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疥 五癬 血風瘡 癞風 楊梅瘡 疔瘡 多骨疽 翻花瘡 流注 瘭痼 暑熱瘡 痱痤
關燈
小
中
大
ong>
瘭疽,一名蛇瘴,煙瘴地面多有之。
先作點而後露肉,四畔若牛唇黑硬,小者如粟如豆,劇者如梅如李。
發無定處,或臂或臀,或口齒,或肚臍,多見手、足指間。
赤、黑、青、白,色變不常。
根深入肌,走臂遊腫,毒血流注,貫串筋脈,爛肉見骨,出血極多,令人串痛、狂言。
痛入于心即死,突出于外腎者,亦死。
惡風積毒血熱成,煩躁嗳悶入心腹。
原因感受惡風,入于脈理,或煙瘴地面,傷寒瘧後,及感觸蛇毒所緻。
二十以後,四十以前者,皆積傷之毒入胃,壅聚而成;四十以後,六十以前,乃血閉不行,壅熱積血得之。
治宜宣毒行血,用栝蒌根酒煎,入乳香、沒藥、五靈脂、皂刺等分,以下其毒,次用清心行血之劑。
如系蛇毒,赤足蜈蚣最妙,雄黃、白芷次之;或蠟礬丸,冷酒入麝香送下。
外用荊芥、白芷、川椒、蔥白煎湯,入鹽,俟湯溫,自手臂上燙下,日三次。
瘭疽毒氣走腫所至處,宜緊系之。
自手發者,毒走至心;自足發者,毒走至腎,不救。
各有小紅筋,尋其筋之住處,灸三炷即瘥。
經雲,在指則截,在肉則割。
恐毒氣入心入腹,令人煩躁、嘔嗳、昏悶,或瘡出青水穢汁者,腎虛極也,死人至速。
此瘡極慮引風。
凡癰疽開一寸,則一寸引風,非必風入于其中。
風邪襲虛,則肉爛透骨,惡血橫流,宜南星、半夏、白芷梢,最能去風,可以頻敷。
其諸療理,推展癰疽法度行之。
痼發手足或掌心,或腰或臀毒何深;無頭無面愈又發,色帶淡紅防瀉侵。
凡瘡氣血相搏,有頭有面;風邪内作,無頭無面。
痼無頭面,瞰裡開瘡,低貼肌肉,走注牽連,生于手足,或掌心,或腰腿,或臀下伸縮之處。
初起渾身壯熱,手足不遂,憎寒頭痛,虛渴多汗,嘔逆,四肢沉重,較之諸發,煩渴為甚。
或腫毒已平,數月後,複于他處大發,但作肉色微帶淡紅,終不能救。
大要:培養内氣以防滑瀉,治與癰疽類推。
外用神應膏貼之。
如瘡出米泔汁者,必死。
小小諸瘡風毒滞, 諸般小瘡,皆因心腎不交,飲食不節,腸胃停留,以緻風熱寒濕之毒,與氣血相搏,凝滞肌肉之間而發露也。
暑痱凍裂手足皲。
夏暑心神郁躁,熱逼汗漬成瘡,遍身或出膿血,赤爛如火,用南星、半夏、黃連、黃柏各一錢,五倍子、黃丹各五分,為末幹糁。
如癢加枯礬、雄黃。
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心。
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用黃、當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錢,白礬一兩,為末,每藥一兩,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濾去渣,稍熱淋洗患處,拭幹避風,少時立效。
輕者,隻用臘雪水和蛤粉敷之。
痱痤瘡,因汗出見濕而生,輕者狀如撒粟,用青蒿煎湯洗之,或棗葉亦好;重者熱汗浸漬,匝匝成瘡,用綠豆、滑石各五錢為末,綿蘸撲之,摩破成瘡,加黃柏、棗葉各五錢,片腦少許。
冬月下虛,身觸寒冷,血澀生瘡,頑滞不知痛癢,内服升麻和氣飲去大黃,外用木香、槟榔、硫黃、吳萸、姜黃、麝香為末,麻油調搽。
凍瘡先癢後痛,然後腫破出血,黃水不止,用雄雉雞腦一枚,搗爛,黃蠟各等分,清油減半,同于慢火上熬成膏,去渣塗之,久不愈者亦效。
又方:用生附子為末,面調塗之。
手足折裂作痛,用清油五錢,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再熬溶,入水粉、五倍末各少許,熬紫色為度。
先以熱水泡手足,火上烘幹,後用藥敷,以紙貼之。
其痛立止,入水亦不落。
或桐油膏塗之亦好。
手足皲,先用百沸湯泡洗,皮軟拭幹,然後用瀝清二兩,黃蠟一兩,共熬勻敷之,或用五倍子為末,牛骨髓調,瓷罐收貯,埋地中七日,取出填皲中即愈。
或黃蠟膏、雲母膏俱好補塞。
蝸HT侵淫白蛇纏, 蝸瘡,生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折裂,搔則黃汁淋瀝,有孔如蝸,久而生蟲。
用杏仁、乳香各三錢,硫黃、輕粉各一錢半,為末,用麻油三錢,入黃蠟五錢溶化,入前末煎攪成膏,去火毒,瓷器收用。
又方:用燕窠取抱子處土,為末幹糁。
先用白芷、大腹皮煎湯洗淨,然後敷藥。
走皮HT瘡,生滿頰項,發如豆梅,癢而多汁,延蔓兩耳内外濕爛,如浸淫瘡之狀。
先用桑寄生、桑根皮各一握,白芷、黃連各少許,煎湯以綿蘸洗,候惡血出盡拭幹,次用皂莢、麻竹箨,俱燒存性,黃柏、黃連、樟葉、白芷各等分為末,麻油調搽,神效。
忌醋。
手HT瘡,用皂角、枯礬、輕粉、黃柏、黃連為末敷之。
小兒胎HT,頭生紅餅瘡,先用生艾、白芷、大腹皮、蔥白煎湯洗淨拭幹,次用生藍葉、生艾葉,入蜜搗膏敷之。
亦治惡瘡。
侵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後痛,汁出侵淫,濕爛肌肉,延至遍身。
若從口發出,流散四肢者輕;從四肢發生,然後入口者重。
用苦楝根曬幹,燒存性為末,豬脂調敷,濕則幹糁;先用苦參、大腹皮煎湯洗之。
白蛇纏瘡,有頭尾,俨似蛇形。
初起宜隔蒜于七寸上灸之;仍用雄黃為末,醋調敷之;仍以酒調服之。
或萬病解毒丹、蠟礬丸,外塗内服。
湯火肥疣漆刺身。
湯泡火燒瘡,初時宜強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熱不能出,爛入筋骨。
後用寒水石七兩,黃柏、黃連、黃芩、山栀、大黃、赤石脂各一兩,甚者加冰片少許,為末,酒調或鴨子清調敷,或陣王丹亦好。
小兒肥瘡,用松香為末,以紙卷成條,香油浸燃之,滴油搽,或用豬爪燒灰,麻油調搽。
疣瘡,如魚鱗痣、千日瘡一樣,多生手足,又名悔氣瘡。
宜
先作點而後露肉,四畔若牛唇黑硬,小者如粟如豆,劇者如梅如李。
發無定處,或臂或臀,或口齒,或肚臍,多見手、足指間。
赤、黑、青、白,色變不常。
根深入肌,走臂遊腫,毒血流注,貫串筋脈,爛肉見骨,出血極多,令人串痛、狂言。
痛入于心即死,突出于外腎者,亦死。
惡風積毒血熱成,煩躁嗳悶入心腹。
原因感受惡風,入于脈理,或煙瘴地面,傷寒瘧後,及感觸蛇毒所緻。
二十以後,四十以前者,皆積傷之毒入胃,壅聚而成;四十以後,六十以前,乃血閉不行,壅熱積血得之。
治宜宣毒行血,用栝蒌根酒煎,入乳香、沒藥、五靈脂、皂刺等分,以下其毒,次用清心行血之劑。
如系蛇毒,赤足蜈蚣最妙,雄黃、白芷次之;或蠟礬丸,冷酒入麝香送下。
外用荊芥、白芷、川椒、蔥白煎湯,入鹽,俟湯溫,自手臂上燙下,日三次。
瘭疽毒氣走腫所至處,宜緊系之。
自手發者,毒走至心;自足發者,毒走至腎,不救。
各有小紅筋,尋其筋之住處,灸三炷即瘥。
經雲,在指則截,在肉則割。
恐毒氣入心入腹,令人煩躁、嘔嗳、昏悶,或瘡出青水穢汁者,腎虛極也,死人至速。
此瘡極慮引風。
凡癰疽開一寸,則一寸引風,非必風入于其中。
風邪襲虛,則肉爛透骨,惡血橫流,宜南星、半夏、白芷梢,最能去風,可以頻敷。
其諸療理,推展癰疽法度行之。
痼發手足或掌心,或腰或臀毒何深;無頭無面愈又發,色帶淡紅防瀉侵。
凡瘡氣血相搏,有頭有面;風邪内作,無頭無面。
痼無頭面,瞰裡開瘡,低貼肌肉,走注牽連,生于手足,或掌心,或腰腿,或臀下伸縮之處。
初起渾身壯熱,手足不遂,憎寒頭痛,虛渴多汗,嘔逆,四肢沉重,較之諸發,煩渴為甚。
或腫毒已平,數月後,複于他處大發,但作肉色微帶淡紅,終不能救。
大要:培養内氣以防滑瀉,治與癰疽類推。
外用神應膏貼之。
如瘡出米泔汁者,必死。
小小諸瘡風毒滞, 諸般小瘡,皆因心腎不交,飲食不節,腸胃停留,以緻風熱寒濕之毒,與氣血相搏,凝滞肌肉之間而發露也。
暑痱凍裂手足皲。
夏暑心神郁躁,熱逼汗漬成瘡,遍身或出膿血,赤爛如火,用南星、半夏、黃連、黃柏各一錢,五倍子、黃丹各五分,為末幹糁。
如癢加枯礬、雄黃。
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心。
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用黃、當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錢,白礬一兩,為末,每藥一兩,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濾去渣,稍熱淋洗患處,拭幹避風,少時立效。
輕者,隻用臘雪水和蛤粉敷之。
痱痤瘡,因汗出見濕而生,輕者狀如撒粟,用青蒿煎湯洗之,或棗葉亦好;重者熱汗浸漬,匝匝成瘡,用綠豆、滑石各五錢為末,綿蘸撲之,摩破成瘡,加黃柏、棗葉各五錢,片腦少許。
冬月下虛,身觸寒冷,血澀生瘡,頑滞不知痛癢,内服升麻和氣飲去大黃,外用木香、槟榔、硫黃、吳萸、姜黃、麝香為末,麻油調搽。
凍瘡先癢後痛,然後腫破出血,黃水不止,用雄雉雞腦一枚,搗爛,黃蠟各等分,清油減半,同于慢火上熬成膏,去渣塗之,久不愈者亦效。
又方:用生附子為末,面調塗之。
手足折裂作痛,用清油五錢,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再熬溶,入水粉、五倍末各少許,熬紫色為度。
先以熱水泡手足,火上烘幹,後用藥敷,以紙貼之。
其痛立止,入水亦不落。
或桐油膏塗之亦好。
手足皲,先用百沸湯泡洗,皮軟拭幹,然後用瀝清二兩,黃蠟一兩,共熬勻敷之,或用五倍子為末,牛骨髓調,瓷罐收貯,埋地中七日,取出填皲中即愈。
或黃蠟膏、雲母膏俱好補塞。
蝸HT侵淫白蛇纏, 蝸瘡,生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折裂,搔則黃汁淋瀝,有孔如蝸,久而生蟲。
用杏仁、乳香各三錢,硫黃、輕粉各一錢半,為末,用麻油三錢,入黃蠟五錢溶化,入前末煎攪成膏,去火毒,瓷器收用。
又方:用燕窠取抱子處土,為末幹糁。
先用白芷、大腹皮煎湯洗淨,然後敷藥。
走皮HT瘡,生滿頰項,發如豆梅,癢而多汁,延蔓兩耳内外濕爛,如浸淫瘡之狀。
先用桑寄生、桑根皮各一握,白芷、黃連各少許,煎湯以綿蘸洗,候惡血出盡拭幹,次用皂莢、麻竹箨,俱燒存性,黃柏、黃連、樟葉、白芷各等分為末,麻油調搽,神效。
忌醋。
手HT瘡,用皂角、枯礬、輕粉、黃柏、黃連為末敷之。
小兒胎HT,頭生紅餅瘡,先用生艾、白芷、大腹皮、蔥白煎湯洗淨拭幹,次用生藍葉、生艾葉,入蜜搗膏敷之。
亦治惡瘡。
侵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後痛,汁出侵淫,濕爛肌肉,延至遍身。
若從口發出,流散四肢者輕;從四肢發生,然後入口者重。
用苦楝根曬幹,燒存性為末,豬脂調敷,濕則幹糁;先用苦參、大腹皮煎湯洗之。
白蛇纏瘡,有頭尾,俨似蛇形。
初起宜隔蒜于七寸上灸之;仍用雄黃為末,醋調敷之;仍以酒調服之。
或萬病解毒丹、蠟礬丸,外塗内服。
湯火肥疣漆刺身。
湯泡火燒瘡,初時宜強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熱不能出,爛入筋骨。
後用寒水石七兩,黃柏、黃連、黃芩、山栀、大黃、赤石脂各一兩,甚者加冰片少許,為末,酒調或鴨子清調敷,或陣王丹亦好。
小兒肥瘡,用松香為末,以紙卷成條,香油浸燃之,滴油搽,或用豬爪燒灰,麻油調搽。
疣瘡,如魚鱗痣、千日瘡一樣,多生手足,又名悔氣瘡。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