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摘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安、惡聞食臭、默默欲眠、聲啞者,宜甘草瀉心湯;咽幹者,苦參水外洗之;食肛者,雄黃燒煙熏之;膿成者,宜赤小豆當歸散。
) 蟲蝕下部,為狐。
下唇有瘡,其咽幹,蟲蝕其髒,為惑。
上唇有瘡,其聲啞,由熱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舉而求食也。
其證目閉神倦,面色無常,桃仁槐子治之。
漱水不欲咽 一為邪熱作衄,一為瘀血停留。
若陰盛格陽,虛火上炎而假渴者,宜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原注:陽明經熱,故欲漱水;熱不在胃,故水不下咽。
經中熱甚,則迫血妄行,故必作衄。
) 饑不欲食 胃氣虛而客熱在胸,故饑而不欲食也。
若吐蛔者,宜烏梅丸。
百合病 (原注:脈必微散。
) 病後餘邪百合成,先察溺時頭痛情。
起居飲食不自主,藥投吐利似神靈。
汗後百合知母潤,下後百合滑(石代)赭清,吐後百合卵黃補,發熱百合滑石平,陰虛百合生地汁,渴用花粉牡蛎并。
發頤 傷寒頤毒郁熱成,失于汗下耳後生。
紅俽熱痛宜消散,反此神昏命必傾。
食複勞複 新愈髒腑皆不足,衛榮腸胃未通和,多食過勞複生熱,枳實栀子六黃瘥。
(脈)浮(有表當)汗(脈)沉(有裡當)下(無表裡證當用)小柴解,燥嘔竹葉石膏科,氣虛補中益氣主,陰虧六味倍參多。
陰陽易女勞複 大病新瘥,男女交合,互相傳者,為陰陽易。
但男病者,為女勞複。
其證少腹絞痛、肢節解散、頭重不舉、眼中生花,男子則卵縮入腹,婦人則痛引陰中,俱用燒裩禅散或竹皮湯治之,得小便利、陰處腫退為愈。
(原注:一用韭根一握,煎水送下五苓散,便利則愈。
) 蛔厥 (原注:吐蛔蟲而厥也。
蛔色赤而活者,屬胃熱,猶可治之;蛔色白而死者,屬胃敗,不治。
) 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色時赤時白、六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由胃虛邪盛、寒熱錯雜,宜烏梅丸。
幹嘔 太陽幹嘔,則有頭痛發熱。
少陽幹嘔,則有胸滿脅痛。
水氣幹嘔,則有脅下引痛。
若陰寒幹嘔,則外無表證,但脈沉肢厥,或吐涎沫,或下清谷,各随所見證治之。
戴陽 陽邪不解而面赤者,為佛郁,必脈浮而手足溫。
虛陽上浮而面赤者,為戴陽,必脈虛而足胫冷。
一宜桂枝湯小和之,一宜白通湯急溫之,或加入尿豬膽汁為引。
合病 三陽合病口不仁,腹滿身重轉側難。
谵語遺尿面垢汗,白虎生津益氣原。
太陽少陽(合病)芩芍草,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煎,少陽陽明(合病)表裡急,大柴胡湯兩解焉。
兩感證 (原注:表裡俱病也。
) 一日太陽少陰病,頭痛口幹渴而煩。
二日陽明太陰病,滿不欲食身熱谵。
三日少陽厥陰病,耳聾囊縮舌焦卷。
水漿不入神昏冒,六日氣盡命難全。
陽證陰證辨 陽證身輕氣高熱,目睛了了面唇紅,熱煩口燥舌幹渴,爪甲紅兮小便同(亦紅)。
陰證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紅,無熱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陽證似陰 (原注:身雖冷而不欲近衣,神雖昏而氣色光亮,脈必沉滑有力,乃假陰證也。
) 陽盛格陰身肢厥,惡寒煩渴大便難。
(脈)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之)下(之)清(之得)宜陰自完。
凡熱極失于汗下,陽氣亢閉,反兼勝已之化于外,或手足厥逆,或身冷如冰,血凝青紫成片,脈沉而伏甚則閉絕,似陰證矣。
但煩渴、谵語、咽幹、唇裂、舌苔黃黑、心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知為内熱。
陰證似陽 (原注:身雖煩躁而引衣自覆,口雖燥渴而漱水不下,脈必沉細無力,乃假陽證也。
) 陰盛格陽色淺赤,發熱不渴厥而煩,下利尿清爪青白,(脈)浮微通脈(四逆湯以)複陽還。
凡陰盛于内,逼其浮遊之火于外,面赤、煩躁、咽痛、身熱、大便陰結、小便淡黃、驚惶不定、時常鄭聲,似陽證矣。
但脈沉微而遲、渴欲飲水而不能飲,知為内寒。
太陰陽明見證 (原注:足太陰脾,足陽明胃。
) 少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
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
太陰為陰土,陰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
凡風、燥、熱為陽邪,多犯陽明;寒與濕為陰邪,多犯太陰。
陽邪犯陽,則飲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
陽邪犯陽,則不大便;陰邪犯陰,則自利。
傷寒溫病辨 (原注: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
) 傷寒由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陽。
寒為陰邪,陰盛必傷陽,故首郁遏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等證。
溫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手太陰。
溫為陽邪,陽盛必傷陰,故首郁遏太陰經中之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尺熱等證。
(原注: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裡達表。
)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寒中暑中風辨 中寒卒然倒仆如中風者,乃嚴寒之氣卒犯少陰,而厥逆無脈,此陽氣大虛,不勝陰寒厲氣也,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
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包,此腎水素虧不勝時火燔灼也,必喘乏而無痰聲。
若中風卒倒,則必手足搐引,痰聲壅塞于喉中,甚則如拽鋸,于中風門求治法。
六腑病證歌 陽明胃病,腹脹面熱,當心而痛,牽引兩脅,食飲不下,氣阻咽嗌。
大腸病證,與胃相及,腸嗚濯濯,感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
小腸有病,小腹拘牽,腰脊疼痛,控引睾丸,耳前肩上,獨熱獨寒。
三焦病狀,腹氣不宣,實則癃閉,小腹尤堅,水溢而脹,決導失官。
病在膀胱,肩上獨熱,小腹偏腫,痛而不息,以手按之,欲使弗得。
膽病唾多,喜發太息,口苦嗌幹,嘔出宿汁,心下澹澹,恐人捕獲。
五髒病證辨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逆,不足則洩利少氣,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脾藏形,形有餘則腹脹、經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原注:脾主四肢)。
腎藏志,志其餘則腹脹飧洩(原注:腎者胃之關),不足則厥。
(原注:亦有脾虛而腹脹者,多因病,或誤服攻下之藥而成。
) 肝脈有病,其外證面青、好潔、善怒,其内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頭痛,目眩,耳聾,頰腫、脅下痛引小腹。
心脈有病,其外證面赤、口幹、善笑,其内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哕啘,胸脅支滿,兩臂内痛膺背肩胛間痛,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原注:心火并于肺則喜。
) 脾脈有病,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腸鳴飧洩,行善瘓,腳下痛。
肺脈有病,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内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汗出,嗌幹,肩背痛,尻、陰、股、膝、髀、喘、足皆痛。
(原注:肺火并于肝則悲。
) 腎脈得病,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内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洩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腹大胫腫,寝汗出,意不樂。
好哭者,肺病。
好歌者,脾病。
好狂者,心病。
好叫呼者,肝病。
好呻吟者,腎病。
心病者,舌短、顴赤。
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黃。
肺病者,喘息鼻張。
腎病者,顴與顔黑。
肝熱小便黃,身熱驚且狂,肢煩脅滿痛,不得安卧床。
(原注:肝熱右頰先赤。
) 心熱痛在心,善嘔頭痛頻,煩悶意不樂,面赤無汗蒸。
(原注:心熱面顔先赤。
) 脾熱先頭重,顔青項頰痛,心煩腹滿洩,欲嘔身熱縱。
(原注:脾熱鼻先赤。
) 肺熱舌黃胎,喘咳皮毛寒,痛走胸膺背,身熱汗自來。
(原注:肺熱右頰先赤。
) 腎熱痛先腰,身熱苦渴焦,臍酸足下熱,項痛懶言嘲。
(原注:腎熱丙頤先赤。
) 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堕墜盛怒則傷肝,飲食勞倦、汗出當風則傷脾,坐卧濕地、入房過度則傷腎,此正髒所傷也。
(原注: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 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胴。
此八虛者,機關之室,真氣血脈之所過也。
邪氣惡血住留,則傷經絡骨節。
機關不利,則屈伸不便。
飲食飽甚,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原注:汗雖為心之液,然五髒皆有汗也。
) 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寒腸熱,則脹而且瀉。
腸寒胃熱,則疾饑、小腹痛脹。
大腸有寒者,便多鴨溏;有熱者,便濁垢。
小腸有寒者,下重便血;有熱者,病痔。
諸瘡痛癢,皆屬于心。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氣憤郁,皆屬于肺。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 蟲蝕下部,為狐。
下唇有瘡,其咽幹,蟲蝕其髒,為惑。
上唇有瘡,其聲啞,由熱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舉而求食也。
其證目閉神倦,面色無常,桃仁槐子治之。
漱水不欲咽 一為邪熱作衄,一為瘀血停留。
若陰盛格陽,虛火上炎而假渴者,宜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原注:陽明經熱,故欲漱水;熱不在胃,故水不下咽。
經中熱甚,則迫血妄行,故必作衄。
) 饑不欲食 胃氣虛而客熱在胸,故饑而不欲食也。
若吐蛔者,宜烏梅丸。
百合病 (原注:脈必微散。
) 病後餘邪百合成,先察溺時頭痛情。
起居飲食不自主,藥投吐利似神靈。
汗後百合知母潤,下後百合滑(石代)赭清,吐後百合卵黃補,發熱百合滑石平,陰虛百合生地汁,渴用花粉牡蛎并。
發頤 傷寒頤毒郁熱成,失于汗下耳後生。
紅俽熱痛宜消散,反此神昏命必傾。
食複勞複 新愈髒腑皆不足,衛榮腸胃未通和,多食過勞複生熱,枳實栀子六黃瘥。
(脈)浮(有表當)汗(脈)沉(有裡當)下(無表裡證當用)小柴解,燥嘔竹葉石膏科,氣虛補中益氣主,陰虧六味倍參多。
陰陽易女勞複 大病新瘥,男女交合,互相傳者,為陰陽易。
但男病者,為女勞複。
其證少腹絞痛、肢節解散、頭重不舉、眼中生花,男子則卵縮入腹,婦人則痛引陰中,俱用燒裩禅散或竹皮湯治之,得小便利、陰處腫退為愈。
(原注:一用韭根一握,煎水送下五苓散,便利則愈。
) 蛔厥 (原注:吐蛔蟲而厥也。
蛔色赤而活者,屬胃熱,猶可治之;蛔色白而死者,屬胃敗,不治。
) 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色時赤時白、六脈倏亂倏靜、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由胃虛邪盛、寒熱錯雜,宜烏梅丸。
幹嘔 太陽幹嘔,則有頭痛發熱。
少陽幹嘔,則有胸滿脅痛。
水氣幹嘔,則有脅下引痛。
若陰寒幹嘔,則外無表證,但脈沉肢厥,或吐涎沫,或下清谷,各随所見證治之。
戴陽 陽邪不解而面赤者,為佛郁,必脈浮而手足溫。
虛陽上浮而面赤者,為戴陽,必脈虛而足胫冷。
一宜桂枝湯小和之,一宜白通湯急溫之,或加入尿豬膽汁為引。
合病 三陽合病口不仁,腹滿身重轉側難。
谵語遺尿面垢汗,白虎生津益氣原。
太陽少陽(合病)芩芍草,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煎,少陽陽明(合病)表裡急,大柴胡湯兩解焉。
兩感證 (原注:表裡俱病也。
) 一日太陽少陰病,頭痛口幹渴而煩。
二日陽明太陰病,滿不欲食身熱谵。
三日少陽厥陰病,耳聾囊縮舌焦卷。
水漿不入神昏冒,六日氣盡命難全。
陽證陰證辨 陽證身輕氣高熱,目睛了了面唇紅,熱煩口燥舌幹渴,爪甲紅兮小便同(亦紅)。
陰證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紅,無熱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陽證似陰 (原注:身雖冷而不欲近衣,神雖昏而氣色光亮,脈必沉滑有力,乃假陰證也。
) 陽盛格陰身肢厥,惡寒煩渴大便難。
(脈)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之)下(之)清(之得)宜陰自完。
凡熱極失于汗下,陽氣亢閉,反兼勝已之化于外,或手足厥逆,或身冷如冰,血凝青紫成片,脈沉而伏甚則閉絕,似陰證矣。
但煩渴、谵語、咽幹、唇裂、舌苔黃黑、心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知為内熱。
陰證似陽 (原注:身雖煩躁而引衣自覆,口雖燥渴而漱水不下,脈必沉細無力,乃假陽證也。
) 陰盛格陽色淺赤,發熱不渴厥而煩,下利尿清爪青白,(脈)浮微通脈(四逆湯以)複陽還。
凡陰盛于内,逼其浮遊之火于外,面赤、煩躁、咽痛、身熱、大便陰結、小便淡黃、驚惶不定、時常鄭聲,似陽證矣。
但脈沉微而遲、渴欲飲水而不能飲,知為内寒。
太陰陽明見證 (原注:足太陰脾,足陽明胃。
) 少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
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
太陰為陰土,陰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
凡風、燥、熱為陽邪,多犯陽明;寒與濕為陰邪,多犯太陰。
陽邪犯陽,則飲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
陽邪犯陽,則不大便;陰邪犯陰,則自利。
傷寒溫病辨 (原注: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
) 傷寒由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陽。
寒為陰邪,陰盛必傷陽,故首郁遏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等證。
溫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手太陰。
溫為陽邪,陽盛必傷陰,故首郁遏太陰經中之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尺熱等證。
(原注: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裡達表。
)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寒中暑中風辨 中寒卒然倒仆如中風者,乃嚴寒之氣卒犯少陰,而厥逆無脈,此陽氣大虛,不勝陰寒厲氣也,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
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包,此腎水素虧不勝時火燔灼也,必喘乏而無痰聲。
若中風卒倒,則必手足搐引,痰聲壅塞于喉中,甚則如拽鋸,于中風門求治法。
六腑病證歌 陽明胃病,腹脹面熱,當心而痛,牽引兩脅,食飲不下,氣阻咽嗌。
大腸病證,與胃相及,腸嗚濯濯,感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
小腸有病,小腹拘牽,腰脊疼痛,控引睾丸,耳前肩上,獨熱獨寒。
三焦病狀,腹氣不宣,實則癃閉,小腹尤堅,水溢而脹,決導失官。
病在膀胱,肩上獨熱,小腹偏腫,痛而不息,以手按之,欲使弗得。
膽病唾多,喜發太息,口苦嗌幹,嘔出宿汁,心下澹澹,恐人捕獲。
五髒病證辨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逆,不足則洩利少氣,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脾藏形,形有餘則腹脹、經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原注:脾主四肢)。
腎藏志,志其餘則腹脹飧洩(原注:腎者胃之關),不足則厥。
(原注:亦有脾虛而腹脹者,多因病,或誤服攻下之藥而成。
) 肝脈有病,其外證面青、好潔、善怒,其内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頭痛,目眩,耳聾,頰腫、脅下痛引小腹。
心脈有病,其外證面赤、口幹、善笑,其内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哕啘,胸脅支滿,兩臂内痛膺背肩胛間痛,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原注:心火并于肺則喜。
) 脾脈有病,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腸鳴飧洩,行善瘓,腳下痛。
肺脈有病,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内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汗出,嗌幹,肩背痛,尻、陰、股、膝、髀、喘、足皆痛。
(原注:肺火并于肝則悲。
) 腎脈得病,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内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洩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腹大胫腫,寝汗出,意不樂。
好哭者,肺病。
好歌者,脾病。
好狂者,心病。
好叫呼者,肝病。
好呻吟者,腎病。
心病者,舌短、顴赤。
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黃。
肺病者,喘息鼻張。
腎病者,顴與顔黑。
肝熱小便黃,身熱驚且狂,肢煩脅滿痛,不得安卧床。
(原注:肝熱右頰先赤。
) 心熱痛在心,善嘔頭痛頻,煩悶意不樂,面赤無汗蒸。
(原注:心熱面顔先赤。
) 脾熱先頭重,顔青項頰痛,心煩腹滿洩,欲嘔身熱縱。
(原注:脾熱鼻先赤。
) 肺熱舌黃胎,喘咳皮毛寒,痛走胸膺背,身熱汗自來。
(原注:肺熱右頰先赤。
) 腎熱痛先腰,身熱苦渴焦,臍酸足下熱,項痛懶言嘲。
(原注:腎熱丙頤先赤。
) 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堕墜盛怒則傷肝,飲食勞倦、汗出當風則傷脾,坐卧濕地、入房過度則傷腎,此正髒所傷也。
(原注: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 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胴。
此八虛者,機關之室,真氣血脈之所過也。
邪氣惡血住留,則傷經絡骨節。
機關不利,則屈伸不便。
飲食飽甚,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原注:汗雖為心之液,然五髒皆有汗也。
) 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寒腸熱,則脹而且瀉。
腸寒胃熱,則疾饑、小腹痛脹。
大腸有寒者,便多鴨溏;有熱者,便濁垢。
小腸有寒者,下重便血;有熱者,病痔。
諸瘡痛癢,皆屬于心。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氣憤郁,皆屬于肺。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