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疥 五癬 血風瘡 癞風 楊梅瘡 疔瘡 多骨疽 翻花瘡 流注 瘭痼 暑熱瘡 痱痤
關燈
小
中
大
歸拈痛湯。
如因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出血又痛者,用蟬蛻、薄荷等分為末,每二錢,水酒調服。
凡身發癢者通用。
外治:摩風膏、大馬齒膏。
癞風審因分上下, 癞,即《内經》疠風。
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
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後當風;二因濕毒,或坐卧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
然未必皆由外也,内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污,以緻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
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雲如癜風然,或發紫疙瘩流膿。
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
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
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
治失其法,以緻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拳肢體,病至于此,天刑難解。
總是陽明血熱化;熱甚痰瘀腐為蟲,追蟲取涎藥必伯; 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然瘡痂雖見于皮肉,而熱毒必歸于腸胃,故法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聖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内毒;上下俱見者,用正料防風通聖散,以解表攻裡。
三五日後,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
服後,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
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
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
吐、下後,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術當倍用。
蟲已蝕髒壞五形,清肝涼血火須瀉。
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内蟲攻注,蝕肝眉脫,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啞,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随證救治。
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蛻;瘙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發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荟丸:肢節廢者,蠲痹散。
通用:淩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味湯。
外治:摩風膏、浴癞方。
發落不生者,先用生姜擦三次,後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擦。
更與四卷末須發條參看。
楊梅瘡因風濕熱,或傷氣分或傷血; 楊梅瘡,因、治與癞大同。
多由肝腎脾内風濕熱之毒,間有天行濕毒傳染,但各俗呼名不一,有呼楊梅為天者,有呼楊梅為大麻風者,以理推之,形如楊梅,紅濕爛癢痛屬心,多生乳脅、形如鼓釘、黃豆者屬脾,多生滿面,謂之大風痘;形如綿花屬肺,多生毛發;形如紫葡萄,按之緊痛者屬肝腎,多叢生豚臀及筋骨之處:形如魚,内多白水,按之不緊者,謂之天瘡,乃此類之輕者。
如發于鬓、額、口、鼻、谷道邊者,屬陽明及少陽、太陽。
如發于足胫、陰莖、脅肋者,屬肝腎及太陰。
大抵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
初宜疏瀉久補虛,免成癰癬與漏缺。
初起即服防風通聖散一帖,去麻黃用硝、黃以去内毒,待胃氣稍定,再以一帖,去硝、黃用麻黃發汗以去外毒。
以後用加減通聖散、丸多服。
此方内通髒腑、外發經絡,為首尾要藥。
輕者服此一劑,更加搽、洗足矣;重者十帖後,宜服化毒散三日,卻用吹藥三日,瘡幹痂欲脫落,再服化毒散三日,後量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上體多者,兼服敗毒散加荊、防、鈎藤;下體多者,兼服龍膽瀉肝湯。
從鼻準腫起,遍身生瘡,面上尤多者,桦皮散;便燥者,搜風順氣丸,以此調理斷根。
失治久則風毒深入經絡,挾濕而成頑癬,或氣血虛敗而成漏,或誤服輕粉、水銀及不遵禁戒,而成風堆腫爛,流膿出汁,謂之癰。
病至于此,亦有蝕傷眼鼻、腐爛玉莖、拳掌肢體,與癞無異,治宜消毒,兼以補虛。
消毒:頑癬者,皂根丸;筋骨痛者,皂刺丸、換骨丸;成漏者,象牙丸;腫塊者,仙遺糧丸。
通用加味苦參丸、大楓丸、蠟礬丸、單苦參酒。
消毒補虛,仙遺糧湯加鈎藤,或補氣瀉營湯、胡麻散。
補虛:氣虛者,單人參湯、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山栀、鈎藤、金銀花、甘草節,或腎氣丸、四聖不老丹;氣血俱虛者,八物湯、八味丸,單仙遺糧丸。
外貼:太乙膏、白蠟膏。
疔瘡全是飲食毒,發因災畜暴傷;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恣食辛辣濃味,炙爆腥葷,及誤食自死禽獸,蘊毒于中而即發者有之;或卒遇大風、大霧、大暑、大寒,天地暴之氣,襲注經絡,觸動其毒而發者;或因感死畜蛇蟲毒氣而發者,其死尤速。
初發或因衣物觸着而疼痛忽生,或因發疹抓破而成,僅一小瘡,殺人一二日間,比之癰疽尤毒。
生于四肢及頭面, 疔發無定處,或肩、背、腰尤緩,在頭面、耳、鼻、口、目、舌根、唇上及手足骨節間者最急。
如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唇、面、口内,多有紅絲入喉者,俱難治。
須急看,以針挑撥其絲,出血以洩其毒氣,方可保生。
頂硬根突近寸長。
變黑腫爛透深孔,形色不一極痛癢; 瘡頭黑硬如釘,四畔帶赤如火,盤根突起寸餘,随變焦黑,未幾腫大而光,轉為濕爛,深孔透
如因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出血又痛者,用蟬蛻、薄荷等分為末,每二錢,水酒調服。
凡身發癢者通用。
外治:摩風膏、大馬齒膏。
癞風審因分上下, 癞,即《内經》疠風。
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
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後當風;二因濕毒,或坐卧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
然未必皆由外也,内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污,以緻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
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雲如癜風然,或發紫疙瘩流膿。
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
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
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
治失其法,以緻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拳肢體,病至于此,天刑難解。
總是陽明血熱化;熱甚痰瘀腐為蟲,追蟲取涎藥必伯; 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然瘡痂雖見于皮肉,而熱毒必歸于腸胃,故法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聖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内毒;上下俱見者,用正料防風通聖散,以解表攻裡。
三五日後,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
服後,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
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
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
吐、下後,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術當倍用。
蟲已蝕髒壞五形,清肝涼血火須瀉。
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内蟲攻注,蝕肝眉脫,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啞,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随證救治。
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蛻;瘙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發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荟丸:肢節廢者,蠲痹散。
通用:淩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味湯。
外治:摩風膏、浴癞方。
發落不生者,先用生姜擦三次,後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擦。
更與四卷末須發條參看。
楊梅瘡因風濕熱,或傷氣分或傷血; 楊梅瘡,因、治與癞大同。
多由肝腎脾内風濕熱之毒,間有天行濕毒傳染,但各俗呼名不一,有呼楊梅為天者,有呼楊梅為大麻風者,以理推之,形如楊梅,紅濕爛癢痛屬心,多生乳脅、形如鼓釘、黃豆者屬脾,多生滿面,謂之大風痘;形如綿花屬肺,多生毛發;形如紫葡萄,按之緊痛者屬肝腎,多叢生豚臀及筋骨之處:形如魚,内多白水,按之不緊者,謂之天瘡,乃此類之輕者。
如發于鬓、額、口、鼻、谷道邊者,屬陽明及少陽、太陽。
如發于足胫、陰莖、脅肋者,屬肝腎及太陰。
大抵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
初宜疏瀉久補虛,免成癰癬與漏缺。
初起即服防風通聖散一帖,去麻黃用硝、黃以去内毒,待胃氣稍定,再以一帖,去硝、黃用麻黃發汗以去外毒。
以後用加減通聖散、丸多服。
此方内通髒腑、外發經絡,為首尾要藥。
輕者服此一劑,更加搽、洗足矣;重者十帖後,宜服化毒散三日,卻用吹藥三日,瘡幹痂欲脫落,再服化毒散三日,後量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上體多者,兼服敗毒散加荊、防、鈎藤;下體多者,兼服龍膽瀉肝湯。
從鼻準腫起,遍身生瘡,面上尤多者,桦皮散;便燥者,搜風順氣丸,以此調理斷根。
失治久則風毒深入經絡,挾濕而成頑癬,或氣血虛敗而成漏,或誤服輕粉、水銀及不遵禁戒,而成風堆腫爛,流膿出汁,謂之癰。
病至于此,亦有蝕傷眼鼻、腐爛玉莖、拳掌肢體,與癞無異,治宜消毒,兼以補虛。
消毒:頑癬者,皂根丸;筋骨痛者,皂刺丸、換骨丸;成漏者,象牙丸;腫塊者,仙遺糧丸。
通用加味苦參丸、大楓丸、蠟礬丸、單苦參酒。
消毒補虛,仙遺糧湯加鈎藤,或補氣瀉營湯、胡麻散。
補虛:氣虛者,單人參湯、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山栀、鈎藤、金銀花、甘草節,或腎氣丸、四聖不老丹;氣血俱虛者,八物湯、八味丸,單仙遺糧丸。
外貼:太乙膏、白蠟膏。
疔瘡全是飲食毒,發因災畜暴傷;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恣食辛辣濃味,炙爆腥葷,及誤食自死禽獸,蘊毒于中而即發者有之;或卒遇大風、大霧、大暑、大寒,天地暴之氣,襲注經絡,觸動其毒而發者;或因感死畜蛇蟲毒氣而發者,其死尤速。
初發或因衣物觸着而疼痛忽生,或因發疹抓破而成,僅一小瘡,殺人一二日間,比之癰疽尤毒。
生于四肢及頭面, 疔發無定處,或肩、背、腰尤緩,在頭面、耳、鼻、口、目、舌根、唇上及手足骨節間者最急。
如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唇、面、口内,多有紅絲入喉者,俱難治。
須急看,以針挑撥其絲,出血以洩其毒氣,方可保生。
頂硬根突近寸長。
變黑腫爛透深孔,形色不一極痛癢; 瘡頭黑硬如釘,四畔帶赤如火,盤根突起寸餘,随變焦黑,未幾腫大而光,轉為濕爛,深孔透