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為絡,絡之别者為孫。
絡經脈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原注:氣口一名寸口,乃百脈之大要會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為病進。
上(原注:寸口也)盛,則氣高;下(原注:尺中也)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原注:血少也)。
脈至如湧泉,去如弦絕,均不治(原注:右氣口急,脈大而數者,中下熱而湧,為湧疝。
越人)。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氣熱脈滿是謂重實,滑則從,澀則逆也。
尺寸皆虛,是謂重虛,滑則生,澀則死也。
腸擗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辯下沫,脈沉則生,浮則死(原注:痢疾忌身熱脈浮);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癫疾之脈,大滑自已,小堅不治。
消瘅病久,脈實大者可治,懸小堅者不治。
脈沉而堅者,病在中;浮而盛者,病在外。
小弱以澀者,久病;浮滑而疾者,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
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脈一日一夜五十營(原注: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以營五藏之精,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也;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預之短期, 腹脹身熱而脈大者,腹鳴而滿、四肢清、洩而脈大者,衄不止而脈大者,咳且溲血脫形、脈小以勁者,咳且身熱脫形、脈小以疾者,皆逆脈也,不過十五日而死。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二逆也;咳且溲血,形肉脫,脈搏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四逆也;咳嘔,腹脹,飧洩,其脈絕,五逆也。
如是者,即死。
熱病而脈靜者,汗已出而脈盛躁者,病洩而脈洪大者,著痹、肉破身熱、而脈偏絕者,淫而奪形、色白身熱、下血衄者,寒熱奪形、脈堅搏者,皆為逆脈。
内熱甚而脈反不鼓,是陽盛格陰于外也;内寒而脈反鼓甚是陰盛格陽于外也,是謂脈證相反(原注:脈大而實,其來難者,是厥陰之動,疝氣客于膀胱,小腹腫也。
越人)。
診候 診法:常以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将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原注:左尺兼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兼主大腸、後陰之病。
喻嘉言雲:小腸當候于左尺,大腸、膀胱當候于右尺);左關以候肝膈,右關以候脾胃;左寸候心與膻中;右寸候肺與胸中(原注:寸主上焦,以候咽喉;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
浮取之而脈沉,心腹有積也;沉取之而脈浮,身有熱也(原注: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
上部盛而下無(原注:陽氣升而不降也),腰足清也;下部盛而上無(原注:陽氣降而不升也),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脈分三部(原注:寸關尺也),有九候(原注:浮中沉也),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原注:肥人脈常沉,瘦人脈常浮),以調其氣之虛實(原注:肥人血實氣虛,瘦人氣實血虛)。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喘滿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沉伏者病。
九候皆沉細弦絕者,死;皆盛躁喘數者,死;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死;九候雖調、形肉已脫者,死;目内陷者,死(原注:腎脈澀而不聯屬者,月事不下)。
脈浮而滑,謂之新病。
脈小以澀,謂之久病。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洩、少氣。
《難經》脈法 關以前者陽之動,浮過而直上魚者,為溢。
此陰乘陽位,為外關内格也。
病主外熱而液汗不通,内寒而腹滿吐食。
關以後者陰之動,沉過而直入尺者,為覆。
此陽乘陰位,為内關外格也。
病主内熱而大小便閉,外寒而手足厥冷,均主死。
浮者、長者、滑者,陽也;沉者、短者、澀者,陰也。
浮之損小、沈之實大者,陰盛陽虛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者,陽盛陰虛也。
(原注:大概脈浮緊者表邪,脈沈實者裡邪。
) 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
一損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血脈不榮髒腑;三損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适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新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即腹滿氣短。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為病甚。
脈洪大者,苦煩滿;沈細者,腹中痛;滑者,中熱;澀者,中濕。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若;乍大乍小者,難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人雖能行,猶當著床,血氣皆不足故也。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及再呼一至、再吸一至,皆死脈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猶有生機。
病積聚者,脈結若伏。
假令脈結伏者内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或有積聚而脈不結伏,有痼疾而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難治。
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力陽乘陰脈。
雖時沈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
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脈。
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癫,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病若閉目不欲見人,當得肝脈強急而長,反得肺脈浮澀而短者,死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緊實而數,反得沈濡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鼽衄血者,脈當沈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語妄言,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沈細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洩,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原注:此五條俱脈證相反。
) 《金匮》脈法節錄 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
若前後俱浮,則表裡兼病也。
(原注:關前為陽,表病主陽也。
關後為陰,裡病主陰也。
) 風令脈浮,寒令脈急(原注:急即緊之象)。
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風傷皮毛,熱傷血脈,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脈微,陰脈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上焦陽虛而陰邪乘之也。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兩膚疼痛。
此虛寒欲從下而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原注:此弦脈,寒從内生,陰邪不散,則陰竅不通,故便難。
) 寸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惡寒也。
(原注:此弦脈,寒從外至。
) 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痞;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原注:下之當以溫藥。
)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裡虛。
脈偏弦者,飲也。
脈得諸沈,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面目鮮澤、水病脈出者,死。
脈沈細而附骨者,積也, 脈訣歌 浮脈木漂水上如;遲風數熱緊寒居。
浮而有力為表實,無力而浮是表虛。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沈遲寒痛沈數熱,水蓄氣凝是病因。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是司髒病多冷痛,莫把澀虛一例看。
數脈一息六至間,陰微陽盛必狂煩,浮為表熱沈裡熱,惟有兒童作吉看。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浮滑多痰沈宿食,如脈調時有孕焉。
澀脈短滞往來艱,散止依稀應指間,男主傷精而損血,女非胎病即經難。
(原注:如雨沾沙,如刀刮竹,曰澀。
) 虛脈無涯類谷空,舉之遲大按之松,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驚悸又怔仲。
實脈指間逼逼強,浮沉皆得大而長,或為陽毒或積食,谵語頻頻更發狂。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癫痫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脈惟尋尺寸中,兩頭縮縮氣不松,浮為血澀沈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痛。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病主陰虛陽熱甚,若兼瀉痢必難醫。
(原注:洪數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
) 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男為勞極氣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内為腹痛外身疼。
緩脈四至最從容,柳梢袅袅飑輕風,浮緩傷風項背強,沈緩傷濕痿痹同。
芤形外實中央空,軟而浮大類如蔥,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弦遲寒痛弦數熱,瘧疾陰疝總難當。
(原注:弦為陰為寒。
)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産并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脈常居沉伏間,長而實大又微弦,此屬寒凝多腹痛,革虛牢實本相懸。
濡脈浮細按須輕,水面浮棉力不禁,或為血虛或受濕,急宜溫補救真陰。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氣血損,惡寒發熱骨痿休。
(原注:寸弱陽虛,關弱胃虛,尺弱陰虛。
)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力至難齊;産為生兆胎為墜,久病逢之不必醫。
細脈如絲
絡經脈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原注:氣口一名寸口,乃百脈之大要會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為病進。
上(原注:寸口也)盛,則氣高;下(原注:尺中也)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原注:血少也)。
脈至如湧泉,去如弦絕,均不治(原注:右氣口急,脈大而數者,中下熱而湧,為湧疝。
越人)。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氣熱脈滿是謂重實,滑則從,澀則逆也。
尺寸皆虛,是謂重虛,滑則生,澀則死也。
腸擗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辯下沫,脈沉則生,浮則死(原注:痢疾忌身熱脈浮);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癫疾之脈,大滑自已,小堅不治。
消瘅病久,脈實大者可治,懸小堅者不治。
脈沉而堅者,病在中;浮而盛者,病在外。
小弱以澀者,久病;浮滑而疾者,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
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脈一日一夜五十營(原注: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以營五藏之精,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也;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預之短期, 腹脹身熱而脈大者,腹鳴而滿、四肢清、洩而脈大者,衄不止而脈大者,咳且溲血脫形、脈小以勁者,咳且身熱脫形、脈小以疾者,皆逆脈也,不過十五日而死。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二逆也;咳且溲血,形肉脫,脈搏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四逆也;咳嘔,腹脹,飧洩,其脈絕,五逆也。
如是者,即死。
熱病而脈靜者,汗已出而脈盛躁者,病洩而脈洪大者,著痹、肉破身熱、而脈偏絕者,淫而奪形、色白身熱、下血衄者,寒熱奪形、脈堅搏者,皆為逆脈。
内熱甚而脈反不鼓,是陽盛格陰于外也;内寒而脈反鼓甚是陰盛格陽于外也,是謂脈證相反(原注:脈大而實,其來難者,是厥陰之動,疝氣客于膀胱,小腹腫也。
越人)。
診候 診法:常以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将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原注:左尺兼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兼主大腸、後陰之病。
喻嘉言雲:小腸當候于左尺,大腸、膀胱當候于右尺);左關以候肝膈,右關以候脾胃;左寸候心與膻中;右寸候肺與胸中(原注:寸主上焦,以候咽喉;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
浮取之而脈沉,心腹有積也;沉取之而脈浮,身有熱也(原注: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
上部盛而下無(原注:陽氣升而不降也),腰足清也;下部盛而上無(原注:陽氣降而不升也),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脈分三部(原注:寸關尺也),有九候(原注:浮中沉也),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原注:肥人脈常沉,瘦人脈常浮),以調其氣之虛實(原注:肥人血實氣虛,瘦人氣實血虛)。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喘滿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沉伏者病。
九候皆沉細弦絕者,死;皆盛躁喘數者,死;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死;九候雖調、形肉已脫者,死;目内陷者,死(原注:腎脈澀而不聯屬者,月事不下)。
脈浮而滑,謂之新病。
脈小以澀,謂之久病。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洩、少氣。
《難經》脈法 關以前者陽之動,浮過而直上魚者,為溢。
此陰乘陽位,為外關内格也。
病主外熱而液汗不通,内寒而腹滿吐食。
關以後者陰之動,沉過而直入尺者,為覆。
此陽乘陰位,為内關外格也。
病主内熱而大小便閉,外寒而手足厥冷,均主死。
浮者、長者、滑者,陽也;沉者、短者、澀者,陰也。
浮之損小、沈之實大者,陰盛陽虛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者,陽盛陰虛也。
(原注:大概脈浮緊者表邪,脈沈實者裡邪。
) 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
一損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血脈不榮髒腑;三損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适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新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即腹滿氣短。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為病甚。
脈洪大者,苦煩滿;沈細者,腹中痛;滑者,中熱;澀者,中濕。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若;乍大乍小者,難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人雖能行,猶當著床,血氣皆不足故也。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及再呼一至、再吸一至,皆死脈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猶有生機。
病積聚者,脈結若伏。
假令脈結伏者内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或有積聚而脈不結伏,有痼疾而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難治。
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力陽乘陰脈。
雖時沈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
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脈。
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癫,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病若閉目不欲見人,當得肝脈強急而長,反得肺脈浮澀而短者,死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緊實而數,反得沈濡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鼽衄血者,脈當沈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語妄言,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沈細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洩,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原注:此五條俱脈證相反。
) 《金匮》脈法節錄 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
若前後俱浮,則表裡兼病也。
(原注:關前為陽,表病主陽也。
關後為陰,裡病主陰也。
) 風令脈浮,寒令脈急(原注:急即緊之象)。
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風傷皮毛,熱傷血脈,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脈微,陰脈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上焦陽虛而陰邪乘之也。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兩膚疼痛。
此虛寒欲從下而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原注:此弦脈,寒從内生,陰邪不散,則陰竅不通,故便難。
) 寸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惡寒也。
(原注:此弦脈,寒從外至。
) 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痞;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原注:下之當以溫藥。
)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裡虛。
脈偏弦者,飲也。
脈得諸沈,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面目鮮澤、水病脈出者,死。
脈沈細而附骨者,積也, 脈訣歌 浮脈木漂水上如;遲風數熱緊寒居。
浮而有力為表實,無力而浮是表虛。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沈遲寒痛沈數熱,水蓄氣凝是病因。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是司髒病多冷痛,莫把澀虛一例看。
數脈一息六至間,陰微陽盛必狂煩,浮為表熱沈裡熱,惟有兒童作吉看。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浮滑多痰沈宿食,如脈調時有孕焉。
澀脈短滞往來艱,散止依稀應指間,男主傷精而損血,女非胎病即經難。
(原注:如雨沾沙,如刀刮竹,曰澀。
) 虛脈無涯類谷空,舉之遲大按之松,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驚悸又怔仲。
實脈指間逼逼強,浮沉皆得大而長,或為陽毒或積食,谵語頻頻更發狂。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癫痫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脈惟尋尺寸中,兩頭縮縮氣不松,浮為血澀沈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痛。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病主陰虛陽熱甚,若兼瀉痢必難醫。
(原注:洪數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
) 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男為勞極氣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内為腹痛外身疼。
緩脈四至最從容,柳梢袅袅飑輕風,浮緩傷風項背強,沈緩傷濕痿痹同。
芤形外實中央空,軟而浮大類如蔥,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弦遲寒痛弦數熱,瘧疾陰疝總難當。
(原注:弦為陰為寒。
)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産并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脈常居沉伏間,長而實大又微弦,此屬寒凝多腹痛,革虛牢實本相懸。
濡脈浮細按須輕,水面浮棉力不禁,或為血虛或受濕,急宜溫補救真陰。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氣血損,惡寒發熱骨痿休。
(原注:寸弱陽虛,關弱胃虛,尺弱陰虛。
)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力至難齊;産為生兆胎為墜,久病逢之不必醫。
細脈如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