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治賦
關燈
小
中
大
trong>
賦雲: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郁,理氣為本。
痰有清溫潤燥散之異類, 熱痰清之,寒痰溫之,燥痰潤之,濕痰燥之,風痰散之。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寒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勞者逸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皆大法也。
郁有達發奪洩折之殊名。
木郁達之,吐也。
蓋肺主收降,當居下體,今因食塞胸中,反居于上,抑遏厥陰風木,是不得上達,故令其吐,以升達肝木而降肺金。
火郁發之,汗也。
當看在何經,如腠理外郁,則取汗以散之;龍火内郁,非苦寒以降之,或用升浮之藥,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使勢極則止,如升陽散火湯是也。
土郁奪之,下也。
邪熱入胃,及中滿腹脹,濕熱下痢,氣實者則攻下以奪其勢,而使之衰。
金郁滲之,利小便也。
肺為水源,氣郁胸滿而滲道閉矣,宜清金利氣以疏通之。
水郁折之,謂折制其沖逆,伐而挫之也。
如腫脹水氣淫溢,而滲道以塞,當實脾土以制水,則滲道達而愈。
或病勢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則用瀉水之藥以伐而挫之。
或汗或下,或滲以平之,此治之大體。
雖然邪氣久客,正氣必損,苟不平調正氣,使各安其位,複其常于治郁之餘,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
郁久生痰生火,而病愈甚; 或郁氣久而痰火成病,或病久而氣血滞郁,郁氣微則調理,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病則耗氣耗血,而虛由成。
陽虛畏外寒,而濕熱滞則浮腫;陰虛生内熱,而風燥盛則痿羸。
氣虛不能外蔽,故惡外寒;血虛不能配氣,故生内熱。
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濕熱滞氣,則周身浮腫。
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風燥傷筋,則痿痹羸瘦。
凡疝氣帶下,亦風之屬,全蠍為治疝要藥。
陽虛(真)火衰,甘溫易于補益;陰虛(真)水乏,苦寒難以滋榮。
陰陽兩虛,惟補其陽而陰自長; 氣血俱病,隻調其氣而血自甯。
血病則不仁,而不知痛癢;氣病則不用,而四肢不運;氣血俱病則不仁不用。
治熱以寒,寒之氣壅,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氣壅,而昏躁即生。
治熱病以寒藥,因氣壅藥不及行,故火食不入;治寒以熱藥,因氣壅而熱不及行,故發昏躁也。
善治者,須通其氣脈,和順陰陽。
如服大黃不通,加以熱熨其臍;服附子發躁,少加童便或冷凍飲料以和陰。
寒之不寒者,當益心府;熱之不熱者,宜滋腎經。
賦雲:治諸寒者,當益心陽;治諸熱者,當滋腎水。
有壽者,陽平陰秘;無病者,火降水升。
抑又聞男子陽多乎陰,宜補陰以配陽;女子氣滞于血,宜開血而行氣。
肥人氣虛多痰,豁痰補氣自古傳;瘦人血虛有火,瀉火滋陰為定議。
少壯病淺兮,攻标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
痰火濕熱,百病關鍵。
少壯新病,燥濕、清熱、豁痰、瀉火;老衰久病,攻補兼施。
氣虛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瀉火,豁痰;血虛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清熱、燥濕。
老人氣多血少,隻宜調和;小兒純陽無陰,不可過治。
西北風高土燥,常苦渴秘癰疽;宜清熱潤燥,調養金水二髒。
以滋化源,不可過用涼藥。
東南地卑水濕,多患腫痛瘧痢。
腫,活血則消;痛,利便則減。
治瘧利便在陰分者忌截,治痢下氣雖溺少者忌滲。
瘧不食者傷食,痢能食者胃熱。
東南之人,木動火明,陽氣易升;西北之人,水流土旺,陰氣易降。
凡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故病氣升者多。
膏粱無厭(食毒多,生癰疽,)清熱潤燥是奇方;淡泊不堪(損中氣,多腫脹,)散濕溫寒為妙劑。
籲!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
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此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也。
甚者從攻。
以寒治熱,
痰有清溫潤燥散之異類, 熱痰清之,寒痰溫之,燥痰潤之,濕痰燥之,風痰散之。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寒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勞者逸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皆大法也。
郁有達發奪洩折之殊名。
木郁達之,吐也。
蓋肺主收降,當居下體,今因食塞胸中,反居于上,抑遏厥陰風木,是不得上達,故令其吐,以升達肝木而降肺金。
火郁發之,汗也。
當看在何經,如腠理外郁,則取汗以散之;龍火内郁,非苦寒以降之,或用升浮之藥,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使勢極則止,如升陽散火湯是也。
土郁奪之,下也。
邪熱入胃,及中滿腹脹,濕熱下痢,氣實者則攻下以奪其勢,而使之衰。
金郁滲之,利小便也。
肺為水源,氣郁胸滿而滲道閉矣,宜清金利氣以疏通之。
水郁折之,謂折制其沖逆,伐而挫之也。
如腫脹水氣淫溢,而滲道以塞,當實脾土以制水,則滲道達而愈。
或病勢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則用瀉水之藥以伐而挫之。
或汗或下,或滲以平之,此治之大體。
雖然邪氣久客,正氣必損,苟不平調正氣,使各安其位,複其常于治郁之餘,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
郁久生痰生火,而病愈甚; 或郁氣久而痰火成病,或病久而氣血滞郁,郁氣微則調理,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病則耗氣耗血,而虛由成。
陽虛畏外寒,而濕熱滞則浮腫;陰虛生内熱,而風燥盛則痿羸。
氣虛不能外蔽,故惡外寒;血虛不能配氣,故生内熱。
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濕熱滞氣,則周身浮腫。
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風燥傷筋,則痿痹羸瘦。
凡疝氣帶下,亦風之屬,全蠍為治疝要藥。
陽虛(真)火衰,甘溫易于補益;陰虛(真)水乏,苦寒難以滋榮。
陰陽兩虛,惟補其陽而陰自長; 氣血俱病,隻調其氣而血自甯。
血病則不仁,而不知痛癢;氣病則不用,而四肢不運;氣血俱病則不仁不用。
治熱以寒,寒之氣壅,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氣壅,而昏躁即生。
治熱病以寒藥,因氣壅藥不及行,故火食不入;治寒以熱藥,因氣壅而熱不及行,故發昏躁也。
善治者,須通其氣脈,和順陰陽。
如服大黃不通,加以熱熨其臍;服附子發躁,少加童便或冷凍飲料以和陰。
寒之不寒者,當益心府;熱之不熱者,宜滋腎經。
賦雲:治諸寒者,當益心陽;治諸熱者,當滋腎水。
有壽者,陽平陰秘;無病者,火降水升。
抑又聞男子陽多乎陰,宜補陰以配陽;女子氣滞于血,宜開血而行氣。
肥人氣虛多痰,豁痰補氣自古傳;瘦人血虛有火,瀉火滋陰為定議。
少壯病淺兮,攻标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
痰火濕熱,百病關鍵。
少壯新病,燥濕、清熱、豁痰、瀉火;老衰久病,攻補兼施。
氣虛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瀉火,豁痰;血虛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清熱、燥濕。
老人氣多血少,隻宜調和;小兒純陽無陰,不可過治。
西北風高土燥,常苦渴秘癰疽;宜清熱潤燥,調養金水二髒。
以滋化源,不可過用涼藥。
東南地卑水濕,多患腫痛瘧痢。
腫,活血則消;痛,利便則減。
治瘧利便在陰分者忌截,治痢下氣雖溺少者忌滲。
瘧不食者傷食,痢能食者胃熱。
東南之人,木動火明,陽氣易升;西北之人,水流土旺,陰氣易降。
凡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故病氣升者多。
膏粱無厭(食毒多,生癰疽,)清熱潤燥是奇方;淡泊不堪(損中氣,多腫脹,)散濕溫寒為妙劑。
籲!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
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此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也。
甚者從攻。
以寒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