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甲乙歸藏(湯治隔宵難睡)夜交藤,龍齒柴(胡類醋炒)簿柏子仁,生地芍歸真珠母,棗沉夜合花丹參。
濕可潤燥之劑(歌三首,方三) 救肺湯中杏石膏,人參甘草與阿膠,枇杷(脂)麻麥(冬)幹桑葉,解郁滋幹拯肺勞。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幹咳虛勞證,金水相滋效倍彰。
生脹(散)麥冬五味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燥可去濕之劑(歌六首,方九) 幹胃散中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瘴岚,調味諸方從此擴。
或合二陳(湯名乎陳湯)或五苓(散名胃苓湯),硝黃麥(芽神)曲均堪著,若合小柴(胡湯)名柴平(湯),煎加姜棗除食瘧。
葛花解酲(湯)木香砂(仁),二苓參術蔻仁加,神曲幹姜陳滓瀉,溫中利濕酒傷瘥。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腹脹此方宜。
二陳湯中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神,利氣調中兼去濕,諸凡痰飲此為珍。
萆薢分清(飲)石菖蒲,草稍烏藥智仁扶,或益茯苓鹽少許,遺精白濁化為無。
腰疼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古所傳,甘草茯苓幹姜術,補脾行水是真诠。
寒能勝熱之劑(歌十三首,方十五)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秋傷燥令成痰嗽,火氣乘金此法奇。
甘露(飲)二冬二地均,枇杷(葉黃)芩枳(殼石)斛茵陳,合和甘草平虛熱,口爛龈糜吐衄珍。
(吳)茱(一分)連(六分)六一左金丸,肝郁脅疼吞吐酸,更有痢門通用劑,(木)香(黃)連丸子服之安。
溫膽湯方本二陳(湯),竹茹枳實合和勻,不眠驚悸虛煩嘔,日暖風和木氣伸。
龍膽瀉肝(湯木)通澤柴,車前生地草歸偕,栀芩一派清涼品,濕熱肝邪力可排。
黨歸蘆荟(丸)黛栀将,木麝二香及四黃(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龍膽共成十一味,肝經實火此丸攘。
犀角地黃(湯)芍藥丹(皮),血升胃熱火邪幹,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四生丸用葉三般,艾(葉側)柏(葉皆用鮮)鮮荷(葉大)生地斑,共搗成團入水化,血随火降一時還。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栀子備,燥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使。
若雲三黃石膏湯,再益麻黃及豆豉,此系傷寒溫毒盛,三焦表裡相兼治。
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鼈甲符,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痨熱保無虞。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與同斟,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煩熱渴脈虛尋。
地骨皮散四物(湯)兼,益以丹皮合三錢,陰虛火旺骨蒸熱,滋腎清肝治不眠。
清營湯用玄丹參,犀角黃連竹葉心,生地麥冬銀翹入,暑溫谵語急煎斟。
熱可制寒之劑(歌四首,方四) 回陽救急(湯)用六君,桂附幹姜五味群,加麝三厘豬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勳。
益元(湯)艾附與幹姜,麥(冬五)味知(母黃)連參草将,蔥白童便為引導,内寒外熱是奇方。
三生飲用(天南)星附(子川)烏,三皆生用木香扶,加參對半扶元氣,卒中痰迷服之蘇。
扶陽助胃(湯)吳茱萸,附(子肉)桂幹姜芍陳皮,草蔻智仁甘(草)白術,虛寒上逆胃痛除。
附:《藥性賦》三篇 廬陵蕭渙唐廉泉氏撰 甘性藥類(凡六十種) (黃耆)達表補虛,(白術)健脾燥濕,(地黃)有滋腎填髓之功,(人參)擅養陰生津之益。
(甘草)解毒而和中,(饴糖)益榮以止渴,助脾固腎(山藥)為良,利水甯心(茯苓)難得。
(龍骨)降逆而安神,(鹿茸)益精而生血,補中益氣多服(鹿膠),消痞軟堅無如(鼈甲)。
(天門冬)除濕清火,能療偏枯。
(麥門冬)潤燥生津,兼通絡脈,鎮心宜用(朱砂),定魄還須(珀琥),(黑脂麻)潤肺通腸,(赤石脂)燥濕除熱。
補脾益胃,久食(黃精)解毒,調中共推(白蜜),固腎者(續斷),強陰者(苁蓉)。
(石斛)益脾清肺,(葳蕤)除熱祛風,(使君子)消積健脾,(蒲公英)散腫治癰,(烏梅)斂肝而清熱,(扁豆)下氣以和中。
養血安胎(阿膠)為最,軟堅斂汗(牡蛎)有功。
(白石英、紫石英)溫中無異,(兔絲子、覆盆子)益髓相同。
(牛膝)治痿,(龜闆)益陰,(杞子)滋腎,(棗仁)甯心,(杜仲)能健腰膝,(鎖陽)最壯骨筋。
(土茯苓)治癰解毒,(山茱肉)斂火澀精。
消毒祛風(銀花)為上,安中益氣(大棗)堪珍,(苡仁)理拘攣而除濕,(柏實)養心氣而平驚。
明目養肝,(益母、蒺藜)俱重,壯陽起痿,(胡蘆、巴戟)同稱。
(豬苓)利水,(羊藿)益陰。
補心脾者(益智),澀精氣者(金櫻)。
(桑螵蛸)之固腎,(骨碎補)之強筋。
(五味)則肺氣能斂,(木瓜)則腳氣可平。
(龍眼肉)補心神,暫時見效。
(何首烏)止血脫,久瘧宜尋。
辛性藥類(凡八十二種) 散風先用(白芷),發汗無如(麻黃),追風者(羌活、獨活),降氣者(沉香、木香)。
(葛根)退大熱而升胃氣,(細辛)散逆邪而理濕傷。
(蘇葉)疏暢肺脾,(梗)寬中而(子)下氣;(桂枝)調和榮衛,(肉桂)達下而(桂心)通陽。
(天麻)有除濕祛風之效,(升麻)擅解毒辟疫之長。
發汗祛寒須加(蔥白),散邪止嘔必用(生姜),(桔梗、杏仁)瀉肺邪而喘止,(防風、荊芥)舒肝郁而痛亡。
欲療肢節之拘攣,(秦艽)為上;若治腰膝之痹痛,(狗脊)最良。
(薄荷)散風消腫,浮于頭面,(香薷)清暑定霍,亂于中髒。
(附子)回陽,(半夏)降逆,(故紙)溫腎助脾,(幹姜)逐寒去濕,(橘皮)行氣而消痰,(青皮)破滞而散結。
(吳萸、川椒)俱能下氣溫中,(神曲、砂仁)總是理脾消食。
(藿香)止嘔而辟邪,(丁香)調中而除哕。
(白蔻、肉蔻)并溫胃陽,(麥芽、谷芽)皆消腸積。
(艾葉)暖中而安胎,(芥子)豁痰而舒脅。
(枳殼、香附)散郁滞以何難,(厚樸、槟榔),除脹滿而有益。
潤燥除濕者(貝母),祛風燥痰者(南星)。
(當歸)養血清火,(川芎)活血調精。
(麝香)通竅而治痫,(虎骨)辟邪而鎮驚。
(天仙藤)疏氣活血,(地膚子)利便通淋。
(遠志)安心神能益智慧,(菖蒲)開心竅兼出聲音。
(紅花)破血氣之滞,(烏藥)散惡氣之侵。
利竅開關(皂角、木通)異用,下氣行水,(腹皮、防己)并稱。
(牽牛)則氣腫能下,(僵蠶)則肝風可平。
行血散瘀藥宜(澤蘭、胡索),明目退翳,草取(木賊、谷精)。
(茴香)治疝氣,(辛夷)治鼻淵,(蒼術)燥濕發汗,(靈脂)散血通肝。
(旋覆花)氣結能下,(款冬花)喘咳能安。
(沒藥、乳香)活血而消腫痛,(蕪夷、蘆荟)殺蟲而治驚肝。
久瘧非(常山)不截,冷積非(巴豆)不痊,是皆辛溫之味,實司攻散之端。
苦性藥類(凡九十二種) (黃連)瀉心經之邪,(黃芩)除腸胃之熱。
(知母)降火而滋陰,(黃柏)清熱而燥濕。
(括蒌)能解胸膺,(花粉)最生津液。
(桃仁、茜草)治心腹之血瘀,(芒硝、大黃)蕩髒腑之熱積。
達少陽而平寒熱,(柴胡)無雙;清陽明而止渴煩,(石膏)第。
(芍藥)則行血乎肝,(丹皮)則除熱散結。
利濕消水,(車前、澤瀉)同功,解毒清心,(連翹、苦參)得力。
(丹參)能去心邪,(紫苑)惟下氣逆,(龍膽草)能伐肝邪,(馬兜鈴)專散肺郁,欲清頭目而降下,須用(菊花);若通經絡以去煩,無如(竹瀝)。
(竹茹)清胃火,(桑皮)瀉肺金,(槐花)去邪療痔,柏(葉)涼血益陰,(瞿麥)逐膀胱濕熱,(篇蓄)治黃疸熱淋。
血熱在下焦,(地榆)可去;水濕歸髒腑,(大戟)能幹。
(茅根、蘆根)清胃熱而嘔止,(通草、燈草)降心火而下行。
(羚羊角)清熱明目,(夏枯草)散結消瘿。
(鶴虱、雷丸)能殺蟲而消積,(牛黃、蟬蛻)最治痫而鎮驚。
退骨蒸者(青蒿),解毒者(紫草)。
(蒲黃)能散血瘀,(滑石)最利水道。
(青黛)則肝熱能消,(白薇)則血厥可療。
行消腫者,(甘遂、蕪花);潤下軟堅者,(昆布、海藻)。
辟邪解毒,(犀角)通靈。
蠲痹祛風,(稀莶)最妙。
(三棱、莪術)俱有伐肝之功,(郁金、姜黃),均為引血之草。
(山楂)之消肉食,(鈎藤)之治痫驚,(前胡)寬中下氣,(萆藓)去濁分清。
瀉肺氣者(葶苈,)祛頭風者(蔓荊)。
(元參)散火而滋腎,(沙參)益肺而清心。
(竹葉)則除煩解渴,(栀仁)則引熱下行。
(白頭翁)主治熱痢,(青箱子)最清肝經。
(五加皮)祛風活血,(五倍子)斂汗澀精。
(茵陳)治疸黃,在除濕而清熱,(诃子)止滑瀉,能斂肺以開音。
(桑寄生)養血安胎,腰痛需用;(杜牛膝)散血解毒,喉痹急尋。
(秦皮)解熱痢之毒,(小麥)除煩渴之嗟,(天竺黃)最清心氣,(地骨皮)專瀉腎邪。
(郁李仁)散結有效,(枇杷葉)下逆堪誇。
(穿山甲)善通經絡,(威靈仙)主治痹麻。
(荜撥)溫中而下陰氣,(良姜)暖胃而散寒邪,喉腫咽幹,急須(豆根、牛蒡),肝熱目翳,快用(決明、蒙花)。
(代赭石)之清心益腎并用,(烏賊骨)之和血除濕亦嘉。
右《藥性賦》三篇,宗《神農本草》而添考唐宋諸家之說,舉其用而不及其體,便讀也。
欲明其體,則有《本草經》在。
(廉泉識) 補遺(凡十種)阿魏消肉積,血竭散血瘀。
冰片通竅散血,樟腦去濕殺蟲。
三七散血定痛,赤小豆散血治癰。
浮萍滌水止癢,蛇床子止癢殺蟲。
明礬殺蟲除濕,藜蘆吐風痰治痫。
《醫脈摘要》卷下終
甲乙歸藏(湯治隔宵難睡)夜交藤,龍齒柴(胡類醋炒)簿柏子仁,生地芍歸真珠母,棗沉夜合花丹參。
濕可潤燥之劑(歌三首,方三) 救肺湯中杏石膏,人參甘草與阿膠,枇杷(脂)麻麥(冬)幹桑葉,解郁滋幹拯肺勞。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幹咳虛勞證,金水相滋效倍彰。
生脹(散)麥冬五味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燥可去濕之劑(歌六首,方九) 幹胃散中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瘴岚,調味諸方從此擴。
或合二陳(湯名乎陳湯)或五苓(散名胃苓湯),硝黃麥(芽神)曲均堪著,若合小柴(胡湯)名柴平(湯),煎加姜棗除食瘧。
葛花解酲(湯)木香砂(仁),二苓參術蔻仁加,神曲幹姜陳滓瀉,溫中利濕酒傷瘥。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腹脹此方宜。
二陳湯中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神,利氣調中兼去濕,諸凡痰飲此為珍。
萆薢分清(飲)石菖蒲,草稍烏藥智仁扶,或益茯苓鹽少許,遺精白濁化為無。
腰疼如帶五千錢,腎著湯方古所傳,甘草茯苓幹姜術,補脾行水是真诠。
寒能勝熱之劑(歌十三首,方十五)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秋傷燥令成痰嗽,火氣乘金此法奇。
甘露(飲)二冬二地均,枇杷(葉黃)芩枳(殼石)斛茵陳,合和甘草平虛熱,口爛龈糜吐衄珍。
(吳)茱(一分)連(六分)六一左金丸,肝郁脅疼吞吐酸,更有痢門通用劑,(木)香(黃)連丸子服之安。
溫膽湯方本二陳(湯),竹茹枳實合和勻,不眠驚悸虛煩嘔,日暖風和木氣伸。
龍膽瀉肝(湯木)通澤柴,車前生地草歸偕,栀芩一派清涼品,濕熱肝邪力可排。
黨歸蘆荟(丸)黛栀将,木麝二香及四黃(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龍膽共成十一味,肝經實火此丸攘。
犀角地黃(湯)芍藥丹(皮),血升胃熱火邪幹,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四生丸用葉三般,艾(葉側)柏(葉皆用鮮)鮮荷(葉大)生地斑,共搗成團入水化,血随火降一時還。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栀子備,燥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使。
若雲三黃石膏湯,再益麻黃及豆豉,此系傷寒溫毒盛,三焦表裡相兼治。
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鼈甲符,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痨熱保無虞。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與同斟,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煩熱渴脈虛尋。
地骨皮散四物(湯)兼,益以丹皮合三錢,陰虛火旺骨蒸熱,滋腎清肝治不眠。
清營湯用玄丹參,犀角黃連竹葉心,生地麥冬銀翹入,暑溫谵語急煎斟。
熱可制寒之劑(歌四首,方四) 回陽救急(湯)用六君,桂附幹姜五味群,加麝三厘豬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勳。
益元(湯)艾附與幹姜,麥(冬五)味知(母黃)連參草将,蔥白童便為引導,内寒外熱是奇方。
三生飲用(天南)星附(子川)烏,三皆生用木香扶,加參對半扶元氣,卒中痰迷服之蘇。
扶陽助胃(湯)吳茱萸,附(子肉)桂幹姜芍陳皮,草蔻智仁甘(草)白術,虛寒上逆胃痛除。
附:《藥性賦》三篇 廬陵蕭渙唐廉泉氏撰 甘性藥類(凡六十種) (黃耆)達表補虛,(白術)健脾燥濕,(地黃)有滋腎填髓之功,(人參)擅養陰生津之益。
(甘草)解毒而和中,(饴糖)益榮以止渴,助脾固腎(山藥)為良,利水甯心(茯苓)難得。
(龍骨)降逆而安神,(鹿茸)益精而生血,補中益氣多服(鹿膠),消痞軟堅無如(鼈甲)。
(天門冬)除濕清火,能療偏枯。
(麥門冬)潤燥生津,兼通絡脈,鎮心宜用(朱砂),定魄還須(珀琥),(黑脂麻)潤肺通腸,(赤石脂)燥濕除熱。
補脾益胃,久食(黃精)解毒,調中共推(白蜜),固腎者(續斷),強陰者(苁蓉)。
(石斛)益脾清肺,(葳蕤)除熱祛風,(使君子)消積健脾,(蒲公英)散腫治癰,(烏梅)斂肝而清熱,(扁豆)下氣以和中。
養血安胎(阿膠)為最,軟堅斂汗(牡蛎)有功。
(白石英、紫石英)溫中無異,(兔絲子、覆盆子)益髓相同。
(牛膝)治痿,(龜闆)益陰,(杞子)滋腎,(棗仁)甯心,(杜仲)能健腰膝,(鎖陽)最壯骨筋。
(土茯苓)治癰解毒,(山茱肉)斂火澀精。
消毒祛風(銀花)為上,安中益氣(大棗)堪珍,(苡仁)理拘攣而除濕,(柏實)養心氣而平驚。
明目養肝,(益母、蒺藜)俱重,壯陽起痿,(胡蘆、巴戟)同稱。
(豬苓)利水,(羊藿)益陰。
補心脾者(益智),澀精氣者(金櫻)。
(桑螵蛸)之固腎,(骨碎補)之強筋。
(五味)則肺氣能斂,(木瓜)則腳氣可平。
(龍眼肉)補心神,暫時見效。
(何首烏)止血脫,久瘧宜尋。
辛性藥類(凡八十二種) 散風先用(白芷),發汗無如(麻黃),追風者(羌活、獨活),降氣者(沉香、木香)。
(葛根)退大熱而升胃氣,(細辛)散逆邪而理濕傷。
(蘇葉)疏暢肺脾,(梗)寬中而(子)下氣;(桂枝)調和榮衛,(肉桂)達下而(桂心)通陽。
(天麻)有除濕祛風之效,(升麻)擅解毒辟疫之長。
發汗祛寒須加(蔥白),散邪止嘔必用(生姜),(桔梗、杏仁)瀉肺邪而喘止,(防風、荊芥)舒肝郁而痛亡。
欲療肢節之拘攣,(秦艽)為上;若治腰膝之痹痛,(狗脊)最良。
(薄荷)散風消腫,浮于頭面,(香薷)清暑定霍,亂于中髒。
(附子)回陽,(半夏)降逆,(故紙)溫腎助脾,(幹姜)逐寒去濕,(橘皮)行氣而消痰,(青皮)破滞而散結。
(吳萸、川椒)俱能下氣溫中,(神曲、砂仁)總是理脾消食。
(藿香)止嘔而辟邪,(丁香)調中而除哕。
(白蔻、肉蔻)并溫胃陽,(麥芽、谷芽)皆消腸積。
(艾葉)暖中而安胎,(芥子)豁痰而舒脅。
(枳殼、香附)散郁滞以何難,(厚樸、槟榔),除脹滿而有益。
潤燥除濕者(貝母),祛風燥痰者(南星)。
(當歸)養血清火,(川芎)活血調精。
(麝香)通竅而治痫,(虎骨)辟邪而鎮驚。
(天仙藤)疏氣活血,(地膚子)利便通淋。
(遠志)安心神能益智慧,(菖蒲)開心竅兼出聲音。
(紅花)破血氣之滞,(烏藥)散惡氣之侵。
利竅開關(皂角、木通)異用,下氣行水,(腹皮、防己)并稱。
(牽牛)則氣腫能下,(僵蠶)則肝風可平。
行血散瘀藥宜(澤蘭、胡索),明目退翳,草取(木賊、谷精)。
(茴香)治疝氣,(辛夷)治鼻淵,(蒼術)燥濕發汗,(靈脂)散血通肝。
(旋覆花)氣結能下,(款冬花)喘咳能安。
(沒藥、乳香)活血而消腫痛,(蕪夷、蘆荟)殺蟲而治驚肝。
久瘧非(常山)不截,冷積非(巴豆)不痊,是皆辛溫之味,實司攻散之端。
苦性藥類(凡九十二種) (黃連)瀉心經之邪,(黃芩)除腸胃之熱。
(知母)降火而滋陰,(黃柏)清熱而燥濕。
(括蒌)能解胸膺,(花粉)最生津液。
(桃仁、茜草)治心腹之血瘀,(芒硝、大黃)蕩髒腑之熱積。
達少陽而平寒熱,(柴胡)無雙;清陽明而止渴煩,(石膏)第。
(芍藥)則行血乎肝,(丹皮)則除熱散結。
利濕消水,(車前、澤瀉)同功,解毒清心,(連翹、苦參)得力。
(丹參)能去心邪,(紫苑)惟下氣逆,(龍膽草)能伐肝邪,(馬兜鈴)專散肺郁,欲清頭目而降下,須用(菊花);若通經絡以去煩,無如(竹瀝)。
(竹茹)清胃火,(桑皮)瀉肺金,(槐花)去邪療痔,柏(葉)涼血益陰,(瞿麥)逐膀胱濕熱,(篇蓄)治黃疸熱淋。
血熱在下焦,(地榆)可去;水濕歸髒腑,(大戟)能幹。
(茅根、蘆根)清胃熱而嘔止,(通草、燈草)降心火而下行。
(羚羊角)清熱明目,(夏枯草)散結消瘿。
(鶴虱、雷丸)能殺蟲而消積,(牛黃、蟬蛻)最治痫而鎮驚。
退骨蒸者(青蒿),解毒者(紫草)。
(蒲黃)能散血瘀,(滑石)最利水道。
(青黛)則肝熱能消,(白薇)則血厥可療。
行消腫者,(甘遂、蕪花);潤下軟堅者,(昆布、海藻)。
辟邪解毒,(犀角)通靈。
蠲痹祛風,(稀莶)最妙。
(三棱、莪術)俱有伐肝之功,(郁金、姜黃),均為引血之草。
(山楂)之消肉食,(鈎藤)之治痫驚,(前胡)寬中下氣,(萆藓)去濁分清。
瀉肺氣者(葶苈,)祛頭風者(蔓荊)。
(元參)散火而滋腎,(沙參)益肺而清心。
(竹葉)則除煩解渴,(栀仁)則引熱下行。
(白頭翁)主治熱痢,(青箱子)最清肝經。
(五加皮)祛風活血,(五倍子)斂汗澀精。
(茵陳)治疸黃,在除濕而清熱,(诃子)止滑瀉,能斂肺以開音。
(桑寄生)養血安胎,腰痛需用;(杜牛膝)散血解毒,喉痹急尋。
(秦皮)解熱痢之毒,(小麥)除煩渴之嗟,(天竺黃)最清心氣,(地骨皮)專瀉腎邪。
(郁李仁)散結有效,(枇杷葉)下逆堪誇。
(穿山甲)善通經絡,(威靈仙)主治痹麻。
(荜撥)溫中而下陰氣,(良姜)暖胃而散寒邪,喉腫咽幹,急須(豆根、牛蒡),肝熱目翳,快用(決明、蒙花)。
(代赭石)之清心益腎并用,(烏賊骨)之和血除濕亦嘉。
右《藥性賦》三篇,宗《神農本草》而添考唐宋諸家之說,舉其用而不及其體,便讀也。
欲明其體,則有《本草經》在。
(廉泉識) 補遺(凡十種)阿魏消肉積,血竭散血瘀。
冰片通竅散血,樟腦去濕殺蟲。
三七散血定痛,赤小豆散血治癰。
浮萍滌水止癢,蛇床子止癢殺蟲。
明礬殺蟲除濕,藜蘆吐風痰治痫。
《醫脈摘要》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