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治賦

關燈
纂《仁齋》及《編注病機》、《藥性》等書。

     百病難逃乎八要, 經曰:病有八要。

    不知其要,病将安去?表、裡、寒、熱、虛、實、邪、正而已。

     治法必遵乎三法; 新病去邪,大劑猛治;稍久去邪養正,寬猛兼治;久病藥必平和,寬治緩治。

     正氣在人,陽為表而陰為裡,上古名言;邪氣害人,表為陰而裡為陽,仲景妙訣。

    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是為五實,虛者脈虛、皮寒、氣弱、洩利、少食。

     是為五虛。

    實者得汗便利則活,虛者糜粥入胃,洩止則生。

    凡言實者,皆指邪氣;凡言虛者,皆指正衰。

     洩久五虛不治。

     新病多寒,久病反熱。

    
新病正氣壯而屬寒濕者多,久則五氣衰而屬濕熱者多。

    即如外感風寒,内傷生冷,初病為寒,郁久則反熱矣。

    惟初病過服涼藥,久則為虛。

     内傷五邪,全要調停;外感六淫,須善汗發。

    
五邪,正、微、虛、實、賊;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風自火出, 或外感風邪,久必歸肝;或腎枯肝木妄動,血燥而為内風。

    故一切痹痛癱瘓等症,不可純用風藥。

     寒乃虛孽。

    
諸陰為虛。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傷寒多犯下虛之人,宜壯陽溫散。

     暑耗氣液精神,甘酸斂補常投(斂汗補虛;) 濕傷皮肉筋骨,苦辛汗升暫咽。

    
外濕宜汗。

    忌麻黃、幹葛,宜羌活、蒼術之類。

    經雲:土濕甚則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

    内濕宜滲,用豬苓,不效者宜升。

    經雲;氣升則水降。

    賦雲:春當散火升陽,夏須生脈益氣。

    枳術丸、草蔻丸,宜可秋吞;異功散、濃樸溫中湯,卻堪冬餌。

     燥分實虛, 實燥大便秘而腹脹急,宜量體通利;虛燥大便秘而腹不作脹,多屬血虛,宜潤之而已。

     火辨補洩。

    
外感實火,宜分表裡瀉之;内傷虛火,宜分陰陽補之。

    賦雲:實火可瀉,或瀉表而瀉裡;虛火可補,或補陽而補陰。

    
祛邪猶追盜蔻,殲魁而恕脅從;養正若待小人,正已而無過察。

     邪宜祛除,正宜安撫。

    痰不可吐盡,火不可降過,氣不可耗極,血不可太補,濕不可利傷。

    過則劇,劇則變也。

     且如傷食積在腸胃,蕩滌(下)自愈(也);停飲塊居經絡,消補兼行。

    口腹縱而濕熱盛,燥脾土以複中氣。

     内傷中虛,久則中寒。

     房勞過而相火動,滋腎水以固陰精。

     法當滋陰降火。

    但滋降過則損陽,中氣愈虛,血無所化,則火愈盛而水愈涸矣。

     氣有餘而喘滿痞塞,火輕可降; 重者從其性而升之。

     血不足而吐衄怯痨,金分宜清。

     陰虛火動,火逼血而妄行,故宜清金。

     氣病調氣,而血有根據附;血病調血,而氣無滞凝。

     賦雲:陽氣為陰血之導引,陰血為陽氣之根據歸。

    但調氣之劑,如木香、官桂、莪術、香附之類,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如當歸、地黃之類,以之調氣而乖張。

    若瘀血滞氣,養其血而氣自流行,又不可不知。

     調氣必辛涼以散其熱, 氣屬陽,無形者也。

    陽氣郁則發熱,調以辛涼之藥以散之。

     和血必辛熱以化其形。

    
血屬陰,有形者也。

    陰血積則作痛,宜以辛熱之藥以開之。

     至于痰因(七情)火動,治火勿緩; 痰因火而生者,當治火為先;亦有因痰而生火者,痰火兩治。

    大概暴病多火,怪病多痰。

     火因氣郁,理氣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