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起不安者,栀子、枳實、厚樸湯主之。
若大下之後,身熱微煩者,水火不交也,栀子、幹姜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疼痛、微嘔。
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若汗下之後,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頭汗心煩者,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
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太陽證諸方歌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服此汗淋漓。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為良。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哕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葛根湯内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邪入經輸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甯;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
豬苓湯除桂與術,加入滑阿渴熱平。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桂枝随,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
生姜瀉心草連芩,半夏幹姜大棗參,除卻人參倍甘草,甘草瀉心虛熱平。
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為末二味調;小陷胸湯治小結,黃連半夏括蒌饒。
三物白散巴豆熬,貝母桔梗倍用饒,白湯和服一錢七,膈上必吐膈下消。
十棗湯治水氣痞,芫花甘遂大戟與,三皆研末棗湯和,中焦水飲力能去。
柴胡桂枝幹姜湯,花粉牡蛎芩草襄,已經汗下胸脅滿,寒熱渴煩宜此方。
旋覆代赭用人參,半夏草姜大棗臨,重以鎮逆鹹軟堅,痞硬噫氣力能禁。
陽明經證 (原注:陽明主裡,外候肌肉,内候胃中。
陽明病欲解,時從中至戌上,) 何謂陽明經證曰身熱、目痛、鼻幹、不得眠、脈浮長,不惡寒、反惡熱是也。
若兼頭痛惡寒,是太陽證未罷也,宜葛根湯;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者,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本證也,宜白虎湯。
何謂陽明腑證曰潮熱谵語、手足腋下濈濈然汗出、腹滿痛、大便硬是也。
本太陽證治之失法,亡其津液,緻太陽之标熱合陽明之燥氣,脾中精液為其所爍而窮約,謂之脾約,其證小便數、大便硬,此太陽陽明也,宜麻仁丸。
本少陽證治之失法,亡其津液,緻少陽之火邪乘胃熱而轉屬陽明,大便為難,此少陽陽明也,宜蜜煎豬膽汁導之。
病人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外邪傳入,遂歸胃腑,此正陽陽明也,宜三承氣湯下之。
陽明下證 (原注:陽明證有嘔多者,有硬滿止在心下者,有陽氣怫郁于表而面赤者,俱不可下。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俱宜大承氣湯。
若汗後而蒸蒸發熱、吐後而腹脹滿者,宜調胃承氣湯。
若汗吐下後,亡其精液、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宜小承氣湯。
陽明證諸方歌 白虎湯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益以人參生津液,躁煩熱渴舌生胎。
大承氣湯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樸饒(原注:加人參、熟地,名黃龍湯);去硝名為小承氣,痞硬谵狂在上焦(小承氣湯);益以羌活名三化(湯),中風閉實服之消(小承氣湯);若加芍藥麻仁杏,脾約便難服之高。
調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将胃保,不用枳樸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少陽經證 (原注:少陽主半表半裡,不可汗下,法宜和解。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脈弦是也。
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為虛火證,宜小柴胡湯。
若心中痞硬、郁郁微煩,嘔不止者,為實火證,宜大柴胡湯。
嘔而誤下、痞滿不痛者,宜半夏瀉心湯。
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者,宜黃連湯。
邪已入裡、膽火下攻于脾而自利者,宜黃芩湯。
膽火上逆于胃而為嘔者,宜黃芩湯加半夏、生姜。
(原注:以上四證,皆寒熱相搏于中也。
) 少陽證諸方歌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生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芍芩半夏将,煎加姜棗表兼裡,妙法内攻并外攘。
半夏瀉心幹姜草,芩連人參與大棗,誤下少陽發熱嘔,痞滿心煩服之巧。
黃連湯内用幹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亡。
黃芩湯裡甘芍棗,少陽下利火邪擾,嘔益生姜與半夏,膽邪上逆能治療。
太陰經證 (原注:太陰為濕土,純陰之髒也。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信) 太陰邪從陰化之證,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脈沉遲是也,理中湯主之。
不愈,宜四逆輩。
(原注:凡利則津液下注,多見口渴,惟太陰濕土之病不渴。
太陰邪從陽化之證,發汗後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時痛時止者,桂枝湯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主之。
) 太陰證方歌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吐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原注:理中湯加黃連、茯芩,名連理湯,治傷暑渴瀉。
) 少陰經證 (原注:腎中水火同具,邪傷其經,或從水化,或從火化,故有寒熱二證。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 何謂少陰之邪從水化而為寒曰:脈沉細而微、但欲寐、背惡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也,用回陽法治之。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複利、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宜四逆湯。
若内寒外熱、面赤咽痛,或幹嘔利止、脈不出、汗出脈微而厥者,宜通脈四逆湯。
(原注:假熱證宜細認,于脈微、肢厥處辨之。
) 少陰下利脈微者,宜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而煩,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主之。
汗下後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腫、自下利,此水氣也,宜真武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背惡寒者,宜附子湯。
若脈沉、手足寒、一身骨節痛者,亦宜附子湯;上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治之。
何謂少陰之邪從火化而為熱曰:脈沉細而數、但欲寐、内煩外躁、或不卧、口中熱、下利清水、小便赤是也,用救陰法治之。
少陰病二三日,火逆咽痛者,宜甘草桔梗湯。
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若寒郁咽中痛者,半夏散主之。
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原注:豬膚四兩,水煎,去渣,加白蜜半盞、米粉二錢,熬勻,服。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幹燥者,急下之,俱宜大承氣湯。
(原注:此少陰急下三證也。
) 少陰證諸方歌 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姜蔥參芍桔,通陽複脈力能任。
白通姜附與蔥白,或加人尿豬膽汁;熱因寒用妙義深,陰盛格陽厥無脈。
茯苓四逆人參草,附子幹姜同煎好;已經汗下仍煩躁,用此回陽病自了。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隅惕保安康。
附子湯中術茯苓,人參芍藥共煎斟;少陰身疼骨節痛,手足厥寒六脈沉。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少陰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二三日無裡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苦酒湯将半夏煎,一枚雞子用黃添,半夏散兼桂枝草,水煎冷服寒郁痊。
黃連阿膠救陰傷,芩芍加入雞子黃,桃花湯用幹姜米,赤石脂末調服良。
厥陰經證 (原注:厥陰為木之髒,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吐蛔而厥者,烏梅丸主之。
久利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吐下格陽,欲飲即吐者,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厥逆腹痛、洩利下重者,宜四逆散。
熱利下重、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原注:白頭翁三錢,黃柏二錢,黃連一錢,秦皮錢半)。
脈滑而厥、欲飲水數升者,宜白虎湯。
脈結代、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當先治水,宜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湯。
厥陰證諸方歌 烏梅丸用細辛桂(枝),人參附子椒姜配,黃連黃柏及當歸,溫髒安蛔寒厥退。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厥陰,脈細陽虛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發表溫中通脈絡。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扶,此是陽邪成厥逆,養陰瀉熱在通疏。
炙甘草湯桂枝參、麥冬生地大麻仁,姜棗阿膠加酒服,心虛脈代結如神。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加入饴糖補中氣,陰虛腹痛服之瘥(原注:小建中湯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治裡虛脈急;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治血虛)。
《醫脈摘要》卷上終
若大下之後,身熱微煩者,水火不交也,栀子、幹姜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疼痛、微嘔。
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若汗下之後,胸脅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頭汗心煩者,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
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太陽證諸方歌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服此汗淋漓。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為良。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哕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葛根湯内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邪入經輸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甯;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
豬苓湯除桂與術,加入滑阿渴熱平。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桂枝随,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
生姜瀉心草連芩,半夏幹姜大棗參,除卻人參倍甘草,甘草瀉心虛熱平。
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為末二味調;小陷胸湯治小結,黃連半夏括蒌饒。
三物白散巴豆熬,貝母桔梗倍用饒,白湯和服一錢七,膈上必吐膈下消。
十棗湯治水氣痞,芫花甘遂大戟與,三皆研末棗湯和,中焦水飲力能去。
柴胡桂枝幹姜湯,花粉牡蛎芩草襄,已經汗下胸脅滿,寒熱渴煩宜此方。
旋覆代赭用人參,半夏草姜大棗臨,重以鎮逆鹹軟堅,痞硬噫氣力能禁。
陽明經證 (原注:陽明主裡,外候肌肉,内候胃中。
陽明病欲解,時從中至戌上,) 何謂陽明經證曰身熱、目痛、鼻幹、不得眠、脈浮長,不惡寒、反惡熱是也。
若兼頭痛惡寒,是太陽證未罷也,宜葛根湯;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者,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本證也,宜白虎湯。
何謂陽明腑證曰潮熱谵語、手足腋下濈濈然汗出、腹滿痛、大便硬是也。
本太陽證治之失法,亡其津液,緻太陽之标熱合陽明之燥氣,脾中精液為其所爍而窮約,謂之脾約,其證小便數、大便硬,此太陽陽明也,宜麻仁丸。
本少陽證治之失法,亡其津液,緻少陽之火邪乘胃熱而轉屬陽明,大便為難,此少陽陽明也,宜蜜煎豬膽汁導之。
病人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外邪傳入,遂歸胃腑,此正陽陽明也,宜三承氣湯下之。
陽明下證 (原注:陽明證有嘔多者,有硬滿止在心下者,有陽氣怫郁于表而面赤者,俱不可下。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俱宜大承氣湯。
若汗後而蒸蒸發熱、吐後而腹脹滿者,宜調胃承氣湯。
若汗吐下後,亡其精液、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宜小承氣湯。
陽明證諸方歌 白虎湯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益以人參生津液,躁煩熱渴舌生胎。
大承氣湯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樸饒(原注:加人參、熟地,名黃龍湯);去硝名為小承氣,痞硬谵狂在上焦(小承氣湯);益以羌活名三化(湯),中風閉實服之消(小承氣湯);若加芍藥麻仁杏,脾約便難服之高。
調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将胃保,不用枳樸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少陽經證 (原注:少陽主半表半裡,不可汗下,法宜和解。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脈弦是也。
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為虛火證,宜小柴胡湯。
若心中痞硬、郁郁微煩,嘔不止者,為實火證,宜大柴胡湯。
嘔而誤下、痞滿不痛者,宜半夏瀉心湯。
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者,宜黃連湯。
邪已入裡、膽火下攻于脾而自利者,宜黃芩湯。
膽火上逆于胃而為嘔者,宜黃芩湯加半夏、生姜。
(原注:以上四證,皆寒熱相搏于中也。
) 少陽證諸方歌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生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芍芩半夏将,煎加姜棗表兼裡,妙法内攻并外攘。
半夏瀉心幹姜草,芩連人參與大棗,誤下少陽發熱嘔,痞滿心煩服之巧。
黃連湯内用幹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亡。
黃芩湯裡甘芍棗,少陽下利火邪擾,嘔益生姜與半夏,膽邪上逆能治療。
太陰經證 (原注:太陰為濕土,純陰之髒也。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信) 太陰邪從陰化之證,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脈沉遲是也,理中湯主之。
不愈,宜四逆輩。
(原注:凡利則津液下注,多見口渴,惟太陰濕土之病不渴。
太陰邪從陽化之證,發汗後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時痛時止者,桂枝湯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主之。
) 太陰證方歌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吐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原注:理中湯加黃連、茯芩,名連理湯,治傷暑渴瀉。
) 少陰經證 (原注:腎中水火同具,邪傷其經,或從水化,或從火化,故有寒熱二證。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 何謂少陰之邪從水化而為寒曰:脈沉細而微、但欲寐、背惡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也,用回陽法治之。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複利、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宜四逆湯。
若内寒外熱、面赤咽痛,或幹嘔利止、脈不出、汗出脈微而厥者,宜通脈四逆湯。
(原注:假熱證宜細認,于脈微、肢厥處辨之。
) 少陰下利脈微者,宜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而煩,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主之。
汗下後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腫、自下利,此水氣也,宜真武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背惡寒者,宜附子湯。
若脈沉、手足寒、一身骨節痛者,亦宜附子湯;上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治之。
何謂少陰之邪從火化而為熱曰:脈沉細而數、但欲寐、内煩外躁、或不卧、口中熱、下利清水、小便赤是也,用救陰法治之。
少陰病二三日,火逆咽痛者,宜甘草桔梗湯。
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若寒郁咽中痛者,半夏散主之。
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原注:豬膚四兩,水煎,去渣,加白蜜半盞、米粉二錢,熬勻,服。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幹燥者,急下之,俱宜大承氣湯。
(原注:此少陰急下三證也。
) 少陰證諸方歌 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姜蔥參芍桔,通陽複脈力能任。
白通姜附與蔥白,或加人尿豬膽汁;熱因寒用妙義深,陰盛格陽厥無脈。
茯苓四逆人參草,附子幹姜同煎好;已經汗下仍煩躁,用此回陽病自了。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隅惕保安康。
附子湯中術茯苓,人參芍藥共煎斟;少陰身疼骨節痛,手足厥寒六脈沉。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少陰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二三日無裡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苦酒湯将半夏煎,一枚雞子用黃添,半夏散兼桂枝草,水煎冷服寒郁痊。
黃連阿膠救陰傷,芩芍加入雞子黃,桃花湯用幹姜米,赤石脂末調服良。
厥陰經證 (原注:厥陰為木之髒,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吐蛔而厥者,烏梅丸主之。
久利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吐下格陽,欲飲即吐者,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厥逆腹痛、洩利下重者,宜四逆散。
熱利下重、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原注:白頭翁三錢,黃柏二錢,黃連一錢,秦皮錢半)。
脈滑而厥、欲飲水數升者,宜白虎湯。
脈結代、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當先治水,宜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湯。
厥陰證諸方歌 烏梅丸用細辛桂(枝),人參附子椒姜配,黃連黃柏及當歸,溫髒安蛔寒厥退。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厥陰,脈細陽虛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發表溫中通脈絡。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扶,此是陽邪成厥逆,養陰瀉熱在通疏。
炙甘草湯桂枝參、麥冬生地大麻仁,姜棗阿膠加酒服,心虛脈代結如神。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加入饴糖補中氣,陰虛腹痛服之瘥(原注:小建中湯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治裡虛脈急;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治血虛)。
《醫脈摘要》卷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