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疥 五癬 血風瘡 癞風 楊梅瘡 疔瘡 多骨疽 翻花瘡 流注 瘭痼 暑熱瘡 痱痤
關燈
小
中
大
艾灸初起者,則餘者皆落,神效。
漆瘡,因見生漆中毒,面癢而腫,繞眼微赤,癢處搔之随起,重者遍身如豆如杏,膿作痛。
用生蟹取黃,随瘡大小遍敷之,或臘茶為末,麻油調搽,或柳葉(冬,用皮)煎湯洗之。
竹木刺入肉不出,單糯米膏貼之,或頭垢,或蛴螬蟲搗爛,敷之,效。
或象牙為末糁之。
折傷先問出血否, 折傷有損身體,或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郁逆而皮不破,或金刃傷皮出血。
外損筋骨者,可治;内損髒腑裡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不治。
未出攻之出則守; 未出血者,宜蘇木祛瘀,黃連降火,白術和中,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
在上者,宜韭汁和粥吃;在下者,可下。
血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
消瘀:難鳴散、花蕊石散。
順氣:木香勻氣散加童便、紅曲或紅酒。
已出血者,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補托藥,而後消瘀,虛甚者亦不敢下。
血虛者,四物湯加穿山甲;氣虛者,用蘇木、參、、當歸、陳皮、甘草服半月,脈散漸收,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空心服之。
如骨不碎折者,忌用。
素虛損甚者,紫河車丹去麝香。
但損傷妙在補氣血,或被寒冷者,先宜起寒。
腹脅脹痛增熱寒, 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有在氣在血之分。
然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于肝,流于脅,郁于腹而作脹痛,或增寒熱。
實者,下之;虛者,當歸須散、複元活血湯調之,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
最嫌嘔吐血退場門; 凡損傷瘡口忽幹,毒攻腹内,恍惚煩悶,嘔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
初起嘔吐者,用平胃散為末内服,外用姜汁調敷。
破傷風浮腫者亦宜。
初起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
如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用百草霜為末,酒調服。
如傷外腎,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
貼敷定痛脈須和, 如命門脈和緩,關脈實者,縱傷重不死,命門虛促而脫者,雖傷淺難治。
凡血未出者,脈宜洪大,已出血者,脈忌洪大,此折傷脈要也。
敷藥:單糯米膏、小曲散。
定痛:乳香定痛散、夾骨法。
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痛者,應痛丸。
接骨何人是妙手? 接骨須經絡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傳授,故古以危氏為善。
接骨紫荊丹、接骨丹。
破傷(證似)中風有四因, 四因,百病皆然。
不因氣動者二:卒暴損破風襲;或諸瘡湯洗艾灸,逼毒妄行。
有因氣動者二:瘡口不合,貼膏留孔風襲;或熱郁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洩,傳播經絡,燒爍真氣,是以寒熱間作,甚則發,口噤,角弓反張,須臾欲死。
用蠍梢餅,或三生飲加天麻為末,每一錢,用黑豆淋酒調服,化痰開關。
風盛者,二烏丸;風痰俱盛者,古星風散;風痰虛者,烏蛇散;血凝心神,昏悶者,單鵝翎燒灰存性,為末,酒調服一錢。
服後,飲酒一二盞,以助藥勢。
如血多痛甚者,如聖散;手足戰掉者,朱砂指甲散、蛴螬酒。
如頭目青黑,額汗不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四逆不治。
治同傷寒表裡法: 風熱燥甚,怫郁在表,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搐搦,宜辛熱治風,佐以辛寒,如傷寒麻桂加黃芩、石膏、知母是也。
若表不已,漸傳入裡在肌肉者,宜退風熱,開結滞,辛寒之藥,或佐以辛熱調之,猶傷寒半表裡而用小柴胡也。
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粘,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宜祛風散結,寒藥下之,後複以清熱開結之藥調之。
又雲,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祛之。
太陽宜汗少陽和, 表證,古防風湯去甘草,加川芎、獨活等分,水煎服,或調蜈蚣散。
或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加歸、芍等分,水煎服。
便秘加大黃,緩緩通之。
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妙。
半表裡證,羌麻湯。
陽明下之工中甲。
若服表藥過多,髒腑和而自汗者,白術防風湯;大汗不止,搐搦者,升麻葛根湯加白術、黃芩。
如髒腑閉,小便赤,自汗者,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後用大芎黃湯速下之。
或江鳔丸。
氣弱者隻用蜜導法。
本是血疾易入陰, 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口早合,瘀血停滞,俱是血分受病。
血屬陰,五髒所主,始雖在表,随即入裡,故多死也。
宜養血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内托十宣散,以防毒陷。
外用魚膠散,或用鼠頭骨為末,臘月豬脂調敷,亦治狗咬。
又有破傷水濕,口噤強直者,用牡蛎為末敷之,仍以甘草煎湯,調服二錢。
病痊又恐氣亦乏;任是風邪不可攻,隻宜大補令浃洽。
或病已十分安痊,而忽有口噤、反張、筋搐、痰壅,似破傷風證,又似證,其實乃氣血俱虛也。
凡癰疽潰後,膿血大洩,陽随陰散變證,隻宜大補氣血,果系風,亦不宜以風藥治之。
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術;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去升、柴、陳皮,加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劑服之;氣血俱虛,汗多作渴,寒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桂、附、麥門冬、五味子;呃逆者,托裡溫中湯。
若妄投風藥者,死。
漆瘡,因見生漆中毒,面癢而腫,繞眼微赤,癢處搔之随起,重者遍身如豆如杏,膿作痛。
用生蟹取黃,随瘡大小遍敷之,或臘茶為末,麻油調搽,或柳葉(冬,用皮)煎湯洗之。
竹木刺入肉不出,單糯米膏貼之,或頭垢,或蛴螬蟲搗爛,敷之,效。
或象牙為末糁之。
折傷先問出血否, 折傷有損身體,或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郁逆而皮不破,或金刃傷皮出血。
外損筋骨者,可治;内損髒腑裡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不治。
未出攻之出則守; 未出血者,宜蘇木祛瘀,黃連降火,白術和中,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
在上者,宜韭汁和粥吃;在下者,可下。
血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
消瘀:難鳴散、花蕊石散。
順氣:木香勻氣散加童便、紅曲或紅酒。
已出血者,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補托藥,而後消瘀,虛甚者亦不敢下。
血虛者,四物湯加穿山甲;氣虛者,用蘇木、參、、當歸、陳皮、甘草服半月,脈散漸收,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空心服之。
如骨不碎折者,忌用。
素虛損甚者,紫河車丹去麝香。
但損傷妙在補氣血,或被寒冷者,先宜起寒。
腹脅脹痛增熱寒, 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有在氣在血之分。
然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于肝,流于脅,郁于腹而作脹痛,或增寒熱。
實者,下之;虛者,當歸須散、複元活血湯調之,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
最嫌嘔吐血退場門; 凡損傷瘡口忽幹,毒攻腹内,恍惚煩悶,嘔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
初起嘔吐者,用平胃散為末内服,外用姜汁調敷。
破傷風浮腫者亦宜。
初起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
如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用百草霜為末,酒調服。
如傷外腎,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
貼敷定痛脈須和, 如命門脈和緩,關脈實者,縱傷重不死,命門虛促而脫者,雖傷淺難治。
凡血未出者,脈宜洪大,已出血者,脈忌洪大,此折傷脈要也。
敷藥:單糯米膏、小曲散。
定痛:乳香定痛散、夾骨法。
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痛者,應痛丸。
接骨何人是妙手? 接骨須經絡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傳授,故古以危氏為善。
接骨紫荊丹、接骨丹。
破傷(證似)中風有四因, 四因,百病皆然。
不因氣動者二:卒暴損破風襲;或諸瘡湯洗艾灸,逼毒妄行。
有因氣動者二:瘡口不合,貼膏留孔風襲;或熱郁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洩,傳播經絡,燒爍真氣,是以寒熱間作,甚則發,口噤,角弓反張,須臾欲死。
用蠍梢餅,或三生飲加天麻為末,每一錢,用黑豆淋酒調服,化痰開關。
風盛者,二烏丸;風痰俱盛者,古星風散;風痰虛者,烏蛇散;血凝心神,昏悶者,單鵝翎燒灰存性,為末,酒調服一錢。
服後,飲酒一二盞,以助藥勢。
如血多痛甚者,如聖散;手足戰掉者,朱砂指甲散、蛴螬酒。
如頭目青黑,額汗不流,眼小目瞪,身汗如油者,四逆不治。
治同傷寒表裡法: 風熱燥甚,怫郁在表,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搐搦,宜辛熱治風,佐以辛寒,如傷寒麻桂加黃芩、石膏、知母是也。
若表不已,漸傳入裡在肌肉者,宜退風熱,開結滞,辛寒之藥,或佐以辛熱調之,猶傷寒半表裡而用小柴胡也。
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粘,胸腹滿塞,便溺秘結,或時汗出,宜祛風散結,寒藥下之,後複以清熱開結之藥調之。
又雲,破傷風同傷寒壞證,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祛之。
太陽宜汗少陽和, 表證,古防風湯去甘草,加川芎、獨活等分,水煎服,或調蜈蚣散。
或九味羌活湯,少用細辛,加歸、芍等分,水煎服。
便秘加大黃,緩緩通之。
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妙。
半表裡證,羌麻湯。
陽明下之工中甲。
若服表藥過多,髒腑和而自汗者,白術防風湯;大汗不止,搐搦者,升麻葛根湯加白術、黃芩。
如髒腑閉,小便赤,自汗者,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後用大芎黃湯速下之。
或江鳔丸。
氣弱者隻用蜜導法。
本是血疾易入陰, 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口早合,瘀血停滞,俱是血分受病。
血屬陰,五髒所主,始雖在表,随即入裡,故多死也。
宜養血當歸地黃湯、活神丹、托裡散、内托十宣散,以防毒陷。
外用魚膠散,或用鼠頭骨為末,臘月豬脂調敷,亦治狗咬。
又有破傷水濕,口噤強直者,用牡蛎為末敷之,仍以甘草煎湯,調服二錢。
病痊又恐氣亦乏;任是風邪不可攻,隻宜大補令浃洽。
或病已十分安痊,而忽有口噤、反張、筋搐、痰壅,似破傷風證,又似證,其實乃氣血俱虛也。
凡癰疽潰後,膿血大洩,陽随陰散變證,隻宜大補氣血,果系風,亦不宜以風藥治之。
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術;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去升、柴、陳皮,加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大劑服之;氣血俱虛,汗多作渴,寒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桂、附、麥門冬、五味子;呃逆者,托裡溫中湯。
若妄投風藥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