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五髒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肺氣虛則鼻塞少氣,實則胸滿喘喝。
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内傷外感辨 傷于情欲、飲食,為内傷。
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
内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無休,内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絮火不除。
内傷頭痛,乍痛已歇;外感頭痛,連痛不停。
内傷則手心熱甚,外感則手背熱甚。
内傷則口淡無味,外感則鼻塞不通。
内傷則氣口脈盛,多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則人迎脈盛,多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蓋左人迎主表,右氣口主裡;内傷則右脈大于左,外感則左脈大于右也。
時疫論 時疫之邪,皆由濕土郁蒸穢氣升騰而發。
人觸之者,從口鼻入募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于左。
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故犯胃最先也。
初感一二日内,邪犯募原,但覺背微惡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酸麻,此為時疫之報使。
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内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
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則有谵語、發狂、舌胎黃黑、大便不通之患;平日陰虛,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至夜發熱之患;至于呃哕、冷汗、喘乏、煩擾、瘓瘋等證,皆由誤治所緻也。
大抵疫疠之邪,自陽明中道随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且邪氣内伏,不能一發便盡。
有得汗熱除,二三日複熱如前者;有得下裡和,二三日複見表熱者;有表和複見裡證者,皆餘邪未盡耳。
(原注:疫證最忌肉食,病雖小愈,食肉必複發熱變證。
) 肝風論 肝為風木之髒,相火内寄,體陰用陽,其性剛。
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遂其條達之性,自無風燥之患。
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瘈疭痙厥矣。
是宜緩肝之急以息風,滋腎之液以驅熱,如虎潛丸、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複脈等方加減。
若思慮煩勞,風陽内擾,則榮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下動躍,治以酸棗仁湯、補心丹加減,清榮熱而斂心神。
若因動怒郁勃,風火痰交熾,則宜二陳龍荟,甚至木旺克土,嘔逆不食,法用洩肝安胃,生地、阿膠、牡蛎、二冬、山茱、桑葉、丹皮、麻仁、茯苓、歸、芍、菊花、竹瀝、姜汁之類,擇而用之可也。
陰陽為病 人身一陰陽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從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陰根于陽,陰病極,則并傷其陽;陽病極,則并傷其陰。
陽虛者,陰必走;陰虛,者陽必蕩。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
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内寒。
(原注:陽氣不行,陰氣乃結。
) 陽受風氣,風為陽邪也。
陰受濕氣,濕為陰邪也。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原注:風為天氣,極則下行);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原注:濕為地氣,極則上行。
邪入千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
抟陽則為癫,抟陰則為薤。
)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
陽脈者,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陽氣衰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是為寒厥。
陰氣起于足五指之裡。
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陰氣衰陽氣盛,則足下熱,是為熱厥。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耐冬不耐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原注;陽虛不能衛外也)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六氣為病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原注:寒變為熱,神氣乃浮),濕勝則濡瀉。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春傷于風,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秋必痃瘧。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寒傷形,熱傷氣,形傷則腫,氣傷則痛。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膜脹。
因于寒,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于暑,自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如裹(原注:頭目昏重也)。
濕熱不攘,大筋軟短,為拘;小筋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
脾胃論 胃為戊土,屬陽。
脾為己土,屬陰。
胃為陽腑,宜通。
脾為陰髒,宜藏。
人之納食主胃,運化主脾。
脾升則健,下陷則病矣。
胃降則和,上逆則病矣。
蓋太陰濕七,得陽始通,故脾喜幹燥也;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故胃氣柔潤也。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脾陷者,宜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理中湯;胃燥者,宜玉竹、石斛、麥冬、沙參、麻仁,甘蔗之類。
病後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
如瘧痢後,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
補脾用補中、六君子等湯;補胃用二冬、生地、阿膠、梨汁、甘蔗之類。
凡外感之邪久,必歸陽明。
邪重而有食,則結成燥矢,三承氣湯主之;邪輕而無食,則凝為熱痰,瀉心湯主之,仍視證為加減。
傷寒六經定法 太陽經證 (原注:太陽為寒水之經,主周身之氣,又主皮毛,而為膚表之第一層,故風寒必首傷太陽也。
太陽病欲解,時從至巳未上。
)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若發熱,汗出、脈緩、惡風、鼻鳴、幹嘔者,風中太陽之肌腠也,宜桂枝湯。
若發熱、身痛、脈緊、無汗、嘔逆而喘者,寒傷陽之膚表也,宜麻黃湯。
若無汗而煩躁者,宜大青龍湯。
若幹嘔而咳(原注:有水氣),宜小青龍湯。
若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宜葛根揚。
若八九日不解,寒熱如瘧,面熱身癢,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服桂枝湯得汗後,形如瘧,日再發者,餘邪未解也,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腑證 (原注:表邪不去,必入于裡。
膀胱為表中之裡也。
) 太陽證,脈浮、口渴、煩躁,不得眠、小便不利、水入即吐者,膀胱蓄水證也,宜五苓散。
若脈沉、面赤、其人如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膀胱蓄血證也,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變證 (原注:汗下失宜,或虛其陽,則從少陰。
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裡也。
或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
) 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桂枝湯加附子。
發汗太過,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困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不應下而下之,續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先宜四逆湯以救裡,後宜桂枝湯以解表。
太陽證誤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理中湯主之。
(原注:理中湯加桂枝。
)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汗之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亦宜四逆湯。
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宜芍藥甘草附子湯。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誤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汗出微惡寒者(原注:陽虛也),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本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甘草湯主之。
發汗後,無大熱而喘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湯加人參主之。
(原注:此榮衛虛也。
) 發汗過多,其人義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歸芍桂枝甘草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心液也。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脾氣也。
)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黃芩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腎氣也。
)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
(原注:此汗吐下傷肝髒也。
) 誤服桂枝湯,汗出不解、大煩大渴、脈洪大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吐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而煩、舌上幹燥、欲飲水數升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
下之,裡和而表自解矣。
與承氣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日哺所發熱,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與承氣湯;脈虛者,宜發汗,與桂枝湯。
發汗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水停上焦也,宜生姜瀉心湯。
若誤下,而瀉利不止、心下痞硬、幹嘔心煩者,水火不交也,宜甘草瀉心湯。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于裡,從心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遲者,為大結胸,宜大陷胸湯。
若結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脈浮滑者,宜小陷胸湯。
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宜三物白散。
若心下痞硬、痛引脅下、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水氣在中焦也,宜十棗湯。
汗吐下後,虛煩不眠、胸中窒滞,甚則反覆颠倒、心中懊依,栀子豆豉湯主之。
嘔者,加生姜。
少氣者,加甘草。
若煩而腹滿、卧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
五髒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肺氣虛則鼻塞少氣,實則胸滿喘喝。
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内傷外感辨 傷于情欲、飲食,為内傷。
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
内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無休,内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絮火不除。
内傷頭痛,乍痛已歇;外感頭痛,連痛不停。
内傷則手心熱甚,外感則手背熱甚。
内傷則口淡無味,外感則鼻塞不通。
内傷則氣口脈盛,多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則人迎脈盛,多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蓋左人迎主表,右氣口主裡;内傷則右脈大于左,外感則左脈大于右也。
時疫論 時疫之邪,皆由濕土郁蒸穢氣升騰而發。
人觸之者,從口鼻入募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于左。
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故犯胃最先也。
初感一二日内,邪犯募原,但覺背微惡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酸麻,此為時疫之報使。
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内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
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則有谵語、發狂、舌胎黃黑、大便不通之患;平日陰虛,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至夜發熱之患;至于呃哕、冷汗、喘乏、煩擾、瘓瘋等證,皆由誤治所緻也。
大抵疫疠之邪,自陽明中道随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且邪氣内伏,不能一發便盡。
有得汗熱除,二三日複熱如前者;有得下裡和,二三日複見表熱者;有表和複見裡證者,皆餘邪未盡耳。
(原注:疫證最忌肉食,病雖小愈,食肉必複發熱變證。
) 肝風論 肝為風木之髒,相火内寄,體陰用陽,其性剛。
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遂其條達之性,自無風燥之患。
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瘈疭痙厥矣。
是宜緩肝之急以息風,滋腎之液以驅熱,如虎潛丸、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複脈等方加減。
若思慮煩勞,風陽内擾,則榮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下動躍,治以酸棗仁湯、補心丹加減,清榮熱而斂心神。
若因動怒郁勃,風火痰交熾,則宜二陳龍荟,甚至木旺克土,嘔逆不食,法用洩肝安胃,生地、阿膠、牡蛎、二冬、山茱、桑葉、丹皮、麻仁、茯苓、歸、芍、菊花、竹瀝、姜汁之類,擇而用之可也。
陰陽為病 人身一陰陽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從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陰根于陽,陰病極,則并傷其陽;陽病極,則并傷其陰。
陽虛者,陰必走;陰虛,者陽必蕩。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
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内寒。
(原注:陽氣不行,陰氣乃結。
) 陽受風氣,風為陽邪也。
陰受濕氣,濕為陰邪也。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原注:風為天氣,極則下行);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原注:濕為地氣,極則上行。
邪入千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
抟陽則為癫,抟陰則為薤。
)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
陽脈者,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陽氣衰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是為寒厥。
陰氣起于足五指之裡。
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陰氣衰陽氣盛,則足下熱,是為熱厥。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耐冬不耐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原注;陽虛不能衛外也)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六氣為病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原注:寒變為熱,神氣乃浮),濕勝則濡瀉。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春傷于風,夏生飧洩。
夏傷于暑,秋必痃瘧。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寒傷形,熱傷氣,形傷則腫,氣傷則痛。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膜脹。
因于寒,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于暑,自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如裹(原注:頭目昏重也)。
濕熱不攘,大筋軟短,為拘;小筋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
脾胃論 胃為戊土,屬陽。
脾為己土,屬陰。
胃為陽腑,宜通。
脾為陰髒,宜藏。
人之納食主胃,運化主脾。
脾升則健,下陷則病矣。
胃降則和,上逆則病矣。
蓋太陰濕七,得陽始通,故脾喜幹燥也;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故胃氣柔潤也。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脾陷者,宜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理中湯;胃燥者,宜玉竹、石斛、麥冬、沙參、麻仁,甘蔗之類。
病後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
如瘧痢後,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
補脾用補中、六君子等湯;補胃用二冬、生地、阿膠、梨汁、甘蔗之類。
凡外感之邪久,必歸陽明。
邪重而有食,則結成燥矢,三承氣湯主之;邪輕而無食,則凝為熱痰,瀉心湯主之,仍視證為加減。
傷寒六經定法 太陽經證 (原注:太陽為寒水之經,主周身之氣,又主皮毛,而為膚表之第一層,故風寒必首傷太陽也。
太陽病欲解,時從至巳未上。
)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若發熱,汗出、脈緩、惡風、鼻鳴、幹嘔者,風中太陽之肌腠也,宜桂枝湯。
若發熱、身痛、脈緊、無汗、嘔逆而喘者,寒傷陽之膚表也,宜麻黃湯。
若無汗而煩躁者,宜大青龍湯。
若幹嘔而咳(原注:有水氣),宜小青龍湯。
若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宜葛根揚。
若八九日不解,寒熱如瘧,面熱身癢,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服桂枝湯得汗後,形如瘧,日再發者,餘邪未解也,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腑證 (原注:表邪不去,必入于裡。
膀胱為表中之裡也。
) 太陽證,脈浮、口渴、煩躁,不得眠、小便不利、水入即吐者,膀胱蓄水證也,宜五苓散。
若脈沉、面赤、其人如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膀胱蓄血證也,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變證 (原注:汗下失宜,或虛其陽,則從少陰。
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裡也。
或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
) 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桂枝湯加附子。
發汗太過,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困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不應下而下之,續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先宜四逆湯以救裡,後宜桂枝湯以解表。
太陽證誤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理中湯主之。
(原注:理中湯加桂枝。
)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汗之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亦宜四逆湯。
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宜芍藥甘草附子湯。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誤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汗出微惡寒者(原注:陽虛也),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本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甘草湯主之。
發汗後,無大熱而喘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湯加人參主之。
(原注:此榮衛虛也。
) 發汗過多,其人義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歸芍桂枝甘草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心液也。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脾氣也。
)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黃芩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原注:此汗傷腎氣也。
)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
(原注:此汗吐下傷肝髒也。
) 誤服桂枝湯,汗出不解、大煩大渴、脈洪大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吐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而煩、舌上幹燥、欲飲水數升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
下之,裡和而表自解矣。
與承氣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日哺所發熱,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與承氣湯;脈虛者,宜發汗,與桂枝湯。
發汗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水停上焦也,宜生姜瀉心湯。
若誤下,而瀉利不止、心下痞硬、幹嘔心煩者,水火不交也,宜甘草瀉心湯。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于裡,從心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遲者,為大結胸,宜大陷胸湯。
若結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脈浮滑者,宜小陷胸湯。
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宜三物白散。
若心下痞硬、痛引脅下、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水氣在中焦也,宜十棗湯。
汗吐下後,虛煩不眠、胸中窒滞,甚則反覆颠倒、心中懊依,栀子豆豉湯主之。
嘔者,加生姜。
少氣者,加甘草。
若煩而腹滿、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