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治賦
關燈
小
中
大
佐以熱藥;以熱治寒,佐以寒藥。
此從其病以反取,令其和調也。
寒因寒用兮,而熱則因熱;塞因塞用兮,而通則因通。
塞如腫脹補中,通如痢疾宜下。
嘗考手足少陰、太陽四經,标本寒熱不定,标寒本熱者,宜辛苦大寒,入酒熱服,以瀉其熱,是亦寒因熱用也;本寒标熱者、宜辛熱大溫而冷凍飲料,以扶其真陽,是亦熱因寒用也。
手、足太陰,主收主藏,痞滿窒塞,或苦寒以瀉其滿,或甘溫以助其氣,是亦寒因寒用、塞因塞用也。
手、足少陽風木,禁汗者恐自汗,禁下者恐損陰,禁滲者恐損陽,宜辛溫上通天氣,順其春升之令,是亦通因通用也。
凡标本相反不順者,故立反治之法。
惟手足陽明、厥陰四經,不從标本,從乎中治。
蓋厥陰為生化之源,其支在卯;陽明惟肅殺之司,其支在酉,卯酉陰陽之分,《内經》謂其分則氣異也。
是以手陽明大腸,喜熱惡清; 足陽明胃,喜清惡熱;足厥陰肝,喜潤惡燥;手厥陰心胞絡,乃胞絡十二經之總,不系五行,乃坤元一正之土,雖主生長,喜靜惡燥,禀乎少陽元氣,乃能生育。
故曰:三焦為元氣之父,胞絡乃陰血之母。
是四經好惡不同,法不可泥,故從中治。
中非中外、中下之中,乃随時以取中也。
收驚者之神,妙醫師之擊凳; 昔有婦,宿樓上被驚,自後聞響昏倒。
子和曰:驚則傷膽,非心疾也。
乃命坐椅,前置一凳,令其下視,又令一人擊凳,徐徐驚定。
《經》曰:驚者平之。
平常見之必無驚,驚者神上越也。
從下擊凳,使之下視。
所以收神也。
止傷者之痛,信軍吏之炒蔥。
昔有貴客,因傷指甲,索金瘡藥裹之,遂飲酒,痛不止。
有軍吏取新蔥入灰火中煨,劈開其間有涕,取罨損處,凡十數易,用熱蔥并涕裹纏,遂畢席笑語。
屍厥形若死,而脈動如常者,百會一穴可灸;息積氣久逆,而飲食如故者,導引一法收功。
不在胃,故不妨飲食,不宜針灸,宜導引法,見保養類。
溏洩無定, 或發或止,久不痊愈。
隻因真水欠旺; 宜三白湯加故紙、五味子之類,補腎為主。
嘔逆不納, 飲食不漿,全然不納。
莫非邪火上沖。
宜芩連二陳湯之類,補脾降火。
噫!藥不執方,中病為妙;法無定體,随時取中。
參酌脈證,自立主意。
黃連苦參,賦雲多服反熱; 以苦入心為熱,邪火降而真水盛矣。
一說涼藥虛中,外之潮熱反盛。
幹姜附子,誰知久飲遭兇? 賦雲:附子幹姜,久飲反冷。
蓋真陰爍而真陽衰矣。
非補旺而緻偏勝之愆,必習熟而招見化之害。
當本髒旺時,補益旺氣太甚,則髒氣偏而夭。
凡用藥不宜偏勝,而招見化之害。
故曰: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雖獲勝益,久必暴夭。
真中誤而誤中真,機關要識; 真中有誤者,泥古方,執常法,戀已效,自以為真,而不知其誤也;誤中有真者,曾有患額癰,久不愈,諸醫無效,偶被店門打破,血流即愈。
虛則補而實則瀉,統會有宗。
雜病雖緒多無據,惟憑經絡虛實斷之,則得其宗矣。
昔人謂讀仲景書,須得仲景之本意;予亦謂遵丹溪法,須有丹溪之心胸。
要之,傷寒熟者,則雜病愈加明決;雜證熟者,則傷寒益以渾融。
傷寒從外之内,法當先治外而後治内;雜病從内之外,法當先治内而後治外;至于中外俱傷,治法一也。
傷寒不離乎表,雜病不離乎裡。
表則汗,裡則下,中則和,劑有輕重緩急之殊耳。
後世分科,而醫道支離,既不能融會貫通,又何以随機應變,而救人于危亡之際耶? 醫道一貫,制作原于先聖;後學時思,不可自恃其聰。
此從其病以反取,令其和調也。
寒因寒用兮,而熱則因熱;塞因塞用兮,而通則因通。
塞如腫脹補中,通如痢疾宜下。
嘗考手足少陰、太陽四經,标本寒熱不定,标寒本熱者,宜辛苦大寒,入酒熱服,以瀉其熱,是亦寒因熱用也;本寒标熱者、宜辛熱大溫而冷凍飲料,以扶其真陽,是亦熱因寒用也。
手、足太陰,主收主藏,痞滿窒塞,或苦寒以瀉其滿,或甘溫以助其氣,是亦寒因寒用、塞因塞用也。
手、足少陽風木,禁汗者恐自汗,禁下者恐損陰,禁滲者恐損陽,宜辛溫上通天氣,順其春升之令,是亦通因通用也。
凡标本相反不順者,故立反治之法。
惟手足陽明、厥陰四經,不從标本,從乎中治。
蓋厥陰為生化之源,其支在卯;陽明惟肅殺之司,其支在酉,卯酉陰陽之分,《内經》謂其分則氣異也。
是以手陽明大腸,喜熱惡清; 足陽明胃,喜清惡熱;足厥陰肝,喜潤惡燥;手厥陰心胞絡,乃胞絡十二經之總,不系五行,乃坤元一正之土,雖主生長,喜靜惡燥,禀乎少陽元氣,乃能生育。
故曰:三焦為元氣之父,胞絡乃陰血之母。
是四經好惡不同,法不可泥,故從中治。
中非中外、中下之中,乃随時以取中也。
收驚者之神,妙醫師之擊凳; 昔有婦,宿樓上被驚,自後聞響昏倒。
子和曰:驚則傷膽,非心疾也。
乃命坐椅,前置一凳,令其下視,又令一人擊凳,徐徐驚定。
《經》曰:驚者平之。
平常見之必無驚,驚者神上越也。
從下擊凳,使之下視。
所以收神也。
止傷者之痛,信軍吏之炒蔥。
昔有貴客,因傷指甲,索金瘡藥裹之,遂飲酒,痛不止。
有軍吏取新蔥入灰火中煨,劈開其間有涕,取罨損處,凡十數易,用熱蔥并涕裹纏,遂畢席笑語。
屍厥形若死,而脈動如常者,百會一穴可灸;息積氣久逆,而飲食如故者,導引一法收功。
不在胃,故不妨飲食,不宜針灸,宜導引法,見保養類。
溏洩無定, 或發或止,久不痊愈。
隻因真水欠旺; 宜三白湯加故紙、五味子之類,補腎為主。
嘔逆不納, 飲食不漿,全然不納。
莫非邪火上沖。
宜芩連二陳湯之類,補脾降火。
噫!藥不執方,中病為妙;法無定體,随時取中。
參酌脈證,自立主意。
黃連苦參,賦雲多服反熱; 以苦入心為熱,邪火降而真水盛矣。
一說涼藥虛中,外之潮熱反盛。
幹姜附子,誰知久飲遭兇? 賦雲:附子幹姜,久飲反冷。
蓋真陰爍而真陽衰矣。
非補旺而緻偏勝之愆,必習熟而招見化之害。
當本髒旺時,補益旺氣太甚,則髒氣偏而夭。
凡用藥不宜偏勝,而招見化之害。
故曰: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雖獲勝益,久必暴夭。
真中誤而誤中真,機關要識; 真中有誤者,泥古方,執常法,戀已效,自以為真,而不知其誤也;誤中有真者,曾有患額癰,久不愈,諸醫無效,偶被店門打破,血流即愈。
虛則補而實則瀉,統會有宗。
雜病雖緒多無據,惟憑經絡虛實斷之,則得其宗矣。
昔人謂讀仲景書,須得仲景之本意;予亦謂遵丹溪法,須有丹溪之心胸。
要之,傷寒熟者,則雜病愈加明決;雜證熟者,則傷寒益以渾融。
傷寒從外之内,法當先治外而後治内;雜病從内之外,法當先治内而後治外;至于中外俱傷,治法一也。
傷寒不離乎表,雜病不離乎裡。
表則汗,裡則下,中則和,劑有輕重緩急之殊耳。
後世分科,而醫道支離,既不能融會貫通,又何以随機應變,而救人于危亡之際耶? 醫道一貫,制作原于先聖;後學時思,不可自恃其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