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疥 五癬 血風瘡 癞風 楊梅瘡 疔瘡 多骨疽 翻花瘡 流注 瘭痼 暑熱瘡 痱痤
關燈
小
中
大
肌,如大針穿之狀。
其形初起大小不一,或如水泡,如吳萸,如豆,如石榴子,其色有五,《内經》分應五髒,各有所屬部位。
《局方》别一十三種:一、麻子疔。
狀如黍米稍黑。
忌麻仁、麻衣。
二、石疔。
如黑豆甚硬。
忌瓦礫、磚石。
三、雄疔。
四畔仰,漿起,色黃,大如錢孔。
四、雌疔。
四面漿起,心凹,色稍黃,如錢孔,俱忌房室。
五、火疔。
狀如湯火燒,四畔有煙焰。
忌火燒烙。
六、爛疔。
色稍黑,膿出流出。
忌沸湯、熱食、爛物。
七、三十六疔。
狀如黑豆,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滿三十六數即死。
忌嗔怒。
八、蛇眼疔。
狀如蛇眼。
忌惡眼人及嫉妒人見。
九、鹽膚疔。
狀大如匙,面色赤,中有黑粒。
忌食鹽。
十、水洗疔。
狀大如錢,頭白裡黑,汁出中硬。
忌飲漿水、水洗、渡河。
十一、刀鐮疔。
狀如薤葉大,長一寸,肉黑如燒烙。
忌刺及刀鐮切割。
十二、浮漚疔。
其狀曲圓,少許不合,大如薤葉,内黃外黑,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刺之痛,十三、牛狗疔。
色赤,起掐不破。
以上皆宜根據法将護,若或觸犯,則脊強、瘡痛不可忍。
惟浮漚、牛狗無忌,不治自愈。
又有一種魚臍疔,瘡頭黑深,形如魚臍,破之黃水滲出,四畔浮漿;其毒尤甚。
用絲瓜葉、連須蔥、韭葉,搗爛以酒和服。
其渣貼腋下,如病在左手,貼左腋下,在左足,貼左胯下;右手足同;在中貼心臍,并用布縛住。
候肉下紅絲處皆白則安。
有潮熱者亦宜。
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倒則難治。
或用蛇蛻燒灰,雞子清調敷。
一種水疔瘡,用黃荊葉十四片,獨頭蒜三個,百草霜二錢,擂酒服,取汗,大效。
或不痛癢隻麻木,寒熱眼中流火光。
牙關急緊時驚惕,甚則嘔吐毒陷腸; 諸證惟嘔吐最危。
治分虛實豁心火,實者,初服賽命丹三丸,以蔥酒發汗。
表證多者,追疔湯,或敗毒散加蟬蛻、僵蠶、金銀花;裡證多者,活命飲、五聖湯;便利溺澀者,黃連消毒散,此散初起服之内消;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
虛者,初服保生錠子,以解毒,或蟾肝丸。
有表邪不敢汗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裡證不敢下者,蜂蛇散。
腫痛欲作膿者,托裡散、内托十宣散;不能潰者,大料參、、歸、術補之,或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以防毒陷。
豁心氣者,疔毒入心,則神昏、口幹煩悶、恍惚似醉、嘔吐不定,危證也。
實者,用萬病解毒丹,以黃連、當歸煎湯化下;虛者,用古芎歸湯加茯苓、茯神、遠志,蓮肉清之。
毒上攻心,嘔者,護心散。
有因服賽命丹吐者,亦宜此解之。
恍惚悶亂、坐卧不甯、煩渴身痛、便秘者,漏蘆飲子;煩躁作渴者,竹葉黃湯。
外治:輕者,單蟾酥為末,以白面和黃丹搜作丸,如麥米大。
用針挑破疔頭,以一粒納入,效;重者,賽金丹;危笃者,提疔錠子。
暴死灸法可回陽。
凡暴死者,多是疔毒,急用燈照遍身,若有小瘡,宜急灸之,并服賽命丹,亦有複醒者。
如偏僻之處,藥難導達,惟灸有回生之功。
若專疏利、表散者,危。
多骨疽由瘡久潰,氣血不能營患處;久則腐爛骨脫出,隻補脾胃壯元氣。
十全大補湯、腎氣丸主之。
外以附子餅炙,或蔥熨法,祛散寒邪,補接榮氣,則骨自脫,瘡自斂。
若腎氣虧損,其骨漸腫,荏苒歲月,潰膿出骨,亦當用蔥熨法。
若投以克伐,則真氣益虛,邪氣益甚,鮮不有誤。
有上腫硬,年餘方潰,半載未愈,内熱體倦作渴,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元氣漸複,出骨一塊,仍服前藥而愈。
有足背腫落一骨者,有手背腫落一骨者。
翻花瘡因瘡将斂, 元氣虛弱,肝火血燥生風。
翻出一肉突如菌; 大小長短不一,或如蛇形,長數寸者,用雄黃末敷之。
内服補養脾胃藥, 十全大補湯,或八物湯倍參、、歸、術。
出血,乃肝不能藏、脾不能約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或腎氣丸。
有怒火者,八味逍遙散。
若用風藥,速其亡也,汗多必然發,危哉! 外塗藜蘆膏要勻。
藜蘆一味為末,豬油調塗,周日一易。
須候元氣漸複,膿毒将盡時塗之,則肉自入,不然,雖入複出。
若誤用針刀蝕灸,其勢益甚,或出血如注、寒熱嘔吐等證,急補脾胃為善。
流注腫塊非等閑,内傷外感濕痰幹;跌撲閃挫并産後,氣流血注四肢關。
流者,行也;注者,住也。
或結塊,或慢腫,皆原素有痰火,或外感風寒,邪氣流行,至其痰注之處而發;或内傷郁怒,以緻痰火驟發;或内傷房室,陰虛陽氣湊襲,逆于肉理而成;或内傷勞役、飲食搏動而發;或跌撲閃挫,一時氣逆血凝而成;或産後惡露未淨,複被感傷凝注。
多生四肢,或胸、腹、腰、臀關節之處。
初起,宜蔥熨法;實者,十六味流氣飲、敗毒散;痰痛便秘者,古半硝丸;虛者,二陳四物湯、托裡益氣湯、不換金正氣散、六君子湯加芎、歸,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枳殼,選用。
令其自潰、自消。
若潰久不斂者,縱有表邪,隻托裡為主,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托裡抑青湯、托裡益氣湯、八味丸,更佐以豆豉餅、琥珀膏,祛散寒邪,補接陽氣。
膿成,以火針破之;内有膿管,以藥線腐之。
若過用寒涼者,不治。
瘭大如梅小如粟,多生手指及臀足;色變不常深入肌,串筋見骨痛至極;
其形初起大小不一,或如水泡,如吳萸,如豆,如石榴子,其色有五,《内經》分應五髒,各有所屬部位。
《局方》别一十三種:一、麻子疔。
狀如黍米稍黑。
忌麻仁、麻衣。
二、石疔。
如黑豆甚硬。
忌瓦礫、磚石。
三、雄疔。
四畔仰,漿起,色黃,大如錢孔。
四、雌疔。
四面漿起,心凹,色稍黃,如錢孔,俱忌房室。
五、火疔。
狀如湯火燒,四畔有煙焰。
忌火燒烙。
六、爛疔。
色稍黑,膿出流出。
忌沸湯、熱食、爛物。
七、三十六疔。
狀如黑豆,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滿三十六數即死。
忌嗔怒。
八、蛇眼疔。
狀如蛇眼。
忌惡眼人及嫉妒人見。
九、鹽膚疔。
狀大如匙,面色赤,中有黑粒。
忌食鹽。
十、水洗疔。
狀大如錢,頭白裡黑,汁出中硬。
忌飲漿水、水洗、渡河。
十一、刀鐮疔。
狀如薤葉大,長一寸,肉黑如燒烙。
忌刺及刀鐮切割。
十二、浮漚疔。
其狀曲圓,少許不合,大如薤葉,内黃外黑,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刺之痛,十三、牛狗疔。
色赤,起掐不破。
以上皆宜根據法将護,若或觸犯,則脊強、瘡痛不可忍。
惟浮漚、牛狗無忌,不治自愈。
又有一種魚臍疔,瘡頭黑深,形如魚臍,破之黃水滲出,四畔浮漿;其毒尤甚。
用絲瓜葉、連須蔥、韭葉,搗爛以酒和服。
其渣貼腋下,如病在左手,貼左腋下,在左足,貼左胯下;右手足同;在中貼心臍,并用布縛住。
候肉下紅絲處皆白則安。
有潮熱者亦宜。
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倒則難治。
或用蛇蛻燒灰,雞子清調敷。
一種水疔瘡,用黃荊葉十四片,獨頭蒜三個,百草霜二錢,擂酒服,取汗,大效。
或不痛癢隻麻木,寒熱眼中流火光。
牙關急緊時驚惕,甚則嘔吐毒陷腸; 諸證惟嘔吐最危。
治分虛實豁心火,實者,初服賽命丹三丸,以蔥酒發汗。
表證多者,追疔湯,或敗毒散加蟬蛻、僵蠶、金銀花;裡證多者,活命飲、五聖湯;便利溺澀者,黃連消毒散,此散初起服之内消;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
虛者,初服保生錠子,以解毒,或蟾肝丸。
有表邪不敢汗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裡證不敢下者,蜂蛇散。
腫痛欲作膿者,托裡散、内托十宣散;不能潰者,大料參、、歸、術補之,或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以防毒陷。
豁心氣者,疔毒入心,則神昏、口幹煩悶、恍惚似醉、嘔吐不定,危證也。
實者,用萬病解毒丹,以黃連、當歸煎湯化下;虛者,用古芎歸湯加茯苓、茯神、遠志,蓮肉清之。
毒上攻心,嘔者,護心散。
有因服賽命丹吐者,亦宜此解之。
恍惚悶亂、坐卧不甯、煩渴身痛、便秘者,漏蘆飲子;煩躁作渴者,竹葉黃湯。
外治:輕者,單蟾酥為末,以白面和黃丹搜作丸,如麥米大。
用針挑破疔頭,以一粒納入,效;重者,賽金丹;危笃者,提疔錠子。
暴死灸法可回陽。
凡暴死者,多是疔毒,急用燈照遍身,若有小瘡,宜急灸之,并服賽命丹,亦有複醒者。
如偏僻之處,藥難導達,惟灸有回生之功。
若專疏利、表散者,危。
多骨疽由瘡久潰,氣血不能營患處;久則腐爛骨脫出,隻補脾胃壯元氣。
十全大補湯、腎氣丸主之。
外以附子餅炙,或蔥熨法,祛散寒邪,補接榮氣,則骨自脫,瘡自斂。
若腎氣虧損,其骨漸腫,荏苒歲月,潰膿出骨,亦當用蔥熨法。
若投以克伐,則真氣益虛,邪氣益甚,鮮不有誤。
有上腫硬,年餘方潰,半載未愈,内熱體倦作渴,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元氣漸複,出骨一塊,仍服前藥而愈。
有足背腫落一骨者,有手背腫落一骨者。
翻花瘡因瘡将斂, 元氣虛弱,肝火血燥生風。
翻出一肉突如菌; 大小長短不一,或如蛇形,長數寸者,用雄黃末敷之。
内服補養脾胃藥, 十全大補湯,或八物湯倍參、、歸、術。
出血,乃肝不能藏、脾不能約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或腎氣丸。
有怒火者,八味逍遙散。
若用風藥,速其亡也,汗多必然發,危哉! 外塗藜蘆膏要勻。
藜蘆一味為末,豬油調塗,周日一易。
須候元氣漸複,膿毒将盡時塗之,則肉自入,不然,雖入複出。
若誤用針刀蝕灸,其勢益甚,或出血如注、寒熱嘔吐等證,急補脾胃為善。
流注腫塊非等閑,内傷外感濕痰幹;跌撲閃挫并産後,氣流血注四肢關。
流者,行也;注者,住也。
或結塊,或慢腫,皆原素有痰火,或外感風寒,邪氣流行,至其痰注之處而發;或内傷郁怒,以緻痰火驟發;或内傷房室,陰虛陽氣湊襲,逆于肉理而成;或内傷勞役、飲食搏動而發;或跌撲閃挫,一時氣逆血凝而成;或産後惡露未淨,複被感傷凝注。
多生四肢,或胸、腹、腰、臀關節之處。
初起,宜蔥熨法;實者,十六味流氣飲、敗毒散;痰痛便秘者,古半硝丸;虛者,二陳四物湯、托裡益氣湯、不換金正氣散、六君子湯加芎、歸,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枳殼,選用。
令其自潰、自消。
若潰久不斂者,縱有表邪,隻托裡為主,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托裡抑青湯、托裡益氣湯、八味丸,更佐以豆豉餅、琥珀膏,祛散寒邪,補接陽氣。
膿成,以火針破之;内有膿管,以藥線腐之。
若過用寒涼者,不治。
瘭大如梅小如粟,多生手指及臀足;色變不常深入肌,串筋見骨痛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