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望面色
額屬心火;頤屬腎水;左頰肝木;右頰肺金;鼻居中央,脾土是應。
青是肝邪,白為肺病,赤乃心熱,黃主脾敗。
(原注:凡面色黃中見青者,肝木乘脾土也,宜平肝扶脾。
)若見黑色,腎損可慮。
色周于面者,辨其有神無神;色分于部者,審其相生相克。
暗淡者,病從内生;紫濁者,邪從外受;憔悴者,郁多;瘦黃者,病久;山根明亮,乃為欲愈之疴;環口黑黧,休醫,已絕之腎。
(原注: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為便難,色鮮明有留飲。
)至如舌卷,囊縮,口張,唇反,發直,齒枯,手撒,目盲,聲如鼾睡,口吐白沫,或直視而遺尿,或眉傾而爪脫,或陽絕而汗出如珠,或脾敗而洩利無度,皆不治之證也。
(原注:惟熱證齒燥者,尚可清、可下而愈。
) 色青白者風邪,風甚則手足瘈疭。
色青黑者寒痛,寒極則舌卷、囊縮。
發熱頭痛而面赤者,陽氣怫郁也。
煩渴多汗而面赤者,陽明熱甚也。
足冷面赤者,戴陽也。
午後顴赤者,虛火也。
白主氣虛,多是脫血之候。
黑為腎病,半系陰寒之征。
黃為脾土正色,須有赤白相兼。
黃而明者,濕熱也;黃而暗者,濕寒也。
望舌 (原注:凡舌腫、重舌、木舌,皆熱甚也。
舌硬、舌強、舌卷、舌短縮,皆危證也。
若舌出數寸,舌邊如鋸齒者,不治。
) 舌為心苗連脾經,紅潤淡黃病不生,白胎表證黃黑裡,(黑)幹裂熱邪(黑)潤耗精。
白胎者邪傷氣分,胸中有寒也。
宜發表和解,不宜攻下。
若白胎而燥渴者,溫熱病也;白胎如積粉者,時疫證也。
邪入胃府,則白胎中黃;邪傳少陰,則白中變黑。
白胎兼兩路黃者,合病也;白中兼兩路黑者,夾陰也。
白胎多而黃黑胎少、滑潤而不燥渴者,表證多也;黑胎多而白胎少,或生芒刺幹燥者,裡證多也。
或尖白根黃,或白根黑,或中心黃黑而滑潤,邊白,皆半表半裡證也。
又有傷寒壞病,厚白而燥裂者,邪耗津液也;胃陽素虛,純白而胎滑者,膈有寒飲也。
惟白胎厚如煮熟色者,由裡挾寒物留滞不散,心脾氣虧而肺氣乘之也,用枳實理中湯,間有生者。
黃胎者,陽明腑實也。
黃而濕者,熱尚淺,不宜便攻。
黃而燥者,熱已深,可以用下。
若黃而生芒刺黑點,甚至辦裂者,乃熱極液幹,下證尤急也;有根黃而邊尖白、短縮不能伸出者,痰飲夾食也,小承氣湯加生姜半夏主之。
有胎厚而中青紫、紋裂而舌不幹者,陰證夾食也,大承氣合附子汁下之(原注:此溫下法也)。
黑胎,乃少陰腎色。
黑而焦裂者,火極似炭之熱胎也,宜下之。
黑而滑潤者,水來克火之寒胎也,當溫之。
若汗下傷陰、神昏耳聾、舌雖黑而無積胎者,此津枯血燥也,宜炙甘草湯,或六味合生脈散。
若夏月中暑,脈虛、口渴、舌中黑而邊紅潤者,此時火燔灼也,宜白虎湯加人參竹葉。
(原注:津枯,舌黑而無積胎者,可用溫病中之複脈湯。
) 灰黑色者,足三陰互病。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始由白黃胎而灰黑,或生芒刺、黑點、紋裂幹燥者,下證也;淡灰色中起深黑重暈者,溫病熱病也,宜涼膈散、雙解散治之。
若初病便見灰色,舌潤無胎,此内有寒食,水飲蓄血也,當随證治之。
又有感冒夾食,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灰黑未退、潤而不燥者,此津液過傷、虛火上炎之象也,急宜養陰。
(原注:此證不知而再下,即死。
大抵傳經熱證,灰黑幹胎者,皆當攻下洩熱,直中三陰。
灰黑無胎者,當溫經散寒。
) 舌紅者,心之正色也。
紅極而鮮,為濕熱蘊于心胃及瘟疫熱毒内盛也,宜解毒湯、白虎湯。
紅中有白胎者,夾寒也;紅中夾兩路灰胎者,溫熱夾食也;紅中有黑胎者,熱毒入少陰也;紅極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腑也;紅極有紫黑斑及遍身發斑者,陽毒入心也;紅中有紫瘡、白疱、裂紋、星點者,皆火炎之象也。
惟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由汗下太過,津液耗竭也,急服生津等藥。
紫色者,酒色傷寒或熱瘀血分也。
深紫而赤者,是陽熱酒毒宜用苦寒藥解之。
淡紫而青潤者,是肝腎陰寒,宜吳萸四逆湯溫之。
若紫中有紅斑,或幹黃,或灰黑,或短縮者,宜涼膈散。
若全紫而幹,如煮熱豬肝者,難治。
黴醬色胎者,夾食傷寒也,由食填太陰,郁遏中焦,不得發越,久之,庵而成醬色矣。
其證腹滿、時痛者,桂枝湯加枳樸橘半。
因冷食者,加炮姜;痛甚者,加大黃。
(原注:黴黃胎舌,由濕熱郁滞中宮)。
藍胎色者,肝髒純色也。
病經汗下,胃氣傷極,心火無氣,脾土無依,則肺金不生,肝木無制,侮于脾土,故胎色如靛,不治之證。
如略見藍紋而不甚深者,為木受金傷,髒氣未絕,脈不沉澀而微弦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炮姜、肉挂主之。
望目 目喜開者,為陽。
目喜閉者,為陰。
眼胞漸腫,為有水。
目下灰色,為寒飲。
目痛,屬陽明表證。
目赤,為經絡熱甚。
目不了了者,陽明腑實也。
目無精光者,腎氣素虛也。
目瞑、鼻燥而漱水者,陽盛欲衄也。
目黃、頭汗而惡食者,濕将發黃也。
凡目暗、目瞠、目反、目正圓直視、戴眼反折,皆難治。
望鼻 鼻頭色青、腹中冷痛者(原注:木克土也),死。
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白者,亡血;色赤者,為風;色黃者,胸膈有寒,谷氣不化,而有痰積也;色黑枯者,為勞。
鼻流清涕者,傷寒也。
鼻鳴幹嘔者,傷風也。
鼻孔幹而脈浮數者,欲衄也。
鼻息鼾而語難出者,風溫也。
鼻孔扇動,為肺風。
鼻如煙煤,為陽毒。
望唇 唇赤而焦者,脾熱。
唇赤而腫者,胃熱。
青黑者,為陰寒。
淡白者,為氣虛。
唇口有瘡,為狐惑。
唇上燥裂,為熱在肌肉。
唇齒俱焦黑者,急下之。
若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張口如魚,出氣不複,唇口動顫不止,及人中反者,皆死證也。
聞聲 聲音清朗不異平時者,雖病易愈。
聲重鼻塞者,傷風也。
聲如甕中出者,中濕也。
語言遲澀者,風痰也。
言将終乃複言者,氣短也。
罵詈不避親者,神亂發狂也。
出言懶怯,先輕後重,是内傷中氣也。
出言壯厲,先重後輕,是外感邪盛也。
診時攢眉呻吟,苦頭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也;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也;診時籲氣者,郁結也;紐而呻者,腹痛也;形赢聲啞、痨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緻也;坐而氣促,痰火病也;久病氣促,危證也。
診時獨言獨語,首尾不應,神傷也;新病呃逆,非火即寒也;久病呃逆,胃氣欲絕也。
(原注: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暗暗然,不徹者,心膈間病;其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 問證 一問起自何日,二問惡寒與發熱,三問頭痛身腰痛,四問曾否傷食物,五問四肢冷與溫,六問嘔逆渴不渴,七問胸緊或腹痛,八問二便通與塞,九問口味何所宜,十問喜怒勞憂郁。
若診婦女再精詳,須問月信行與歇。
問而懶答或點頭,不是耳聾即虛怯。
《素問》《靈樞》脈要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原注: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
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日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曰少氣(原注:《脈訣》以為敗脈,《難經》以為離經脈)。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曰躁(原注:躁動印數脈之狀)。
尺熱,曰病溫(原注:尺陰寸陽,陰陽俱熱)。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原注:滑為陽盛,澀為血少)。
一呼脈四動以上者(原注:《脈訣》以為脫脈,《難經》以為奪精脈),脈絕不至者,脈乍疏乍數者,脈無胃氣者(原注:無和緩之象),皆主死。
春脈如弦。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輕軟而滑。
端直以長,曰弦。
弦軟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弦實如循長竿,曰肝病;弦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原注: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夏脈如鈎。
夏脈者心也,南方之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鈎。
累累如貫珠,曰心平;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原注:真心脈至堅而抟。
如循薏苡子,曰死。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秋脈如浮。
秋脈者肺也,四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急去散,輕虛以浮,曰浮。
浮緩如落榆莢,曰肺平;浮澀如循雞羽,臼肺病;浮虛如風吹毛,曰肺死(原注: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冬脈如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抟,曰營。
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腎平;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發如奪索,辟如彈石,曰腎死(原注: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者,死)。
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如鳥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原注: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五髒皆禀氣于胃藏氣,不能自緻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而行諸經,故脈以胃氣為本(原注:脈來和緩為有胃氣)。
脈從陰陽,病易已;逆陰陽,病難已(原注: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為順;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為逆)。
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
或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命曰逆四時,病難已。
風熱而脈靜,洩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
(原注:己雖專旺,而母氣已絕。
) 經脈為裡(原注:直行經隧之裡),支而橫者
青是肝邪,白為肺病,赤乃心熱,黃主脾敗。
(原注:凡面色黃中見青者,肝木乘脾土也,宜平肝扶脾。
)若見黑色,腎損可慮。
色周于面者,辨其有神無神;色分于部者,審其相生相克。
暗淡者,病從内生;紫濁者,邪從外受;憔悴者,郁多;瘦黃者,病久;山根明亮,乃為欲愈之疴;環口黑黧,休醫,已絕之腎。
(原注: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為便難,色鮮明有留飲。
)至如舌卷,囊縮,口張,唇反,發直,齒枯,手撒,目盲,聲如鼾睡,口吐白沫,或直視而遺尿,或眉傾而爪脫,或陽絕而汗出如珠,或脾敗而洩利無度,皆不治之證也。
(原注:惟熱證齒燥者,尚可清、可下而愈。
) 色青白者風邪,風甚則手足瘈疭。
色青黑者寒痛,寒極則舌卷、囊縮。
發熱頭痛而面赤者,陽氣怫郁也。
煩渴多汗而面赤者,陽明熱甚也。
足冷面赤者,戴陽也。
午後顴赤者,虛火也。
白主氣虛,多是脫血之候。
黑為腎病,半系陰寒之征。
黃為脾土正色,須有赤白相兼。
黃而明者,濕熱也;黃而暗者,濕寒也。
望舌 (原注:凡舌腫、重舌、木舌,皆熱甚也。
舌硬、舌強、舌卷、舌短縮,皆危證也。
若舌出數寸,舌邊如鋸齒者,不治。
) 舌為心苗連脾經,紅潤淡黃病不生,白胎表證黃黑裡,(黑)幹裂熱邪(黑)潤耗精。
白胎者邪傷氣分,胸中有寒也。
宜發表和解,不宜攻下。
若白胎而燥渴者,溫熱病也;白胎如積粉者,時疫證也。
邪入胃府,則白胎中黃;邪傳少陰,則白中變黑。
白胎兼兩路黃者,合病也;白中兼兩路黑者,夾陰也。
白胎多而黃黑胎少、滑潤而不燥渴者,表證多也;黑胎多而白胎少,或生芒刺幹燥者,裡證多也。
或尖白根黃,或白根黑,或中心黃黑而滑潤,邊白,皆半表半裡證也。
又有傷寒壞病,厚白而燥裂者,邪耗津液也;胃陽素虛,純白而胎滑者,膈有寒飲也。
惟白胎厚如煮熟色者,由裡挾寒物留滞不散,心脾氣虧而肺氣乘之也,用枳實理中湯,間有生者。
黃胎者,陽明腑實也。
黃而濕者,熱尚淺,不宜便攻。
黃而燥者,熱已深,可以用下。
若黃而生芒刺黑點,甚至辦裂者,乃熱極液幹,下證尤急也;有根黃而邊尖白、短縮不能伸出者,痰飲夾食也,小承氣湯加生姜半夏主之。
有胎厚而中青紫、紋裂而舌不幹者,陰證夾食也,大承氣合附子汁下之(原注:此溫下法也)。
黑胎,乃少陰腎色。
黑而焦裂者,火極似炭之熱胎也,宜下之。
黑而滑潤者,水來克火之寒胎也,當溫之。
若汗下傷陰、神昏耳聾、舌雖黑而無積胎者,此津枯血燥也,宜炙甘草湯,或六味合生脈散。
若夏月中暑,脈虛、口渴、舌中黑而邊紅潤者,此時火燔灼也,宜白虎湯加人參竹葉。
(原注:津枯,舌黑而無積胎者,可用溫病中之複脈湯。
) 灰黑色者,足三陰互病。
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始由白黃胎而灰黑,或生芒刺、黑點、紋裂幹燥者,下證也;淡灰色中起深黑重暈者,溫病熱病也,宜涼膈散、雙解散治之。
若初病便見灰色,舌潤無胎,此内有寒食,水飲蓄血也,當随證治之。
又有感冒夾食,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灰黑未退、潤而不燥者,此津液過傷、虛火上炎之象也,急宜養陰。
(原注:此證不知而再下,即死。
大抵傳經熱證,灰黑幹胎者,皆當攻下洩熱,直中三陰。
灰黑無胎者,當溫經散寒。
) 舌紅者,心之正色也。
紅極而鮮,為濕熱蘊于心胃及瘟疫熱毒内盛也,宜解毒湯、白虎湯。
紅中有白胎者,夾寒也;紅中夾兩路灰胎者,溫熱夾食也;紅中有黑胎者,熱毒入少陰也;紅極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腑也;紅極有紫黑斑及遍身發斑者,陽毒入心也;紅中有紫瘡、白疱、裂紋、星點者,皆火炎之象也。
惟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由汗下太過,津液耗竭也,急服生津等藥。
紫色者,酒色傷寒或熱瘀血分也。
深紫而赤者,是陽熱酒毒宜用苦寒藥解之。
淡紫而青潤者,是肝腎陰寒,宜吳萸四逆湯溫之。
若紫中有紅斑,或幹黃,或灰黑,或短縮者,宜涼膈散。
若全紫而幹,如煮熱豬肝者,難治。
黴醬色胎者,夾食傷寒也,由食填太陰,郁遏中焦,不得發越,久之,庵而成醬色矣。
其證腹滿、時痛者,桂枝湯加枳樸橘半。
因冷食者,加炮姜;痛甚者,加大黃。
(原注:黴黃胎舌,由濕熱郁滞中宮)。
藍胎色者,肝髒純色也。
病經汗下,胃氣傷極,心火無氣,脾土無依,則肺金不生,肝木無制,侮于脾土,故胎色如靛,不治之證。
如略見藍紋而不甚深者,為木受金傷,髒氣未絕,脈不沉澀而微弦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炮姜、肉挂主之。
望目 目喜開者,為陽。
目喜閉者,為陰。
眼胞漸腫,為有水。
目下灰色,為寒飲。
目痛,屬陽明表證。
目赤,為經絡熱甚。
目不了了者,陽明腑實也。
目無精光者,腎氣素虛也。
目瞑、鼻燥而漱水者,陽盛欲衄也。
目黃、頭汗而惡食者,濕将發黃也。
凡目暗、目瞠、目反、目正圓直視、戴眼反折,皆難治。
望鼻 鼻頭色青、腹中冷痛者(原注:木克土也),死。
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白者,亡血;色赤者,為風;色黃者,胸膈有寒,谷氣不化,而有痰積也;色黑枯者,為勞。
鼻流清涕者,傷寒也。
鼻鳴幹嘔者,傷風也。
鼻孔幹而脈浮數者,欲衄也。
鼻息鼾而語難出者,風溫也。
鼻孔扇動,為肺風。
鼻如煙煤,為陽毒。
望唇 唇赤而焦者,脾熱。
唇赤而腫者,胃熱。
青黑者,為陰寒。
淡白者,為氣虛。
唇口有瘡,為狐惑。
唇上燥裂,為熱在肌肉。
唇齒俱焦黑者,急下之。
若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張口如魚,出氣不複,唇口動顫不止,及人中反者,皆死證也。
聞聲 聲音清朗不異平時者,雖病易愈。
聲重鼻塞者,傷風也。
聲如甕中出者,中濕也。
語言遲澀者,風痰也。
言将終乃複言者,氣短也。
罵詈不避親者,神亂發狂也。
出言懶怯,先輕後重,是内傷中氣也。
出言壯厲,先重後輕,是外感邪盛也。
診時攢眉呻吟,苦頭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也;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也;診時籲氣者,郁結也;紐而呻者,腹痛也;形赢聲啞、痨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緻也;坐而氣促,痰火病也;久病氣促,危證也。
診時獨言獨語,首尾不應,神傷也;新病呃逆,非火即寒也;久病呃逆,胃氣欲絕也。
(原注: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暗暗然,不徹者,心膈間病;其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 問證 一問起自何日,二問惡寒與發熱,三問頭痛身腰痛,四問曾否傷食物,五問四肢冷與溫,六問嘔逆渴不渴,七問胸緊或腹痛,八問二便通與塞,九問口味何所宜,十問喜怒勞憂郁。
若診婦女再精詳,須問月信行與歇。
問而懶答或點頭,不是耳聾即虛怯。
《素問》《靈樞》脈要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原注: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
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日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曰少氣(原注:《脈訣》以為敗脈,《難經》以為離經脈)。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曰躁(原注:躁動印數脈之狀)。
尺熱,曰病溫(原注:尺陰寸陽,陰陽俱熱)。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原注:滑為陽盛,澀為血少)。
一呼脈四動以上者(原注:《脈訣》以為脫脈,《難經》以為奪精脈),脈絕不至者,脈乍疏乍數者,脈無胃氣者(原注:無和緩之象),皆主死。
春脈如弦。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輕軟而滑。
端直以長,曰弦。
弦軟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弦實如循長竿,曰肝病;弦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原注: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夏脈如鈎。
夏脈者心也,南方之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鈎。
累累如貫珠,曰心平;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心死(原注:真心脈至堅而抟。
如循薏苡子,曰死。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秋脈如浮。
秋脈者肺也,四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急去散,輕虛以浮,曰浮。
浮緩如落榆莢,曰肺平;浮澀如循雞羽,臼肺病;浮虛如風吹毛,曰肺死(原注: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冬脈如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抟,曰營。
累累如鈎,按之而堅,曰腎平;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發如奪索,辟如彈石,曰腎死(原注: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者,死)。
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如鳥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原注: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五髒皆禀氣于胃藏氣,不能自緻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而行諸經,故脈以胃氣為本(原注:脈來和緩為有胃氣)。
脈從陰陽,病易已;逆陰陽,病難已(原注: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為順;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為逆)。
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
或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命曰逆四時,病難已。
風熱而脈靜,洩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
(原注:己雖專旺,而母氣已絕。
) 經脈為裡(原注:直行經隧之裡),支而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