,亦孕也(原注:兩寸浮大、兩關滑利、兩尺滑實而帶數,此胎脈也)。
左寸動滑,左尺實大,為男;右寸動滑,有尺實大,為女(原注:寸動男,尺動女。
寸口滑實為男,尺中滑實為女。
兩寸俱滑實,為雙男。
兩尺俱滑實,為雙女。
左寸右尺俱滑實,為一男一女)。
若體弱之婦,尺内按之不絕,便是有子。
月斷病多,六脈不病,亦為有子。
婦人不月,脈滑而代者,兩月胎息也;滑疾而散者,胎已三月也;重手按之滑疾不散者,五月也;妊娠脈實大者,吉;沉細者,難産;脈革者,墜胎;離經者,産期。
小兒脈法 小兒五歲以下,氣血未盛,經脈未充,無以别其脈象,故以食指絡脈之形于外者察之。
食指第一節寅位,為風關;第二節卯位,為氣關;第三節辰位,為命關。
以男左女有為則。
紋色紫曰熱,紅曰傷寒,青曰驚風,白曰疳疾,淡黃隐隐為無病,黑色曰危。
在風關為輕,氣關為重,命關為危。
脈紋入掌為内鈎紋,彎内為風寒,彎外為食積。
及五歲以上,乃以一指取寸關尺之處。
常以六至為率,加則為熱,減則為寒,皆如診大人法。
小兒脈亂、身熱、汗出、不食、食即吐出,為變蒸。
四末獨冷,鼓栗惡寒,面赤氣和,涕淚交至,必為痘疹。
半歲以下,于額前眉端發際之間,以名中食三指候之,食指近發為上,名指近眉為下,中指為中,三指俱熱,外感于風,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傷飲食,發熱吐瀉。
食中二指熱,主上熱下寒;名中二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食滞。
小兒驚紋主病歌 指紋何故忽然浮邪在皮膚未足愁。
腠理不通為表證,急行疏解汗之瘳(原注:紋直而細者,為虛寒少氣,難愈。
粗而色顯者,為邪幹正氣,易治。
紋中有斷續如流珠形者,為宿食)。
若見關紋漸漸沉,須知入裡病方深。
莫将風藥輕相試,合向陽明證裡尋。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豔多從寒裡得,淡紅隐隐本虛寒,莫把深紅認為熱。
關紋見紫熱之征,青色為風木所稱,傷食紫青痰氣逆,三關青黑禍難勝。
指紋淡淡亦堪驚,總是先天禀賦輕。
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
關紋澀滞甚因由邪遏陰榮衛氣留。
食郁中焦痰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紋形弓反裡,咳嗽感寒因。
紋形弓反外,熱痰夾食驚。
流珠與長珠,傷食腹痛頻。
如槍或如針,熱痰風不甯。
來蛇有濕熱,嘔逆成疳積。
去蛇傷飲食,渴煩而吐瀉。
形亂如魚骨,驚痰身發熱。
形分如水字,飲食有停滞。
透關射指中,風熱痰結胸。
透關直射甲,肝旺脾受克。
名醫脈論 凡内傷證,左脈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原注:瘧病之脈,亦兩手不一)。
蓋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
(張石頑) 凡虛損證脈浮大者,屬陽虛;細數者,屬陰虛。
芤為失血。
若兩手俱芤,中有一部獨弦者,為有瘀蓄未盡,當去其瘀;若見數大者,為火旺;弦數者,為骨蒸,均難治。
(張石頑) 虛損轉潮熱、洩瀉,脈短數者,為無胃氣,不治;脈小而數者,亦不治。
尺中弦急者,必因房勞發熱,若關尺俱弦細而急者,不治。
脈微者薄也,為陽氣虛不能衛其外,宜通脈四逆湯;細者小也,為陰血虛不能榮其中,宜當歸建中湯。
(陳修園)(原注:尺脈微者為裡急,禁汗,禁下。
) 婦女之脈,兩尺澀而不連屬者,閉經之象也。
肺氣素虛之人,及久嗽傷肺者,偶有感冒微發熱、頭疼,脈必浮大而虛,切忌服發散藥。
一發則肺氣耗散,不能安卧,隻須蔥白豆豉湯足矣。
凡脈乍大乍小、時沈時浮者,乃血氣虛而随火用事也,宜歸脾加減調之。
風寒之脈,左手浮大而緊。
溫病之脈,右手浮大而數。
凡房勞而眩暈者,左脈澀,而右手關尺必浮弦而長。
(蕭廉泉) 凡左手寸關浮緩而弦、餘脈如常者,乃上部有風熱也。
左寸浮大而散,右寸浮澀而短;左關弦軟而長,有關緩大而軟;兩尺沈滑而搏,皆平脈也。
浮脈要尺中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
沈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
(盛啟東) 六部脈中,有少沖和之氣者,即是病脈。
或反見他髒之脈,是本髒氣衰,而他髒之氣乘之也。
如脾胃虛損,則肝木乘之,故肝強脾弱,右關脈必弦也。
(石頑) 貴人脈,常清虛流利。
富人脈,常和滑有神。
賤者之脈,多壅濁。
貧者之脈,多蹇澀。
先富貴而後賤,則氣郁血衰,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石頑) 富貴之人恒勞,心腎精血内戕,病脈多虛,縱有表裡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為主。
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筋骸素慣疲勞,髒腑多系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先。
(石頑) 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初感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鼻塞聲重,涕唾稠黏即是風寒所傷。
若雖鼻塞聲重,而咳痰不出,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腭腫脹者,乃風熱也。
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洩,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于火,但于辛涼發散之中當顧其陰。
(石頑) 西北之人,慣受風寒,素食煤火,外内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裡諸邪,不傷則已,傷則必重,非大汗大下不能中病。
滇粵之人恒受瘴熱,慣食槟榔,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搏有風寒隻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
江南之人禀賦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故溫病為多,搏發熱身痛,不可大發其汗,隻宜輕劑解肌。
(石頑) 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存者,是有胃氣,可治。
久病而右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蔔精血之末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急,按之搏指,或細弱脫絕者,不治。
(石頑) 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
下指濡弱,久按搏指者,裡病表和之象。
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問安之象。
大抵病人之脈,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
(石頑) 凡溫熱病,脈以數盛有力為順,細小無力為逆。
得汗後,脈不衰,反盛躁,尤逆也。
六陽之脈,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脈之中候,非沉候,全無也。
六陰之脈,偏于沉細,其浮候,即在常脈之中候,非浮候,全無也。
(費晉卿) 脈大而無力,為陽虛。
脈散而無力,有陰虛。
(薛立齋) 凡脈弱而停至者,乃内傷之證,急宜補氣血以調之,緩則不治。
(蕭廉泉) 費晉卿脈法歌 脈乃命脈,氣血統宗。
氣能率血,氣行血從。
右寸為肺,所以主氣;百脈上通,呼吸所擊。
左寸為心,生血之經;一氣一血,賴以養形。
其在右關,脾胃屬土,倉廪之官,水谷之府。
其在左關,肝膽之部,風陽易動,不宜暴怒。
右尺合門,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補助。
左尺腎水,性命之根,與右尺火,并号神門。
部位既明,當知脈象;切脈之時,不宜盂浪。
以我中指,先按關上,前後二指,寸尺相向。
脈有七診,浮中及沉,左右判别,上陽下陰。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之,分部推尋。
别有一種,名曰斜飛,尺則猶是寸關相違。
更有一種,正位全無,反出關後,大象模糊。
男脈左大,女脈右盛;男子寸強,女子尺勝。
脈應四時,遞相判别,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五髒之脈,各部分見,先能知常,方能知變。
心脈浮大,肺脈浮澀,肝脈沉弦,腎脈沉實。
脾胃之脈,和緩得中,右尺命火,與心脈同。
臨診脈時,虛心靜氣,虛則能精,靜則能細。
以心之靈,通于指端,指到心到,會悟參觀。
脈來太過,外感為病;脈來不及,内傷之證。
人之大氣,積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
呼出之氣,由心達肺;吸入之氣,肝腎相濟。
呼吸定息,遲數可别,一息四至,和平之極;五至為常,亦無差忒;三至為遲,遲乃寒結;二損一敗,不可複活;六至為數,數即病熱;七至為疾,熱甚危急;若八九至,陽竭陰絕。
浮脈在上,輕按即得,肌膚之間,百不失一。
沉脈在下,主裡主陰,按至筋骨,受病最深。
浮沉遲數,脈之大端,四者既明,餘脈詳看。
大綱秩然,條目宜審,滑澀虛實,亦為要領。
浮脈上泛,如水漂木,輕取即得,重按不足。
芤脈如蔥,輕平而空,浮沉俱有,但虛其中。
如按鼓皮,其名曰革,中沉俱空,陽亢陰竭。
肌肉之下,其脈為沉,重按乃得,病發于陰。
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氣凝血結,濁陰混淆。
沈極為伏,三候如無,氣機閉塞,真陽已孤。
遲脈為寒,氣凝血滞,若損與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